未来课堂与微课程设计
Ⅰ 未来课堂是什么
未来课堂一个班就10个人。老师至少得博士文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要求老师上课。
Ⅱ 畅想未来教育,未来的课堂将是什么样
未来课来堂就是基于先进源教学思维的课堂未来课堂区分于传统课堂,老师转变为学习组织者,核心任务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习学习内驱力。未来课堂是教育信息化进课堂的新型表现形态,本质上就是回归教学的本质,改变以传统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完成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的传承,人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这也就是催生着课堂教学的革命。未来课堂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高度整合了先进教学设备和海量教育资源,以未来教育云平台为支撑,以“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为指导,实现一对多互动教学,多屏互动分组合作学习,情景化教学,高效开展多种教与学模式活动的课堂环境。
Ⅲ 如何设计微课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
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相关的名词有Mini Course、Micro Lecture和Micro Lesson等,而且人们对微课程的研究取向并不完全相同.在国内的研究中,与微课程相近的概念有“微型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基本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左右(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创新,除了具有时间微、内容含量微等特性外,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性.
第一,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学习”而开发的微型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关中客,2011).[3]尽管微课程早期提出者并非从微型学习的角度而提出的,但人们已从不同角度去践行了微课程的微型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直至践行了泛在学习的产生,让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延伸到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或兼而有之,使得学习成为连续统的全景化学习观(祝智庭等,2008).[4]
按照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微课程建设共有五个步骤:一是罗列出核心概念;二是提供上下文背景知识;三是录制、制作1~3分钟的教学视频节目;四是设计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课后任务;五是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3]虽然戴维·彭罗斯本人没有直接提到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但它围绕着“锚定式教学”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已隐含着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第二,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组成单元.微课程的主要载体是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也可以是其他媒体形式的微内容,如文本、音频、动画、软件等.我们从微课程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的“学习对象”概念相类似,但它所不同的是,目前出现的微课程概念大多是由一个视频文件组成,以讲授一个“知识点”(包括概念、知识、问题等)为主体,它与学习对象相比较更加强调“视频”这一媒体的应用,这与慕课的核心内容——基于“视频教学”不谋而合.在我国最初的基础教育领域实验中,微课程只是一种微视频课件,着重在于解决传统教材由静态文本向动态资源转变,以及解决传统教学视频“颗粒度”过大问题.但在慕课的影响下,微课程的含义开始延伸,它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讲授、问答、演示、练习、反馈等教学环节的加入,并且将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包含着教学(学习)目标、内容、资源、活动和评价等必要的课程要素,并以整合课堂教学或在线教育应用为基础.因此,微课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工具和资源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组成单元而存在.
Ⅳ 微课与微课程有什么区别
微课的字义应该是微小的课、微型的课。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所倡导的“微型课”比赛方式是最接近微课字义的概念。我国第一个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他把“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实际上是一个以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的片段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包。因此,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概念与微课的本来字义是不同的。
微课程属于课程序列。从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属于课程实施与评价。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因此,使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了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性质,即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了。而微课,只是微课程配套资源之一。可见,微课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被包含于微课程之中,两者紧密相关,但是,不是一回事。
下面的图片可以说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
Ⅳ 与传统的课堂比较,微课和翻转课堂各有什么优势
翻转课堂” 最大的优势在于全面提升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中, 主动内化知识, 教师也走下讲台, 指导小组学习,甚至进行个别辅导。长远来看,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不无裨益的。“翻转课堂” 面临的现实教学问题及困惑“翻转课堂” 要得以有效实现, 最根本的是学生课前的深度学习和真正将课堂上的互动引向更高层次。然而具体实施中,我也经历了不少的困难:
第一,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比如视频和学案需要精心准备,我前后一共录了3次视频, 编辑视频也花了不少时间。如果想要做得更好, 还可以做专题网站、 开通博客等, 让师生充分共享教育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当然,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另外, 相对于美国学生可以人手一台平板电脑, 以及便捷快速的互联网, 我们还需要更多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
第二,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缺乏监管。学生是否认真进行了视频学习?视频上留的思考题
是否认真完成了?公式的推导是自己完成的吗?据我了解, 这次课前学案就有学生是抄来的。学生在刚听说要这样翻转地上课时很兴奋,课后, 我主动找他们谈心的时候, 他们却告诉我:“课外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些疑问要查阅资料不知道在哪里查; 有些可能老师点一下就解决的问题自己却需要思考很久等等。”
Ⅵ 未来课堂什么样
国内外教育者已经开始了尝试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芬兰“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项目就是其中一家,将新技术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向人们展示未来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请看凤凰教育网为您带来的报道。 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未来的课堂又是什么样?教育理念的变更,带来师生角色的变化,也带来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新。同时,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也给课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纸和笔,大量应用高科技,学校覆盖在无线网络之下,教室成为实验室和生活场,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一些原本难以想象的情景正悄悄地发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 芬兰“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项目将新技术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向人们展示未来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 该项目的理念是运用积极主动、引人入胜的学习方法,取代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技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师生通过主动的、亲自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和学习。 该项目的主要策划人之一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吉乐斯蒂·龙卡。她介绍说:“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发主动学习方法。物理空间和技术并不能真正解决所有问题,真正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改进。我们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信息的重构与接收。” 学习实验室 在学习实验室中,智能手机、iPad和其他技术都是一个典型学习日的组成部分。 赫尔辛基大学行为科学系的“密涅瓦广场”是一个学习实验室,这里的创新建筑空间专为营造学习环境而设计。针对不同规模的学习小组和各种类型的活动,学校分别设有大小不同的空间,并应用各种技术。 “这是为教师和学生打造的未来学习环境。”项目经理奥斯卡里·萨勒米表示,“我们并不是要超越技术的发展,而是要让教师学会如何充分利用技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是空间的可转换性,另外,也运用到了包括排演戏剧在内的其他教学方法。” 该实验室配备了12台iPad和12部诺基亚Lumia智能手机。这些设备使用了由芬兰新兴技术公司Nordtouch开发的应用程序Flinga,让师生手中的移动设备与教室里的教学设备相连。在“密涅瓦广场”里的所有屏幕上都能浏览相同的图片,连小教室也不例外,而且每个人都能对内容进行编辑。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对同一份文档进行编辑,从而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在一项练习中,学生从iPad上向教室大屏幕发送各自的照片,然后进行整理,将照片与名字配对,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自我介绍。学生还可以通过iPad用特定的颜色标示特定的活动,以表示其对于这项活动的热衷程度。未来教学法 “在这个空间内,你可以放心地尝试崭新的、不同往常的教学步骤。”“密涅瓦广场”的发起人之一劳里·瓦拉解释道,“这里所有的研究发现都可以被整合到大学、综合学校和高中的教学,甚至是企业培训当中。开发具有启发性的讲座和教学方法,研究怎样利用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支持新的教学方案,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这一学习空间可以被分割,也可以被合并,而且这些空间相互之间完全隔音。巨大的玻璃墙让各个空间中的人可以看到彼此,这是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练习如何在别人的注视下学习和工作。”瓦拉说道。 龙卡将这些空间称为新功能主义空间,“学习空间应当美观、易于使用并且能够激发灵感。这是一个让人们聚在一起分享学习热情的空间”。 “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的课程将一直持续下去,“密涅瓦广场”也将继续作为学习环境而存在。该项目是RYM——建成环境的科学、技术与创新战略中心的一部分,它将作为RYM室内环境计划中的学习实验室继续发展下去。 学习实验室正为未来持久创新学习环境的发展铺平道路。随着技术和教育研究的推进,这些学习环境也将与时俱进。
Ⅶ 未来课堂都有什么课程
《校朋,综合素质实时评价系统,重点学校,优秀教师的选择》
近日,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发表了题为《数据驱动的中国未来学校课堂变革》的主旨演讲。
教师跟学生是交流互动的,学生要有很大的参与度才可以。有无限多的资源,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以选择,要有持续、嵌入式、动态的评价。最后形成不同的学习路径和教学,这是课堂个性化的学习特征。
技术可以解决学习路径的问题,但是技术绝对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技术它可以解决空间灵活、指导精准、学习个性、测评、数据等等。但是课堂的核心是人。所以学生和教师才是课堂变革的关键点。只有这一切都发生变化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变革。
在最后,王素表示课堂变革是以数据为驱动的,但是课堂变革的核心是人的观念。并为在座的教育局长提出建议,希望进行招标时不仅仅购买硬件,而是要留出一部分资金来进行教师培训。一定要加强教师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革命。
(家长关心)孩子上课情况,在校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成绩好坏都关心
(老师揪心)上百个学生,管理都难,如果每天还需要和家长沟通,根本忙不过来。
(校朋解决)老师记录学生上课情况,家长自动到反馈。不需要沟通,自动建立起信息传递。班级管理更加简单方便,学生成长档案自动生成。为每个学生建立有针对、个性、科学的指导方案。
Ⅷ 微课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教育教学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微课,这一时代发展的新教育名词,它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类获取知识内与技能途径的多元容化而产生的时代产物.微课开始逐渐走进了我们的教学阵地,而如何上好一节微课也成为每个新时代教师应该具有的技能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