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价值
❶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具有哪些新的特点
新课程下,语文课程与教学具有的特点,从那个英式教育到创新思维的一种改变
❷ 语文课程价值是什么
培养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请参考!
❸ 谈谈语文课程与教学在理念上都有哪些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从起草到正式出版,按照程序,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版展中心多次向教师权学者征求意见,前后修改六七十稿,从原来的八九万字压缩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从2001年9 月始,《语文课程标准》和按这个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已经进
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怎么样,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好
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初等教育专业(专科)开设有专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课程问题的课程,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准确地讲,属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学科教学论研究学科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
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对从事语文教学的意义
那就是你挂定了,这就是给你的答案~!
❻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包括哪些方面
一、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充分发展。这一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谓发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工农业经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因此,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是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的发展不能只是某一方面,应是全面、和谐的。这一理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呢?
(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着眼于知识技能,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这些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大到小学六年,小到一篇课文、一个课时,都应有学生语文素养三个维度全面发展的目标意识。
(二)教学实施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语文教学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生动活泼的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既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培养其学习态度,树立其学习信心,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班谁读书最好?
(学生推荐一位好生,该好生站了起来)
师:请班里读书有困难的同学站起来。
(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一位男生身上,该男生难为情地低着头慢慢站起)
师:(摸着该男生的头,问站着的女生)他读书一定能超过你,你信不信?
女生:不信!
(师带着该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第一句话,读了三遍,男生读得很好。)
师:(问女生)他这样认真地努力下去能超过你吗?
女生:(激动地点点头)能!
(男生充满自信地坐下)
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极会,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激励,增强自信。
(三)教学实施要关注过程
过去的教学比较重视学生说写的结论,对学生学习过程关注不够,看不到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我们所看到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题目容易,个别学生答对即过,题目难,教师像挤牙膏似的逼问多位学生,直到有一位答对了便过。缺少教师的点拨、引导,没有过程,看不到发展,看不到教学的价值所在。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展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如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课,课文讲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姑娘,来到黄山风景区中的天都峰下,都犹豫了,但双方都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产生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结果这一老一少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课文的3--5节,写的是这一老一少在天都峰脚下的对话,也是他们善于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具体描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首先用大屏幕出示3--5节,征求同学们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建议。因为三段话的突出特点是人物对话,因而同学们选择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习。接着,教师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三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交流评价学习的成果。此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只达到了正确、流利,感情没读出来。怎么读才能读出感情呢?这是让同学们感悟的学习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原来读书时应边读边想,具体到这三小节课文,即当读到人物话语时,要想想人物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学生领悟到这些,再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便发现学生会读了,也读好了。
二、确立新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和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材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这样的课程是封闭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限制了师生生命力、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本次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课程不是孤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
课程观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的根本性变革,教学也才能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观”这一理念,应在哪些方面转型呢?
(一)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就有多丰富。首先,应充分发掘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二,充分挖掘学生本身课程资源。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于伙伴也是一种资源。通过交流与倾听,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达到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第三,发掘儿童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反映学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资源,也有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社会性资源。这些资源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所以,教材已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面对课本,不是就课本学课本,扮演的不是传递者、执行者、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当基于师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化。如传统阅读教学,师生只是围绕选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进行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课内讲读还是选文本身的语言,课后练习,是选文中涉及到的字词句基础知识。但在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课本提供的选文只是教学的一种凭据,凭借选文,师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文课程内容。过去围绕文本安排的预习,可引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自主观察、调查体验,也可引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课内文本的解读,师生可与课前的体验,占有的资料相联系,使之自主构建。课后的机械练习,完全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练习趣味化,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能力,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使学生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三维整合 整体推进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这种强化知识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这里所说的知识与能力,与传统教学意义的系统的基础知识不同,它是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一门(职称论文)学科中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点。过程与方法是在强调学生学习的思考和学习的个性,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过程,使学习者对知识与技能实现自主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其丰富的内涵。情感不仅指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实现三个维度的统一,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即改变课程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个维度从理论上看,是可以分割的,可以一条一条的叙述。但在实践中,当具体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三者是无法分割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三维分离,就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命活力,也违背了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所制定的目标,在三个维度的融合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如第三学段“口语交际”提出的六条目标: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语言。这六条应该说都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融合。这种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教学必须追求的境界。
有位老师教学《爬天都峰》一课的第二节,这节写了天都峰的高、陡。教师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读后交流(代写论文)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大多感受到了天都峰的高;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这次读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边读边想,读后要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发现有的学生为突出天都峰的“高”,在山腰画了云朵,为突出天都峰的“陡”,挂着的铁链贴在山壁上是直垂的。最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感悟清楚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阅读见解表达出来。对这一教学片断,稍作思考,会发现,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之后,达到了如下目标:理解了文中的词语;领悟了边读边想,即边读边在脑中形成画面的读书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受到大自然所蕴含的美的熏陶。这些目标其实就是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化,老师让学生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是有机融合在一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所以说这样的教学实现了三维整合。
四、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
对教学的理解,传统教学观把它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由此可见,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所谓交往,是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同和互相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者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论文代写)课堂上,学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降格为主体与客体关系,课堂教学中的交往被异化。这种异化交往的实质是一种虚假的交往。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表现:一是形式的交往,即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如课堂上,某一学生对某一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明明知道其它同学都清楚该生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仍然追问:“他(她)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二是不平等的交往。一种情况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交往被少数人所独享。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所有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交往,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各自的利益与价值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消除课堂交往中的不合理性,建立起合理的交往呢?应在以下三方面转型。
(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不是要教师行为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照顾差异,调控教学;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体验到尊重;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二)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无视学习的主体,不利于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就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三)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显然,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是有难度的,但语文教学的很多选文,都有故事情境,利用故事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则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对话。如教学《给颜黎民的信》一课,有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上课后,老师先征求同学们学习此课的意见,告诉学生:昨晚在家中备课时,恰好女儿也在预习这篇课文,于是爷俩商议,先各自读书,之后女儿以鲁迅的身份来回答父亲——— 颜黎民君的提问,产生了非常好的阅读效果。这节课咱们也这样学习是否可以?同学们非常赞同。课堂上发现“ 无忧论文网鲁迅”与“颜黎民”即生与师的交流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好效果。事后我了解这班的学生,他们告诉我,这次与老师交流不受约束,自己作为鲁迅,现应回答好颜黎民君的问题。实质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