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校本课程
Ⅰ 感受民俗的情趣的诗词
诵读节日诗词,感受民俗之美
——浅谈“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的
价值取向与教学设计
摘 要:我们开发“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用以指导学生诵读和欣赏,从中感受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理解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认识传统节日承载的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意义。
关键词:节日诗词 传统民俗文化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从远古走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尽管形式不同、主题各异,但无不凝聚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生不息、代代相续的传承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成为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
传统节日习俗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在万民同欢、雅俗共赏的节庆活动里,历代多少骚人雅士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一个个节日谱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描绘出一幅幅鲜明生动、令人陶醉的节俗风情画卷,也让优雅的诗词歌赋与美好的节日风俗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与其吟咏的传统节日一起,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挖掘和开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有效途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洋节”的冲击,许多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隔膜和无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在当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2年,我校被吸收为国家级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实验学校,承担了《经典诵读进校园》子课题。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指导学生诵读和欣赏优秀的传统节日诗词,感受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理解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认识传统节日承载的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意义。我们把诵读节日诗词,感受民俗之美,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我们以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现古典诗词、节日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诵读一首首古诗词,陶醉在诗词的优美意境里,体味着节俗的独特情趣,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浅吟低唱、耳濡目染中植根于心灵里,融化于血脉中……
我国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宛如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令人陶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分七个专题,按照时序对应七个节日,实施教学合计七个课时。每个专题围绕节日习俗与文化内涵的主题,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设计,让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走进课堂,形成课程,适于教学。
“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能否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关键。我们从精选经典诗词、活用音像制品、整合教材资源、凸显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参与、拓展阅读视野等方面来保证教学设计的质量。
精选经典诗词。传统节日多彩的风俗礼仪,深厚的人文底蕴,最能触发了诗人们无限的诗情。节日诗词佳作迭出,灿若繁星。每个节日专题,我们精选二至四首富有代表性的诗词佳作,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传统节日多彩的风情画卷。所选诗词短小精悍、清新晓畅,易于初中学生理解和诵读。例如,《古诗词中的春节》专题,选择了蒋士铨《岁暮到家》、高适《除夜作》、苏轼《守岁》、王安石《元日》四首古诗词,从回家团聚、异乡思亲、除夕感怀、新春祈福几个方面,揭示了春节辞旧迎新、祝福祈愿,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风俗文化。
活用音像制品。“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教学设计要有活用资源的意识。针对初中生的兴趣特点,“传统节日诗词诵读”的教学设计要力避单调的文字讲解,而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介绍节日知识时,我们大都采用了一些时长三分钟左右的视频,信息量大,直观生动。赏析诗词作品,若有名师讲解视频,我们也根据需要剪辑引用。学生诵读,我们就配乐营造氛围,如诵读春节诗词,配的是《春节序曲》;诵读重阳节诗词,配的是《秋日私语》。在《古诗词中的中秋节》专题中,我们选用歌曲《中国的月亮》来导入;在《古诗词中的元宵节》专题中,我们选用黄梅戏《夫妻观灯》来展现元宵节赏灯的习俗。这些设计,极大的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整合教材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含有节日习俗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元旦吃福橘的片段,体现了新年祈愿祝福的习俗;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更是端午习俗大全;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中有“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的诗句,记录了清明节斗百草的习俗……还有诗词作品本来就属于节日诗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我们就直接将其作为诵读的作品,但不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复,而是从节俗文化的角度进行新的解读。总之,我们把教材资源整合到“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中,让学生有一种“他乡遇故知”一般的亲切,更加丰富了对节俗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凸显乡土特色。传统节日固然是普天共庆,万民同乐,但也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展现不同的风俗人情。节俗文化与乡土文化交融在一起,体现了传统节日强大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我们在“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中,有意识地挖掘乡土资源,突出节俗文化的乡土特色。例如,在讲解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时,引入对“蕲春四宝”之一“蕲艾”的介绍;在讲解重阳节饮菊花酒习俗时,我们穿插了“中国菊花之乡”麻城自古就有酿菊花酒的历史,还链接了苏轼谪居黄州时创作的《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一词;我们在讲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我们展示了黄州古迹“月波楼”、“酹月亭”图片……这些乡土元素在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亲和力,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注重学生参与。有效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我们在“传统节日诗词诵读”的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学生参与的环节,搭建了学生互动的平台。除了一般性的思考和回答问题,我们还安排了一些体验性和探究性活动。例如在诵读赏析王安石《元日》一诗时,安排了一个贴春联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学会区分春联的上联、下联和横幅及其在大门上正确的粘贴位置,并从春联的内容中真切地感受春节祈愿祝福的习俗文化。在《古诗词中的中秋节》和《古诗词中的重阳节》两个专题中,分别设计了古诗词中“月”、“菊”意象文化内涵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从大量的咏月、咏菊的名篇佳句中感受中国人爱月、爱菊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使课程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拓展阅读视野。为了丰富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在每个专题中还链接了一些名篇佳作供学生自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除了古诗词,我们重点选入了现当代的名家名作,如节自沈从文代表作《边城》的《端午日》,乡土作家刘绍棠的散文《本命年的回想》,台湾作家子敏的散文《中国的月亮》等。有的是补充一些知识性阅读材料,如《重阳节的传说》、《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踏青风俗》、《四大名著里那些元宵节》等。这些选文或者文质兼美,耐人寻味;或者旁征博引,长人见闻;或者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学生在自读中重温节日的那些温馨的节日风俗,进一步唤醒亲近和热爱传统节日、捍卫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节日诗词是古典诗歌园地的一枝奇葩,它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壤,风姿绰约,芳馨醉人。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张扬着中华民族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之魂,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传统节日诗词诵读”校本课程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希望藉此课程,让青少年学生在经典诗词的琅琅诵读声中,加强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认同、虔敬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Ⅱ 安慧里中心小学的学校特色
安慧里中心小学民乐团于一九九四年五月成立。九五年十二月被北京市教育局命名为“北京市少儿银帆艺术团民乐四团”。二零零四年被北京市教委命名为“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目前拥有团员二百余名,一至六年级形成梯队,是北京市小学中实力最强的民乐团之一。
乐团指挥张列老师为国家一级指挥,现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乐团拥有一支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师队伍,13位专业教师多为国家一级演奏家。各位学校的管理教师爱岗敬业,多才多艺。
乐团多次在重大比赛中获奖,在北京市第三、四、五、六、七、八届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中,连续七次获得民乐合奏一等奖,九八年获首届全国中小学文艺汇演一等奖,九九年获北京市“金帆艺术奖”,二零零一年获全国蒲公英少儿器乐大赛金奖,2004年、2007年连续两届荣获全国中小学文艺展演一等奖,“龙音杯”全国青少年民乐大赛获阳光奖,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民乐大赛阳光奖、指挥奖。
乐团在人民大会堂、中山音乐堂、保利剧院、北京音乐厅、北大百年讲堂、出色完成多项对外交流演出任务,在香港、新加坡、台湾基隆演艺中心剧场等地成功举办专场音乐会,作为国内第一支小学民族管弦乐团在世界著名的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国家大剧院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民乐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品味。学校已有十四届毕业生,其中民乐团的学生由于文化素质高,专业水平强,受到东城、西城、海淀等区的青睐,为各金帆校输送了600多名艺术特长生,为我市我区的艺术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教育元素,学校在民乐团建设的同时,还开展了古诗文经典诵读、民俗体育游戏、民族绘画技艺、民族舞蹈等特色活动和校本课程研发,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学校特别重视经典诵读对于帮助学生积淀深厚文化素养的重要作用。短短一年间,学校经典诵读多次参加大型演出活动和比赛,参加“最美不过夕阳红朝阳区重阳节孝亲敬老”活动,百名学生诵唱《弟子规》;参加“朝阳区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弟子规》获一等奖,自编诵读剧《劝学》获二等奖;参加“道德的传承大爱北京文明朝阳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参加北京市老龄委组织的春节团拜会活动,百名学生诵唱《弟子规》,同时表演了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传统道德故事……
学校与亚运村社区活动中心共建艺术园区,实现设施共享、专家共享,使社区活动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促进学校“创新和实践”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基。随后学校引进“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 在朝阳区教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借助心理学、医学以及教育学的强大专业团队力量,建成全国首家拥有常设展馆的性健康教育机构。
Ⅲ 求一篇有关中国传统礼仪礼俗的论文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唐代诗人王维如此描述自己的重阳佳节思亲之情。然而,今天的小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重阳节不仅是尊老的一种表现,在这个节日里,还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曾经有一所小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甚至在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圣诞节、万圣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答案,令老师们啼笑皆非。由此在本市一些小学中,出现了一种“民俗教育”的崭新教育,旨在让孩子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过洋节是时髦传统节日没气氛
这边是对圣诞节的狂热,那边却是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前段时间的中秋节正好是周六,伍女士早早地做好了一桌菜,希望全家可以吃个团圆饭。没想到,儿子一个电话打回家,说和同学一起玩了。对于伍女士说的“中秋要团圆”的说法,儿子不以为然,他表示同学里面很少有过中秋节的,老土的节日没什么好过。
不仅如此,像情人节之类成人味颇浓的洋节,在学生中间也成为新的追捧对象。而万圣节、愚人节之类西方特有的节日,也成为很多学生热衷庆祝的对象。愚人节中,往同学的书包内偷偷地塞个假蟑螂、假蛇之类的,不仅被视作时尚,更是孩子们之间一种拉近彼此间关系的手段。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却大失所望,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俗教育”应运而生。
节庆教育有助直观了解传统节日内涵
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也多不胜数。如何将所有节日的内涵铭记在心,确实不是件易事。长宁区北新泾三小先将传统节日像过沙子一样地过一遍,挑选出值得学习的节日,然后根据传统节日的特点不同,将这些节日划分为亲情类节日、爱心类节日、文化类节日和纪念类节日四大类,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节庆教育贯彻始终。
李凌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节日展开节庆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直观地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今年中秋节,学校不仅告诉孩子们中秋节的来源、习俗,还邀来了敬老院的老人家。此外,学校的60多名同学还一起扮演天空中的星象,让人彷佛置身在茫茫宇宙之中。从各个方面对中秋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也让同学们在这种气氛中对中秋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传统礼仪编辑成书
而威宁小学刘天舒副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将《中华传统礼仪》的校本课程列为所有学生的必读科目。从一年级开始,学校根据节日习俗、民族风俗、历史遗迹等分类,将中国传统礼仪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同时,为了让书中故事更贴近学生生活,老师们还将我国古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进行归类,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分为“孝敬父母篇”、“文明礼仪篇”、“名人轶事篇”等。
学生将从一年级开始接触“闻鸡起舞、雪中送炭”等历史典故,由浅入深逐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年级的学生还将学习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整个二年级的上半学期,学生将学习到包括春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特点。
如,元宵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人所共知,可是元宵节为什么要燃放烟花和鞭炮呢?《中华传统礼仪》会告诉你答案。通过这一个个的故事,学生们不仅很容易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内涵,还通过和节日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亲自感受这种种节日的不同。
民间技艺、民间游戏引进课程
长宁区北新泾二小校长陈琼告诉记者,该校利用北新泾民俗文化底蕴,聘请了一大批民间老艺人,由他们将一大批民间技艺带进课堂,掌画、指画、印画等不用工具的无笔画深受小朋友的欢迎。通过这种民间技艺的引进,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皮影戏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集美术、剪影、音乐、戏曲等艺术于一身,堪称全世界最古老的“电影”,也被北新泾二小引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
其次,学校还将上海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间游戏―――弄堂老游戏引入到体育课上,抽“贱骨头”成为男生最欢迎的游戏项目。这样,不仅是传统的体育课旧貌换新颜,也让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民间游戏中,儿童可以满足合群的需要,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民间游戏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在玩游戏时,儿童必须克制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的习性,学会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活动得到了99%的家长的支持。
Ⅳ 灵璧电影宣教中心的机构活动
爱教片放映
2012年以来,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通知》(教基[2008]1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9号)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意见》(皖政办[2012]3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灵宣秘[2012]1号、灵文广新[2012]05号文件要求,县电影宣教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县6乡13镇近8支放映队伍,专门从事中小学爱教影片进校园放映工作。到目前为止,县电影宣教中心共完成全县中小学爱教影片放映3000余场,观影学生近60万人次,学生覆盖率100%。
电影宣教中心以服务为根本,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间断调研学生和老师的观影需求,及时更新片源。建立的24小时服务体系将设备维修维护作为根本任务,保证基层放映队能按照课表准时放映。并且为更好传达中央及省、市、县关于影视教育的有关精神,实时报道灵璧县影视教育相关动态,更好的推广影视教育,电影宣教中心出版内刊《灵璧影视教育资讯》。
影评征文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教育作用,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由灵璧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广新局联合主办县电影文化宣教中心协办开展全县中小学生“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征文大赛活动。
2012年9月8日,由中共灵璧县委宣传部、灵璧县教育局、灵璧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主办,县电影宣教中心承办的灵璧县首届中小学生“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征文大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总计收到各校推荐的征文作品822篇,其中小学525篇,中学297篇。经评委会2周时间的认真评审,共评选出中学组、小学组一等奖各5名,二等奖各10名,三等奖各15名,优秀奖各20名,优秀指导教师奖60名,优秀组织奖19名。
2013年9月,灵璧县第二届中小学生“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征文大赛活动再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影评活动共收到各校推荐的征文作品1132篇,其中小学723篇,中学409篇。组委会办公室邀请相关专家组成评委会,经过2周时间的认真评审,共评选出中学组、小学组一等奖各10名,二等奖各15名,三等奖各20名,优秀奖各20名,优秀指导教师奖90名,优秀组织奖24名。
夏令营活动
为了认真落实灵璧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举办全县中小学生“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征文大赛的通知》精神。
2012年9月13日,灵璧县电影宣教中心成功举办了灵璧县首届“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活动夏令营”,获得本次影评征文比赛一等奖的学生及指导老师赴南京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了参观学习夏令营活动。本次夏令营活动主要参观了中山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美好今天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倍加珍惜。要以他们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爱国爱民,好好学习,为国争光。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爱国主义影片进校园活动的认识,增进了对电影的喜爱与感悟。
2013年8月20日,灵璧县第二届“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活动夏令营”再次起航,县委宣传部、教体局、文广新局组织上年度影评征文大赛荣获一等奖的师生40人前往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参观学习夏令营活动。师生们来到了沈浩同志生前事迹陈列馆,参观了沈浩生前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及实物,深刻体会到沈浩同志带领小岗人民脱贫致富的艰辛和不易。在大包干纪念馆,师生们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的讲解。深切的感受了小岗村的发展变化,对小岗人敢为人先的改革探索精神表示赞叹。通过参观学习,大家在思想上受到了震动,心灵上得到了洗礼,对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小岗村精神有了新的体会,纷纷承诺要学习沈浩同志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在自己的人生中,踏踏实实的学习与工作。 新春书画笔会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工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营造影视教育活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2014年1月19日上午,灵璧县举办“迎新春·爱国主义影视教育”书画笔会,特邀原市书协主席赵琦、钟馗画传承人孙淮滨等书画名家20余人及县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和各学校校长60余人出席。此次笔会由灵璧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办,县文广新局、县教体局、县直机关工委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办,县文化馆和县电影文化宣教中心承办。
与会人员现场就爱国主义影视教育进校园活动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交流,并围绕文化灵璧和文明灵璧建设进行书画作品展示、品鉴及现场创作活动,活动期间累计创作书法绘画作品近200幅。
各中小学及教学点拓展活动
随着影视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全县中小学及教学点积极开设了影视教育校本课程,成立影视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校为单位组织影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已经成为常态化。
自2012年灵璧县开展中小学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活动以来,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了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 灵璧县电影宣教中心承担高楼镇、下楼镇、杨疃镇、虞姬乡、灵璧经济开发区等5个乡镇(区)的“农村公益电影工程”工作。放映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带着党和政府亲切的关怀,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顾村落偏远、道路崎岖,送电影到村庄、到社会,为农民群众送去了科学知识,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把党的惠民、利民、亲民的政策送到了广大农村千家万户,使人民群众真实地体会到党的温暖和关怀,电影成为了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2013年,为丰富灵城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广大市民的幸福感,从6月14日至9月28日,灵璧县文广新局联合县电影宣教中心,在龙山广场和钟灵文化广场开展“欢乐灵璧·纳凉电影进广场”公益放映活动,让广大市民在消暑纳凉的同时,感受到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惠。活动期间累计放映电影160余部,受惠群众达100万人次,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对暑期中的广大青少年儿童产生了正面的教育意义。
2014年,“欢乐灵璧·纳凉电影进广场”公益放映活动再次启动,时间为6月中旬至9月下旬,地点为龙山广场和钟灵文化广场。
“欢乐灵璧·纳凉电影进广场”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活动是灵璧县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灵璧县电影宣教中心精选了一批时尚大片、红色经典及一些国内外优秀影片,通过影片来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声音,激发正能量,共筑文明城。 2011年6月16日,在灵璧县依法治县办、县委宣传部、人大内司工委统一组织领导下,灵璧电影宣教中心开展首届“江淮普法行”千场法制电影进乡村、社区展映活动。
2011、2012、2013、2014年,灵璧县电影宣教中心连续四年承担起“江淮普法行”千场法制电影进乡村、社区展映工作,制作宣传片和标语等,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总结经验,建立长效电影放映工作机制,力争把“江淮普法行”千场法制电影工作打造成一个日常性的普法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法治灵璧”的宣传工作。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62周年华诞,进一步丰富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2011年10月1日、重阳节期间,由灵璧县民政局主办,县电影宣教中心承办的“百场优秀国产影片”进敬老院巡演活动,旨在把红色经典电影送进敬老院,让五保老人生活得更充实、更快乐,真正体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9月27日晚,巡演活动的首场演出在向阳乡王集敬老院举行。“百场优秀国产影片”红色电影巡演活动历时近百天,将在全县20多所敬老院巡回演出。全县的五保老人们将在庆祝“国庆”“重阳”双节的喜庆日子里,尽情享受红色电影和传统戏曲等一道道文化大餐,在欢声笑语中欢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