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Ⅰ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1)义务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扩展阅读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Ⅱ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课程标准吗
只要是课程,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初中活动课程,都是应该有课程标准的,这是任何课程开设的基础。当然,实际上在很多学校里面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是不一定会有课程标准的。
Ⅲ 对小学综合实践课,新课标有哪些要求和规定
第一,学生要融入社会,接触社会,体验社会。
第二,学生要动手操作例如:六年级课程中的调查活动要让有兴趣的学生去调查,这里有很多的实践活动要学生亲自完成如:擀面、包饺子、调查同学们心中的偶像等)
第三,教师也要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