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

发布时间: 2021-02-22 04:31:45

① 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有教职工130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教授20人,副教授46人,博士生导师版4人,博士学权位教师48人。具有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副教授1人;教育部非力学专业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力学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培养人才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4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校级培养对象9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邓军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刘锋
博士生导师:李丽娟、陈建飞、赵旭东、刘峰
“百人计划”特聘教授:陈建飞、赵旭东、陈光明、陈贡发
“青年百人计划”:李古、周倩倩
全国优秀力学教师:刘锋
南粤优秀教师:李丽娟、刘锋

② 职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多少个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2019年)组成人员的通知》教职成函〔2015〕9号,全国共有56个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行指委的主要职能是:分析研究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提出本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要求;指导推进相关职业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校企一体化和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指导推进本行业相关专业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推进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研究本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提出建议;参与本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基本文件、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及方案制定工作;参与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实施工作;组织本行业相关专业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
1.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报关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包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5.餐饮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6.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7.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8.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9.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0.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1.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2.公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3.供销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4.广播影视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5.国土资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6.航空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7.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8.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9.建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0.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1.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2.粮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3.林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4.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5.煤炭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6.美发美容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7.民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8.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9.民族技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0.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1.气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2.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3.人口和计划生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5.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6.生物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7.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8.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9.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0.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1.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2.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3.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4.统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5.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6.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7.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8.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9.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50.新闻出版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51.验光与配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52.冶金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53.邮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54.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55.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56.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③ 孙毅的个人简介

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担任哈工大航天科学与力学系主任回,国家工科答力学教学基地负责人,黑龙江省“固体与结构强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理论力学、细观力学、损伤与断裂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课题和国防预研等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60余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并被SCI和EI收录,并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国防科学技术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等奖励与荣誉。

④ 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的下属系部

应用物理系
兰州理工大学物理系成立于2001年,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经验、勇于奉献的师资队伍,全系在编教师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中级职称教师17人,助教2人. 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16人,获得硕士学位15人,另有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原物理系曾下设应用物理教研室, 凝聚态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大学物理实验室、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室。2013年按照学校对学科基层组织的统一规划,原物理系按照教学科研任务目标扩展为三个学科基层组织,即应用物理系,大学物理教学部和物理实验室。其中大学物理教学部主要负责全校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工作,大学物理实验室主要承担全校工科物理实验和创新实验的教学实践,应用物理系主要负责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教学,专业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以及物理学一级硕士点,物理电子学二级硕士点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三个物理相关的基层学科组织协同合作,严格按照培养计划承担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工作。在教学方面,秉承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遵从教学大纲和计划要求, 根据人才市场需要灵活调整进人计划和培养计划,加强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毕业生求职就业的能力和机会。在老教师带领下,积极钻研课程教学,通过研讨和讲课竞赛等手段,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和出版教材,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及时将较新的科研成果通过讲座,课堂扩展融化到教学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鉴于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分层次。一方面为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设置了物理学的主干课程如《光学》、《数学物理方法》、《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另一方面考虑本科毕业工作同学的需求,设置了相关重点专业技术课程《信号处理》、《电工学》、《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集成电路设计》、《电子技术基础》、《专业物理实验》等。在科研方面,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学科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有:纳米结构与低维物理、磁性材料与强关联新型功能材料、凝聚态体系的计算和模拟、非线性物理、量子信息处理、导波光学与光纤通讯技术、固体微结构与光电性能等。 近5年物理系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15项、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 甘肃省自然基金等项目共18项、校级红柳重点支持项目2项、获国家专利授权4项。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高校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300余篇。在学术交流方面, 物理系近年来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出国留学和访问,部分青年教师在国内重点大学短期访问学习,同时也积极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来物理系交流和指导科研教学工作。 为加快新入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物理系实行青年指导教师制度, 由物理系教学效果好, 科研成果显著的老教师对新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积极指导, 确保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快速提高, 在科研方面融入合适的团队, 以便早日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2013年教风, 学风质量年活动中,物理系全体教职工积极响应学校号召,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和座谈, 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工的积极性,细化了学校各项奖励制度。 为充分发挥各层次教工的特长, 挖掘教职工的潜能, 2013年12月理学院将原物理系人员归属和职责重新划分,成立了新的三个基层学科组织,即物理系,大学物理教学部,大学物理实验室。
应用数学系
应用数学系成立于2002年, 其前身为甘肃工业大学基础科学系数学教研室。现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3个硕士点,设有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2个研究所,1个数学建模与工程模拟高性能计算实验室,拥有信息与计算科学1个本科专业。应用数学系共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4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所有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有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三等奖(教学类),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应用数学系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多项,主持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学校红柳杰出人才项目1项,学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5项。本系多次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等诸多荣誉,发表论文26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8篇。主要研究方向有:同调代数、环与模范畴、常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动力系统、非线性分析及其应用、应用微分方程及边值问题、应用偏微分方程以及数学物理方程反问题、金融风险模型、应用随机过程、计算数学等。应用数学系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学类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研究项目“工科数学模型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工科数学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数学课程的优化教学”获得教育厅级奖。“高等数学”已建设成为甘肃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 编写出版教材4部。 在连续五届的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有1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组织参加历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多次获得国家一等奖、二等奖,有1人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优秀组织工作者荣誉称号。3人获得兰州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 1人获兰州理工大学“学生爱戴的教师”荣誉称号, 1人获兰州理工大学“十大师德标兵”荣誉称号。“数学教学团队”被学校列为重点建设教学团队。
工程力学系
该系成立于2002年,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力学教研室。下设工程力学专业教研室、力学实验中心、工程力学研究所。现有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力学两个本科专业,工程力学、固体力学两个硕士点。
工程力学系现有在职职工共20人,其中教师1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教师中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1人,甘肃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1人,理事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力学学部通讯评议专家2人,赴美国访问学者2人,教授5人,副教授(高工)5人,讲师(工程师)9人,助教1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具有硕士学位。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
工程力学系主要承担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公共基础课以及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工程力学》现已建设成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力学实验中心使用面积达263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384万元,开设工程力学实验、力学专业实验,以及为学校教师、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提供相关实验服务。
近年来,工程力学系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和实践”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兰州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工程力学教学团队”为校级重点建设教学团队。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编写和出版教材5部。在连续三届的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分别有4人获得一等奖,4人(次)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有5名教师获得中国力学学会颁发的优秀力学教师荣誉证书。
近五年来,工程力学系在结构非线性振动和稳定性、热弹性动力学行为研究、新型材料力学行为研究等方向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1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余篇,其中属SCI/EI/ISTP索引的90余篇,在国际会议发表和宣读论文30余篇。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项目多项。 “工程力学学科团队”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团队。
工程力学系在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向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坚持走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科技开发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⑤ 章梓茂的团体兼职

1996.1—抄—2000.12 教育部结构力学袭与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
2001.1——2005.12 教育部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
2006.1——2010.12 教育部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

⑥ 刘锋的现任职物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广东工回业大学工程力学答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工程力学硕士点负责人,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校级材料力学精品课程负责人。
广东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广州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广州市科技咨询专家,东莞市政府采购工程评标专家
主讲本科生课程:
工程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法基础、结构力学
主讲研究生课程:
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弹塑性力学有限元法、结构动力学、结构分析方法与程序设计、力学中的工程软件
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结构力学(大跨空间结构稳定)、工程结构非线性分析(超弹性、弹塑性、大变形)
科研与项目
1994年以来在国内外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教材两部,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纵横向项目近五十项。近三年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二项、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重大专项1项及各类横向项目多项。

⑦ 大连海事大学有哪些知名教授

大四了,马上毕业了,舍不得不仅这个校园,还有这个校园的老师,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交通部直属大学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多知名的教授的。既然咱们学校的王牌专业是轮机和航海那我就先说说东山比较有名的老师吧。

航海学院的李铁山老师,相信东山没得几个不知道他的,毕竟作为西山的我都熟知他。他主要从事非线性控制理论和船舶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手上的项目之多,年来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和控制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10余篇,EI检索60余篇次,ISTP检索论文20余篇次。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计划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他手上的项目都是数一数二的。最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超级好,把所有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对待!!!!


⑧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下设机构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理工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农林院校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医药院校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天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海洋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轻工与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仪器仪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⑨ 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前身是各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编审委员会的成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高校的教材建设,使我国高校的教材从无到有、从引进到自编、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配套,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建设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后,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由原来以教材编审为主要内容,转向对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研究、咨询和指导。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教育教学的决策前研究、教学文件审定、学科专业评估、优秀教学成果评奖、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及制定教材规划与教材评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积极参与、指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先前的教材编审委员会)汇聚了一大批我国高等教育战线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教学管理专家,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他们既是教学指导委员会文件的研究制定者和高校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在高校具有广泛的影响。
有关资料显示,自1985年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改建为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至1990年,举办了近50个暑期教师讲习班,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活动,组织召开了50余次经验交流会,初步建成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两门课程的试题库。这些工作的开展对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宏观指导与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0年召开的“兰州会议”提出了“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改革思路后,理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参加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努力探索培养理科应用性人才的途径。例如,数学、物理、化学三个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了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专业的调研组,对全国各高等学校的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评估,提出了理科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模式。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从1992年开始对生物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展了深入的研讨,在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更新、补充和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6+1”的基础课设置方案。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从1993年开始对全国计算机专业教学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先对全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80多所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后又组成调研组分三路对10多所院校进行重点实地调查,召开教师座谈会、与教学负责同志交谈、参观教学设施和设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并报送国家教委。
90年代初,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他们经过调研、分析后认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关键是要提高工程人才的整体素质,尤其要突出以往欠缺的工程实践、创造性思维、经济管理素质、自我发展能力,力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在教育思想方面要实现四个转变: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变,由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转变,由注重学科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综合型转变。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后来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1995年3、4月间,原国家教委正式推出并开始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到1996年9月,高等学校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先后参加了原国家教委批准的221项大的立项项目,包括985个子项目。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均积极参与了代表国家级水平的系列改革研究报告的撰写以及1000多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编写、培训工作。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例如,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1年对全国各类高校的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师资队伍、实验室人员队伍、教材等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调研,涉及国内25个省市的126所高校。同时,还完成了对我国香港和国外14所高校的有关力学课程的调研。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3年开展了“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研”,内容涉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内涵与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培训等。
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后,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专家又积极参与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保证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2.修订专业目录,制定教学基本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制定相关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据初步统计,1985—1990年期间,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就制定了43门、58种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992年,原国家教委组织各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并颁布了高校各科类基本专业目录。
1997年,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高[1997]13号),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立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科类调查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反复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涵盖11个门类下设的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目录的颁布实施,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要举措,对于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3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41号),启动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学科专业教学规范两项工作。各教学指导委员会接到通知后,即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召开了相关的会议,在全面开展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之上,撰写了相关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制定了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规范。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引导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指导学科专业评估,促进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提高理工科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制定和实施国家级教材建设规划
20世纪60年代初教材编审委员会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61—1966年,共编辑出版高校教材、参考书501种,发行约0.2亿册,初步解决了我国自编教材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我国培养高、中级科技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0年11月,教育部向有关高等学校、各教材编审委员会及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未恢复)下发了《关于下达高等学校理科和工科基础课教材五年(1981—1985年)编写规划的通知》。1985年12月,原国家教委向各有关教材编审委员会及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发了《关于制定高等学校理工科各学科1986—1990年教材建设规划的意见》。各教材编审委员会参加了1981—1985年、1986—1990年国家规划教材的建设。这期间,各教材编审委员会开展的工作包括:参与一些全国通用教材的修订工作,更新教材内容,提高编写质量;另一方面,促进具有各高校自身教学特色的教材的出版,从而使高校教材的出版呈现出了多品种、多样化的局面。
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各科类教学指导委会编制和审定了国家“八五”、“九五”、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十五”教材建设的出版规划,并积极开展了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审、研究和评介。这个时期,最突出的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出版。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教育部高教司于2005年5月向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征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建设内容建议的函》。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4. 参加了相关的教学评估工作
1995年,原国家教委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价试点工作。此后,一些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参加了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价、优秀评价和随机水平评价。另外,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参加了对高校的专业评估工作。例如,在应用理科专业评估方面,数学、物理、化学三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对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专业进行了评估。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评估标准,并对专业点进行了评估。
从1991年开始,国家选择了一批代表我国较先进水平的、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起骨干带头作用的学科专业点,先后建立了8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5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在教育部的领导和组织下,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参加了这些教学基地的评估工作。
5. 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在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参加了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并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立项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项目)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各科类试题库的建设,还积极参与了教育部组织开展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等。
自2001年起,有关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由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研制的“高等化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后,各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出来后,各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了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研讨会,举办了相关的教师培训班。
三、教学指导委员会肩负着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使命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宏观层面上,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结构呈现多样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一变化呼唤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在微观层面上,随着办学自主权的逐步下放,怎样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形成什么样的办学特点,都需要高校认真考虑。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探讨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运作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首先,随着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向宏观管理的转变,在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许多专业化的咨询、评估、监督等管理职能需要分离出来,建立一个政府指导性管理、学校自主管理、行业自律性管理相结合的,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受委托可以开展部分执行性、操作性、事务性的工作,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指导咨询服务、教学评估,逐步形成客观、公正并具有权威性的非常设性学术组织参与管理。
第二,一些高校在教育思想和观念、办学体制与机制、教育质量的保证、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急需与外界沟通和交流,但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这些方面的工作受到影响。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的市场化,一些学校在如何创办具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形成有效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好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整合教育资源、规范教学管理方面,也遇到了难题,亟待与外界沟通和探讨。作为教育部领导下的专家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通过研究制定教学文件、召开相关研讨会、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培训等活动,发挥这方面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第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社会力量办学已经兴起。相对于政府对公办学校的管理而言,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则更应强调学校依法自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管理的方式。因此,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在办学资质评审,教育质量、教学水平评估,学校资产评估和教学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周济部长期望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努力成为教育部宏观管理教学工作的依靠力量、指导高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实现高校规范教学管理的推动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力量。他期望各位委员要自觉成为致力于教学工作、投身教学改革、加强自身学习、倡导优良学风的带头人。
与过去相比,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组成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往届仅由来自高校的专家构成,而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由高校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的专家、企事业单位热心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行业部门熟悉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并关心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组成。不难发现,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内涵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教高函[2005]25号文件指出,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
(1)组织和开展本学科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指导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3)制定专业规范或教学质量标准。
(4)接受委托承担专业评估任务。
(5)接受委托承担本科专业设置的评审或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核定任务。
(6)组织师资培训、教学研讨和信息交流等工作。
(7)完成教育部委托的其他任务。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贯彻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⑩ 胡卫兵的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术学科带头人,西安建筑科技大版学土木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结构力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力学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863科技计划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精品课程评议专家。
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强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智能结构及高层和大跨度结构的抗风振及抗震研究和教学工作。讲授本科生《结构力学》、《计算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建筑力学》和指导计算机结构分析实践,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结构优化设计》、《高层建筑风振及控制》等骨干课程;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10多篇被EI、SCI摘录,出版专著《高层建筑风压计算及控制》。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