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课程标准分析
① 钓鱼的启示资料
詹姆斯·勒菲斯特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
本文写从一件生活小事中得到的启示。其基本的构思方法是采用相似联想,以小见大。其主旨是想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依道德的标准进行抉择,而这种抉择的勇气和力量需要从进行培养。
原文
钓鱼的启示(1张)十一岁的詹姆斯和他的家人住在湖心的一个小岛上。这里,房前的船坞是个钓鱼的好地方,父亲是个钓鱼高手,小詹姆斯从不愿放过任何一次跟父亲一起钓鱼的机会。 那一天正是钓翻车鱼的好时机,而从第二天凌晨起就可以钓鲈鱼了。傍晚,詹姆斯和父亲在鱼钩上挂上蠕虫——翻车鱼最喜欢的美食。詹姆斯熟练地将鱼钩甩向落日映照下的平静湖面。 月亮渐渐地爬出来,银色的水面不断地泛起静静的波纹……突然,詹姆斯的鱼竿猛地被拉弯了,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个大家伙。他吸了一口气使自己镇静下来,开始慢慢地遛那个大家伙。父亲一声不响,只是时不时地扭过脸来看一眼儿子,眼光里是欣赏和赞许。 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伙终于被詹姆斯遛的筋疲力尽了,詹姆斯开始慢慢地收钩。那个大家伙一点点的露出水面。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大的鱼。詹姆斯尽力压抑住紧张和激动的心情,仔细地观看自己的战利品,他发现,这不是翻车鱼,而是一条大鲈鱼! 父子俩对视了一下,又低头看着这条大鱼。在暗绿色的草地上,大鱼用力地翻动着闪闪发亮的身体,鱼鳃不停地上下扇动。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照了一下手表,是晚上十点钟,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爸爸!”詹姆斯大叫起来。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可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呀!”儿子大声抗议。 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 父亲再没有说话。詹姆斯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他使劲地闭上眼睛,脑中一片空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 那条大鱼的身体在水中嗖地一摆就消失了。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 这是三十四年前的事了。今天的詹姆斯已经是纽约市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他父亲的小屋还在那湖心小岛上,詹姆斯时常带着他的儿女们去那里钓鱼。 詹姆斯确实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但是那条大鱼却经常会出现在他的眼前——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 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看见你行为的时候,你能坚持正确吗?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上,你会不会闯红灯或是逆行?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你是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
编辑本段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为一篇叙事性作品。叙述了“我”11岁时随父亲去钓鱼这件事给“我”的一生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结构分析
本文通过回忆“我”11岁时随父亲去钓鲈鱼的事,说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人面对种种诱惑时应该把握的道德准则。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回忆“我”11岁时随父亲去钓鱼的事。 第一层(第1~3自然段),写11岁时,“我”随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傍晚去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好大的鲈鱼。 第二层(第4~10自然段),写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非常不理解,心情沮丧极了。 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写钓鱼这件事对“我”的一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② 钓鱼的启示中心思想
《钓鱼的启示》是美国短篇小说家兼建筑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写的版一篇短篇小说,本文写从一件生权活小事中钓鱼得到的启示,其主旨是想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依道德的标准进行抉择。
本文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8课、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时、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3课、鲁教版第5课。
其基本的构思方法是采用相似联想,以小见大。
(2)钓鱼的启示课程标准分析扩展阅读:
结构分析
本文通过回忆“我”11岁时跟着父亲去钓鲈鱼的事,说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人面对种种诱惑时应该把握的道德准则。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回忆“我”11岁时随父亲去钓鱼的事。
第一层(第1~3自然段):写11岁时,“我”跟着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傍晚去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好大的鲈鱼。
第二层(第4~10自然段):写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非常不理解,心情沮丧极了。
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写钓鱼这件事对“我”的一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 13钓鱼的启示 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1、品读“钓鱼”
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着重号。
(3)理解句子,积累词语。
重点指导:啊,这样大的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相机问:“我”钓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鱼?我得意什么?父亲得意什么?.
同时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语文的学习贵在理解和积累,平日里教师注重此项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朗读训练,体验心情
“钓鱼”这部分有关于月夜的描写,写得很美,很静,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吗?应怎样读呢?
月夜的描写:涟漪、银光闪闪——读得慢一些,给人以回味。
议一议,读一读:钓鱼的过程应怎样读?
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的轻短、活泼
生总结怎样读出作者的得意?
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感知整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研读“放鱼”
过渡语:是呀,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多令人高兴呀!但作者为什么又忍痛割爱放了调到的大鱼呢?
(1)读课文“放鱼”部分4--9自然段,你能体会到“我”复杂的心情吗?划出相关词句,好好读一读。
(2)采取分角色读的方式来学。
(3)引导提问:在“我”钓到鱼时,父亲是得意的,而面对着到手的这条诱人的大鲈鱼,父亲和我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什么难题?
①生说难题。
②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引导学生理解: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第一,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是那样的大,“我”平时虽然经常跟父亲去小岛钓鱼,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鱼是那样的可爱,鱼鳞在“银色的月光下”闪闪发光,还“轻轻翕动着”鱼腮,父亲和“我”一样喜欢并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第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实践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此时,爸爸和我的态度是怎样的?爸爸的坚定,从哪儿看出?
师引导学生理解: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句话,我们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坚决,“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体会父亲的慈爱──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没法妥协的,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也只得孩子去做,这是做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懂人情。普普通通的一声“孩子”之称,充满了父亲温柔和深情。
“我”依依不舍,从哪儿看出?
a“乞求的目光”扩展理解。
b放鱼动作,从慢慢地看出他想干什么?为什么不想放鱼?
读文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
(1)“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2)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3)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4)乞求(换个词)
(5)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学生总结:作者不愿意放鲈鱼的原因:
预案:
①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江上鱼者》这首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鲈鱼美,作者写得也美极了,用词恰当准确,随机读给大家听。古人都爱鲈鱼,作则能亲眼见到这样美,这样大的鲈鱼,怎么能舍得放呢?
鲈鱼又大又美,书中写道:“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②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因为此时只有天知,地知,和他的爸爸两个人知道。
放掉鲈鱼,因为离鲈鱼开放的时间还没有到。做人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4)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
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体会“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抓住描写爸爸神态的细节和相关词句,体会父亲对“我”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带替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为什么放鱼?从而更好的理解启示的意义。」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3 钓鱼的启示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板书:钓鱼、放鱼)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由调到鲈鱼的喜悦到放了鲈鱼的无奈。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能表现得更出色。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解疑。
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四、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
(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明。
3、小结:真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4、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议课文,谈感想
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之所以感谢,是因为父亲教会了他学做人的道理,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喂!!!!!!!!!!!!!!你要查啥啊!!!!!!!!!!!!是这个吗!!!!
④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钓鱼的启示》讲的是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两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坚决要求“我”放掉,我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懂得做人的道理的故事。讲到这课时,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
师:如果你们是文中的“我”,你们放这条鲈鱼吗?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不放!
师:(愕然)为什么?
生:反正又没人看见!
师:可是规定要遵守的呀!
生:那也要看在什么情况下。
师:咱们学校也有许多规定,你们遵守吗?
生:遵守,因为学校里有许多的“暗哨”,不遵守会给班里扣分的。
师:那你走路过马路时遇到红灯时还通行吗?
生:有车时就不通行,没车时、没人呀,就不影响其他人通行时就可以通行。
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遵守规定,“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我搬出了孟德鸠斯的名言,学生无语了,但明显可以看出孩子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遵守规定、道德的重要性。)
案例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但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仍应及时纠正。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当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时,我能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但是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当我告诉他们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时,他们对于道德的认识仍是肤浅的,表面的,他们并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必须把鲈鱼放掉。为此,我又设计了以下教学:(此片断是在深入学习文本,深入了解了“我”放鱼时的不舍,无奈及成人后的深深感谢之后进行的。)
教学案例:
师:孩子们,下面咱们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不过这次我要吃一点亏,我来表演还在,你们表演父亲,好吗?
(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我选择了一位举手最积极的)
生:孩子,你必须把鲈鱼放掉!
师:为什么?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生:因为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有两个小时,我们必须遵守这个规定!
师:反正又没人看见,而且还有两个小时,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这么死脑筋吗,爸爸!(众笑)
生:规定就是规定,就是1分钟也不行!
师:爸爸,在家你对我学习上严格要求可以,在这里,生活中,你就不必这样了吧?
生: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严格要求。良好的到底素养就是在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众掌声)
师:(极不情愿地)爸爸,我就不放!
生:再不放,回去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众笑)
师:好吧,我放,我放!(孩子们大笑)(表演结束)
师:我想了那么多的利益,都是说服爸爸,咱们一起来读父亲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父亲的话:“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遵守规定。
需要的话到我的博客里看看:http://blog.sina.com.cn/u/1649648127
⑤ 《钓鱼的启示》三十四年后,我已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建筑师了。请你简要分析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父亲教我抵制诱惑的力量
⑥ 语文书十三课钓鱼的启示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写作复借鉴】
本文写从一件生活制小事中得到的启示.其基本的构思方法是采用相似联想,以小见大.其主旨是想告诉人们:从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依道德的标准进行抉择.
解题
本文为一篇叙事性文章.叙述了“我”11岁时跟着父亲去钓鱼这件事给“我”的一生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结构分析】
本文通过回忆“我”11岁时跟着父亲去钓鲈鱼的事,说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人面对种种诱惑时应该把握的道德准则.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回忆“我”11岁时随父亲去钓鱼的事.
第一层(第1~3自然段):写11岁时,“我”跟着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傍晚去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好大的鲈鱼.
第二层(第4~10自然段):写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非常不理解,心情沮丧极了.
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写钓鱼这件事对“我”的一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⑦ 作文钓鱼的启示(是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做《钓鱼的启示》。文中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专曾经钓过一条大鲈属鱼,却被父亲强令放生。
刚开始接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很不理解这位父亲的意图,经过老师的详细分析,加上我自己反复多次地认真阅读,我终于悟出了文章揭示的道理: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禁不住诱惑。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能杀人犯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杀人放火,而可能是小时候拿同学的东西,胆子就逐渐大起来了,坏事越做越多,成为无恶不作的凶徒。
当年,在非捕捞时间,如果作者的父亲纵容了他,拿走了那条鱼,那么,今天的作者有可能是坐在牢房里写悔过书了。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⑧ 钓鱼的启示
参考:
《钓鱼的启示》启示
“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这是课文《钓鱼的启示》中最吸引我的一句话。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精彩的情节,但是它用简朴的语句和简练的故事情节讲述出了一个不深奥但却非常有意义的道理。
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小詹姆斯与爸爸出去钓鱼,他们在不允许钓鲈鱼的时间里钓到了一条大得简直令人难以相信的鲈鱼,经过爸爸的教诲,原先不肯放生鲈鱼的小詹姆斯终于把鲈鱼又放回到湖里了,这次钓鱼的经历让小詹姆斯懂得了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谁都知道要自觉地遵守规则,可是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很小的便利而去违反规则,也许,他们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做,但是面对诱惑的时候,总是心存侥幸,不能管住自己。其实,规则的制定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更安全、更方便,但是,要想真正达到制定规则的目的,需要靠每个人的自觉遵守和执行。好多人在违反规则的时候,总是想:“就这一次,没关系。”、“下次注意就行了”、“反正没人知道”……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都这样做,那规则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遵守规则,要靠每个人的自觉性,怎样才能有这种自觉性呢,这就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品质问题。这种道德和品质的培养要从小时候、从小事情上做起。
我在北欧的那段日子里,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在过马路时,行人在红灯前一律不走,即使没有任何车辆来往,他们也要等到绿灯亮时才从斑马线上横穿马路。可是,在北京,行人横穿马路时从来不看灯,想走就走。我们班有些同学也是这样,上课发言时讲的很好:“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可在实际生活中,做的却又是一套。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却做不到呢?
这是偶复制的(诚实嘛~)
⑨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主要讲了: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一个从钓鱼到放鱼最后获得启示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⑩ 《钓鱼的启示》中心思想是什么
《钓鱼的启示》中心思想是:本文表现了“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专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本文属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和父亲在鲈鱼开放日前的一个傍晚去钓鱼,“我”钓到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鱼。
第二段(第4~9自然段):父亲看到捕捞鲈鱼的时间还不到,让“我”把鱼放回湖里,“我”企求父亲,可是父亲态度很坚决,“我”只好放回鲈鱼。
第三段(第10~11段):34年后,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