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古诗词鉴赏计划
⑴ 诗词校本课程目录
诗词校本···
捏是学文献的么?
推荐《古诗文要籍叙录》金开成
葛兆光
中华书局
应该用得上
⑵ 如何提升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
如何提升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
----以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为例
作者:鞠伟 单位:第十师北屯中学
摘 要:近几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本文以在中学生中开展以古典诗歌为主的课前口语训练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古典诗歌,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陶冶情操。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 口语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赏析已经成为一项常规题、必考题因而,学习并赏析古诗词意义重大。 初为人师的我,自小醉心于传统文化,自求学以来,读书最多,研究最多的也是以传统文化为主。2012年,由黑龙江援疆教师李辉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按照课题组计划,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展课前古诗文口语训练、古诗文默写、古典诗词赏析、编写校本教材等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开展以古诗词为主的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
一、学生口语表达及古诗文赏析的现状
从实际教学来看,进入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意识开始发生转变。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学习能动性下降。由七年级的积极主动,转变为被动接受。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基础较好,性格外向的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不浓厚。没兴趣说,甚至不愿意说。另一部分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敢说,不想说。
(二)、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学生被老师提问,要求说。表达的内容往往出现声音细小、断断续续,颠三倒四,用语简单现象。
(三)赏析不得要领。学生赏析古诗词,内容单调,不能按照专业术语进行赏析,赏析内容与愿意出现偏差。
二、进行以古诗文赏析为内容口语表达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以古诗文赏析为内容口语表达意义有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胆量和自信。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二)现代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来学生就业,不仅要参加笔试,面试也非常重要。面试就是看一个人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从中学阶段开始有意识生的的口语表达非常必要。
(三)中考的现实需要。进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内容并不是让学生随意的找一些内容来进行训练,而是选择古中国古典诗歌为内容。而古诗赏析是中考必考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此题上不丢分。而且学生在积累了积累大量的古典诗词,对提升作文层次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专业的赏析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三、具体做法
此次活动是在我校八年级400名学生中开展。为保证效果,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活动。
(一)认真准备、查阅资料。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始阶段,学生不知选择何种古诗词下手,所以我就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范围供学生选择,主要是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为主,因为在学生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唐诗。接下来的诗人、词人搜寻和遴选,为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要求学生遴选自己熟知的历代名家,历代名家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
(二)逐渐渗透,提升能力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课前提前把找好的诗歌抄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示范朗读,并讲述自己对这首诗的所闻、所感、所想,提高每一位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弥补课内因时间仓促只能提问少数同学的不足。 而教师不仅就是活动的组织者 。还应担任现场 嘉宾指导,对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的得失和对诗歌的理解做出个性化的点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随着课前口语训练的进行,它逐渐成为学生枯燥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学生们开始喜欢这个活动,并成为一项常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始进行简单的古诗文赏析。利用1-2个课时进行古诗文赏析专题教学。
(三)规范指导、运用术语,锦上添花。
1、知人论世、了解背景知识。俗话说:言为心声,古人写诗,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创作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包括诗(词)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如:李白的诗潇洒飘逸、气势博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充满了济世情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淡雅优美、意境清远,苏轼的词雄浑豪放、气势恢弘;李清照的词清新婉丽、细腻缠绵??对作者风格的初步了解,将给我们赏析时带来方便。即时在未来的中考中出现没有学过的诗词也能够依样画葫芦,把考题赏析的很完美。
2、锦上添花,恰当的运用专业术,品味古诗词的语言。
精炼、准确、优美的语言是诗词对社会生活高度概括的重要手段。诗词的节奏、韵律、音乐美也是依靠语言来体现的。古诗词对炼字、炼句历来十分讲究。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重点要关注动词、名词、形容词和量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采取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动词是叙事状物的关键字,它最能将诗歌的情绪色彩和谐统一起来。而名词、形容词则往往使之动词化,也就是把它们当着动词来用。
还应关注虚词。古诗词中的炼字,讲究句子与句子的起承转合,也讲究一句之中思想感情的承接与转换,它能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得委婉曲折。
3、注意积累,了解掌握古诗词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含蓄美”。古人表达情感含蓄,往往不会直抒胸臆,而把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寄托在一些特定的事务上面。因此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也是读者走进诗人思想感情的桥梁。古诗词中的意象丰富,但有一些意象常有特定的含义。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两句运用了杨花、月亮,子规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运用“梧桐”这个意象将亡国之君的凄凉悲伤表现出来。
知道意象表达的含义对于我们鉴赏古诗词非常有帮助。为此在学生口语训练的过程中,教师
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握相关意向在特定环境中所包含的特殊情感。
经过一学年的训练、学习。学生上课的回答问题主动性有所提升,声音洪亮。赏析诗歌能够用专业术语,对诗歌的感悟提升。
⑶ 如何提高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陶冶高尚的情操,也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在五六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以《古诗词鉴赏》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一学期结束了,特将本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趣味校本课的开展。
在原有的文学功底和对语言文字通彻的理解感悟基础上,设计整堂课,将吟诵和提高语文素养有效结合起来,将声、色、画、艺融为一体,课上学生学习一首古诗后,还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古诗,或自吟自诵,或表演诵,或换调改唱,或改写文体,或古诗配画……把古诗吟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位位小诗人,一本本精美的吟诵本就展现在大家眼前。使学生一节课40分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首古诗,更重要的是受到古文化的熏陶,自主意识上去喜爱上古文化,在知识、能力、情感上“三”收获,这样也更加提高了教师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文学修养。
2、一天诵读一首诗。
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将所学内容抄在黑板“古诗角”上,利用课前带领同学们诵读,所以课前几分钟从每一楼走廊经过,总会听到琅琅的读诗声;学生们也乐于把每天一诗抄在自己的“百宝箱”摘抄本上,设计编画,常常在小伙伴之间交流翻阅。这样学生不但有了积累,而且养成了吟诵的好习惯。
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使古诗教学得到了有益的扩展和延伸,孩子们语言文明、说普通话,自主吟诵,已蔚然成风。
通过这样富有创意而有实效性的活动,我和学生的知识丰富了,感受更深了,校本教学工作已经走入正轨,当然其中还有许多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我也会不断总结经验,将下期的工作做得更好。
⑷ 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抓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汪洋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国维说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二、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是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 科学评价,激励为主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诵”。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
四、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如教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请学生谈谈现在歌星们演绎的好不好;比较《早梅》“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比一比描绘西湖的诗谁收集得多,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句),为什么等等。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如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词的阅读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