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三下数学校本课程案例

三下数学校本课程案例

发布时间: 2021-02-22 10:53:40

❶ 小学三年级数学案例

不搞“事件”扩大化;不伤害师生感情;不影响当堂教学;不作当堂处理;不体罚学生;不过专多占用属教学时间。
用语要简明、委婉;设置内容要符合当时情景;比喻要贴切;联系要紧密。
要熟悉教材、教法,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熟悉学生个性品质。
整体问题,当场处理。
在当众场合下最好避免使用“点名式”的批评。
当然也可以采用注意转移法:采取小练习、小测试的方法、或个别提问
还可以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教师可以先停一下,略等片刻,这样的话学生会不自觉的停下来,看看老师为什么不讲了。
局部问题,个别处理。
“个性”问题,无声处理。
课上问题,课下处理。
对于课下要处理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及时到位,切不可拖延。

❷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估计数学课改,快要把小学的数学老师逼疯了!

教授学生数学的内美,教授学生数学的运行应用的技巧 还尼玛的和容德育有关,同行,我很同情你
如果有谁能把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和 四有新人联系在一起,
麻烦 各位同仁 把这个案例发我一份

[email protected] 深表感谢

❸ 我需要<趣味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书店里有买的,我姐

❹ 小学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
二、教学目标:
1、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测量与观察,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并能根据这三个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四、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正确表象。
五、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六、教具准备:
米尺图,尺子,纸条,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吗?(学生比划,教师评点)
2、填空。
1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7厘米=( )毫米 50毫米=( )厘米
一根跳绳的长约2( ) 直尺的厚约(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学生估算课桌的长和宽,汇报估算结果。
(2)以小组为单位用学生尺测量课桌(双人桌)的长。
(3)汇报测量方法:
①以15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5+15+15+15+15+15+7=97(厘米)
②以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8+18+18+18+18+7=97(厘米)
③以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④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这四种测量方法,小结:以15厘米、18厘米、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多,但计算比较简单。
(4)引导学生认识分米。
针对学生中的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师: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2、探索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时提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距离吗?(出示1分米的纸条与1米长的直尺)这1米长的直尺可以分成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3、单位间的换算。
师:我们已经推导出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你能根据推导出来的进率独自填空吗?
2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①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
②举出生活中长、宽或厚是1分米的物品。
③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
(三)课堂练习
1、量一量:课桌的宽是( )分米( )厘米;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 )分米。
2、小组合作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
3、独立完成练习一的习题,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关于本节课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你有哪些认识?有什么要提醒我们同学注意的?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5+15+15+15+15+15+7=97(厘米)
18+18+18+18+18+7=97(厘米)
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教学分米?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产生的实际意义?如何让学生确实认识到分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分米作为介于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可以完善学生的长度观念。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分米产生的需要,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测量课桌的长,并让他们进行计算,再通过四种方法的比较,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10厘米、10厘米为一段的测量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简便得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计算、体验感受到分米产生的意义,深刻地认识了分米这一长度单位。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发挥良好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进行单位的换算问题不太,但对于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仍会混淆。如:长颈鹿的高约55( ),学生想象不出具体高度,分不清要填米还是分米。而对于练习一的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这就需要把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但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从这一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可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求采纳~~~

❺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讲义或者教案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1/sort0355/down-11758.html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2)
课题:面积是多少
适用年级:三年级
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初步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并会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设计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了解面积与周长的区别与联系,初步探索一些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设计说明:本案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材料”,即学生上课使用的教材。其中“说一说”旨在引导学生对所学面积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拼一拼”和“画一画”是书上例题和练习的拓展,旨在引导学生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数一数”和“量一量”是两种基本的求面积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拓展思维;“估一估”是面积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形成初步的量的概念,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本部分使用者则为学生;第二部分为“教学参考”,即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为教学此内容的教师提供参考,使用者为教师。第三部分为“教学反思”,即内容设计者在教学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进行的综合思考和修改建议。

第一部分 学习材料
面积是多少
......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