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

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 2021-02-27 23:50:13

Ⅰ 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下怎样进行教师角色转变以适应新的教学目标

《初中复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制: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同时要求“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简而言之,地理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地理实施开放式教学,本文试.

Ⅱ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对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进行设定

初中地理新课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这就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要进版行相应的改革。要求教师从权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构建问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等,这是新型地理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

Ⅲ 地理课程目标和地理教学目标的分项目标是如何构成的

地理课程目标和地理教学目标的分项目标是如何构成的

Ⅳ 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惠来一中地理科组

一、学生基本情况

今年我校高一级有22个班级,高二有7个文科班11个理科班,高三有9个文科班。学生人数较多,但是学生的基础较差,不同年级存在不同的学习问题。特别是区域地理方面,很多学生对于各大洲的轮廓和我国的行政区划都不了解。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要求也较低。

二、教学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目标计划

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以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目标。

1、 学生能主动学习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习地理的习惯

2、 学生能对各地理区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详细认识重点区域的地理条件,能对世界个区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3、 学会通过所学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具备分析区域条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自制设备验证地理原理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对地理终身学习的兴趣,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从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四、教学目标实施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在教学中,第一,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 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

高一地理教学要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高一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的评价。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在经过高一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自身特殊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在内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和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应以系统性的知识为基础,着重于知识结构及联系的理解和掌握,读图解图能力的提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同时掌握好审题答题的技巧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理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使学生整体得到成长。

总之,我们要努力创设适于学生的学习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围绕地理教学三个领域的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时段内,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地理素养都有所发展。

Ⅳ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总体结构的说明如下。
(1)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说明:
●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旨在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学习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二)地图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拨与相对高度。
●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 在地形图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 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
● 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
● 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
说明: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一项,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世界地图
(一)海洋与陆地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海陆分布
●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说明:
●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二)气候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
●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
● 如有条件,让去过外地(或外国)的学生,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说明:
● 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是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常用天气符号和简单天气图。
● 要求学生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居民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人口与人种
●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3.聚落
●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
●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配合地图进行展示。
● 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地区发展差异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国际合作
●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 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五)认识区域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认识大洲
●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
●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 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 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 分组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 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资料,并与所学大洲进行对比。
● 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 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 以极地科学考察为主题,出一期墙报,或者举办一次科普报告会,或者观看录像片。
● 结合历史等课程,利用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探讨国家名称和版图的变化。
● 观看介绍某一国家地理概况的录像。
● 讨论某一国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例如,展示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袋鼠、树袋熊、针鼹、鸭嘴兽等图片,讨论为什么这些动物惟独生活在澳大利亚。
● 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
● 通过角色模拟讨论有关地理问题。例如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 通过搜集有关材料等方式,了解华人与化侨对所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
● 选择某一主题,从互联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制作计算机演示文稿,并在全班演讲。
说明:
● 本单元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洲—地区—国家”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
● 安排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中国地理
(一)疆域与人口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疆域与行政区划
●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 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以此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
●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 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说明: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一项,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要求学生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记住,而不是在本节课中全部记住。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自然环境
●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 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 搜集有关土地资源方面的资料,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国进行对比。
● 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说明:
●“标准”没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讲述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注意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渗透节约资源的教育。
(三)经济与文化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经济发展
●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 观看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特色的录像,搜集有关我国工业生产现状的图文资料,讨论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前景。
● 参观本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工矿企业或车站、码头。
● 搜集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观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演或录像,谈一谈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认识。
(四)地理差异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讨论或知识竞赛。
● 观看反映四大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特色的影像资料片。
● 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区域差异。
说明:
●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划分的,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划分。应该注意即使同一单元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五)认识区域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位置与分布
●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 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 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侵害的神圣领土。
●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收集一个地区的专题地图,例如地形图、政区图、水系图、矿产图、交通图、旅游图等,讨论这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 观看有关我国区域地理景观特色的录像或电影。
● 收集区域地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区域基本地理特征,并与相关地区进行比较。
●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资料,编辑以北京概况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 绘制台湾岛简图,在其上标明主要地理事物的名称。
● 组织“宝岛——台湾在我心中”的专题演讲。
● 召开地理专题讨论会,对某一专题进行探讨。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况等。
● 搜集有关资料,讨论我国某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
说明:
● 本单元通过从全国范围内选学部分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 本单元至少学习5个区域,具体区域的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 本单元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的区域地理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标准”中若干条内容,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所选区域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
● 在学习区域时,既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也要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四、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 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
● 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 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 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
● 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 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
● 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 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 用较为规范的图例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并要求能够展示出正确的方位和较多的地理信息。
● 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并以适当形式展示讨论的结果。
● 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提出合理建议。
● 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设想。
● 讨论家乡的对外经济社会联系,说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 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
说明:
● “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
●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计划中,并切实加以落实。
● 要求乡土地理的学习,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Ⅵ 地理教学目标如何确定

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我们理解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研究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哪些是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操作,可评价,可测量 。课时目标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例如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首先确定教学目标: 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教学目标,下面以“亚洲复杂的气候(第六章七年级下册)这一课为例,如果把具体内容标准中的“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河流相互关系,存在的环境,发展问题”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综合相关因素,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归纳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气候面积广,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阅读亚洲气候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亚洲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亚洲不同地区主要的气候差异及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分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景观资料,并与亚洲进行对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资料分析亚洲由于气候差异带来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减少自然灾害应采取的措施方案,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本节课的目标侧重于“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特点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总之,我们在充分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任务的预期结果的表述,是一个可供测定的指标体系,是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落实。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Ⅶ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

那你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

Ⅷ 谈谈如何制定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我们理解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研究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哪些是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操作,可测量 .课时目标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例如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教学目标,下面以“亚洲复杂的气候(第六章七年级下册)这一课为例,如果把具体内容标准中的“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河流相互关系,存在的环境,发展问题”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综合相关因素,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归纳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气候面积广,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阅读亚洲气候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亚洲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亚洲不同地区主要的气候差异及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分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景观资料,并与亚洲进行对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资料分析亚洲由于气候差异带来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减少自然灾害应采取的措施方案,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本节课的目标侧重于“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特点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总之,我们在充分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任务的预期结果的表述,是一个可供测定的指标体系,是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落实.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