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开发
『壹』 中国现当代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体现课程开发与发展的哪些特点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提升人自身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要求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也在世纪教育的浪潮中酝酿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提炼和创新修改中,一步步地在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靠近,而这也将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接下来,我将结合这次国培学习的收获和在新的课改要求下,谈谈小学数学在教学实施方面的几点粗浅的看法。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些与时俱进的课标要求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工作准则。而这些要求要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首先,转变教学策略,优化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需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和“学”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和谐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在做中学数学”的主体性地位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适当地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数学价值观,这也是体现数学价值性的有效方式。故事导入、数学游戏、生活案例、直观演示和模拟表演等都是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学生自身认知基础上搭建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创设出的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必须体现在能引出新旧知识的碰撞,能唤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思考,能辅助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现今教育者对于新型课堂,特别是合作交流式学习课堂的探索越来越重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突出成绩的探究和尝试。例如,我所在地区所试行的“生本课堂”、“有效课堂”、“阳光课堂”等就是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很好探索。它的宗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设置前置作业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取知识,通过课堂展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和即将学习的新知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中激发探究知识的激情,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的一个过程使我们的学习成为一个自主获取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性活动,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三)、结合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数学教育的导向是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而要体现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发展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来体现。钱学森曾发出世纪之问:“中国何时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任重道远。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起点,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在一开始就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数学是一门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思维的学科,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思考、多应用,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实际出发,从小培养孩子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体现多尺度、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模式。教学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善教法学法,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习结果评价重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查漏补缺,优化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进而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此外,评价方式也要求多样化,例如,利用评价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定量评价与常模评价方式相结合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公正对待,尊重客观实际,注意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的评价艺术。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不仅仅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做出评价,这也将从侧面给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最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鉴于小学这一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体现出来,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差异性的体现是教学过程必然会呈现出来的特征,而合理地处理好学生差异性的发展需求,是满足不同学生知识需求,实现自身在数学上的适当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培优补差”,它是弥补现今教育体制的不足、实现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直接体现。补充后进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扩充知识接纳能力强的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以提升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个体差异性的发展需求。在不同的形势下,我们的课改在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着,而相伴课改进行的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足印。这一切的尝试和体验都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身影。而这一切的努力和探索都是为了将我们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一个可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新台阶。
『贰』 对比新旧课标,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开发
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
『叁』 《授课呈现与课程开发设计》
课程这一章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也是做题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的章节。因为课程这一章会出现很多的专有名词,例如:课程类型、课程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等。很多同学对于这些概念区分不开,做题就无从下手。接下来主要对于其中的重要考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地介绍。
考点:课程内容
首先,课程内容还有两个别称是需要知道的:课程内容又叫做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又叫做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从宏观到微观涉及到三个方面: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其实就是一个指导性文件,这个指导性文件当中规定了一些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这部分的知识点要作为重要的单选题来进行备考。
除此之外,还要知道课程计划的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征。这个知识点要注意和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进行区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也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其中包括以下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这个知识点要作为多选题备考。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这里要进行单选题备考。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这里经常会考查多选题,教材包括哪些。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编排的两种模式: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
关于教材编排的两种形式要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其中直线式的特点是内容不重复,螺旋式是内容重复出现。
『肆』 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师综合素质,课程标准,教材的关系分别是什么吗
这个东西都是老师们,需要去努力奋斗的一个职责了。然后只有把这些关系处理好,才可以成为优秀教师。
『伍』 根据教学新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有何教育价值观
一、课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心,围绕课程改革目标与要求、行动与策略、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特殊的教育改革时期,我校顺应改革潮流,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集中全校教师的智慧,认真分析新课程的形势和任务,深入研究我校推进新课改的行动策略。在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校确立了《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并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申请立项,省规划办于2006年12月下达了立项通知书。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确立这一研究课题,对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展开,展开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是教学设计。因此,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揭示新课程实施中所涉及的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而且以此为基础,深入学习研究新课程理论、观念和方法,明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全面认识新课程的发展性、校本性、相宜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特征,牢固确立“以生为本”、“丰富学生生活”、“改变学习方式”等教学理念。从教学设计入手,能够“牵一发动全身”,把课改引向深入,实现新课改目标的达成。
2、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培养教师现代课程意识的立足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实践者,而且要成为课程设计者。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内涵,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内容活化的创造性设计,进行情景再创的体验性设计,进行师生互动的发展性设计,使教学设计成为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使教学设计的成果成为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中,既研究了教学设计理论,又研究了教学设计方法,同时自始至终与新课改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培养教师现代课程意识,引领老师在课改的环境中提升素质,实现专业发展。
3、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点。
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四个注重”: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学生探索思考、合作交往、体验感悟的过程;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情境、资源等,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学校特色建设的生长点。
我校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办学思想,经过“九五”、“十五”的实践,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但是与科研型学校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深入持久地推动教育科研,使之真正形成科研特色,这是我校“十一五”办学的目标与方向。我校抓住了课程改革这一契机,以课改定课题,以课题促科研,我们把课程改革、课题实验、科研特色三者统筹思考,选定《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具有鲜明的课改特征的课题,把它作为课改的切入点,作为办学特色的生长点,以此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致力于小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促进师生发展的教学设计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教学设计新模式。具体目标是:
1、教师发展目标:①树立教师现代课程意识,丰富教师的课程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②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③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培养科研型教师。
2、学生发展目标:①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形成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合作中学的良好的学习品质。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3、学校发展目标:①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和完善课改运作机制和评价机制;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但主要内容是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以及二者之间的统一,那些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方法设计等都是围绕主要内容展开的。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把握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在实践中加深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理念差异研究。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以学为中心”,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这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着质的区别。如何按新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这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点。
3、新课程教学设计本质特征研究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信息源”,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的任务分析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的内容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普适性”。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背景进行分析,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不能简单地“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如何进行“二次开发”,这是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4、新课程教学设计内容研究。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需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等智力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非智力因素考虑较少或者没有考虑。如何使教学设计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点。
5、新课程教学设计呈现方式研究
传统教学设计呈现方式是静态的计划性的教案,新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方案在设计上有哪些要求,有什么特征,又如何呈现出来?这是课题研究的落脚点。
『陆』 美术课程标准值得我们坚持的东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涵义,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从三个维度表述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拓展学习方式,尤其是强调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积极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 三个维度解析知识与技能(基本属于学科)知识——红黄蓝两两相互调配变成橙绿紫;技能——用红黄蓝两两调出橙绿紫;过程与方法(既有学科性也有普遍性)1.教师直接说明——学生认知与记忆2.教师直观演示——学生观察与认知3.教师让学生尝试与操作——学生自己体验与归纳4.教师让学生相互讨论,合作试验——学生相互启发与认知、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有学科的也有普遍的)热爱多彩的自然和生活,内心光明,愿意用适合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美化装饰自己的生活目标达成 学生知道三原色调配的原理,能调出橙绿紫,并能用此知识与技能于绘画、设计、工艺以及日常生活中。同时,学生知道了如何获取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如怎样把握教师直接讲述的要点,知道如何查阅书籍,知道如何探索和归纳,能够热爱多彩的自然和生活,愿意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美化自己的生活。 思考技巧反思性思维技巧学生将:?通过复习、改变思路,或重新考虑目标、方法和艺术创作的效果,发展个人的理解力。通过思考一个人的工作与其他人的关系,形成逐渐增强的社会洞察力。批判性思维技巧学生将:?在他们正在研究的基本问题中提升观念和目标。在对最初的观察进行详细说明的基础上拓展观念。用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与观点不同的人就议题进行一次理性的讨论。根据一幅体系表格,研究一件或数件美术作品。创造性思维技巧学生将?针对一个给定的艺术问题,形成一个开阔而中肯的观点。将一个形象或概念转化在一种媒体上,传达一种特殊的艺术信息或观念。发展认识、重新定义和解决艺术问题的策略。 学习心理与能力好奇心、求知欲;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模式分析能力;叙述能力;论证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 专题二:美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美术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这些定性有什么意味?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现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描述了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对美术课程性质的进一步解释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和美术课程的基本指向。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调了美术课程不是一种以理论思维为特征的课程,而是一种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突出了美术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强调学习活动的感性和愉悦,让学生真正发挥个性、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美术课程有哪些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建立在一个基本信仰之上的,即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为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需要依据这一理念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此外没有更多的外在诱因和压力可以导致学生学习美术。美术学习活动的过程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美术学习的结果能够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功感,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项活动。三、关注文化与生活强调文化是美术教育的国际趋势美术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体现为通过整体文化特征了解不同群体的美术和通过不同群体的文化了解整体文化的特征。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文化意识——对文化认识的认识。从生活现象中看到后面的文化内涵,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现象。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文化、他人的文化和共同的文化。即就是要弄清“我的”、“他的”和“我们的”。“我的”即我们传统文化。“他的”即外来的文化。“我们的”即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四、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是时代的主题 美术课程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依据对美术学科发展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现实状态的准确把握。努力使《标准》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适应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美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什么?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教学大纲目标:从广州到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方法:只能乘坐火车课程标准目标:从广州到北京,可以是天安门广场,可以是中关村,也可以是密云、延庆等北京境内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乘火车,也可以是乘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可以走路、骑自行车 专题三:美术课程目标与内容呈现总目标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美术课程的目标体系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从三个维度表述课程目标,也即知识与技能(基本上局限于美术学科)、过程与方法(既包括美术,也涉及一般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包括对美术的,也包括对社会的)。 应该如何理解美术课程的总目标?要理解美术课程的总目标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加以认识。这种以一段话陈述目标的方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有机整体性强,缺点是层次感较弱。因此,特意对三个维度做了强调。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过程与方法: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激发创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是如何呈现课程内容的?由分类和分级的方式,将美术知识与技能分成不同的便于学习的“小块”。每个“小块”以“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的方式加以呈现。 专题四:美术课程的实施教学建议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涉及教学实施的问题,有几个相关的概念需要教师理解,能否辨析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几个概念?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具体而多变是其基本特征,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是我们所熟悉的常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形成之后产生的基本取向,常常与教育思想和观念相联系。一般分为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模式:是教学中相对固定结构、程序和方法。教学模式具有两面性。研究教学模式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超越现象模仿,而进入到模式借鉴、改造和建构的层面。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活动的谋划和统筹,是教育智慧的高度体现,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以下中国象棋作为比喻一个一个的棋子是教学方法;一般的下法或者翻棋下法是教学方式;一开局就当头炮,或者上象,或者进马,或者出卒……就是教学模式;而通盘运筹、左顾右盼、深思熟虑、一步想三的下棋者就是教学策略。 评价为什么重要?其依据是什么?评价与目标、行为构成了一次活动的完整过程,没有评价的过程是不完整的。评价帮助我们看到成功以便坚持和发扬,帮助看到问题以便克服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批评能力,对自己的评价可以形成自我反思能力,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在美术课程中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其中提到的总目标、阶段目标、目标和评价要点可以构成美术教学活动中评价的基本依据。 评价建议的内容有哪些?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教材在美术课程中有什么意义?什么是好的美术教材?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柒』 教师怎样使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施
一、指导确立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与策略、选择教学类型与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评价与实施的依据,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操作、调控、中介和刻度的功能。
1.目标体系是: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科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目标)
2.目标表述方式
结果性目标方式:表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技能”目标。
体验性目标方式: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 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是体验性、过程性,是难以结果化或不需要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
3.表述目标注意事项
抓住四个基本要素,即:主体——是谁——学生
行为动词:
——表现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可操作、可测量。
行为进行条件:
——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和范围。
行为达到程度:
——除用行为动词外,用其他方式表达程度。
例: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进行条件 主体 行为动词 达到程度
二、指导教师钻研课程内容——创造性使用与开发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立足课程标准去钻研教材才能达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高度。
钻研数材包括理解教材、分折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三个层这。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全面把握课程的设计
教师要把本节内容放在本学科的整体中进行系统考察。教一门课,首先要深入了解本门课程纵向的课程发展要求,深入了解明确课程是怎样发展的,具体到每一个学段、年级的具体要求都要了然于心。其次要把握学科内容的横向结构“三维目标”领域的分层具体要求。还要掌握教材编写是如何在教材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即“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2.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加工和转化
教师备课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化为现实教学能力的过程。
(1)把教师个人的经验、学生的经验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转变成一种新经验。
(2)把教学目标转化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的共同心理追求。
(3)把教材特点、学生学习的准备程度和教师教学的设计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预设的,可行的教学方案。
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加工和转化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经验化加工,教学内容的价值追求加工,教学内容的教学法加工。
3.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
新课程标准积极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条件和空间,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改编、增删、创新性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教学实际,二是开发校本课程,追求学校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特色性建设。
三、了解学生实际是教学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来概括:“了解学生已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为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发展确定了一个“最低标准”,有利于在此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提高与发展,为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以确定更好的教学。
1.充分了解学生准备度
学生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在了解学生群体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地了解个别学生的差异性,以便掌握其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2.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
学生应该达到的“预定目标”与学生现实的“现有状态”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把教学定位在这个“区域”,支持学生目标的达成。
3.“架桥”、“铺路”促进学生达成目标
这是一种从“目标”开始,运用分析法,寻找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什么支持和铺垫,一步一步推向“已知”,寻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智慧支持系统,构筑一条从现有发展区逐步逼近“最近发展区”的“走廊”。
四、精心运筹课程实施
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课程标准对教学全过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都作了原则性、指导性的建议。
1.充分“预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在了解学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做出整体构想。对学什么、教什么、怎样学、怎样指导学、怎样评价、这样评价会产生什么效果等方面作出详尽的“预设”。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首先要努力实现教学方式、教材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发展设计教学”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点。
2.智慧的“生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任何教育改革,不“进入”到课堂就没有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预设”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构想,而课堂要比预设丰富得多。课堂教学中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的“不同声音”,及时调整“预设”,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新问题,新认识。
思想观念性的转变只有达到变革,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实践的层次才有价值。随着新课程的深层推进,由理念的转变逐渐深化到课堂操作实践层面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发展
各科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都强调重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使评价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需要,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学生创新和舒展张扬个性等方面发挥作用。
积极倡导评价标准多元,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把目标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发展中个体差异评价结合起来,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量化性评价和质性、描述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评价促发展的新体系。
『捌』 英语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有哪些
t last, given in to what he so much desired. He aske
『玖』 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哪些些建议
以语文为例
我认为在新的课程标准之下,开发“课程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改变单纯的教材学习,把教材作为学习的蓝本。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二、改变封闭的教学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具有广阔的延伸、创造空间,在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思想指引下,要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等),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这些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可以是课文的有关内容,可以是学生的个体经验,也可以是学生的丰富想象等等。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拾』 我国在编写课程标准和各种教材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通过知识的建构,达成三维目标的形成,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