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学改革
① 浅谈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
浅谈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
作者: 张立坤韩春杰
关键词:改革 理念 整合
教学改革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途径,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基于这一理念,学校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一系列措施促进课程建设。具体体现为:
一、根据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的理念,进行课程整合,重构课程体系
学校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业务规格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基于这一考虑,我院组织力量,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预测作了比较充分的分析,与用人单位合作共同对人才培养规格作了准确的定位。专业教学改革方案针对目前市场需要的多个职业岗位需要而定,随着职业岗位的变动和岗位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能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按职业综合能力模块的要求,在所有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组织有企业专家参加的讨论会,充分听取专业委员会的意见,按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广度及技术熟练程度。确定课程标准,淡化传统的学科意识,优化课程结构,将学习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规格以模块教学形式具体化,进行课程整合,重构课程体系。
二、在教学计划中将所设课程分为职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专业技能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强化职业基础模块,针对社会对人才文化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开设了外语、高数、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职业基础课,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开拓专业技术模块,对专业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对专业大类中的公共基础课进行深入分析,认真梳理,剔除重复部分,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专业群公共基础课,使其覆盖相关专业,为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打下基础,如工业分析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增加了电力用油检验、电力燃料分析等课程,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对企业需求分析,灵活设置专业技能模块,如应用化工技术设置了无机化工模块、有机化工模块、精细化工模块,各模块既有相同的基础知识应用,又有不同的能力侧重。
三、重点专业用“整合”的观念重新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如化工类专业将化工原理、分离工程整合为化工基础,并结合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并充分发挥我院化工仿真系统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各专业各主干课程均增加实验实训的比例,并注重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
在操作过程中,从教学大纲入手按照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制定了实施性实践教学大纲,压缩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增加了演练实做项目。如机电专业电工课进行万用表等各种仪器的拆装、化工装备的拆装、化工管路的拆装、化工类专业强化化工工艺仿真、化工原理仿真操作,同时进一步充实实践的内涵,除实验、实训、实习外,加强习题课、讨论课、测绘、课程设计、大型作业、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以书本为主,以理论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实践为主,以实际生产为主,克服了传统教育中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五、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采用启发式、讲座式、实习式和指导式教学方法,推行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电化教学等形式,采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六、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主要部分,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
学校在专业建设中把加强教材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来抓,一是积极选用教育部各行业推荐的优秀教材;二是鼓励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三是学院积极推荐骨干专业教师进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目前已有十几种教师参编的专业课教材正式出版;四是配合专业教学改革,大力提倡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讲义,用高职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来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教材基金支持教材出版,并将教师编写教材列入年度考核的内容,近几年已编写各类讲义及自编教材近十种。
总之,通过上述做法,学校呈现了高职教育的一些特色,通过特色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利用,转化为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罗刚.工作坊教学方法对高职综合实训的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2]李建红.对高校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
[3]李福顺.浅谈新时期高校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
② 课程实施的变革
课程实施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是学生学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转变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被动与封闭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往我们走进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学习为特点。
一般地说,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主学习(independent learning)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自身应负的学习责任,不能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的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其次,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质,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是主动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提出学习内容以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想学会什么?”“我应该学会什么?”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主动参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三是主动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控,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的,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创造性的学习。越是强调自主学习就越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余文森认为,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其本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问题性。问题是发现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发现学习的归宿。发现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学习的关键。二是过程性。相对而言,接受学习重结论,发现学习重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发现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三是开放性。接受学习是一种封闭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单一化、学习过程程序化、学习评价标准化;发现学习则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发现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性;发现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发现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评价具有开放性。
三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对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和相互作用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生生互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生互动影响着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在生生互动中,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逐渐熟悉各种社会角色,逐渐培养他们的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以及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观点,促进他们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二是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人的心理和人格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生生互动的频度和强度与学生未来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阶段的不良同伴关系将预示着中学乃至成年时的心理和人格变态。三是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交能力的获得。生生互动可以使学生达到与他人沟通的目的,消除畏惧与他人交往的心理,从而得到语言、思维以及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四是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操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否值得讨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就没有必要讨论。教师还应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不统一时,才适宜进行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讨论,也不是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个人学习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要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前提是要有分工,要有一个适合于讨论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都要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做不同的事情。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第三,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③ 课程改革的结构改革
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课程设置既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同时,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强调了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
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应该说,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辅相成和互为制约的。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为改革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