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课程即教学计划优缺点

课程即教学计划优缺点

发布时间: 2021-02-25 12:11:44

⑴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区别,怎样理解

一、内涵不同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学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指导范围不同

1、课程计划一般是宏观上的指导。

2、而课程标准是对某一具有学科的指导。

三、功能不同

1、课程计划

包括三点:一是;规定课程设置。 二是;规定课程的顺序。 三是;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 四是;规定学年编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动总量。

2、课程标准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⑵ 什么是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

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即教学计划优缺点扩展阅读: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⑶ 怎样分析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 包括特点、存在的问题

先要想一下你对这门课的感受,再进行归类,把它分成优点和缺点两类就可以知道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缺点)了。

⑷ 简答学校课程计划的评价内容

对学校课堂谋划不了解的时候,以为学校课程计划就是学校一学年的课回程表,在阅读了《答学校课程计划与课程领导力的实现》一文后,才对课程计划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虽然以前大学学习期间教师也有提到过,但已经印象不深了)。
课程计划是主要包括学校背景分析、学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与管理等。
学校背景分析是学校研制课程计划的基础和起点。只有在科学分析本校的经验优势、传统特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学校课程计划才会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背景的SWOT分析,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的分析,让学校看清优势和威胁。
课程目标可从三方面着手——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应基于学校背景的分析情况提出。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主要包括三类课程的设置与课时安排,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课程实施与管理包括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

⑸ 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师教学计划,教师的教学目标有关系吗

区别: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 3、课程计划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5、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拓展资料: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所谓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例如,安排好今天要学习的课本章节,上午要学习哪些内容,下午要学习哪些内容;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课程安排方法 1、要认清现实情况,根据自身是否能达到任务的目标,而定好计划,一般紧急的一些课程必须要注意这点,以免导致无法完成安排任务.。 2、首先安排整体,然后整体安排具体计划。 3、整体安排上要清晰明确,在细节上要精细。 4、在安排课程时最好用纸笔记录,以免忘记某项任务而全局崩溃。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其要求是: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区别是什么

一、性质不同

1、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有序地安排教学要素,回确定适当答的教学方案和思路。

2、课程设计: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活动。

二、目的不同

1、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多学习知识,在各方面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2、课程设计:一项具有教育经验的计划,旨在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得、促进迁移,并进一步促进其的全面发展。


(6)课程即教学计划优缺点扩展阅读:

教学设计的方法:

1、教学设计应从“为什么要学习”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决定学习什么;

3、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所需的教学内容,即如何学习,应采取哪些策略?

4、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修改上述环节,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⑺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有何区别

区别: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
3、课程计划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5、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
拓展资料:
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所谓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例如,安排好今天要学习的课本章节,上午要学习哪些内容,下午要学习哪些内容;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安排方法
1、要认清现实情况,根据自身是否能达到任务的目标,而定好计划,一般紧急的一些课程必须要注意这点,以免导致无法完成安排任务.。
2、首先安排整体,然后整体安排具体计划。
3、整体安排上要清晰明确,在细节上要精细。
4、在安排课程时最好用纸笔记录,以免忘记某项任务而全局崩溃。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其要求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
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幼儿园课程模式的利弊

近年来,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一直是我国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幼儿园,几乎都有本园自成体系的课程,各省、市也争相编制本区域的学前教材,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潮迭起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无疑是学前教育的一场革命。 学前教育研究人士当前的观点表明,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教材与教学计划的总和。二是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三是课程即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综合以上三个观点,笔者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行为、教育评价。对受教育者而言,课程即是体验教育、提高心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在课程建构的理论方面,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显著,为幼儿园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根据。但由于课程建构过程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和参与建构课程的人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价值取向、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的差异,使得课程建构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课程的目标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师望而生畏。如将“分科课程” 改曰“七大领域”,将“自然”说成“生命科学”,将“图形分类”说成“集合”,就连教师和家长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学”这样宏大的概念,也写进了教师参考书。课程的内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学科内容平铺均设,没能将幼儿“关键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内容列为重点加以突出,幼儿难以接受,更谈不上消化了。内容的选材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现象较为严重。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多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出现,虽然在理论方面强调了“以游戏作为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但在课程建构中体现的仍不明显。课程评价在一些课程建构中虽然得到了注意,但评价中往往只重视对幼儿的学习结果和幼儿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价,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师生互动的质量等指标的评价。如何将课程建构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这一问题,仍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决的难题。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1、课程目标的定位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以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的塑造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要以国家的幼儿教育目标为依据,其远期发展目标应定位在激发幼儿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标方向要与远期保持一致,近期的发展目标要有利于中、远期的发展。若近期目标的方向与中、远期目标方向相矛盾时,应服从中、远期目标,确保幼儿可持续性发展。 幼儿园课程近期目标的定位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为依据,既要考虑到质的问题,又要考虑到量的适度。如过多过细,就会束缚教师和幼儿的手脚,过于宏观,过于宽泛,则教师无从把握和操作。幼儿阶段心智的开发,应着力于幼儿发现问题的积极态度和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的培养。决不可超出幼儿年龄范围和身心发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夺性开发,以牺牲远期目标为代价,换取近期人为目标的实现。教育的超前性应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及选择 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要因教育的侧重点,而选择不同的目标模式。如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模式比较有效。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目标模式较为适合。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表现性目标模式较为合适。 3、课程目标设置的建议 笔者认为,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将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分级制定,将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最低课程目标,各省、市可酌情超过统一的最低目标,制定省、市级统一的课程目标,目标不宜过细,制定阶段性目标即可,不可将目标细到每一节课。各幼儿园再根据省、市级目标,制定本园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及教育形式。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目标与国家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又能确保其符合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既能保证幼儿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儿发展的主动性、教师施教的灵活性与幼儿园办特色园的积极性。 二、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要 1、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即2—5岁是幼儿提高语言素质的最佳期,幼儿园课程应将语言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其他学科应少设或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穿插进行。幼儿园课程必须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分阶段,有重点,合理安排内容。而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没有体现这一点。课程内容多是各学科平均铺设,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发展”和课程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没能真正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2、幼儿的记忆规律 幼儿的记忆效果与事物的重现率成正比。因此,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要以幼儿身边的生活为主,以幼儿常见和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教学进程也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尽可能在重现幼儿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但是,这里所说的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3、幼儿的生活实际 我国全日制幼儿园,幼儿每天在园平均时间可达9小时。三餐两点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时,除去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余下的是教育活动时间。也就是说,幼儿正式的教育活动时间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事实上,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日常生活琐事,如果我们的课程内容脱离了幼儿生活的实际,只等在每日一个多小时之内完成我们预定的教育目标,势必造成教师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而忙不择法,幼儿因达不到预定目标,失去自信而望学生厌。另外,课程的内容还应考虑到幼儿离园后的生活需要,如:幼儿在家要进行看电视、听音乐、打电话等活动,如果我们将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讲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更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吗? 目前比较流行的“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和“游戏生成课程,课程生成游戏”、“一日生活即课程”等观点,都强调了幼儿教育要就近取材,贴近生活。笔者认为,这些思想及课程的设置,较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易使幼儿接受和产生兴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儿的兴趣情感和认知特点 其一,在幼儿园课程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个体态度的重要成分,作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形式必须首先考虑的。幼儿阶段最大的兴趣就是“玩儿”。所谓的“玩儿”就是游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游戏多被理解或演变为各种活动,如:美术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活动、体育活动等等,仍没能跳出“上课”的框框(到底怎样的活动才是游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里不加展开)。幼儿的需求和发

⑼ 幼儿园课程中过程模式的优缺点。

近年来,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一直是我国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幼儿园,几乎都有本园自成体系的课程,各省、市也争相编制本区域的学前教材,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潮迭起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无疑是学前教育的一场革命。

学前教育研究人士当前的观点表明,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教材与教学计划的总和。二是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三是课程即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综合以上三个观点,笔者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行为、教育评价。对受教育者而言,课程即是体验教育、提高心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在课程建构的理论方面,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显著,为幼儿园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根据。但由于课程建构过程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和参与建构课程的人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价值取向、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的差异,使得课程建构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课程的目标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师望而生畏。如将“分科课程” 改曰“七大领域”,将“自然”说成“生命科学”,将“图形分类”说成“集合”,就连教师和家长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学”这样宏大的概念,也写进了教师参考书。课程的内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学科内容平铺均设,没能将幼儿“关键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内容列为重点加以突出,幼儿难以接受,更谈不上消化了。内容的选材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现象较为严重。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多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出现,虽然在理论方面强调了“以游戏作为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但在课程建构中体现的仍不明显。课程评价在一些课程建构中虽然得到了注意,但评价中往往只重视对幼儿的学习结果和幼儿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价,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师生互动的质量等指标的评价。如何将课程建构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这一问题,仍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决的难题。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1、课程目标的定位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以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的塑造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要以国家的幼儿教育目标为依据,其远期发展目标应定位在激发幼儿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标方向要与远期保持一致,近期的发展目标要有利于中、远期的发展。若近期目标的方向与中、远期目标方向相矛盾时,应服从中、远期目标,确保幼儿可持续性发展。

幼儿园课程近期目标的定位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为依据,既要考虑到质的问题,又要考虑到量的适度。如过多过细,就会束缚教师和幼儿的手脚,过于宏观,过于宽泛,则教师无从把握和操作。幼儿阶段心智的开发,应着力于幼儿发现问题的积极态度和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的培养。决不可超出幼儿年龄范围和身心发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夺性开发,以牺牲远期目标为代价,换取近期人为目标的实现。教育的超前性应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及选择 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要因教育的侧重点,而选择不同的目标模式。如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模式比较有效。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目标模式较为适合。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表现性目标模式较为合适。

3、课程目标设置的建议 笔者认为,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将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分级制定,将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最低课程目标,各省、市可酌情超过统一的最低目标,制定省、市级统一的课程目标,目标不宜过细,制定阶段性目标即可,不可将目标细到每一节课。各幼儿园再根据省、市级目标,制定本园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及教育形式。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目标与国家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又能确保其符合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既能保证幼儿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儿发展的主动性、教师施教的灵活性与幼儿园办特色园的积极性。

二、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要

1、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即2—5岁是幼儿提高语言素质的最佳期,幼儿园课程应将语言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其他学科应少设或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穿插进行。幼儿园课程必须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分阶段,有重点,合理安排内容。而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没有体现这一点。课程内容多是各学科平均铺设,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发展”和课程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没能真正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2、幼儿的记忆规律 幼儿的记忆效果与事物的重现率成正比。因此,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要以幼儿身边的生活为主,以幼儿常见和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教学进程也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尽可能在重现幼儿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但是,这里所说的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3、幼儿的生活实际 我国全日制幼儿园,幼儿每天在园平均时间可达9小时。三餐两点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时,除去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余下的是教育活动时间。也就是说,幼儿正式的教育活动时间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事实上,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日常生活琐事,如果我们的课程内容脱离了幼儿生活的实际,只等在每日一个多小时之内完成我们预定的教育目标,势必造成教师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而忙不择法,幼儿因达不到预定目标,失去自信而望学生厌。另外,课程的内容还应考虑到幼儿离园后的生活需要,如:幼儿在家要进行看电视、听音乐、打电话等活动,如果我们将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讲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更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吗?

目前比较流行的“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和“游戏生成课程,课程生成游戏”、“一日生活即课程”等观点,都强调了幼儿教育要就近取材,贴近生活。笔者认为,这些思想及课程的设置,较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易使幼儿接受和产生兴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儿的兴趣情感和认知特点

其一,在幼儿园课程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个体态度的重要成分,作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形式必须首先考虑的。幼儿阶段最大的兴趣就是“玩儿”。所谓的“玩儿”就是游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游戏多被理解或演变为各种活动,如:美术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活动、体育活动等等,仍没能跳出“上课”的框框(到底怎样的活动才是游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里不加展开)。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已经成为课程目标的中心指向,这不仅因为幼儿的兴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重要的是对幼儿人格、天性、权利的尊重。

其二,要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明显的顺序性,如思维发展,总是由具体实物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3—6岁的幼儿,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三,要考虑幼儿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的发展特点。3—6岁的幼儿注意和记忆特点是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幼儿的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事物的物理性质;幼儿的兴趣和情感需要;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总之,幼儿的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

由此,对幼儿施教过程中,要针对3—6岁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抽象思维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设置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多采用直观教学法,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声、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实地观察活动,设置一些感官参与性强的活动,少进行抽象的讲解和原理的灌输。更不要总是问幼儿为什么。

四、课程评价要重视教育过程的评价

幼儿园课程是个从理论到实践,经过评价再到实践的动态的系统。它具有诊断课程问题、引导课程实施、检测教师工作、鉴定教育效果等中介作用。我们所建构的课程如果缺少了评价这一环节,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距离就会拉大,容易导致课程理论的空洞性和课程实践的盲目性。

目前幼儿园课程的评价工作比较欠缺,幼儿园普遍用对教师的工作评价来代替对课程的评价。而且多是以幼儿的学习结果和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忽视了“课程结构、内容、活动过程、教师的观念、态度、活动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的质量”等评价指标。

另外,评价内容片面、手段单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化、唯量化等弊端。如在测评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时,往往以幼儿掌握知识的数量及程度作为评价的量化指标,在检测教师的教育过程时,往往将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完成情况、授课量以及授课程序作为评价的量化指标,忽视了定性评价和课程本身的适宜性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从而导致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育任务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泯灭了幼儿固有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违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培养幼儿学习兴趣”这一教育远期目标。笔者认为,依据课程概念,我们不难得出:课程的评价就是施教过程的评价。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评价要以“过程评价”为主要评价指标,重点测评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即选用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策略以及提供的教育材料的适宜程度和幼儿参与活动的程度、情绪及效果。当然,这样的评价定性成份较多,不易操作,还需不断探索方法和途径。目前,我国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必然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幼儿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提到幼教改革的议事日程。

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永久性的话题。到底采用哪一种课程模式对幼儿园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都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好的课程模式,既要有坚实的理论作基础,又能在幼儿园工作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一种课程模式是否实际的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理念多么先进,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实际,具有实施的可能性。就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大一统的幼儿园课程已不复存在,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局面将持续下去。采用哪种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施教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各种课程模式加以分析判断,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更为切合实际。

⑽ 课程第四部分作业:什么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评价设计的亮点和不足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研究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制定教学程序计划、分析确定教学任务、评定教学结果,以及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理论和技术。教学设计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加涅等为代表创立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正式形成。随着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和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我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触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对教学设计活动进行从新审视。(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课堂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形式、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进行设计。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课程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教材只规定活动原则、方式及注意事项和案例,教学活动要由教师来设计。过去,教师只会备课,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局限于单向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和主宰,把教学大纲、教材作为进行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现在,教师则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设计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身心发展的完善程度,同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各项教育方针针策的贯彻实施,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性的评价学生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永恒追求。课堂教学评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一、
任何一堂课都兼有优点和缺点,即便是很精采的课,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哪怕是再糟糕的课,也不会一无是处。我们在进行分析和评价时,就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是最基本的。明确这一点,可防止偏激和片面性。另外,我们在分析一节课或一位教师的优缺点时,常常要进一步探讨之所以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至少应分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忽略这点往往会使分析流于武断,不足以服人。
评价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善于抓主要问题。比如一节课上得死气沉沉,教师讲课无章法,学生学习没情绪,那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是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还是教学方法有问题?如果是对教材钻研不透,那症结又在哪里?如果是教学方法有问题,那么是教师主观上的认识问题还是具体的措施不当?搞清楚这些,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帮助教师解决根本问题。若是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二三四五罗列一堆问题而不求其根源,不但让人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改进教学。
三、注意激发评价对象的内在动机
课堂教学评价评的是课,但教师作为讲课人实际上也处在被评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评课人与讲课人形成了评与被评的关系。正确处理评与被评的关系有助于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评价设计的亮点和不足,针对不足如何改进?优点:1、注重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整个课堂中,我一直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用亲切的眼神,多用鼓励性的话语。例如在课上一位同学回答出错误问题我便及时说:“Good , is there a better answer to this question?给学生更大的自信心,错误并不代表学生不会、瞎说,很大的原因是紧张,作为老师应该缓解学生的压力,不要使孩子们怕说英语,而是让他们感觉到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培养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2、 把英语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挖掘学生的各项智能,我在本课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学生展示这一环节运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又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绘画智能,音乐智能来带动语言智能的发展。学好英语不仅要体现在书面上。同生活实际结合也是很重要的。 根据学生的表现,捕捉其中可用、有价值之处,因人而异,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贴切到位的评价语既能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不足,又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提高学生回答与思维的质量。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他的学生也会朝此方面去努力的。存在不足的地方:形式单调,互动不足。 评价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学生的互动性被忽视。改进措施:在实施课堂即时评价时,评价的主体不仅仅 包括老师,还有学生,还学生以评价的机会、评价的权利及通过评价反思和发展的权利。评价关系不仅建立在师生之间,还建立在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确立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向互动性,使评价对象通过评价不断积淀,优化自我素质结构,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