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报道
A. 怎样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上篇:课程专家指导——校本课程开发:观念与操作
摘要: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由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或规定的课程科目,在分析校内外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学生群体自行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残疾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那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当怎样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近年来,随着我国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出台,随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随着人们对特殊教育对象特点和需求的认识与研究逐步加深,这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关注,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本刊曾陆续刊登了相关报道和各类研究文章。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在江苏常州召开了全国聋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本刊派员全程参加了研讨活动,并在会议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特邀部分与会专家和基层特殊教育学校代表撰文,就如何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期“观点”选刊其中部分文章。今后,我们还将在本刊各栏目中继续就此话题展开进一步研讨,欢迎全国盲、聋、培智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和特殊教育研究者继续关注,并参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其研究,努力让课程改革之光真正照亮残疾学生的一生。
B. 写新闻为主的作文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普遍有厌恶写、害怕写的心理倾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学生只有喜爱作文,才会“乐于表达”,从而走上作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啊,作为中年段语文教师,怎样让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呢?我一直在积极探索着。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想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发写作资源,引导学生在灵活多样的习作实践中自由表达,创意表达,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凸现师生生命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改变学生难学难写的作文现象,让学生乐用,勤用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精彩的世界。在实践中我遇到了一次豁然开朗的机会: 一、新闻启发,找到作文切入口 2004年9月,我校开设了“新闻文化”校本课程,本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学生采集、整理、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为目标,我每周都开展一系列“新闻”主题活动,学生参与新闻活动的兴趣也很浓。同时,我又参加了校“作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的子课题研究,仔细研读了新课标中中年段习作目标及综合性学习目标后,我觉得新闻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现象,而作文又来源于生活,准确、真实地记录生活,何不把新闻文化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有机地融入社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 二、新闻引路,引出作文活水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家都懂得作文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怎样让学生的习作鲜活起来,首先要让其生活丰富起来,其中最关键的是老师和学生都有一颗关注的心,有一个思考的脑。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触摸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用眼睛去发现大千世界的真善美,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用心去体验成长道路的的点点滴滴。而“新闻”是社会的晴雨表,现实的温度计,时代脉搏的记录仪,有着鲜活的内容,若以此为引子,还怕引不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于是我带着学生用“新闻眼”探索起作文路。 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诱导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只有当学生对作文话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他们才会用心去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写作。记得在一次《阳光三月》作文公开指导课上,我先让学生谈自己关注的新闻现象,当学生谈到“雷锋现象”时,有的说学雷锋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的说学雷锋要看别人是否真的需要帮助,有的说现在的“学雷锋”有“造假”现象,还有的说学雷锋不能“三月里来四月里走”,不要只在3月5日才做……你看,这“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就打开了学生写作的活水源了吗? 三、新闻架桥,架起作文七彩虹 1、积累素材——有东西可写 (1)给学生一个看电视、看报的机会,让他们班事、校事、国家事,事事关心。 这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的小课堂已满足不了学生的信息需求。正如也像大人一般,我们的学生也需要有饭后的谈资,而新闻文化课的开设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社会信息,因此,我们不妨给学生这样一个看电视、看报的机会,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信息采集起来,找到一个感兴趣的谈话主题。因此,我还发动家长允许并引导学生看一些新闻类节目。 记得在一次“三月新闻回顾”中,学生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各式各样,有的是“常州来了新市长”;有的是“苏丹红事件”,有的是“我身边的好党员”;有的是“我们班级的小雷锋”;有的是“关爱残疾人”;有的是“加油——校运动队”……这些新闻有的是他们搜集的,有的是自己编写的,件件说得头头是道,谈得津津乐道。正是由于这些新闻,有些是他们亲眼目睹的,有些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些是与自己家庭息息相关的,调动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热情,也为学生习作选材做了一定的向导作用。 (2)丰富的新闻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作文素材库。无论是学生在采集新闻,还是整理新闻,或是在参与小记者活动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时候,丰富的实践活动,新鲜的新闻人物和事件都会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文字稿件、图画、照片就是他们作文的“小仓库”。生活中精彩的镜头、难忘的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片段等无形中就组成了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无米下炊——没东西写”的尴尬。 2、学习方法——有内容会写 (1)认认真真整理新闻现象 自从开设了新闻文化课,我们班同学都越来越喜欢看新闻类的电视节目了,每人都有一本新闻采集本。但有时他们采集到的新闻内容比较长,不利于播报,这就需要一个整理加工信息的过程。由于学生还处在中年级,这方面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心,找关键词,把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归纳一下,正如作文中的总起句一样力求做到简明扼要。我还在整理新闻的基础上,在班级开设了“新闻早点”,每天有队员把当天国内外重大事件整理出“一句话新闻”作为早点奉献给大家。 (2)热热闹闹开展新闻播报 作文教学中,在写之前,我们常常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新闻内容,因为只有在交流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学会写作。因此,我引导学生模仿节目主持人及新闻记者进行新闻播报。播报时注意清楚地说清时间、地点、主要事件;还要注意播报时的举手投足,神态语气,俨然把自己当作一名小记者。于是,我想到了把同学们最爱看的“社会写真”栏目搬到课堂上,以推选、自荐、开火车或击鼓传花或社团形式轮流让全员参与新闻播报,并在活动中评选最佳新闻播报员,使学生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懂得如何说清新闻现象,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也为写作打好基础。 (3)扎扎实实进行新闻练笔 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讲,我主要教他们练习写简单的新闻稿和新闻评论稿。新闻稿要求有一定时效性,因此,要以最简短的方式让读者立即明了报道的主要内容,能注意写清五个“W”与一个“H”: Where, When, Who, What, Why, How,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报道清楚;至于新闻评论稿是在新闻稿的基础上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既要有“新闻”部分,又要有“评论”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于介绍新闻事实,这段文字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则消息,所以按新闻的一般写法即可。另一部分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发表的言论评说,这是评论的主体部分,有自己的观点,说的有道理就行。 此外,我还在班内成立了小记者培训社,传授一些简单的新闻基础知识;新闻的基本要素;新闻的体裁;怎样采访及作笔记;摄影技巧;怎样提炼和选取主题;怎样选取材料;如何写出简练的文章;怎样制作新闻标题;怎样投稿等,可以看出,这其中的很多直接可以转化为学生作文的方法和技巧。手把手地带他们进行新闻采访活动,让学生不仅知道了文章“写什么”,还懂得了“怎么写”,让他们学会总结,帮助学生写出新颖独创、思想深刻的作文,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经过培训,这批小记者活跃在校园、社区,每周向我们的校园网投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新闻活动中学会了写作。 上海作文教学特色学校竹园小学的校长田荣俊在《给作文捎去一篇美丽》中曾写道:“作文,折射着生活的精彩;作文,迸发着灵感的火花;作文,洋溢着生命的激情。生活的精彩,教会了我们去观察,去思考;灵感的火花,激发了我们去倾吐,去张扬;生命的激情,告诉了我们去挥洒,去燃烧。作文,原来是这样的美丽。”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我被作者那澎湃的诗人激情打动了,我想,如果能坚持巧妙地将“新闻文化”运用在写作中,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兴趣,激发潜能,使学生能捕捉到生活的精彩,激起灵感的火花,发自内心地乐学爱写,一定能写出美丽的作文来!
C. 怎样写新闻作文
写新闻与学校语文课的作文是很不相同的。作文只要文字通顺、叙述清楚、笔调优美,就是好作文,不一定要求真实,也不是为了发表。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面对广大读者,考虑他们的兴趣,同时还负有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新闻的体裁也相对分明,写作各有要求。下面谈谈主要的三种新闻体裁。
一、 先搭架子再写文章
构思是一切写作的基础。提笔前一定要想好自己准备写什么,确定中心思想,通常中心思想体现在标题上。然而在来稿中,标题与内容不搭界或题大事小的情况经常可见。接着要考虑我怎样写,为文章搭好架子,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结尾最后使用哪项素材等等。然而在来稿中,许多文章显然缺乏对结构的思考,走题、详略不当、套话连篇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两点对新闻写作来说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就是在这个方面,问题实在太多,包括一些专职通讯员,也常忽视这些最基本的写作要求。文字倒是通顺,却不知所云。所以,在谈具体写作时,先要求每个人自己想好:我要写什么、我准备怎样写(包括采用各种体材)
二、 消息写作
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目的是简洁、客观的文字,向读者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什么,消息的客观性原则不允许记者在其中发议论或作出判断。即使想报道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选择所报道事实来表达倾向,不能由记者在消息中发表议论。
一般的事实性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教多,即整条消息根据一件事实的方方面面内容,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于是就形成以下“头重脚轻”或“虎头蛇尾”的报道结构:
1. 导语。事实中最重要或最精彩的部分,或事实的关键点,安排在导语中向读者报告。导语中,又要把最重要、最精彩的话,作为第一语。
2. 进一步说明或解释导语中谈到的事实的材料。这些材料仍然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安排,可分为若干段落。
3. 必要的背景材料,也按照重要程度编排。
4. 次要的补充材料。
如果将这样的消息从后面删节,删到只剩下导语,甚至只剩下一句话,它仍然可以独立存在,并清楚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显然,导语在消息中的位置举足轻重,一定要写好。
导语主要有四种类型:事实性导语:概括性导语;描写性导语;延缓性导语。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那一种。关键把握两点:理解所报道事实的关键之点;及时找到最能够打动读者,引导他们继续看下去的动词或短语。
导语一般要涉及以下四方面内容:1,简要告之读者具体、明确的事实;2,事实发生的时间;3,新闻来源;4,发生的地点。
其他常见的消息结构,还有积累兴趣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提要结构等等。
三、通讯写作
不拘一格地具体而详尽地报道事实,便形成另一主要的新闻体裁——通讯。通讯的共同特征,是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方式综合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不论报道的是事件还是人物,它一般要始终围绕“人”做文章,通过人的活动和思想展事实,因而一般地带有情感色彩,这正是通讯的魅力所在。通讯协作比消息灵活,允许记者表达倾向(当然,某些通讯也可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但写好了不容易,因为需要更扎实的文字表达功底。
通讯要求非常明确主题,提炼好通讯的主题,通常通讯成功的关键。这需要深入分析事实的特点,了解发生的背景和时代精神。这方面可窥见作者的分析能力和思想水平的高低。
通讯的结构类型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一条龙”式,即时间上的纵向结构。
2,“破西瓜”式,即空间上的横向结构。
3,“剥竹笋”,即从简单、表达化向纵深发展,最后达到高潮,点破主题。详略得当、前后呼应,是通讯写作中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
D. 校园新闻词语稿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普遍有厌恶写、害怕写的心理倾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学生只有喜爱作文,才会“乐于表达”,从而走上作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啊,作为中年段语文教师,怎样让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呢?我一直在积极探索着。《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想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发写作资源,引导学生在灵活多样的习作实践中自由表达,创意表达,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凸现师生生命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改变学生难学难写的作文现象,让学生乐用,勤用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精彩的世界。在实践中我遇到了一次豁然开朗的机会:一、新闻启发,找到作文切入口2004年9月,我校开设了“新闻文化”校本课程,本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学生采集、整理、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为目标,我每周都开展一系列“新闻”主题活动,学生参与新闻活动的兴趣也很浓。同时,我又参加了校“作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的子课题研究,仔细研读了新课标中中年段习作目标及综合性学习目标后,我觉得新闻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现象,而作文又来源于生活,准确、真实地记录生活,何不把新闻文化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有机地融入社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 二、新闻引路,引出作文活水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家都懂得作文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怎样让学生的习作鲜活起来,首先要让其生活丰富起来,其中最关键的是老师和学生都有一颗关注的心,有一个思考的脑。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触摸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用眼睛去发现大千世界的真善美,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用心去体验成长道路的的点点滴滴。而“新闻”是社会的晴雨表,现实的温度计,时代脉搏的记录仪,有着鲜活的内容,若以此为引子,还怕引不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于是我带着学生用“新闻眼”探索起作文路。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诱导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只有当学生对作文话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他们才会用心去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写作。记得在一次《阳光三月》作文公开指导课上,我先让学生谈自己关注的新闻现象,当学生谈到“雷锋现象”时,有的说学雷锋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的说学雷锋要看别人是否真的需要帮助,有的说现在的“学雷锋”有“造假”现象,还有的说学雷锋不能“三月里来四月里走”,不要只在3月5日才做……你看,这“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就打开了学生写作的活水源了吗?三、新闻架桥,架起作文七彩虹1、积累素材——有东西可写(1)给学生一个看电视、看报的机会,让他们班事、校事、国家事,事事关心。这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的小课堂已满足不了学生的信息需求。正如也像大人一般,我们的学生也需要有饭后的谈资,而新闻文化课的开设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社会信息,因此,我们不妨给学生这样一个看电视、看报的机会,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信息采集起来,找到一个感兴趣的谈话主题。因此,我还发动家长允许并引导学生看一些新闻类节目。记得在一次“三月新闻回顾”中,学生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各式各样,有的是“常州来了新市长”;有的是“苏丹红事件”,有的是“我身边的好党员”;有的是“我们班级的小雷锋”;有的是“关爱残疾人”;有的是“加油——校运动队”……这些新闻有的是他们搜集的,有的是自己编写的,件件说得头头是道,谈得津津乐道。正是由于这些新闻,有些是他们亲眼目睹的,有些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些是与自己家庭息息相关的,调动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热情,也为学生习作选材做了一定的向导作用。 (2)丰富的新闻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作文素材库。无论是学生在采集新闻,还是整理新闻,或是在参与小记者活动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时候,丰富的实践活动,新鲜的新闻人物和事件都会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文字稿件、图画、照片就是他们作文的
祝您早日找到满意的答案!
E. 如何开发地理校本课程
从这篇文章,结合你校的情况
我校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摘要:新课程管理的三级体制,赋予了广大教师更广阔的课程开发的天地。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即地理校本课程。本文主要是对本校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 教学资源 课本资源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根据新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分为三个管理体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是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完善和补充,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开发相关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基于这样的条件下,我校地理也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及自身的条件设计了以下的课程:
表一 地理校本课程
地理校本课程 课程名称 适用年级 总课时 课程类型
神秘的宇宙 高一级第一学期 16 选修
东莞市工业区位研究 高一级第二学期 8 选修
本镇城乡规划 高一级第二学期 8 选修
东莞市产业转型的思考 高二级第一学期 16 选修
二、校本课程设计的思路与建议
(一)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随意地开设。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够让学生“玩玩”就算。应该明确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最后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么成果。
1、制定目标
每个课程的开设都应该有一具体的目标。而地理课程的开设应该满足四个目标:
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地理是一门研究人地协调发展的科学,任何有关地理的学习都应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出发,让学生懂得只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持续发展。
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常情况下地理课程是每星期两节课,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的,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以及作为主人翁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源于对家乡的了解以及主人翁地位的认识,只有认识到本身的主人翁地位才有可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责任心。因此我校在校本课程的设计时特别注重赋予校本课程的地方特色,围绕家乡的建设,让学生出谋划策。
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动能力。中学生处于一个“能力发育”时期,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却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实施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曾受到什么打击而不感去实施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的行动能力就被扼杀了,总是“敢想不敢做”,从而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慢慢变弱。通过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通过学习“东莞产业转型”,让每个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让大家行动起来,把自己的观点通过书信的形式告诉市长。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高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东莞人的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行动能力。又例如“神秘的宇宙”,通过对有关科学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有关宇宙的更多东西,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而通过观测星座等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是对现有课程的补充,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而作为一门课程,总不能学了就算,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一定程度。校本课程也是一门课程,是让学生学习的知识的课程,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要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掌握与该课程有关的一些原理,即并能口头阐述相关内容。
其次,明确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评价方式。校本课程跟我们平时的课程有所不同,不一定要通过考试来表现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评价学习和表现成果。而只有老师明确了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学生才会有学习目标,才能更有目的地学习相关内容。如学习了东莞市产业转型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且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
(二)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1、立足课本资源,让课程更贴近所学内容
目前学生的知识来源离不开书本,但是书本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不足够的,因为课本的知识不可能将一个问题讲得太深入,或者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应用于实践中。也正因为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扩充。
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都是源于课本,而又有别于课本知识的;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城乡规划,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是讲述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城市地域类型的分布等。在学生对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深入补充一些城乡规划的原则和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到该过程后再开展调查本镇城乡规划的情况,最后让学生尝试设计自己心中理想的家乡规划。这样的课程设计,既运用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2、立足生活题材,让学以至用
任何的知识只有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才是有用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往往是学了却不会运用,不会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缓解这个问题的出现。
如:很多同学都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工业布局的一般原则,但对于我们身边的工业分布却说不出其布局的优劣。因此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对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学习,可以了解更工业布局的原理,引导他们思考身边工业布局的优劣以及改进措施等。
3、借助各方教学资源,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很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时候都会遇到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如: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激发了很多学生对探索宇宙的兴趣以及对宇宙的好奇心,开设这样的课程也是顺应学生的要求的。可是很多学校却苦于没有望远镜而认为开设这课程没有现实意义;大家都认为开设天文课程就必须要有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月球、观察太阳黑子。也因为这样,天文的其他有趣部分(如星座、星云以及千奇百态的恒星等等)被忽略了。但实际上在整个课程中真正用到望远镜的几率并不多,使用的次数一般不会超过3次。
无疑,如果有天文望远镜的话,对开设这样的课程来说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天文的范畴很广,不一定非天文望远镜不可,我们也可以立足于本校的一些资源,对学生讲述一些有关天文的其他部分。例如我校开设的天文课程主要是介绍一些有关宇宙的知识,比如说太阳系及其行星、美丽的星云、银河系、神州系列、中国的探月计划等等。
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月球和知道望远镜的原理,我们可以借助某老师自己拥有的望远镜或者组织学生到东莞科技馆去参观学习,以此解决望远镜资源缺乏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同样可以了解到望远镜的构造和作用,也能够了解到望远镜使用的知识。
(三)结合时事热点,开发校本课程
时事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时事热点还是一个高考命题的热点。因此作为学生群体,对时事的关心程度不比其他人群低。学生对时事热点的了解往往是来自网络、报纸,而对于这些报道的内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要他们进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见、见解就显得困难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对时事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开设与时事有关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近几年来东莞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也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一个值得所有东莞人思考的问题。通过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东莞的产业发展历史、知道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以及东莞目前产业的情况、并且引起同学的思考——东莞的出路应该如何?最后,可以通过“给市长的一封信”的形式,提出我们对东莞产业转型的建议。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能为家乡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四)重视学生兴趣,让校本课程更具活力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选修该课程学生的多少则从另一方面反映该课程的成功程度。对于学生来说,对课程本身的兴趣是决定其选课的重要原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心理学认为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开设地理校本课程的时候,应该注意学生兴趣与知识的结合,务求令到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对于浩瀚宇宙,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我们课本的知识我远远不足够的,因此符合开设地理校本课程的条件。那么这样的课程老师应该设计那些内容呢?我们可以先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宇宙的那些部分有兴趣,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分重点地设计课程的相关内容。
三、地理校本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一)现实性问题 我们设计的课程有很大部分是需要学生动手或者是实践的。如天文课程,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夜空中的星座,需要实地观测。但是由于我校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镇区,光污染比较严重,所以一般是要在没有云的夜晚才能看到几个比较明亮的星座,而外出观测则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因此是否能实施观测还需要很多现实的条件配合。
(二)资料收集问题 在地理校本课程中,有很多是需要资料调查和收集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有些资料需要官方提供,不容易得到,所以资料是否能收集得完整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三)时间问题 校本课程跟一般的课程不同,课程的课时不多,而在特定时间里是否能完成教学内容成了一个问题;另外由于有些内容是观测实践和资料收集,所以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以上是本人对本校地理校本课程的一些见解,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课程的内容上还须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附表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神秘的宇宙 东莞工业区位研究 本镇城乡规划 东莞市产业转型的思考
适用年级 高一级 高一级 高一级 高二级
总课时 16 8 8 16
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有关宇宙的相关信息;
2、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测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1、了解东莞工业的发展历史、工业布局形成的因素、及其区位选择的原因等;
2、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操。 1、了解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调本镇的城乡规划现状;
2、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本镇城乡规划的优劣,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以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1、让学生了解产业转型的原因和规律,并调查东莞目前的产业情况、存在问题等;
2、通过调查资料分析东莞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主题或活动安排 1、宇宙中的天体;2、太阳系的成员;3、四季星空和旋转星图;4、秋季或冬季星空观测。5、中国航空航天的历史(神州系列和中国的探月计划等)。 1、工业布局的一般原理以及原则;2、工业布局实例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3、分析东莞市工业的类型及布局的特点;4、分析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并形成论文。 1、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2、城乡规划案例分析;3、参观镇的规划办并收集相关资料;4、分析整理资料,形成论文。 1、产业转型的形成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2、产业转型的发展史以及产业转型成功的地区介绍;3、东莞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查以及资料收集;4、东莞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5、讨论:东莞市的产业出路;6、形成学习性论文。
评价方式 观测感想 论文总结 “给规划办的建议” 论文“写给市长的一封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吴刚平,《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谭振华,《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7-8月版;
4、常国维,《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术论坛,2007年7月版;
5、宋立新,《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360社区网;
6、张甲敏,《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7、东莞市地理教研网;
8、中国期刊网。
F. 洋浦中学的学校概况
思想作风过硬、勇于开拓进取、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是该校最宝贵的财富。自1994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以来,优秀教师大量引入,汇聚了全国二十五个省、区的教育精英。至2008年,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3%,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14人,省骨干教师3人,高级教师34人。2003-2008年来,教师共有16人次获得全国、省级赛课一等奖,出版专著12部,教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400多篇,获得全国、省级一等奖有81篇。
该校是海南省省级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和高中课改实验区综合样板校。自2002年、2004年秋季初中、高中分别进入新课程实验后,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相继被《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现代教育报》、海南电视台等做过采访或报道。我们改革教学方式,开设众多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我们实行自主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我们走向社会,引导学生从实践中炼真知。我们的校本培训求真务实、形式多样,有理论学习、专家报告、教师夜校、教育沙龙、案例研讨、经验交流、听课观摩等多种方式。从2004年,我们开始实行网络教研活动,该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主页,每周上传听、评课反思,每学期各教研组举办一次博客教育沙龙活动。在2006---2007学年度,我们共有博客会员230人,教师共发表博客教研文章6646篇,评论8486条,点击3961094次。教师博客异彩纷呈,教学科研齐结硕果。
该校课程改革颇见成效后,多次接到省内、省外进行经验交流的邀请,声誉逐渐传至全国。2006年陈光校长在北京市参加高中课改校长培训,受邀做了关于《体验教与学的快乐》的讲座。2006年朱金龙副校长受教育部之邀,代表学校到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天津、辽宁、上海等地做了关于高中课改的交流讲座,为这些地方即将开始的新课程实验做经验介绍。2007年陈光校长在上海参加教育部主办的高中课改实验区综合样板校第一期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也做了一个关于《深化课程改革 师生共同发展》的报告。
G. 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的曾获荣誉
原武大附小先后评(定) 为“教育部基教司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作项目实验学校”、“全国队报金奖学校”、“湖北省红旗大队”、“湖北省天文活动先进学校”、“武汉大学文明单位”、“武汉市环境教育示范学校”、“武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基地”、“武汉市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合格学校”、“武昌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武昌区目标管理立功单位”、“武昌区文明单位”、“武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武昌区科技教育立功学校”、“武昌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3月,学校通过了市级示范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同年9月正式挂牌。
武大一附小成立至今短短的一年中,在原武大附小基础上,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继续快速发展,获得“武昌区教育目标考核优秀单位”、“武昌区立功单位”、“武昌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武昌区艺术教育先进基地”、“武昌区雏鹰大队”、“‘龙人杯’全国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优秀集体奖”等荣誉称号。
武大一附小在传承原武大附小优良传统的同时,以“抓质量,求发展;重体验,陶情操;创特色,树名校”为办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师生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的培养,重视挖掘、发挥教师才华,重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努力拓展师生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以英语、微机、围棋、足球为主的特色教育,在科技教育、环境教育、体艺教育、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学校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兴趣班活动时间,开设有形体、舞蹈、合唱、书法、绘画、机器人、篮球、足球、航模、环保与探索等二十余个兴趣小组,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正努力打造与武汉大学名气相匹配、全省一流的小学。
学校新成立的年轻领导班子,教育思想先进,专业功底扎实,他们步调一致,团结一心,踏实肯干,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的观点,以“办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满意的学校”为宗旨,带领全校教师,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学校到2006年,学生中有300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集体项目获奖17 次,《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教育电视台等媒体10余次正面报道我校教育教学情况。学生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初步形成“活学、善思、励志、求真”的学风和“健康、诚信、乐观、睿智”的校风。在教学质量上,毕业年级合格率100%,优秀率 92%,在每年全区调考中,我校成绩均名列前茅。近一年,学校重视学科竞赛,通过有效地组织赛前培训,学生竞赛成绩显著提高,在武汉市读书竞赛中13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人;在武汉市英语能力大赛中41人获奖;在武汉市英语读书大赛中,27人获奖,其中一等奖8人;2006年“楚才杯”作文竞赛5人获奖,其中彭惠然同学获一等奖;全国“写作杯”作文大赛,43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0人;李博文、陈晨进入中央电视台第七届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湖北赛区总决赛,其中陈晨进入北京总决赛;“希望杯”全国数学大赛23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7人。2005年学校机器人代表队获湖北省一等奖16人次,多次作为湖北省的代表队参加全国比赛。在2006年暑期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吴真行、李卓然获一等奖,徐思哲、吴沛沛获三等奖;在全国创新素质竞赛机器人项目中,李博文、高寒获全国亚军。在武昌区劳动技能大赛中47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0人。2006年5月代表武昌区参加武汉市环境英语小品、演讲大赛,小品、演讲均获二等奖。
在体育、艺术方面,注重学生素质提升,仅2005-2006学年度,我校就荣获武昌区秋季田径运动会乙组第四名;武昌区男子篮球亚军;武昌区女子篮球季军;湖北省少儿足球比赛u9组,我校足球队获冠军;武昌区围棋团体季军;邓安琪同学获2005年市小学生田径比赛全能冠军。在武昌区春季田径运动会中,我校有9人进入决赛;校田径队在区小学生运动会和冬季越野长跑中都能进入团体前十名,并为武昌区代表队输送队员;在“武昌区小学生文艺节目比赛”中,我校舞蹈《小青蛙》荣获一等奖;在武汉市艺术小人才比赛中,有3人获奖;多次与武汉电视台合作,舞蹈《红红的灯笼红红的脸》,受到武汉电视台文艺频道节目组一致好评,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
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04年6月,黄河清、谷子瑞、李宇晨同学和新加坡裕廊小学的同学共同制作的“中国戏剧”网页获国际THINK QUEST网络评价大赛一等奖,并与2004年12月赴美国旧金山领奖;我校学生刘伊科和他写的“中国城乡差别调查”被全国十余家媒体(包括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民报、中央电视台、福建东南电视台、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采访和报道。我校杨圣桑同学的社会调查报告《“大辫子”的苦与乐》获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一等奖,报告中提到的部分内容与武汉市有关部门的考虑“不谋而合”,武汉教育电视台,《武汉晚报》、新浪网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在2006年武昌区中小学“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中,我校七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如今的武大一附小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学校将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已有历史积淀的基础上,作为武汉市示范学校一定会有更令人瞩目的发展。在老师们爱心、真心、耐心、细心的浇灌下,她不仅是学生们成才的摇篮,更是他们成长的乐园,同时也将成为名师辈出的沃土。
H. 谁能给我仿写一篇今日的新闻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普遍有厌恶写、害怕写的心理倾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学生只有喜爱作文,才会“乐于表达”,从而走上作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啊,作为中年段语文教师,怎样让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呢?我一直在积极探索着。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想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发写作资源,引导学生在灵活多样的习作实践中自由表达,创意表达,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凸现师生生命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改变学生难学难写的作文现象,让学生乐用,勤用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精彩的世界。在实践中我遇到了一次豁然开朗的机会:
一、新闻启发,找到作文切入口
2004年9月,我校开设了“新闻文化”校本课程,本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学生采集、整理、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为目标,我每周都开展一系列“新闻”主题活动,学生参与新闻活动的兴趣也很浓。同时,我又参加了校“作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的子课题研究,仔细研读了新课标中中年段习作目标及综合性学习目标后,我觉得新闻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现象,而作文又来源于生活,准确、真实地记录生活,何不把新闻文化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有机地融入社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
二、新闻引路,引出作文活水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家都懂得作文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怎样让学生的习作鲜活起来,首先要让其生活丰富起来,其中最关键的是老师和学生都有一颗关注的心,有一个思考的脑。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触摸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用眼睛去发现大千世界的真善美,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用心去体验成长道路的的点点滴滴。而“新闻”是社会的晴雨表,现实的温度计,时代脉搏的记录仪,有着鲜活的内容,若以此为引子,还怕引不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于是我带着学生用“新闻眼”探索起作文路。
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诱导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只有当学生对作文话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他们才会用心去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写作。记得在一次《阳光三月》作文公开指导课上,我先让学生谈自己关注的新闻现象,当学生谈到“雷锋现象”时,有的说学雷锋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的说学雷锋要看别人是否真的需要帮助,有的说现在的“学雷锋”有“造假”现象,还有的说学雷锋不能“三月里来四月里走”,不要只在3月5日才做……你看,这“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就打开了学生写作的活水源了吗?
三、新闻架桥,架起作文七彩虹
1、积累素材——有东西可写
(1)给学生一个看电视、看报的机会,让他们班事、校事、国家事,事事关心。
这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的小课堂已满足不了学生的信息需求。正如也像大人一般,我们的学生也需要有饭后的谈资,而新闻文化课的开设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社会信息,因此,我们不妨给学生这样一个看电视、看报的机会,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信息采集起来,找到一个感兴趣的谈话主题。因此,我还发动家长允许并引导学生看一些新闻类节目。
记得在一次“三月新闻回顾”中,学生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各式各样,有的是“常州来了新市长”;有的是“苏丹红事件”,有的是“我身边的好党员”;有的是“我们班级的小雷锋”;有的是“关爱残疾人”;有的是“加油——校运动队”……这些新闻有的是他们搜集的,有的是自己编写的,件件说得头头是道,谈得津津乐道。正是由于这些新闻,有些是他们亲眼目睹的,有些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些是与自己家庭息息相关的,调动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热情,也为学生习作选材做了一定的向导作用。
(2)丰富的新闻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作文素材库。无论是学生在采集新闻,还是整理新闻,或是在参与小记者活动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时候,丰富的实践活动,新鲜的新闻人物和事件都会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文字稿件、图画、照片就是他们作文的“小仓库”。生活中精彩的镜头、难忘的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片段等无形中就组成了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无米下炊——没东西写”的尴尬。
2、学习方法——有内容会写
(1)认认真真整理新闻现象
自从开设了新闻文化课,我们班同学都越来越喜欢看新闻类的电视节目了,每人都有一本新闻采集本。但有时他们采集到的新闻内容比较长,不利于播报,这就需要一个整理加工信息的过程。由于学生还处在中年级,这方面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心,找关键词,把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归纳一下,正如作文中的总起句一样力求做到简明扼要。我还在整理新闻的基础上,在班级开设了“新闻早点”,每天有队员把当天国内外重大事件整理出“一句话新闻”作为早点奉献给大家。
(2)热热闹闹开展新闻播报
作文教学中,在写之前,我们常常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新闻内容,因为只有在交流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学会写作。因此,我引导学生模仿节目主持人及新闻记者进行新闻播报。播报时注意清楚地说清时间、地点、主要事件;还要注意播报时的举手投足,神态语气,俨然把自己当作一名小记者。于是,我想到了把同学们最爱看的“社会写真”栏目搬到课堂上,以推选、自荐、开火车或击鼓传花或社团形式轮流让全员参与新闻播报,并在活动中评选最佳新闻播报员,使学生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懂得如何说清新闻现象,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也为写作打好基础。
(3)扎扎实实进行新闻练笔
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讲,我主要教他们练习写简单的新闻稿和新闻评论稿。新闻稿要求有一定时效性,因此,要以最简短的方式让读者立即明了报道的主要内容,能注意写清五个“W”与一个“H”: Where, When, Who, What, Why, How,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报道清楚;至于新闻评论稿是在新闻稿的基础上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既要有“新闻”部分,又要有“评论”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于介绍新闻事实,这段文字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则消息,所以按新闻的一般写法即可。另一部分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发表的言论评说,这是评论的主体部分,有自己的观点,说的有道理就行。
此外,我还在班内成立了小记者培训社,传授一些简单的新闻基础知识;新闻的基本要素;新闻的体裁;怎样采访及作笔记;摄影技巧;怎样提炼和选取主题;怎样选取材料;如何写出简练的文章;怎样制作新闻标题;怎样投稿等,可以看出,这其中的很多直接可以转化为学生作文的方法和技巧。手把手地带他们进行新闻采访活动,让学生不仅知道了文章“写什么”,还懂得了“怎么写”,让他们学会总结,帮助学生写出新颖独创、思想深刻的作文,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经过培训,这批小记者活跃在校园、社区,每周向我们的校园网投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新闻活动中学会了写作。
上海作文教学特色学校竹园小学的校长田荣俊在《给作文捎去一篇美丽》中曾写道:“作文,折射着生活的精彩;作文,迸发着灵感的火花;作文,洋溢着生命的激情。生活的精彩,教会了我们去观察,去思考;灵感的火花,激发了我们去倾吐,去张扬;生命的激情,告诉了我们去挥洒,去燃烧。作文,原来是这样的美丽。”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我被作者那澎湃的诗人激情打动了,我想,如果能坚持巧妙地将“新闻文化”运用在写作中,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兴趣,激发潜能,使学生能捕捉到生活的精彩,激起灵感的火花,发自内心地乐学爱写,一定能写出美丽的作文来!
I. 临淄中学的临淄中学新闻报道
7月7日,《科技日报》3版以《废品制作“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器”》为题,刊发临淄中学图片新闻。
7月3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的学生利用废品制作“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器”。连日来,神舟十号飞船凯旋而归的消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趣,再掀一股校园航天科技热潮。该校学生通过观看神十发射过程、动手制作飞船发射器、了解神十升空的科学知识等活动,亲身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 编者按临淄中学是2010年由临淄区原五所高中合并组建的,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高中。立足于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临淄中学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一年上轨道、两年创规范、三年出成绩、五年创名校”的总体目标,确立了“发展学校、幸福师生”的办学理念,打造成功的乐业者,培养幸福的乐学者。乐业乐学使得临淄中学组建不足4年就实现了逆势崛起,教育质量迅速提高,高考成绩连年攀升,实现了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由规模大校迈向质量强校。在临淄中学,快乐,成为师生幸福的坚实支点。组建不足四年,教师来自临淄区原五所高中,在校生8000多人,且每级学生在全区初中毕业生前1000名中不足100人……如此一所大高中,该怎么管?
临淄中学的办法是建立四级督导机制,实行全员育人管理。“四级督导机制”:第一级是校级管理,即校领导带队的24小时教师值班制;第二级是级部管理,实施学校调控下的级部自主管理;第三级是班主任管理,依据前两级管理中的学生问题落实班主任教育;第四级则是学生管理,建立了学生会和学管会两大学生组织,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学校管理的无缝覆盖。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教育从何入手?第一要做好的事就是德育,成才先成人。基于这一理念,临淄中学编制了德育校本课程,确立了高一年级关注细节,培养习惯;高二年级规范养成,拓展提升;高三年级理想教育,健全人格的德育路线图,德育活动每学期一个系列,每月一个主题,完善德育工作流程,实现了德育工作的层次化和序列化。
励志教育是德育的“重头戏”。晨会诵读“励志信”,每周精心选择励志影片播放,建立“励志教育成长记录”,激发和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动力。学校还专门开设“德育讲堂”,校领导亲自为全体学生上“人生课”,为学生的身心成长营造强有力的“能量场”。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该校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坚持编印心理教育报刊,不定期地邀请心理专家为学生做报告等方式,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成立学生心理协会,每个级部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站,每个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构建了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校坚持每年都举办的校园心理剧大赛,全部由学生自主组织,成为校园最靓丽的风景。
让德育走向生本。临淄中学让学生承办德育课堂,要求承办者课前设计好德育内容,课堂以陈述、展示、辩论、小品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师处于指导和帮扶的作用。同学们以自己的视角、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德育课堂,且进行了深度参与,德育实效性大大增强。该校还建设了文化类、艺术类、基础类社团100多个,)每月进行社团活动评比,每学期进行社团活动展示。学校每年组织的运动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教师节庆祝晚会、元旦晚会、诗歌朗诵会、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全部由学生投标承办。学生以班级或者班级联合为单位投标,甚至活动费用也全部由承办者自筹。活动给予了同学们信心和力量,提升了担当意识、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
临淄中学建立了德育千分制考核体系,对学生在整个德育教育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水平综合考量。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发现自我并找到自信,不断修订确立着正确的人生坐标。
王宏校长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阳,当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燃点,就会迸发出无穷的能量。” 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薄弱,优秀生比例小,怎样抓好教学工作?
临淄中学的办法是以发展卷为抓手,落实低重心教学,推进生本课堂建设,给学困生以信心,让优秀生发展得更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乐学者。
发展试卷比普通试卷的题量多,大约接近50%,其中基础知识题量约占80%,发展性的题目约占20%。基础差的同学以做基础题为主,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完成发展性的题目。这种梯度命题的形式,让基础差的同学得到较理想的成绩,同时挖掘了基础好的学生的潜能,人人学有所得,营造了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学风,为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奠定了基础。
以发展试卷考核为抓手,临淄中学实施了低重心教学战略,因材施教,分类施教,让每个学生从适合的低度起步,跳一跳够得着。即使是最后一名学生,每堂课也能掌握几个知识点、会做两三道题,在一小步一小步的成功中,激发激情兴趣,培植发展自信。
分层选课走班教学与低重心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着眼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在行政班的基础上,将学科教学分成多个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层次并实行走班上课。上一节语文课还是在一个班里的同学,下一节数学课就有可能不在一个班了。不同层次的同学科教学,虽然内容都相同,但教师的教学策略却因学生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为让教师更好地适应这种教学变化,临淄中学不断实施头脑风暴。先后组织近300名教师远赴广东、广西、沈阳、河南等地名校进行教学观摩,近到潍坊、荣成、牟平等地听课交流;邀请各地教育专家作专题报告,聘请生本教育专家到校指导教学改革,让老师与专家面对面、释疑解惑。在此基础上,扎实开展教师校本研训,全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677人,专任教师55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81人,研究生学历220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170人,形成了以优秀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团队。
学校还成立了课堂改革实验团队,每个学科设立了一名教研员,全面负责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施。经过深入研究,探索出了生本课堂“三课型五环节”(学案导航——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制定了《“生本教育”课堂评价标准》,明确规定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展示自我的机会。教科室主任陈立国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课已经在全校三个年级全部开起来了。教学不再是刻板和枯燥的,变得灵动而富有活力了。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都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市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到该校进行教学调研,称赞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尤其是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值得学习和借鉴。在精心设计营造的教育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自主快乐地学习,老师们也在专业成长中收获着事业的幸福,实现了“两个快乐”的办学宗旨,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短短几年间,高考升学成绩逐年提升,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都有了临淄中学的学子;2012年高考,尹笑然同学夺取了全市理科状元的桂冠。很多学生从入校成绩看几乎是升学无望的,但最终还是考上了本科院校。据分析,近两年来,该校本科上线的绝大多数学生从入校成绩到高考毕业,平均提升位次达800多个。 怎样让学生成人又成才?
临淄中学校长王宏的回答是:以社团和活动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保障。
该校副校长赵文辉告诉记者,去年学校整合了科技教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师资力量,成立了学校创新发展指导中心,学校的“航模社团”“新能源技术社”“机器人爱好社”“头脑奥林匹克(OM)”“太阳能水陆两栖车创意社”等十多个科技创新社团的活动,交由创新发展指导中心管理、指导。该中心已形成信息和创新两大体系的校本课程,其中《创新思维训练》校本课程,在2013年的NOC全国决赛“校本课程评优”项目中获一等奖。学校科技类社团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市2013年“布谷科技节”各项比赛活动中,取得了近30个一等奖;在市2013年“虚拟机器人”比赛中包揽前六名,其中4名同学代表淄博市参加NOC全国总决赛,全部获得一等奖,2名同学斩获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其中吴凡同学获得了1000元的中科招商青少年发明奖现金;在今年首届淄博市中小学生专利发明奖评选活动中,该校崔梦东、孙祎晴两名同学获得“学生发明奖”殊荣(全市共评出10项专利项目)。国家、省知识产权局及市领导亲自为他们颁奖。
构建科技创新教育平台只不过是学校多元发展的一个缩影。据该校团委书记吕少学介绍,学校采用两种方式组建社团,一种是学生独立建团,聘请教师指导;二是发动老师组建社团,学生申请加入。学校建设了学科类社团、综合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文艺类社团、科技类社团五大类共计近百个社团,学校高一、高二的所有学生都参加了社团活动。
临淄中学社团建设可以用“辉煌”二字来形容:科技类社团经常获得国家级大奖,学校科技教育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心理协会每年举办全校心理情景剧展演,多次代表临淄区参加市级心理剧展演;2012年“全国第十二届新教育年会”在学校举办,“零距离志愿者协会”的学生以近乎专业的水准承担了大量服务接待工作,让千余名参会人员大为赞赏,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感动之余,强烈要求跟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合影留念;模拟联合国社团、辩论社团在省市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临淄中学通过活动平台让学生展示风采、锻炼能力。每年2月份校园辩论赛,3月份学雷锋系列活动,4月份校园心理剧展演,5月份“春之韵”诗歌朗诵会,6月份“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评选活动,9月份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暨“学生最喜欢的老师”颁奖晚会,10月份爱国教育系列活动,11月份英语风采展示大赛……这些活动都由班级或学生社团竞标承办。活动只有变成课程,才能长久化、系统化。鉴于此,学校将知识类拓展和各种有组织的活动纳入课程管理,加大了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现学校已构建起了德育类、学科类、实践类和节日类四大类校本课程,其中德育类校本课程分为德育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学科类校本课程已经开发校本课程50余本,其中有多项在省市获奖;实践类校本课程包括学生自主管理、社团活动、活动承办、劳动技能、校外实践等五个单元;节日类校本课程形成了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四大系列。
临淄中学的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参加全国NOC总决赛,连续三次在全国所有参赛高中队中名列第一,多人凭借科技发明奖被高校免试录取。艺体竞赛成绩优异。全国篮球联赛山东赛区比赛,女篮获第三名,创造了我市该项目在全省比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在山东省中学生体育联赛中,女足获第二名,并以该校代表队为主组队代表我省参加了全国比赛。健美操队在全国健美操联赛中,多次获得项目冠军,有近20名同学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获得高考免试资格。2014年全省美术统考,学校本科过关率达89%,超过省平均过关率11个百分点。2014年高考体育高水平运动员测试,学校85人榜上有名,连续三次列全省第一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014年,编者注)高考临淄中学再传捷报,一批本科和艺体特长生本科上线人数再创新高,继续保持了高位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