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课程形式
㈠ 什么叫校本课都学什么
校本课:“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专家为指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教改的核心领域之一,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然而,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缺乏理性的思考与设计,显得有些盲目又混乱。
(1)高中校本课程形式扩展阅读:
课程要素体现“以学习为中心”:
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环节是校本课程设计。校本课程设计要体现所谓的课程要素。关于课程要素国内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其划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部分。这种划分是严重缺乏逻辑的,也不利于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因为它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课程实施并不是课程设计本身应包含的一个要素,而是在课程建设完成之后进入的一个环节,即课程实施环节,这个环节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不属于课程设计范畴;
第二,第二,课程评价也不属于课程设计本身,它是在课程设计之外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对课程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学材)的评价等,它不属于课程设计的范畴。
㈡ 如何划分校本课程的开发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抄类有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开发主体、开发范围与开发程序这三个维度。如果按开发主体来划分,则有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现阶段我们主要倡导教师小组、与校外合作这两种。如果按开发范围来划分,则有单门课程、一类课程和所有课程的开发,现在我们主要倡导一类课程的开发。如果按开发程序来划分,则因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
㈢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和()课的形式出现。
着重点在于“学校”二字。
所谓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它(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变、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㈣ 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
1.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选择活动使教师能够在决定教什么的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课程选择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利,同时还要有可供选择的空间。此外,课程选择对教师的专业资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为课程选择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掌握课程选择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展。
课程选择有多种层次和方法,其中最综合的选择形式是课程计划中的科目选择。大多数具备校本课程开发机制的教育系统都会为学校提供一系列供选科目清单,学校要从中选择它们所要开设的少数科目。通常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对选择的原则提出一些规定和建议,学校也有权开设供选科目清单中没有的科目。
2.课程改编
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课程上的修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堂情境。此外,它也包括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课程的翻译和本土化改造。在一个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中,教师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课程改编任务。
进行课程改编需要充分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1)目的;(2)内容选择;(3)内容组织;(4)学习经验;(5)学习资料。教师应该对上述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指令性课程、引进课程等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必须减少知识剧增对课程数量的影响,防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课程整合的常用方法有开发关联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其中开发关联课程是要在课程设计时就科目间的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往往体现的是两门左右学科间相对狭窄的联系。比如物理科学和数学关联课程就意味着物理和数学专题的编排顺序应该是把那些解决物理问题所需运用的先进数学方法安排在前面。跨学科课程是把不同的学科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例如,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就是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的,它把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有时还有历史等串联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在国外成为一门广泛采用的学校课程,这也是课程整合的产物。
4.课程补充
课程补充是指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课程补充材料可以是矫正性和补救性练习、报纸和期刊剪报、声像材料、教学片和电影短剧、图画、模型、图表、游戏和电脑光盘等,这些材料有助于实现内在于正规课程中的课程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者选择提供的补充材料,或者与同事一道合作开发,也可以独自进行开发。
5.课程拓展
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东西与学生所学课程专题有关,但超出了正规课程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6.课程新编
课程新编是指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课程,就可以归为这一类型。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发新兴的专题或学科领域,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这也属于课程新编活动。地方性专题课程可以在某一具体科目中进行安排,也可以在相关学科的整合课程中加以安排。地方性专题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得最为常见,实际上最初的地理课程单元所涉及的现象都与学生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学习地图的最初步骤是根据“由近而远”的原则加以安排的,从与学生周围地区有关的专题开始,这样就把学生的个人经验与学校的正规学习整合起来,这样的课程单元可以在地方层次上由当地教师的积极参与而做出最好的准备。大多数学校科目都有地方性专题,像地方史或与当地有关的著名历史人物。
㈤ 学校课程通常以什么形式出现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㈥ 校本课程有哪些开发类型
我们的教师已经具备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了吗?校本课程不就是兴趣小组或活动课吗,还需要什么开发?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什么是校本课程,还涉及到校本课程到底有哪些开发类型。 如何划分校本课程的开发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分类有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开发主体、开发范围与开发程序这三个维度。 如果按开发主体来划分,则有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现阶段我们主要倡导教师小组、与校外合作这两种。 如果按开发范围来划分,则有单门课程、一类课程和所有课程的开发,现在我们主要倡导一类课程的开发。 如果按开发程序来划分,则因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在这几种方式中,课程开发主体的参与程度由低到高,开发的范围从小到大,开发的程度也由易到难。课程选择是参与程度最低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只是行使了课程选择权,是从几种备择的课程中选择一种。课程改编、整合是在备择的课程中通过增减和重组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加工。课程补充、拓展是对原有课程进行补充性、拓展性的加工。课程新编是参与程度最高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意味着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技术创生一门崭新的课程。 校本课程有哪些具体的开发形式 综上所述,开发程序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维度,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具体形式。 课程选择。主要是指在备择的几种课程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需要的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刚起步时或课程开发能力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经常采用这种适宜的方式。如当学校确定要开一门书法课,在既没有经验又没有合适的教师的情况下,看看别的学校有没有可借鉴的或类似的课程,如有,就可以移植或选用,以后再逐步建设。当然,课程选择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同时还要有可供选择的课程。 课程改编。主要是指学校和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它也包括某些学校引进国外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课程改编一般涉及五个方面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修订,即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 课程整合。主要是指按照某个重要的主题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一门新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以弥补以分科为主开发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校本课程引进最新的主题元素,如可以以灾后心理辅导、汶水新城规划、奥运志愿者、太湖水污染治理等这样的主题开发跨学科或超学科的校本课程。 课程补充。主要是指对原有课程的不足而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充,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补充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如英语会话、作文写作指导等,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补充;可以是矫正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 课程拓展。主要是指对原有课程的优势而进行拓展,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拓展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如数学思想、唐诗欣赏等,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拓展,如国际象棋Ⅰ、国际象棋Ⅱ等;可以是内容的广度拓宽,也可以是内容的深度加深。 课程新编。主要是指按照学生课程需求的评估以及可得到资源的分析,在学校教育哲学的观照下确定开发一门全新的校本课程。所谓新编,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是相对个性化而言,越个性化的课程,就越能体现新编。许多学校的“特色课程”以及最具时代性的课程就属于此类,如校史教育、“我与上海世博会”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校本课程的开发形式的分类本身只是为了学理上的清晰,而且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开发,而不是指校本课程整体方案的开发。事实上,学校和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开发活动时无需对号入座,还是要以课程产品的品质为导向,因地制宜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开发形式。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对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然后对参与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让教师有机会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