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课程与课程游戏化教学设计
⑴ 课程游戏化和游戏课程化的不同
我寻思的游戏,我封闭不同的角色身份,今天已知道,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有需需要帮助的时候,做一些经营的引导,一步干预ur游戏的为准。
⑵ 怎么看待"游戏化课程"与"课程游戏化"活动简报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是古人对“得”与“失”这个概念的诠释。人的一生,无论生命,还是财富,一切的一切,皆可用“得”、“失”二字衡量。
一个人从获得生命之时算起,就开始耗费父母和自己无数的智慧、精力和财富,用来换取生命延续。也就是说,获取智慧、财富等等都是一种延续自己生命的努力和手段。
一个人若要获得智慧和财富,就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有人一来到这个世上,父母就为他积攒了万贯家财,无需努力和奋斗,于是整日无所事事,行尸走肉,这样的人长寿者甚少。也有人从小家境贫寒,饥寒交迫,为了生计,整日奔波,这样的人很坦然,很自在,很快乐,他们长命百岁。还有极少数人,靠贪腐,靠坑蒙拐骗、靠抢夺豪取等不正当手段,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他们终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东躲西藏,害怕被人发现,生怕财富失去,思想始终处在莫名的压力之下,这样的人也不会长寿。这是 “得”与“失”的一种体现。
除生命的获得自己无法左右外,其他的一切,通过努力都有可能得到。有的人对财富看的很谈,视财富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有人爱财如命,为财不惜一切,不择手段。古之帝王将相,位居庙堂之上,身处权力之巅,主宰芸芸众生,可谓“得”者之极。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失去个人的安逸、快乐和健康,得到的是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繁荣昌盛,王朝的安定和延续,得到的是后世的赞誉。也有的以搜刮民脂民膏为要,荒淫无度,纸醉金迷,致使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得到的是个人暂时的快乐和享受,失去了民心、江山和自己的头颅,得到的是万世骂名。
有人安于清贫,无私奉献,乐善好施,“失”去财富和生命,得到鲜花、赞誉、美名。也有人注重荣华,看好富贵,追逐权势,谋求名利……,为了权力、财富,为富不仁,为富不义,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丧尽天良,失去的是家庭、亲情、乃至生命。
“得”与“失”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所谓绝对,是指在某个时间或某个地点,某个孤立的、单一的、局部的东西的获得或者失去。绝对是静止的,不可弥补的。所谓相对,则是有相互联系的,具有因果关系的整体中的某些东西的获得或者失去。相对是变化的、运动的,是可以弥补和转化的。对此,老子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之说。
从相对意义上看,一个人一生中的“得”与“失”总体是相等的,平衡的。没有绝对的“得”,也没有绝对的“失”。既在某一东西得到的同时,另一东西可能正在失去。
从整体上看,某个东西的失去,并非所有东西的失去;某个东西的得到也绝非所有东西的得到。在时间上,一时的失去,不代表永远的失去。一时的占有,不代表永远的拥有。无论整体还是时间,“得”与“失”具有因果关系。
有些东西只有在失去后,才会感觉到拥有的价值,才会领悟得来的珍贵。有些东西只有在得到后,才会懂得失去的痛苦,才会感觉到存在的意义。于是,人们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
对“得”与“失”所持的态度,体现的是一种悟性,一种思想,一种境界。有人以“得”为荣,有人则以“失”为乐,还有人“得”则坦然,“失”则豁达。由此,可出现舍身忘死的英雄,也会出现见利忘义的小人;可出现舍生取义的豪杰,也会出现贪生怕死的混蛋。
凡事能够得到的,却也可以失去。乐观开朗的人,即使孤单寂寞,一无所有,也会充满信心,再尽力去挽回;悲观软弱的人,患“得”患“失”,蓦然回首时,所能做的,只有怨天尤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怨恨自己一无是处。
一次的失去,也许是一个得到的开始。不计较“得”与“失”,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全力以赴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热爱人生,热爱生活,就会变的坦然、豁达。如果因错过明月而流泪,那么,恐怕就会错过群星。“得,待之以淡;失,待之以常”。若胸怀感谢之心,即使沉入大海,也将衔宝而归。
人的一生,或许得到许多,也许失去许多。如何在失去与得到中寻求平衡点,就要看每个人所持的思想与观念。奔放的世界里或许有着无奈,就看谁能看破这个计较“得”与“失”之心
⑶ 什么是游戏化 教学中如何实现课程游戏化 如何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户外活动的组织中,教师应该要有激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看到过有的教师上户外体育活动,自己没有一点精神,却还埋怨孩子们“你们怎么一点都没有精神,要集中注意力,看老师这里。”
看老师这里看什么,看老师软绵绵的样子吗?这样的组织者组织的户外体育活动即使活动本身再有趣,孩子们也无法积极地参与进来。
⑷ 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及游戏化教学
“生活、游戏、综合”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我们应如何将这三个核心理念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呢?
一、对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认识
在一次有关邮局的半日活动中,教师带全班30多个孩子到附近邮局参观。邮局并不宽敞的大厅里堆放着不少纸盒,门外停着运送邮包的车子。门厅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邮件的顾客,邮局工作人员正在用电子秤称各种邮件。教师只带着孩子看了一下门厅上方的邮局标志以及大厅里的一个邮箱,在邮局转了一圈就匆匆结束了参观活动。回到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教师问:“你在邮局看到了什么?”在几个幼儿简单回应后,教师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邮局标志图及用纸盒制作的小邮箱,说:“我们出来开个邮局吧。”于是,教师把“邮箱”粘贴到活动室的一个架子上。接着,教师请每个孩子把从家中带来的一个信封、一张邮票放在桌上,并让幼儿把事先画好的一幅画塞进信封,然后教师为每人提供一张打印好幼儿园所在地地址的纸条,让幼儿粘贴在信封上,再贴上邮票。中午散步时,教师再带幼儿到邮局把信投进邮箱中。
通过与带班教师交谈,我了解到,为了体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理念,教师花了大量心血组织这次活动。①“充分”利用社区的邮局、家长的参与等周围的资源;②在参观活动中生成了“邮局”游戏;③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的机会;④将教学、生活、游戏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整个教育过程,就可以找出不少问题:参观邮局时还有哪些资源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参观内容还可以深入挖掘吗?开展邮局游戏时,孩子还能做些什么事,例如可以参与哪些筹备工作?如何拓展游戏内容?让孩子体验寄信过程有否更好的组织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寄一封类似的信,是否考虑过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否无端地被增加了?组织这样的活动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周围资源?
也许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生活、游戏、教学的综合,《纲要》所倡导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也并不是要教师把生活、游戏、教学简单地联系在一起。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去发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实施幼儿园课程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①关于生活。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幼儿园的、家庭的、社区的生活等,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主题,并有选择地将它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由于生活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就越能体现幼儿园课程有机综合的特点。②关于游戏。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经验和能力,使游戏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种极具价值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③关于综合。综合就是要使不同学科内容产生有机联系,使它们不再处于割裂、分离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产生教育影响的整体。并非有联系就是综合,综合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教学活动已不再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分组活动、个别活动、区域活动等都是有效的活动组织形式。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幼儿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参与学习过程。基于此,我们大胆设想,将生活、游戏和教学融合起来,从生活、游戏中延伸教学,从生活、教学中产生游戏,让生活经验、教学内容为游戏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真正通过游戏形式展示生活的、教学的内容。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开始了实践探索。
(一)对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关系的重新认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区域活动是按五大领域划分、供幼JL小组或个别学习的活动,游戏活动则指角色游戏或创造性游戏活动。因此,很多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时间表上有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之分,但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划分是有问题的,因为区域活动是从活动空间上所作的划分,而游戏活动则是按活动的性质命名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活动为中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并作适当分隔,如娃娃家、制作区、运动区、探索区、表演区、建构区等。此外,为了便于幼儿在活动中随时取用材料并创造性地综合利用材料,我们还在活动室、走廊上设置了木料区、纸布区、塑料区、金属区、瓷石区、工具区等材料区,这样,幼儿取用材料就不再受区域的限制,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实践表明,幼儿从来不会考虑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是何种性质的活动,他们总是沉浸在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如在一次让中班幼儿感受自己长大了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报纸、水彩笔,建议孩子躺在报纸上,让同伴描画他的身体轮廓。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身体轮廓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