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滤波课程设计
❶ 求三千字作文,题目“我的未来在哪里”跪求!
一阵阵喧闹的鸟鸣声把太阳唱了出来,同时也唱醒了我,我吮吸着早晨的甘露,抬头望了望蔚蓝的天空,启明星对我眨着眼睛,我低下头望了望纯清的河水里我矫健的身姿,然后,我深深的吸了一口夹杂着阵阵花香的空气,和伙伴们在山上懒洋洋地欣赏日出。
我们是那么情意绵绵,微风下我们翩翩起舞;风雨中,我们纵情歌唱。我们多么希望长大,紧紧的抱着大地母亲,于是我们一个劲地向上伸张。
一天夜晚,月亮格外地圆,格外的亮,使得周围的一切是那么清晰,明白,我和小樟,小杉在月光下闲聊着,小樟依旧神采奕奕,月光下芳香四溢,小杉也依旧结实,强壮,再看看自己,廋壳拉筋,体弱多病,不免有些伤怀。
小杉说,他今天见到一种奇怪的生物,这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奇特而又罕见的生物,他们能够发出奇怪的声音,能够移来动去,时而挖挖抛抛,时而牵牵绳,拉拉丝,比蜘蛛还勤快。这些都不足为奇,更为奇特的是,他们嘴里能吞云吐雾,,可神气了。我第一次听到这么神奇的生物,忙问,他们在哪儿呢?小杉说,他们在周围插了些木条,花了些白线就离开了。
我坏真想看看这能说能走,能吞云吐雾的生物是什么?可惜,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也过去了,我始终未能看见这所谓的奇特的生物。
这是一个奇特的日子,上天对我们不薄,刻意为我们冲了一个凉水澡,冲走了多年收藏的尘埃,冲去了趴在身上的虫子,也冲淡了想看见奇特生物的渴望,一会儿,太阳探出头来,还带来了一个美丽的七彩弧线。
一会儿,一阵嘈杂声搅乱了我们赏日的兴致,大家七嘴八色的说:“山下来了很多奇怪的东西。”是呀,看,那是什么呢?一根长长地胳臂,还有一个鸟巢状的东西绑在上面,“不知他们来这里是干什么?”大家正议论着,一个最年长、学是最渊博的长老说:“这是上帝派人来接我来了,他知我时日不多,便提前来了。”“”在哪儿呢,在哪儿,没有一个人回答我,只怨自己为什么长得这么细,这么小。现在我是那么渴望看到他们,那么渴望看多上帝的使者,但我没法看见。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也过去了,我始终未能看见这神秘的使者,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会看见。
他们一个个把我的伙伴送进天堂,渐渐地,我终于看见了他们的庐山真面目,的确,他们真的能吞云吐雾,他们力气真大,能够轻易的拔出比我大的伙伴的身躯,能轻易的把我的伙伴移开,裁剪。
热闹了一阵之后,地上出现了很多白的,红的东西,他们形似石头里面却是空的,塔形死蘑菇,却比蘑菇大得多,这些东西越长越多,带我们年经(年轮)的白的、黑的、红的、……能够跑去的也越去越多,不日,原本罕见的灰尘此时却布满全身,而且,夜晚总有“天籁之音”飘进来,一切是那么神奇,美妙。
一天,一阵尖锐刺耳的声音吵醒了我,睁眼一看,小杉所说的
怪的生物正在帮小樟修理根茎,,不一会儿,小樟就躺下了,小杉也睡在了地下。那几个道:这棵这么小,这么弯就算了吧。然后又商量这棵樟树暗暗飘香,拿去做书柜可能不错啊,另一个又说这棵树这么坚硬,拿去做家具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坏。
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他们并不是玉皇大帝派来的差使,而是,而是可恶乱砍乱伐的人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加惨不忍睹,他们在周围修起了很多房子,兴建了很多工厂,一座雄伟的发电厂,天天都在向天空投去徐徐上升的乌云。
变了,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荒唐,那么热闹,那么繁荣。
天空失去了往日的蔚蓝,增添了一条条飞机跑道,;河水失去了往日的纯清,去增添了几分死亡的恐怖;大地失去了生命的气息,却增添了几分机器的轰鸣。
我又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然而留个我的已不是先前的感觉了。后来啊,我染上了肺结核,白血病等,看来,我时日不多了。
明天,我怀有明天吗,明天我在哪里,明天我会是什么样子呢?是餐桌上的一次性筷子,坏事炉灶内的卑微的灰尘。
让钻机钻得更深些吧,钻向心脏去吧,因为血液的起点在心脏;让采煤机猜得更快些吧,采向胃里去,因为粮食的终点是胃;让汽车尾气拍得更快些吧,让他飘向天空,去代替臭氧工作,因为臭氧层太累了;让二氧化碳聚集得更多吧,让他改变一下地球的温度,南极太寒冷了,让南极的冰融化了吧!
亲爱的朋友们,你希望这样吗?
❷ 什么是信息科学中国农大的信科实验班好不好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信息科学由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仿生学、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而形成的。
二十世纪40年代末,美国数学家香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和《在噪声中的通信》两篇著名论文,提出信息熵的数学公式,从量的方面描述了信息的传输和提取问题,创立了信息论。于是信息论首先在通信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信息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随着自动化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出现,对信息的研究开始突破原来仅限于传输方面的概念。美国数学家维纳在这个时期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和《平稳时间序列的外推、内插和平滑问题》,从控制的观点揭示了动物与机器的共同的信息与控制规律,研究了用滤波和预测等方法,从被噪声湮没了的信号中提取有用信息的信号处理问题,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
60年代中,由于出现复杂的工程大系统需要用计算机来控制生产过程,系统辨识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系统辨识就是通过输入输出信息来研究控制系统的行为和内部结构,并用简明的数学模型来加以表示。控制就是根据系统结构和要求对信息加工、变换和利用。
信息和控制是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核心。70年代以来,电视、数据通信、遥感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向信息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如信息的压缩、增强、恢复等图像处理和传输技术,信息特征的抽取、分类和识别的模式、识别理论和方法,出现了实用的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
香农最初的信息论只对信息作了定量的描述,而没有考虑信息的其他方面,如信息的语义和信息的效用等问题。而这时的信息论已从原来的通信领域广泛地渗入到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这就要求对信息的本质、信息的语义和效用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建立更一般的理论,从而产生了信息科学。
为了解决控制和决策中的非数值问题,和适应80年代以后智能机研究的需要,以及要解决知识信息处理的问题,遂产生了知识工程,并已研制成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理解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
信息科学正在形成和迅速发展,人们对其研究内容的范围尚无统一的认识。现在主要的研究课题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信源理论和信息的获取,研究自然信息源和社会信息源,以及从信息源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信息的传输、存储、检索、变换和处理;
信号的测量、分析、处理和显示;
模式信息处理,研究对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处理、分类和识别研制机器视觉系统和语音识别装置;
知识信息处理,研究知识的表示、获取和利用,建立具有推理和自动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信息处理系统即专家系统;
决策和控制,在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识别和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决策或控制,从而建立各种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过程普遍存在于生物、社会、工业、农业、国防、科学实验、日常生活和人类思维等各种领域,因此信息科学将对工程技术、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科学试验班情况介绍
信息科学试验班是自2004级开始,学校整合校内信息科学领域的综合优势,利用学校最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在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的一个独立的由学校教务处直接管理的班级。旨在以“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为培养目标,推进学生个性化教育,实施因材施教,满足优秀学生多元化选择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信息人才。同时,也为积极探索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导师制,为全面深入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累经验,为学生出国留学和在国内攻读研究生搭建一个科学的平台。
一、生源
信息科学试验班学生有三个来源,一是在招生阶段,根据各省考生志愿选拔出来的部分高考分学生;二是入学后,在普通班学生中,根据学生申请,通过对外语、数理基础的考核择优选拔的部分学生;三是在第一、二学期末,通过对申请转入试验班的学生的考核,择优转入的部分学生。
二、培养模式
采取学分制培养模式,一、二年级以信息科学所需基础和专业基础为主,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安排课程;三年级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实行个性化培养,同时确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
1.培养计划:
一年级重点进行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除人文、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以外,主要进行数学、物理等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此外,还要安排人文类系列讲座。
二年级重点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除继续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课以外,开始学习电子、信息、电气类的专业基础课程。继续安排人文类系列讲座。
三年级通过选择导师,确定专业方向,开始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安排介绍专业进展或前沿的课程,要求做seminar,开始进入研究阶段。
2.开课方式:优选校内一流教授单独组班上课,部分聘请校外和外教上课,其中英语教学以外籍教师为主。
3.教学与考核方式: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如:讨论式、启发式、交互式等;部分课程要求使用英语授课;课程考核方式也可变通,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如:开卷、口试、论文等,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三、教学管理
1.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3~6年。学生在3年内完成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可申请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极少数确有特殊困难不能在3年内完成本科学业的学生,也可申请延长1~2年毕业。
2.竞争与淘汰:每一学期进行综合考评,2门课程考核成绩不及格就转到其他专业学习,二年级以后基本稳定。空出名额在全校择优补充。
3.导师制: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在全校范围的相关专业内优选20~30位教授担任指导教师,每名指导教师指导1-2名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
4.毕业与深造:试验班的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高于普通班,为70%左右。没有推荐为免试研究生的学生可根据所选专业方向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后,继续报考研究生、出国深造或直接就业。
四、特别说明
试验班是现在教育体制下一个特殊的班级,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利用了学校最好的师资和条件,从目前看,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素质。学生经过层层选拔和优胜略汰,即使是在班级中排名靠后的学生仍然是同年级学生中的佼佼者。
❸ 磁法勘探室内资料整理的过程、校正的内容及地质意义,如何增加分辨率(详细一点)
面与平面磁测资料的转换处理与正、反演3.磁法勘探资料综合解释。而每一部分又分为:
一、野外磁测结果整理与预处理
1.仪器性能检验:噪声水平、一致性与仪器观测精度;
2.磁测资料的各项改正: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作正常地磁场改正,高度改正,水平梯度改正,日变改正和混合改正。各项改正方法按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71-93,94,同时也兼顾一些单位对精度要求不高,还使用机械式仪器用混合改正和水平梯度改正方法。
3.磁测工作精度:按平稳场和异常场不同用均方误差和相对误差计算。
4.标本磁参数的测定与统计整理:根据质子磁力仪测定结果计算标本的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同时按算术平均或几何平均方法计算均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组和绘制频率直方图和频率分布曲线。
5.磁测资料预处理:对剖面资料进行5点、7点圆滑和加密插值,跳点放稀点距;对平面资料进行25点、49点圆滑和加密插值,跳点放稀测网;从平面资料中任意切出一条剖面或一块面积(如某一个局部磁异常)进行精细解释。
二、剖面与平面资料的转换处理与正反演
1.二度、似二度体的正演
(1)有效磁化强度、有效磁化倾角的计算,感应磁化强度与剩余磁化强度的矢量合成;
(2)常见规则几何形体,如水平圆柱体,斜交磁化有限延深板状体,接触带与台阶,矩形截面水平棱柱体组合模型,下延无限直立棱柱体组合模型的正演,以及二度半任意多边形截面水平棱柱体模型正演;
(3)强磁性磁性体的消磁作用的计算。
正演部分可以计算任何复杂地质情况下磁性体产生的磁场,如可以计算任意形状磁性体,多个孤立脉状体的组合,矿体与岩体的组合,孤立矿体与区域磁性基底组合等,用于正演研究和检验反演解释的结果。
2.剖面资料的转换处理
(1)分离区域场与局部场方法:滑动平均法,插值切割场法,趋势分析法,差值场法,匹配滤波与维纳滤波法等;
(2)频率域磁异常转换系统:向上、向下延拓,化到地磁极,换算水平分量
和垂直分量
,垂向一次导数,磁源重力异常;
(3)归一化总梯度法:该方法对磁异常作归一化延拓,有反演效果,可显示下半空间断面图;
(4)把弯曲地形上磁异常化到水平地形上,利用等效偶层位方法进行曲化平处理;
(5)一维小波多尺度分解:利用小波分析方法,把磁异常分解为不同阶次的细节部分和逼近部分,用它们来分离不同尺度的区域场与局部场;
(6)空间域的解析延拓方法
转换处理部分包含了目前国内常用的位场分离、转换处理的所有常规与前沿方法技术:有空间域的处理方法,也有通过傅立叶变换来实现的频率域转换处理方法,如化到地磁极,上下延拓,分量转换,导数换算,磁源重力异常等等;剖面资料转换处理还包括了磁法勘探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我们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区重磁资料快速曲化平方法成果,近年热门的小波分析方法在重磁位场分离的应用。
3.剖面磁异常的反演
(1)经验切线法,斜磁化二度无限延深板状体
切线法,特征点法。这是一些经典的,在50—80年代用得非常广泛,解释人员采用人工作图计算解释的常规方法,为了保留这些方法,我们采用可视化技术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操作,可以实时修改显示计算结果,解释人员不必再画图计算。它们对传统的反演解释方法起了“承前”的作用。
(2)希尔伯特变换法接触带、台阶反演。Werner反褶积剖面快速反演与欧拉齐次方程法剖面反演。这是一类把非线性反演转化为线性反演的方法,其中Werner反褶积,欧拉次方程法解释人员可以在不知道地下地质体的形状、物性参数情况下,及时快速了解磁性体的埋深及分布情况,是国外较为流行的一类快速反演方法。
(3)人机交互实时反演。通过建立一个二度半(也可以是二度的)任意多边形截面水平棱柱体的复杂模型,利用计算机可视化功能,解释人员在计算机屏幕前建立、修改模型,实时进行反演解释,该方法适合任意复杂模型,可以充分发挥解释人员的经验。
(4)最优化选择法自动反演。通过建立一个二度下延有限板状体模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自动反演技术,机器自动修改板状体模型的7个参数,实现反演过程的自动化。
(5)磁性界面反演。对于磁性基底面(如结晶基底面,大的岩体的上顶面),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磁性消失的居里等温面,采用空间域的广义逆矩阵方法和频率域直接反演法。
剖面磁异常反演部分包括继承传统的、大家喜欢用的一些剖面人工解释,而其核心部分是近二十年来新的反演方法技术,如线性快速反演方法,最优化方法,充分发挥解释人员作用的人机交互反演,以及可用于区域资料处理的各种界面反演技术。
4.三度体的正演
(1)常见规则几何形体正演,包含球体、棱柱体及其组合模型的正演计算。
(2)帕克法频率域快速正演,用于计算磁性上界面起伏产生的磁场。
(3)任意形状三度体面元法正演,对于任意形态的孤立磁性体,采用数值积分方法实现它们的正演计算,该方法曾广泛用于已知矿山有大量勘探剖面矿体磁场的计算,以及用剩余异常来发现深部隐伏矿体。
(4)复杂几何形体正演,包括有限长水平圆柱体、椭球体、走向与下延有限倾斜板状体正演计算。
5.平面磁测资料转换处理
(1)滑动平均法,插值切割场法,趋势分析法,差值场法,匹配滤波,3D频率域转换处理系统等方法是剖面(二度)方法的推广,方法原理相同,功能相同。可实现平面资料的各种转换处理。
(2)增加了空间域的垂向二次导数,水平总梯度模,重磁对应分析方法。前两种方法用于突出浅部异常和解释地质体的边界(断裂、岩体、矿体边界等等);后一种方法通过对重力场与磁场的对应分析获得相关系数,泊松比等参数,以了解重磁场的相关性及岩性变化等。
(3)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是剖面一维小波分析方法的推广。
(4)ΔT与ΔZ磁场的互换,可用于以前ΔZ旧资料换算为ΔT,与航磁或地面高精度磁测新资料对比。
6.平面磁测资料的反演
磁测资料的反演解释往往通过切取典型剖面用二度方法对它们进行精细反演解释,这里也提供了近二十年来较为成熟先进的反演方法技术。
(1)组合长方体模型最优化反演,用于孤立磁性体的反演;
(2)欧拉齐次方程法反演,用于孤立磁性体的反演;
(3)视磁化强度填图,用于基底岩性填图;
(4)磁性界面反演,用于磁性上界面和下界面(居里等温面)反演。
(5)3D可视化规则几何形体的磁场反演;
(6)3D可视化任意形状三度体积分重磁场反演。
1.磁异常的定性解释。定性解释在磁法勘探解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定量解释的基础,比定量解释更重要。编制这一部分的目的是想通过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把定性解释的一些原则及方法展示出来,同时把一些以往人工作图解释的精细方法也用可视化技术实现。
(1)磁异常特征分析,展示磁异常曲线随深度、板宽度、有效磁化倾角的变化特征,有限与无限延深磁性体磁异常特征,磁异常解释中的多解性。
(2)利用剖面不同特征的定性定量分析,如双分量参量图,不同延拓高度剖面特征,水平分量,垂直分量模的曲线特征来分析磁性体形状、埋深、产状等要素。
2.磁法与其它方法资料的综合矿产预测
根据磁异常、电异常、重力异常等各种地球物理信息,以及地球化学、地质信息(如化探的元素分布与含量、重砂、矿物等),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灰色系统方法进行成矿远景预测。
(1)模糊数学方法综合预测;
(2)灰色系统方法综合预测;
(3)BP人工神经网络综合预测。
3.高斯制(CGSM)、国际单位制(SI)单位互换
旧资料旧书使用高斯制,而新资料新书按国家规定采用国际单位制,二者之间的单位及换算这里提供了信息。
2007年MAGS2.0升级版的软件是在2003~2005年MAGS1.0版基础上修改升级,其主要更新的内容有:
1、增加了处理计算结果转换为MAPGIS格式,使处理计算结果可以在MAPGIS环境中作图,有剖面曲线图、平面等值线图、二度半人机交互反演结果的地质断面图;
2、增加了平剖图的绘制,及在MAPGIS输出;
3、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计算工区地磁倾角、偏角,日变改正兼容各类型仪器的不同记录格式等等;
4、增加了偏移抽样低纬度化极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我国南方低纬度地区。
2009年最新推出的MAGS3.0升级版软件是在MAGS2.0版基础上修改升级的,其主要更新的内容有:
1、增加了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椭球模型(A2)等各种功能。本程序计算结果可用于正常场改正,它可以计算球体模型的正常地磁参考场,也可以计算椭球体模型的正常地磁参考场;可以将正常地磁参考场的时间计算到年,也可以计算到天;正常场改正可以按统一时间来改算,也可以按不同的观测时间来改算。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选择计算参数。
2、增加了国产WCZ、CZM型号仪器及自定义格式文件的日变改正(A4)。使得日变改正程序(A4)能够适应目前国内使用的各种仪器。
3、完善了小波重磁场多尺度分解和断裂体系分析(C10、C11、F10、F13)。使得剖面与平面资料的小波多尺度分解、基于小波模极大值边缘检测的断裂分析更加实用与方便。
4、增加了正演部分的图形显示(D2~D7)。每一个正演程序执行中都能显示模型与剖面异常曲线。
5、统一了数据文件的输入格式(E1~E4、E8),方便了剖面反演程序的使用。
6、增加了二维视磁化率成像(E12)。使得剖面资料的反演解释有多种方法与手段,该方法的结果还可以作为二度半交互反演的初始模型。
7、增加了二度板状体粒子群算法井地联合反演(E13)。该方法可以用于有井中磁测资料的反演解释,粒子群算法是一种非线性的反演方法,它可以全局寻优,克服广义线性反演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点。
8、增加了重磁异常功率谱确定场源似深度(E14,H8)。它是一种大致估算场源深度的方法。
9、完善了平面欧拉齐次方程法反演结果显示形式(H4)。该显示形式以不同的颜色显示全区的欧拉解的深度,方便对解释结果的分析。
10、增加了帕克法视磁化强度填图(H9)。基于频率域的帕克法视磁化强度反演计算快,更加实用。
11、增加了帕克法磁性界面反演(水平方向磁性变化)(H10)。该方法反演模型是水平方向磁性可以变化,扩大了程序的应用范围。
12、增加了渐变色平剖图MAPGIS格式转换(M2)。该程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均匀色调和渐变色调作图。
13、提供了一份找矿案例的参考资料,该资料收集了我国建国以来磁法找铁的10个典型案例。
磁法勘探软件系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其中绝大部分的方法及程序都经过了长时间的使用,并且这些程序在编制时都设计了理论模型作了正确性的检验,因此本软件系统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正确性。软件系统近年在我国南方危机矿山深部找矿、西部大开发、1:5万矿调以及境外找矿中发挥了作用并取得明显的地质效果。其中3D任意形状地质体人机交互反演方法在大冶危机矿山、澳大利亚资源评估、青海、四川等地的深部找矿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小波分析方法等方法也在华北地区的地震构造分析中发挥作用。
MAGS软件为国内成熟先进的磁法勘探软件,不仅在国土资源部、冶金、有色、核工业、煤田等野外队与研究所广泛应用,也在西北大学、同济大学、昆明理工、东华理工等大学,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海洋所、南海所,国家海洋局,国家地震局,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单位得到广泛应用。
本系统支持目前广泛使用的Windows2000/XP 操作平台,全中文提示可视化,实时显示计算结果和绘制图件,以及以人机交互方式修改参数和计算结果等等,界面简洁,使用方便,具有一定计算机和重磁工作基础的人员,略加培训,即可以高效快速完成内业整理与解释,甚至可以在野外条件下及时获得处理解释的结果和绘制成果图件、编写报告、制作汇报多媒体
❹ 求中科院半导体所考研真题
2013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覆盖范围)2012-10-17 | 【大 中 小】978《量子力学》
覆盖范围:包括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波函数和波动方程、一维定态问题、力学量算符对称性及守恒定律、中心力场、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自旋、定态微扰论、量子跃迁等。
建议参考书:《量子力学》第一卷,曾瑾言,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977《固体物理》
覆盖范围:晶体结构、晶体缺陷、晶体结合、晶体振动及热学性质、金属电子论、能带论、电导论等。
建议参考书:《固体物理》黄昆原著 韩汝琦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76《半导体物理》
考试内容
一、晶格结构和结合性质
§1.1 晶体的结构
晶格的周期性、金刚石结构、闪锌矿结构和钎锌矿结构
§1.2 半导体的结合性质
共价结合和离子结合、共价四面体结构、混合键
二、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
§2.1 晶体中的能带
原子能级和固体能带、晶体中的电子状态
§2.2 晶体中电子的运动
§2.3 导电电子和空穴
§2.4 常见半导体的能带结构
§2.5 杂质和缺陷能级
施主能级和受主能级、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类氢模型、深能级杂质、等电子杂质
三、电子和空穴的平衡统计分布
§3.1 费米分布函数
§3.2 载流子浓度对费米能级的依赖关系
态密度、载流子浓度
§3.3 本征载流子浓度
§3.4 非本征载流子浓度
杂质能级的占用几率、单一杂质能级情形、补偿情形
四、输运现象
§4.1 电导和霍尔效应的分析
§4.2 载流子的散射
§4.3 电导的统计理论
五、过剩载流子
§5.1 过剩载流子及其产生和复合
§5.2 过剩载流子的扩散
一维稳定扩散、爱因斯坦关系
§5.3 过剩载流子的漂移和扩散
§5.7 直接复合
§5.8 间接复合
§5.9 陷阱效应
六、pn结
§6.1 pn结及其伏安特性
§6.3 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
§6.4 pn结中的隧道效应
七、半导体表面层和MIS结构
§7.1 表面感生电荷层
§7.2 MIS电容
理想MIS结构的C-V特性、实际MIS结构的C-V特性、Si-SiO2系统中电荷的实验研究
八、金属半导体接触和异质结
§8.1 金属-半导体接触
§8.2 肖特基二极管的电流
越过势垒的电流、两极管理论、扩散理论、隧穿电流和欧姆接触
§8.4 异质结
§8.6 半导体超晶格
注:以上的考试大纲内容大约是参考书内容的一半,这是必须掌握的,也是考试范围。其余部分可作进一步学习的参考,但不在考试范围。
建议参考书:《半导体物理》上册,叶良修,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
856《电子线路》
本考试大纲是为了便于硕士入学考生对《电子线路》课程进行复习而制定。大纲提供了参考书目,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书。
第一部分 模拟电路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分析计算题。
建议参考书:童诗白、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总分:约75分。
一、常用半导体器件
1.了解PN结的基本特性。了解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基本特性。熟悉扩散,飘移,耗尽层,导电沟道等基本概念。熟悉晶体管,场效应管三个工作区域的条件。
2.熟练掌握二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理想二极管等效模型。并能进行计算。
3.掌握稳压管的伏安特性和等效电路。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和符号表示。
二、基本放大电路
1.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各种组态的放大电路。
2.掌握其静态工作点,动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准确画出其交直流等效电路。掌握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区别。
3.掌握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上下限截止频率。
4.掌握图解法分析失真情况,和h参数等效电路计算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
5.了解各种接法的放大电路在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带宽等性能上的特性。
三、多级放大电路
1.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计算。尤其熟练掌握两级放大电路的交直流等效电路,两级放大电路的各种计算。
2.掌握直接耦合差分放大电路各项性能指标的计算。
3.理解互补输出电路的特点。
4.熟握共模抑制比,差模抑制比的概念及定义,及其在具体电路中的计算。
四、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1.了解集成运放的基本概念,符号。
2.掌握镜像电流源,比例电流源,微电流源的工作原理。
五、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高频等效模型。
2.掌握上限频率,下限频率,通频带,相位补偿等基本概念。
3.掌握波特图的绘制方法
4.掌握放大电路频响的计算分析方法。
六、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1.掌握各种反馈电路组态的判断方法。掌握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电压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的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倍数在不同反馈组态下的物理意义。
3.掌握负反馈在改善电路性能方面的作用。并根据需要在放大电路中引入合适的负反馈。
4.掌握波特图分析产生自激振荡的方法。
5.掌握放大电路稳定裕度的计算方法。
七、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1.掌握理想运放构成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电路的方法。
2.掌握利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分析运算电路的方法。
3.掌握节电电流法,叠加原理分析各种运算电路的方法。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电路做设计。
4.掌握有源滤波电路的组成,特点以及分析方法。
八、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处理
1.掌握锁相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掌握单限,滞回比较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三种正弦波振荡电路(RC,LC,石英晶体)的分析方法。
九、功率放大电路
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
2. 常见功率放大电路
3. 消除交越失真的OCL电路
4. 熟练掌握功率放大电路性能分析
十、直流电源
1. 掌握直流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 单相整流滤波电路
3. 熟练掌握稳压电路的性能指标
4. 稳压管稳压电路
5. 串联型线性稳压电路
6. 开关型稳压电路
第二部分 数字电路
建议参考书: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总分:约75分。
一、逻辑代数基础
掌握数制、码制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不同数制和编码的转换。
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基本定理、基本定律和法则以及逻辑函数的标准表示形式等。
掌握各种形式的逻辑函数的相互转换方法,熟练利用逻辑代数以及卡诺图对逻辑函数进行转换与化简等;
理解逻辑函数约束的基本概念以及约束的基本表示方法,掌握具有约束项的逻辑函数化简等。
二、集成门电路基础
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了解二极管、三极管分立元件门电路的结构、原理。
掌握基本TTL门电路和CMOS门电路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输入输出特性。
了解其它各种不同类型的门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TTL OC门电路、ECL门电路、三态门、传输门、漏极开路CMOS门等。
了解74系列和4000系列门电路器件特点。
理解TTL和CMOS门电路的电气特性与参数:速度、功耗、抗干扰、驱动能力和噪声容限等。掌握门电路相互驱动的正确使用条件,能够根据门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正确使用各种门电路。
三、组合逻辑电路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熟悉常用组合逻辑电路模块的原理、结构、逻辑功能和应用:
编码器和译码器;
运算电路;
数值比较器;
多路选择器;
多路分配器。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基于门电路的设计。
基于常用MSI、LSI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了解组合逻辑电路中的冒险现象及其消除方法。
四、集成触发器
了解触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理解常用集成触发器的逻辑符号、功能特点以及异步置位、复位功能以及现态与次态、电平触发与边沿触发等基本概念。
掌握触发器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其特性方程:RS型、JK型、D型、T型,能够用特性方程、状态表、状态图、时序图表示四种基本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掌握不同类型触发器的相互转换方法。
了解触发器的简单应用。
五、时序逻辑电路
了解两种时序电路模型(Milly模型与Moore模型)的异同和转换。
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分类和功能描述等。
理解同步与异步时序电路的概念,理解电路现态与次态、自启动等等与时序电路相关的概念。
掌握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与一般步骤:
逻辑表达式、状态转换表、状态转换图、时序图等。
熟悉常用同步时序电路模块的结构和逻辑功能:
移位寄存器;
同步计数器。等。
掌握同步时序电路的设计方法:
基于触发器的同步时序电路设计(状态机设计);
带有冗余状态的状态机设计;
基于触发器的同步计数器设计;
基于计数器模块的同步计数器设计;
同步时序电路设计中的自启动问题。
掌握异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异步时序电路的设计方法。
了解基本型异步时序电路中的冒险、竞争现象及其消除方法。
六、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熟悉两种最常用的整形电路—施密特触发器和单稳态触发器功能特点,掌握其参数分析方法。
了解常见形式的多谐振荡器。
掌握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用555定时器构成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的工作特点及其振荡周期的估算。
掌握石英晶体多谐振荡电路的构成、工作特点及其振荡频率。
七、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及可编程逻辑
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种类和特点,ROM、RAM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应用,PLD的基本结构、分类及其特点。能根据系统的需求配置存储器。
掌握PROM、EP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ROM、RAM容量扩展方法。
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类型以及FPGA的开发流程。
八、A/D与D/A转换
掌握 D/A和A/D的基本概念,D/A、A/D转换器的转换精度和转换速度。
了解 D/A转换器的输入和输出关系的计算, A/D转换器的主要类型、结构特点、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比较。
859《信号与系统》
本《信号与系统》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信号与系统是电子通信、控制科学与工程等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主要研究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认识如何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时间域与变换域的数学分析对系统本身和系统输出信号进行求解与分析,对所得结果给以物理解释、赋予物理意义。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并能加以灵活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概论
1.信号的定义及其分类;
2.信号的运算;
3.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4.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5.系统分析方法。
(二)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的定义和求解;
3.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4.卷积的定义,性质,计算等。
(三)傅里叶变换
1.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和典型周期信号频谱;
2.傅里叶变换及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密度函数;
3.傅里叶变换的性质与运算;
4.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5.抽样定理;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6.能量信号,功率信号,相关等基本概念;以及能量谱,功率谱,维纳-欣钦公式。
(四)拉普拉斯变换
1.拉普拉斯变换及逆变换;
2.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与运算;
3.线性系统拉普拉斯变换求解;
4.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
5.周期信号与抽样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五)S域分析、极点与零点
1.系统零、极点分布与其时域特征的关系;
2.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和零、极点的关系;
3.系统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频率响应;
4.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
(六)连续时间系统的傅里叶分析
1.周期、非周期信号激励下的系统响应;
2.无失真传输;
3.理想低通滤波器;
4.佩利-维纳准则;
5.希尔伯特变换;
6.调制与解调。
(七)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离散时间信号的分类与运算;
2.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求解;
3.单位样值响应;
4.离散卷积和的定义,性质与运算等。
(八)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变换分析
1.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2.典型序列的Z变换;逆Z变换;
3.Z变换的性质;
4.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5.差分方程的Z变换求解;
6.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7.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8.数字滤波器的基本原理与构成。
(九)系统的状态方程分析
1.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 S域流图的建立、求解与性能分析;
3. Z域流图的建立、求解与性能分析;
二、考试要求
(一)概论
1、掌握信号的基本分类方法,以及指数信号、正弦信号、复指数信号、钟形信号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掌握信号的移位、反褶、尺度倍乘、微分、积分以及两信号相加或相乘,熟悉在运算过程中表达式对应的波形变化,了解运算的物理背景。
3、掌握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熟悉斜变信号与冲激偶信号。
4、掌握信号的直流与交流、奇与偶、脉冲、实部与虚部、正交函数等分解方法。
5、掌握系统的分类,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即时系统与动态系统、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时变系统与时不变系统、可逆与不可逆系统的定义和物理意义,熟悉各种系统的数学模型。
6、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叠加性与均匀性、时不变性,微分特性。
(二)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熟悉微分方程式的建立与求解。
2、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掌握冲击响应与阶跃响应。
4、熟练掌握卷积的定义、性质和计算。
(三) 傅里叶变换
1、掌握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三角函数形式和指数形式;
2、理解典型周期信号,周期矩形脉冲信号、周期三角脉冲信号、周期半波余弦信号、周期全波余弦信号频谱的特点;
3、熟练掌握傅立叶变换;
4、掌握典型非周期信号,单边指数信号、双边指数信号、矩形脉冲信号、钟形脉冲信号、升余弦脉冲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5、熟练掌握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的傅立叶变换;
6、掌握傅立叶变换的基本性质,对称性、线性、奇偶虚实性、尺度变换特性、时移特性、频移特性微分特性、积分特性;
7、熟练掌握卷积;
8、掌握周期信号的傅立叶变换,正弦和余弦信号、一般周期信号;
9、理解抽样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10、熟练掌握抽样定理。
(四)拉普拉斯变换
1、深入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应用范围、物理意义及收敛;
2、掌握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阶跃函数、指数函数、冲激函数;
3、熟练掌握拉氏变换的性质,线性、原函数积分、原函数微分、延时、S域平移、尺度变换、初值、终值、卷积;
4、掌握拉普拉斯逆变换;
(五)S域分析、极点与零点
1、熟练掌握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S域元件模型;
2、深入理解系统函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3、熟练掌握系统零、极点分布与其时域特征的关系;
4、熟练掌握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和零、极点的关系;
5、熟练掌握系统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频率响应的关系;
6、灵活运用二阶谐振系统的S平面分析方法;
7、深入理解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
(六)滤波、调制与抽样
1、掌握利用系统函数H(jw)求响应,理解其物理意义;
2、深入理解无失真传输的定义、特性;
3、熟练掌握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频域特性和冲激响应、阶跃响应;
4、掌握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佩利-维纳准则;
5、掌握希尔伯特变换;
6、掌握调制与解调以及带通滤波器的运用;
7、理解从抽样信号恢复连续时间信号的原理;
8、理解脉冲编码调制、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
(七)信号矢量空间分析
1、理解完备正交函数集、帕塞瓦尔定理;
2、掌握沃尔什函数;
3、深入理解相关;
4、了解能量谱和功率谱;
5、掌握匹配滤波器;
6、了解码分复用、码分多址通信;
(八)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掌握离散时间信号-序列的分类与运算;
2、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求解;
3、深入理解单位样值响应;
4、熟练掌握离散卷积和的定义,性质与计算等。
(九)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变换分析
1、深入理解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2、掌握典型序列的Z变换;
3、理解逆Z变换;
4、掌握Z变换的性质;
5、理解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6、掌握差分方程的Z变换求解;
7、理解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8、理解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9、理解序列的傅立叶变换;
(十)系统的状态方程分析
1. 利用系统的状态方程求解系统的输出响应;
2. 利用S域流图分析析连续系统的性能;
3. 利用Z域流图掌握无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掌握有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
三、建议参考书目:
郑君里等,《信号与系统》,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第二版。
❺ 已知带噪信号x(n),怎么用维纳滤波器,麻烦写一下matlab 原代码
这个问题 建议你网络下 就有类似的课程设计or毕设 里面有源代码的
L = input('输入信号样本个数L=');
N = input('输入FIR滤波器阶数N=');
a = 0.95;
K = 50;
sigma_a2 = 1-a^2;
a_ = [1,-a];
while(1)
w = sqrt(sigma_a2)*(randn(L,1)); %获得方差为sigma_a2的高斯白噪声w
v = randn(L,1); %获得方差为1的高斯白噪声v
s(1) = w(1); %通过公式:s(n) = a*s(n-1)+wn(n)获得源信号s与加了噪声v的x
for i=1:L-1
s(i+1)=a*s(i)+w(i+1);
x(i) = s(i)+v(i);
end
x(L) = s(L)+v(L);
%%%%%%%%%%%%%%%%%估计相关函数r_xx和r_xs%%%%%%%%%%%%%%%%%%%%%%%%%%%%%%%%%%%%%%%%%%%
for i=1:K+1
rxx(i)=sum(x(i:L).*x(1:L-i+1))/(L-i+1);
end
r_xx_g=[rxx(K+1:-1:2),rxx(1:K+1)];
for i=1:K+1
rxs(i)=sum(x(i:L).*s(1:L-i+1))/(L-i+1);
end
r_xs_g=[rxs(K+1:-1:2),rxs(1:K+1)];
%%%%%%%%%%%%%%检验x的r_xx和r_xs是否与理论值相符%%%%%%%%%%%%%%%%%%%%%%%%%%%%%%%%
r_xx_t = a.^abs([-K:K]);
r_xx_t(K+1) = r_xx_t(K+1)+1;
r_xs_t = a.^abs([-K:K]);
rou_xx=(sum((r_xx_g-r_xx_t).^2))/sum(r_xx_t.^2);
rou_xs=(sum(r_xs_g-r_xs_t).^2)/sum(r_xs_t.^2);
if rou_xx<0.03 & rou_xs<0.01
break;
end
end
%%%%%%%%%%%%%%x(n)的自相关函数的理论值(红色)和实际值(蓝色)%%%%%%%%%%%%%%%%%%%%%%%%%%%%%%%%
figure(1);
stem(r_xx_t,'r');
hold on
stem(r_xx_g,'*','b');
title('x(n)的自相关函数的理论值和实际值(*)');
%%%%%%%%%%%%%%最后100个s(n)(红色)和x(n)(蓝色)%%%%%%%%%%%%%%%%%%%%%%%%%%%%%%%%
figure(2);
stem(s(L-100:L),'r');
hold on
stem(x(L-100:L),'*','b');
title('最后100个s(n)和x(n)(*)');
%%%%%%%%%%%%%%N个理想h(n)(h_t红色)估计h(n)(h_g蓝色)%%%%%%%%%%%%%%%%%%%%%%%%%%%%%%%%
n = 0:N-1;
h_t = 0.238*(0.724).^n; %求得理想的h(n)
for i=1:N
xx(i)=sum(x(i:L).*x(1:L-i+1))/(L-i+1);
end
for i=1:N
Rxx(i,1:N)=[xx(i:-1:1),xx(2:N+1-i)];
end
for i=1:N
xs(i)=sum(x(i:L).*s(1:L-i+1))/(L-i+1);
end
invRxx=inv(Rxx);
h_g=invRxx*xs'; %估计h
figure(3);
stem(h_t,'r');
hold on
stem(h_g,'*','b');
title('N个理想h(n)(h_t)估计h(n)(*h_g)');
%%%%%%%%%%%%%%最后100个s(n)(红色)理想维纳滤波S_l(n)(蓝色)%%%%%%%%%%%%%%%%%%%%%%%%%%%%%%%%
y_l(1) = s(1); %得到理想维纳滤波的S(n)
for i = 1:L-1
y_l(i+1) = 0.724*s(i)+0.238*x(i+1);
end
figure(4);
stem(s(L-100:L),'r');
hold on
stem(y_l(L-100:L),'*','b');
title('最后100个s(n)理想维纳滤波S_R(n)(*)');
%%%%%%%%%%%%%%最后100个s(n)(红色)根据式FIR滤波S_R(n)(蓝色)%%%%%%%%%%%%%%%%%%%%%%%%%%%%%%%%
for i=1:9 %得到FIR维纳滤波的S(n)
y_F(i)=sum(h_g(1:i)'.*x(i:-1:1));
end
for i=10:L
y_F(i)=sum(h_g'.*x(i:-1:i-9));
end
figure(5);
stem(s(L-100:L),'r');
hold on
stem(y_F(L-100:L),'*','b');
title('最后100个s(n)根据式FIR滤波S_R(n)(*)');
%%%%%%%%%%%%%%%%%求均方误差%%%%%%%%%%%%%%%%%%%%%%%%%%%%%%%%
e_x=sum((x-s(1:L)).^2)/L %求各自的均方误差
e_i=sum((y_l-s(1:L)).^2)/L
e_f=sum((y_F-s(1:L)).^2)/L
❻ 求一个用维纳滤波方法处理噪声的matlab程序,必须是要调试好的,能用的程序有追加的
clear all
clc
k=8;
fs = 1000; %采样率
N = 1000; %采样点数
n = 0:N-1;
t = 0:1/fs:1-1/fs; %时间序列
signal=sin(2*pi*10*t);
noise=sin(2*pi*100*t); %前500点高斯分部白噪声,后500点均匀分布白噪声
xn= signal+k*noise; %构造的混合信号
figure(1)
plot(xn); grid on;
title('原始信号 ');
Fs=fft(xn,512); %将信号变换到频域
AFs=abs(Fs); %信号频域图的幅值
f=(0:255)*fs/512; %频率采样
figure(2)
plot(f,AFs(1:256)); %滤波前的信号频域图
grid on;
xlabel('频率/赫兹');ylabel('幅度');title('信号滤波前频域图');
figure(3);
Rxx=xcorr(xn,xn); %得到混合信号的自相关函数
M=100; %维纳滤波器阶数
for i=1:M %得到混合信号的自相关矩阵
for j=1:M
rxx(i,j)=Rxx(abs(j-i)+N);
end
end
Rxy=xcorr(xn,signal); %得到混合信号和原信号的互相关函数
for i=1:M
rxy(i)=Rxy(i+N-1);
end %得到混合信号和原信号的互相关向量
h = inv(rxx)*rxy'; %得到所要涉及的wiener滤波器系数
Signal_Filter=filter(h,1, xn); %将输入信号通过维纳滤波器
plot(Signal_Filter);grid on;
title('维纳滤波后的信号');
Fs2=fft(Signal_Filter,512); %将信号变换到频域
AFs2=abs(Fs2); %信号频域图的幅值
f=(0:255)*fs/512; %频率采样
figure(4)
plot(f,AFs2(1:256)); %滤波前的信号频域图
grid on;
xlabel('频率/赫兹');ylabel('幅度');title('信号滤波后频域图');
figure(5)
subplot(221)
plot(xn);grid on;
title('原始信号 ');
subplot(222)
plot(f,AFs(1:256)); %滤波前的信号频域图
grid on;
xlabel('频率/赫兹');ylabel('幅度');title('信号滤波前频域图');
subplot(223)
plot(Signal_Filter);grid on;
title('维纳滤波后的信号');
subplot(224)
plot(f,AFs2(1:256)); %滤波前的信号频域图
xlabel('频率/赫兹');ylabel('幅度');title('信号滤波后频域图');
grid on;
❼ 急!!!!!!!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信息的定义
近些年来"信息"这个名词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商业、科技等各个领域。很多书中也给出一些定义,它通常作为消息、情报、数据、知识以及信号的统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信息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对信息的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定义也越来越严格。我们从一些书上可以看到如下说法:
"信息,消息。"(辞源)
《辞海》(中国1999年普及版):①音讯:"消息"。②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须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的量值与其随机性有关,如在接收端无法预估消息或信号中所蕴含的内容或意义,即预估的可能性越小,信息量就越大。
《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对"信息"的注释:①音信:消息。②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③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
《韦氏字典》(美国):信息是用以通信的事实,是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信息论创始人香侬(C.E.Sannon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数学家)认为:"信息是不确定量的减少","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对信息论作出特殊贡献的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说过:"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就是信息。"
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L·Brillouin)认为:"信息是原材料,知识是思维对信息的加工的产物。"
《Fortran 程序设计》(谭浩强):简单地说,信息是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这种形式应当是能够被人类和动物感觉器官(或仪器)所接受的。确切地说,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知识内容。
还有人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目前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定义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内容。"
对于信息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于信息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我国周朝时期就利用烽火台传递边关警报,古罗马地中海城市以悬灯来报告迦太基人进攻的消息等。近代人们发明的电报、电话也是为了传递信息。人们每天都在用语言、文字、声音、手势、信件、因特网上的数字信号等等来传递信息。人类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以及人们对信息技术日益加深的关注,使我们意识到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我们通过信息论的发展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在二、三十年代,一些科学家如韦伯、卡尔松、波特等人,对电报传送及声音信号传递过程中的带宽、分辨率、误码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推动信息论产生的早期工作。而信息论产生的直接原因还是战争期间及战后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如雷达、真空电子管等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计算技术的发展,促使许多国家进行大量研究。
40年代信息论的奠基人香侬(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就开始研究信息论,其基本内容就是研究信源、信道、信宿及编码问题。他的主要贡献有五方面。
1.从理论上阐明了通讯的基本问题,提出通讯基本模型:
2.提出信息量的数学公式:
为各事件出现的概率,K为常数
3.解决了从信息接收端提取信息源发来的消息。
4.提高信道信息容量。在有限的信道中最大速率传递最大信息量的基本途径。
5.初步解决了如何编码、译码才能使信源的信息被充分表达,信道的容量被充分利用的问题。
1948年,美国数学教授维纳(N.Wiener)发表了《控制论》一书。他提出了著名的维纳滤波理论、信号预测理论及噪声和信号的接收理论,为信息论的产生作出重大贡献。他指出"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就 我的看法: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事物的状态、特征和内在的性质。"他还独立地提出测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
维纳认为,"信息显然不同于物质与能量,客观世界可以说充满了各种信息,有自然界的信息(如:天气、地震、海洋、环境等等),有人类社会的信息(如:股票行情、体育、新闻等),更有各种知识信息。"
旅美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L·Brillouin)56年提出:"信息是原材料,知识是思维对信息的加工的产物。"
后来各国科学家不断研究、实验并修正香侬的理论,取得新的进展,把信息的概念和方法论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涉及内容更广泛,包括物理学、心理学、医学、经济学、计算机、电子学、语言学、统计学等等。
自从65年查德提出模糊数学后,有人在模糊集合集合论基础上建立起"熵"和信息的概念,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界把信息作为基本的参量来研究。
信息和信息技术
如果说对信息的认识和信息理论的出现是人类认识上的一大飞跃,那么传送和处理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则是本世纪最重大的技术革命之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人们通常把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技术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技术。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也不是唯一的,通常用IT表示信息技术(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IT一词的使用非常普遍,由于涵盖范围太广而难以定义。信息技术的定义非常广,涉及的技术如数据库、多媒体、组件、通讯技术等。这些技术非常复杂而且大多需要进行很深入的研究。美国佐治亚工学院的Peter Freeman教授总结出IT的20个内容: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基础设施,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知识工程,数据库工程,系统安全和隐私权,性能分析,科学计算,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图形学,人机互动,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系统管理,数字图书馆科学。
总起来说,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卫星与无线电技术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在本世纪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同,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对大量各种各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控制、合理管理,所以国内外较大型企业都使用由专业人员根据系统工程理论编制的管理软件。这样才能把人、财、物科学管理,实现预定的目标,达到最佳经济效果。近几年国际互联网的出现,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就更广泛了。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信息产业统一行业标准,视"信息"为一种"产品",他们将信息业分为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使教育教学的规模发生变化,而且使教育本身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前的传统教学,只注意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教师课上一只粉笔,学生课下看书写作业。教师和学生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利用、信息交流、各种技能的提高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受到很大限制。而现在由于计算机、多媒体、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学习各种知识,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学习环境,不光是学习到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法,使学习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得以发挥;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收到传统教学方式下难以得到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进行个别化学习,通过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网,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和研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请教著名的专家学者;学校能够通过通信和网络系统,进行远程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规模扩大,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求学者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能更快地被人类共享。
为了培养新一代具有高科技才能的、能适应新形式下的经济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材,教委制定规划,加快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步伐,在5-10年内实现"校校通"工程,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都能上网,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具体来说,首先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基础教学,包含计算机使用和基本的文字、图象、声音、数据的处理,利用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建立人机关系,能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独立地完成基本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能利用字处理软件写文章、排版;利用电子表格或数据库对简单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图形工具进行制图、图象优化,能制作适合学生特征的科普网页,并发布到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网站上去,能通过网络知识,上网收集有益的社会知识。对高中生能通过语言编程,为今后的高等教育打好基础。同时应锻炼学生会收集、分析社会上的大量信息,如城市交通情况、要道路口车流量等,能利用现代经济手段,如上网、IC卡,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能利用E-mail、呼机手机电话和他人交流信息,了解股市行情等。还要培养学生学会集体协作完成预定的课题任务,能适应今后社会大分工下的新的工作关系。总之,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开放实用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同时要告诉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也有不健康的成分,不要沉溺在网络中,阅读不健康的内容,应该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总之,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用信息为生产、生活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在高科技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指标是信息技术。为培养21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学们要学好《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21世纪的挑战,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❽ 电子通信工程的课程设置
工程设计导论
Introction to Engineering Design
本课程先讨论工程师的角色和职责,然后以一个小日常用品的创新设计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会议、组织、计划、决策方面的工具,并作一些书面和口头报告的练习,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
Fundamentals of Programming
是工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程序设计能力。本课程采用工学较为普遍使用的C语言为编程工具,主要讲授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及算法结构,使学生在了解C语言的成分和程序构成的基础上,掌握结构化程序的编程技巧,学会使用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文件等知识编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注意提高理论修养,使学生在掌握C语言之后有能力自学其他高级语言。
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
Ethics and Professionalism of Engineers
本课程介绍工程师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以及工程师对于公众健康、安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并讨论工程师与环境、环境保护、领导才能、社会平等、工程法律基础、专业注册机构和工程职业法令等方面的问题。
创新设计项目
Innovative Design
本课程为跨学科的团队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挑战杯”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广东省高校软件杯比赛、广东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各种竞赛,以科研立项为基础,以创新学分为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电磁兼容
Electromagnetism Compatibleness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介绍电磁兼容基本原理和概念、电磁兼容预测和分析方法、电磁干扰控制技术、电磁兼容测量与实验技术、电磁兼容标准。
选修课程:数字电路
计算机控制技术
Computer Control Technique
本课程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其组成、分类、发展概况及趋势。分别讨论了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数字程序控制技术、常规及复杂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与实现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步骤及工程实现等。通过该课程使学生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掌握与运用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培养在理论上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培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应用能力,增强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选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专用集成电路技术
Techniqu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本课程是针对集成电路制造和芯片级设计,分析集成电路中的元器件的结构、版图、特性;分析存在的寄生效应及其解决方案;介绍数字和模拟电路的各种基本单元的物理设计等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微电子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选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Modern Power Electronic Technique
本课程主要以介绍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应用特点,以及器件应用中的驱动、保护等基本问题,分别介绍在硬PWM开关和软PWM开关条件下的各类变换电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掌握各种变换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获得电力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基本技能,为从事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选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
生物传感器
Biosensor
生物传感器是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一个交叉学科。生物传感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食品、制药、化学工业中的过程检测、环境检测、临床医学检测、生命科学研究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传感器的定义、分类。了解现代主要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酶传感器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光学生物传感器、热学生物传感器、声学生物传感器等。
选修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现代信号处理导论
Introction of Modern Signal Processing
本课程讲授现代智能信号处理的主要方法。对当前信号处理领域有关神经网络、模糊技术、遗传算法、进化计算以及信息融合等内容进行介绍与研讨。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知识,掌握基本方法。
选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统计信号处理
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主要介绍统计信号处理的内容和方法,包括随机过程、统计信号检测、统计信号估值、统计信号滤波、模拟信号最佳解调、数字信号最佳解调等。课程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介绍,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统计信号处理的原理及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建立统计信号处理的概念。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能够在思维上得到锻炼,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选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在生命科学研究、医学诊断、临床治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备以下两项技能:
(1)提取原始生物医学信息,获取和处理生物医学信号的技能;
(2)解释所获实验结果的物理性质的技能。
选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智能仪器
Intellectualized Instrument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原理及微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智能仪器的概念及其设计,学会利用单片机设计智能仪器的各种功能模块,了解每个环节上的抗干扰措施,以便今后能从事智能仪器的设计、研发工作。学习主要内容有:智能仪器的功能特点、构成形式及发展;智能仪器中模拟量、数字量的输入与输出;智能仪器中的通讯技术;智能仪器中的抗干扰技术;智能仪器系统的设计以及相关的智能技术。
选修课程:微处理器与微计算机系统
语音信号处理技术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Speech Signal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音信号处理的理论基础,各种方法和某些主要应用。主要内容有:语音信号的基本性质和数字模型,短时时域处理技术,短时傅里叶分析,语音波形数字编码,同步语音处理和倒谱分析,线性预测编码,矢量量化,隐马尔可夫模型,语音压缩,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和语音增强等典型应用。
选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以目前最常使用的可编程控制器为目标机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拓宽专业知识面为目的,全面介绍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控制器的系统配置与指令系统,特殊功能模块,典型程序设计,PLC的系统联网等。
选修课程:微处理器与微计算机系统
电子通信工程导论项目
Electricity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本课程向即将开始专业学习的学生介绍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内容,使学生了解未来学习的专业课程及各种实践活动,灌输CDIO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协同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并通过一个电子通信产品实例(如超声仪器,GPS等),由教师及工程师介绍产品的构成与设计,绿色产品理念与所学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一开始就以一个工程师的角度去面对即将开始的专业课学习,并提前了解即将所学课程与实际产品的关系。
基本电路理论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电类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具备必要的实践技能,为学习后续课及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本课程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科学作风和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模拟电子技术
Electronic Circuits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阐述电子电路的组成原理,主要功能及性能指标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常用的基本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并有初步的实验技能。
数字电路
Digital Circuits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有:逻辑代数基础,集成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大规模集成电路,A/D、D/A转换器。
信号与系统
Signals and Systems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研究生入学考试课。主要讨论信号分析、系统分析的一些基本线性方法以及信号通过LTI系统的一些重要结论,包括:信号的时域冲激分解,LTI系统的时域表征、求解,卷积算法,信号的频域分解,信号的频谱分析,傅氏变换,时频对应关系,LTI系统的频域表征、求解,传输与滤波,抽样定理,Laplace变换,z变换,系统函数,零极点图,傅氏变换的几何估值,LTI系统的实现方框图,因果系统的复频域求解等。
选修课程:基本电路原理
微处理器与微计算机系统
Microprocessor and Micro-computer System
本课程计算机原理部分着重阐明以8086/8088为CPU的微型计算机的原理及应用。硬件方面主要介绍微处理器的功能和应用;软件方面主要介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一些技巧。课程接口部分着重阐明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课程硬软结合,以硬为主,着重应用。
选修课程: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
高频电子线路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s
本课程是一门主要技术专业课,它的任务是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为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无线电信号的发送、接收与传输原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
电子测量与仪器
Electronic Measurement and Apparatus
本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各类仪器的工作原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一定分析处理和动手能力的技术人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电子测量和电子测量仪器的基础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类仪器进行各种参数的测量,着重掌握测量误差,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选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
微机控制与检测项目
Microcomputer Control and Detection Project
该课程是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之后开出的二级项目。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设计综合性的微机接口系统。要求系统地提出设计思想、选定设计方案并进行整体设计,包括硬件电路原理分析和软件框图及说明,并解决安装与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综合电子仿真与设计项目
Synthesis Analog and Digital Circuit Project
本课程以软件仿真为辅,硬件设计为重点,指导学生设计模拟电路和数字逻辑电路相结合的电子系统。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适合通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选修。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Transcer and Measurement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试系统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等四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及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选修课程: 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Embedded System and Application
嵌入式系统是针对特定用途而定制的,强调硬件与软件的协同设计。因此,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同时掌握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硬件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微处理器,存储器,外围设备,接口的基本知识。在软件方面,要求学生熟悉嵌入式操作系统,了解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掌握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基本功能和设计方法,了解和熟悉一些常用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熟悉嵌入式系统的典型应用及产品设计开发的步骤等。
选修课程: 微处理器与微机算计系统
电磁场理论
Electromagnetic Theory
本课程是一门理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性较强的必选专业基础课,是涉足无线电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矢量分析,静态场分析与计算,静态场边值问题的解法,时变电磁场基础,平面电磁波基础,波导与谐振腔,天线基础等。
自动控制原理
The Theory of Automatic Control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控制理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具备对简单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动态仿真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选修课程:信号与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本课程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骨干课。主要讨论数字信号处理的一些基本算法以及实现方法,包括: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处理过程,信号的数字谱分析,DFT、FFT算法,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典型DSP应用系统分析等。
选修课程:EEG9204信号与系统
EDA技术及应用
ED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本课程以VHDL的基本语言和实用技术为重点,介绍了基于EDA技术的VHDL理论和实践方面知识。本课程适合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学科领域和专业的高年纪学生选修。学生将学习和使用VHDL进行电子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在电子设计和电子工程实践能力。
选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
DSP技术及应用
DSP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DSP是电子信息通讯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器件之一。它既有通用的微处理器和通用的单片机特点,又具有独特的优点和功能。该课程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尤其是数学理论,信号处理等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应用实践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使用DSP技术进行通讯、控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随机信号分析
Stochastic Signal Analysis
本课程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现代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应该学习掌握的一门专业课,有志读研的同学应选修此课。主要讨论随机信号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以及随机信号通过LTI系统的一些重要结论,包括:随机信号的均值、方差、相关函数、相干函数、功率谱密度,维纳-辛钦定理,Yule-Walker方程,双重卷积,窄带随机信号分析,白噪声、高斯随机过程等常见的典型随机信号。
选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本课程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本课程适合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物理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内容包括,数字图像基础、空间域和频域的图像增强,然后讨论了图像复原、彩色图像处理、小波变换及多分辨率处理和图像压缩,最后讲述了形态学图像处理、图像分割、描述和识别。
选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
Embedded System Design
本课程是在学完嵌入式系统及单片机原理课程之后的综合设计,它的目的和任务是综合利用所学嵌入式知识完成一个应用系统设计,从而加深对嵌入式软硬知识的理解,获得初步的应用经验,为走出校门从事嵌入式应用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该综合设计使学生了解现有开发装置上的相关硬件,正确地掌握在计算机上编写应用程序、调试、下载、配合外部电路进行系统功能测试。
智能传感技术综合设计
Intelligent Sensor Technology Project
该课程利用一个多传感器实验平台,通过完成信号的采集,处理的全过程实践,通过全面综合的训练,使学生了解整个信号的处理过程。
数字信号处理综合设计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Project
本课程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旨在加深对所学信号处理算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主要利用软件和DSP器件仿真。
生产实习
Proction Practice
本课程是电子工程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次实习是一次综合实习,是三年级学生的生产实习,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又一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增强劳动观点,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结合实习和专业劳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在实习中扩展实践性教学内容。
卫星导航技术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本课程主要介绍卫星导航的基本原理,同时包括了卫星通信的一些新技术和典型的实际系统。主要内容有:1.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特有技术;2.卫星通信的最新发展,如卫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中的互联网技术和宽带多媒体技术等;3. 结合卫星系统组成,介绍主要设备和达到的水平,介绍当前或即将服务的典型卫星通信系统。
选修课程:现代通信原理
信息理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e
本课程以信息论与编码为重点,主要介绍信息论以及编码理论和实现原理,在介绍有关信息度量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密码学中的理论知识及其实现原理。本课程联系当前实际通信技术来讲述,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能够有目标 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本课程适合电子、通信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选择。
选修课程:现代通信原理
计算机通信网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计算机通信网是电子通信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通信网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网络技术。其主要内容有:数据和网络通信概述,开放系统网络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协议,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综合业务和路由协议以及Internet和TCP/IP。
选修课程:现代通信原理
通信协议
Communication Protocol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当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结构和分类。其中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论、数据通信基础、网络协议和服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网络层协议、运输层协议、高层协议、简单管理协议等内容。
选修课程:现代通信原理
信息安全
Information Security
本课程包括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理论、网络安全技术与标准、网络安全管理实践及网络信息安全实验等四大部分。课程针对各种网络安全技术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各技术的原理,并给出了典型的应用。
选修课程:现代通信原理
通信信号处理
Signal Process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所涉及的具有代表性的通信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以及主要应用。主要的内容有:信道辩识与均衡,自适应均衡器,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阵列处理,多用户检测,空时二维信号处理等内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Sensor and Detecting Technology
本门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选修课程之一,培养学生进行系统设计,注重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应用设计的全过程。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予以设计实现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选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
数字图像处理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数字图像处理是论述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智能化检测中应用的学科,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图像处理的特点与发展、色度学基础知识;图像编程的方法与步骤;图像平滑与增强、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图像几何变换、频域处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应用、图像特征与理解、图像编码及图像复原等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编程技术,为从事数字图像系统设计、智能化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选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雷达原理
Radar Principle
本课程作为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包括雷达分机、雷达测量方法两大部分。前者包括雷达发射机、雷达接收机、终端显示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及主要质量指标;后者包括雷达的测距、测角和测速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实现方法,并相应地讨论了各种雷达体制的基本工作原理,如连续波、三坐标、相控阵、圆锥扫描、单脉冲和双基地等雷达。此外,还较全面地讨论了雷达方程和动目标检测(MTD)雷达。
选修课程:现代通信原理
电子对抗
Electronic Antagonizing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电子对抗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本课程在传统的通信对抗理论,常规的通信侦察、测向、定位和干扰技术的基础上,主要讨论通信反干扰、反侦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重点是通信反干扰),也讨论了若干热点问题。
选修课程:现代通信原理
现代通信原理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本课程以通信原理为重点,主要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性能和基本分析方法,教学内容上兼顾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但主要还是侧重于数字通信。本课程适合电子、通信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选择。学生将学习和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
选修课程: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
移动通信
Mobile Communication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当前广泛应用的典型移动通信系统,较充分地反映了当代数字移动通信发展的新技术。包括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噪声与干扰、组网技术、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频分多址(FDMA)移动通信系统、时分多址(TDMA)移动通信系统、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的展望——个人通信等。
选修课程:现代通信原理
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本课程系统介绍光纤的传输理论和光纤通信系统原理与技术。本课程适合通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选修。学生将学习光纤的传输理论,激光器工作原理、性质、光源的直接调剂和间接调剂。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的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设计方法。
选修课程:现代通信原理
微波技术与天线
Microwave Technique
本课程主要讨论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学生将学习传输线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一般波导理论和特性,微波网络概要和散射参量,基本微波无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如微波谐振器、耦合器、混合器、微波滤波器及常用铁氧体器件等,微波有源电路以及微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选修课程:电磁场理论
通信综合设计
Communications System Project
本课程是综合性的通信实验课,主要内容包括:光纤通信,GSM通信系统,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GPS定位接收系统,射频通信系统,微波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实验,主要通信测量仪器的原理与使用等。
通信信号处理课程项目
Modern Communication Project
本课程介绍和指导学生进行现代通信原理实验,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把课堂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课程适合通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选修。
程控交换技术及应用
Programming Digital Switching
本课程以数字交换网络和通信网为重点,介绍程控数字交换系统原理和现代通信网。本课程适合通信、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选修。学生将学习数字交换系统的硬、软件基本原理和技术以及各种现代通信网,包括电信网、信令网、同步网、HDH、ISDN、接入网等。
选修课程:现代通信原理
❾ 谁是美国科学在论的创始人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1904年3月20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1990年8月18日逝世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斯金纳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著有《沃尔登第二》(Walden Two,也译《桃源二村》)、《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等。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斯金纳1904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斯金纳的签名
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斯金纳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他15岁时曾与几个小伙伴驾独木舟沿河而下,漂流300英里。他还试制过简易滑翔机,曾把一台废锅炉改造成一门蒸汽炮,把土豆和萝卜当炮弹射到邻居的屋顶上。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作。由于他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深感兴趣,因此他曾选修过生物学、胚胎学和猫体解剖等学科。在生物学教师的指导下他阅读了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等科学著作,还阅读了罗素的《哲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这些著作对他日后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张极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的分分秒秒几乎都用来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他不看电影不看戏,谢绝一切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斯金纳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该校研究院任研究员。1937~1945年他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心理学,1945~1947年任印第安那大学心理系主任。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斯金纳在纽约读中学,到1926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年为止他在大学里学艺术和语言学。本来他想成为作家,但他只在报纸中发表了约十多篇文章。按他的女儿写的传记他是在这个时候读了伊万·巴甫洛夫和约翰·华生的著作的。因此他于1928年赴哈佛大学学心理学。当时哈佛大学刚刚建立了一个行为心理学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导师将动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研究其内部。斯金纳被鼓励进行他自己的实验研究,他后来研制了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研究动物行为的装置。直到今天心理学家依然使用这个装置来研究动物行为。
斯金纳盒是一个笼子,笼子里有一个开关。试验动物需要学会一个技能,比如灯亮了就拨动开关。开关连到一支笔上,开关每被开一次,笔就向上方动一格,笔下是一个不断向前运动的纸,因此开关的位置决定纸上的曲线的倾斜度。假如纸上画的曲线的倾斜度非常大的话,则说明动物学得非常快。
心理学研究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 “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 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为表彰斯金纳在心理科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 “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年8月 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主要著作
斯金纳一生著作很多。自1930年以来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12本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 《科学与人类行为》《言语行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强化时间表》。这些著作全面阐述了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和这种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他还用操作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社会生活问题,出版了小说《沃尔登第二》 以及《自由与人类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这些作品曾在美国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