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历史课程教学策略

历史课程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 2021-03-03 02:33:38

Ⅰ 如何落实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八大有效策略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他作为一种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但在不同年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到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什么是“有效教学”?综合多个流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有效教学”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特级教师姚焕成在他发表的《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提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未来生活做准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也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两位专家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上有所进步。通过有效课堂的实施,学生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把课堂的有效性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追求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这一结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国的兴亡”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一目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的认识,再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目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有”。《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屑。看到这种情景我马上接着问:“现实历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呢?”。学生们的脸上现出愕然!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他们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着问:“唐僧是不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真经?”。学生们都陷入了思索,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印在他们心中。这时候我开始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并且强调贞观年间玄奘是独自西行的,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从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经历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无逊色,玄奘回国后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通过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样的导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同时还会产生浓浓的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巧设问题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
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
1、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学习;近代史中,对于国共两党进行的三大战役的学习等,我就借助路线挂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兼容性高的特点,把图片、影片、录像等史料重现,通过历史的原貌的重现,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开国大典”时,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国悲壮的近代历史简评,同时,放映了第一届领导集体走上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当时,全班的学生都震撼了,他们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3、插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有人称历史课是史话教学,可能有些偏颇,但也体现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我把当时民间传诵的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跟同学们一起分析。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述了奕山“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四、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历史学科学习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的,是鲜活而又富有生命意义的。作为历史教师,教学中只有把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1、挖掘历史教材与现实社会的切入点,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这是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保证。如:学习《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时,我给学生看了很多当时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图片,跟着学生一起分析洋务运动的价值,洋务派自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性的相关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别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如何认识晚清政府实行的洋务运动?②如何理解新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③对中国加入WTO你怎么看?④对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你怎么看?从对比中学生更加明确中国政府的做法是时代所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取得一个又一个经济战争的胜利。
2、融入乡土历史,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历史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老师应该从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学资源还包括多媒体、电子书库、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博物馆、图书馆等。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历史,树立为家乡发展服务的理念。《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中,在介绍“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兴盛”知识,我就比较详细地给学生介绍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情况,介绍鲤城区水门巷的市舶司、涂门街的清真寺、晋江的草庵寺等,并引导学生去游览参观这些历史古迹。总之,结合自己本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从研究乡土历史的角度学习历史,更便于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扩展历史知识。
总之,历史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历史,而不应该是带着历史走向学生。只有把历史的真实性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历史中不断感悟,内化成自身的素养,才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

Ⅱ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特级教师姚焕成在他发表的《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提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未来生活做准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也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两位专家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上有所进步。通过有效课堂的实施,学生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把课堂的有效性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追求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这一结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国的兴亡”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一目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的认识,再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目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有”。《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屑。看到这种情景我马上接着问:“现实历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呢?”。学生们的脸上现出愕然!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他们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着问:“唐僧是不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真经?”。学生们都陷入了思索,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印在他们心中。这时候我开始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并且强调贞观年间玄奘是独自西行的,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从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经历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无逊色,玄奘回国后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通过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样的导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同时还会产生浓浓的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巧设问题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
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
1、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学习;近代史中,对于国共两党进行的三大战役的学习等,我就借助路线挂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兼容性高的特点,把图片、影片、录像等史料重现,通过历史的原貌的重现,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开国大典”时,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国悲壮的近代历史简评,同时,放映了第一届领导集体走上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当时,全班的学生都震撼了,他们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3、插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有人称历史课是史话教学,可能有些偏颇,但也体现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我把当时民间传诵的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跟同学们一起分析。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述了奕山“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四、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历史学科学习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的,是鲜活而又富有生命意义的。作为历史教师,教学中只有把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1、挖掘历史教材与现实社会的切入点,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这是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保证。如:学习《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时,我给学生看了很多当时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图片,跟着学生一起分析洋务运动的价值,洋务派自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性的相关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别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如何认识晚清政府实行的洋务运动?②如何理解新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③对中国加入WTO你怎么看?④对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你怎么看?从对比中学生更加明确中国政府的做法是时代所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取得一个又一个经济战争的胜利。
2、融入乡土历史,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历史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老师应该从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学资源还包括多媒体、电子书库、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博物馆、图书馆等。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历史,树立为家乡发展服务的理念。《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中,在介绍“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兴盛”知识,我就比较详细地给学生介绍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情况,介绍鲤城区水门巷的市舶司、涂门街的清真寺、晋江的草庵寺等,并引导学生去游览参观这些历史古迹。总之,结合自己本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从研究乡土历史的角度学习历史,更便于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扩展历史知识。
总之,历史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历史,而不应该是带着历史走向学生。只有把历史的真实性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历史中不断感悟,内化成自身的素养,才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

Ⅲ 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历史方法学,怎样科学的评价历史事件,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
2.看待历史事件的内历史意义对当下容现实的影响
3.寻找历史中的人性,而不是冰冷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某个历史任务
4.从历史中寻找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5.站在历史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评价历史事件
6.跳出历史,站在人类发展潮流角度再次观看同一历史事件
7.历史不但是故事,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训和探求真理,绝对不是仅仅的记忆
8.鼓励大家讨论历史事件,必要时加以引导

Ⅳ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从事历史教学已有七年,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总结自身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运用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对比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不断改变自身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让我意识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让学生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可以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历史知识时,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三、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对新课程,我们常常苦恼于资源的无处寻找,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接触课程资源,但是没有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没有明确地进行分类,使用时目的性不强,缺乏系统化……难以产生宏观效应”。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先从教材入手,反复推敲、体会,根据学习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整合、裁剪,突出重点、难点;其次以教材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在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那么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都有哪些呢?“教学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和无形资源,包括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
1、挖掘物质资源,体现历史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物质资源,充分体现历史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开发人力资源,展现历史的鲜活性。在课堂上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首先,教师是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注意个人的积累和修养,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
其次,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开发学生资源呢?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同时也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他们从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思维受到扼制。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休,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在教师转换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五、要有针对性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检验一堂课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环节,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课堂检测一定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制定,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的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
总之,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熟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

Ⅳ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的喜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内容上,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笔者一直认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更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以人格的魅力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后,在教学时就能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础上将课堂效率发挥到最大,教学效果就更加显著。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学生也不再是唯命是从的士兵。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师生都将成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合作伙伴。师生之间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但有语言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从而和谐共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发扬民主,与学生平等对话;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求得师生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感到教师既可敬又可亲,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得学生更加积极认真地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否则,就算你上课上得再精彩,说得天花乱坠,效果也不会很明显。更重要的是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采纳学生的建议,因为接受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要求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推动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我们只是猜测他们需要什么。就像主持人一样,要满足观众的需求,就要了解观众的口味,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水平,不断突破。服务对象参与服务项目建设,有利于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保障,这是商业领域成功的秘诀,也是今后学校成功办学的策略。学生对教学提出建议,教师进行演绎,或指导学生自己为自己上课(通过角色的交换,学生能力提高更快),要求教师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这样有利于加快教改步伐,推动教改的进步和发展。
二、备好教材,备好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吃透知识,更应该先准确地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方向,掌握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教师在平常备课时,一定要非常熟悉课本,明确重难点,并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要时时想到学生,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如何轻松快捷地熟记知识点、如何解题又快又准。例如: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产业革命,本身的重大变化就是以电力代替了蒸汽力,使工业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改进,使工业发展的动力更强大、持久和稳定,所以,学习本课主题可从电力的广泛应用为切入点,使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对这些特点的了解是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意义的先决条件。因此,可以让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加深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设计,先易后难,先慢后快,这样才能做到好学生能吃饱,后进生能吃到。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样才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而且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尽量鼓励学生参与目标的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巴黎和会的性质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就是通过学生对巴黎和会签定的一系列条约内容的分析、探讨的活动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定的掠夺性条约,从而得出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重要结论。
为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历史的学习特点对学生实施探究性教学。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通过查阅报纸、报刊杂志、书籍以及利用网上资源收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针对学生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相关知识,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本性,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确立起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还培养了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三、避免盲目赶进度
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较多,古今中外,错综复杂。许多教师为了在中考前赢得更多的备考时间,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拼命赶进度,也不管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要点。以后复习时,学生不明白又重新上一遍课。笔者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一来并没有真正赢得时间,反而很被动。还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平时上课就把知识落实到位,稳扎稳打。二来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科与其他学科一样,知识之间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好(特别是事件的背景),直接影响后面知识的理解。不懂的内容越来越多,学不懂就不想学;不想学就更不懂,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内容,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不应该盲目地赶进度。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不是对教材作大的调整,而是指一个单元需要多少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定要完成多少任务。例如我们在学习《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时,由于初中生缺乏对经济危机方面知识的积累,使之对济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加速法西斯政权建立的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尝试制作了一张“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的简表,使学生在巩固本课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总结、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既承接前一课“经济危机”,又诱使学生思考下一课有关二战的内容,逐步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及课程编排的意图,形成阶段性的知识系统。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提高得更快。
四、有选择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每节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并且耗时较多。我们只能有选择地将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有危险的、知识量大的课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且容易混淆。笔者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先用地图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着分别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然后将各知识点归纳成对比表,展示给学生,接着显示相关练习题进行测试。学生学习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但有的教师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运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其他常规媒体的运用。事实上,任何教学媒体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尽管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直观教具、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结合,优化教学。
五、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练习。现在学生手里都有多本练习册,有些习题多次重复,还有些题超纲过难,重复的习题学生厌倦,过难的习题给学生增加负担,丧失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筛精选习题,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做无用功。并且讲评时,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没必要逐一讲解。大部分学生明白的可以不讲,个别不明白的同学可以课后单独辅导。学生平时测试或考试时,教师也应该一起考。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讲解时才更有针对性。
要想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这要求我们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得当,我们的课堂效率一定事半功倍。

Ⅵ 谈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文物,史书记载,口述历史,学者观点,教学历史,客观公正是基本原则,中学历史课堂基本教学方法 1.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具体的类型.通过教师的讲述,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从而为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分析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讲解法:是对历史名词、概念、观点和规律等内容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解释法、比喻法、分析综合法、比较法等具体的形式.3.叙述法:历史教学中,教师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系统地讲授的教学方法称为叙述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4.概述法:教师使用简练、概括性的语言,对历史知识中非重点内容进行大概介绍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历史教学中虽属次要,但又必须交代清楚的历史事实教学.5.谈话法: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口语交流,进行教学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Ⅶ 浅析怎样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新课程正在各省开展,一些学生常常抱怨历史内容太多了、太难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把琐碎的历史知识浓缩成精炼的便于记忆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历史学科,主动去学,乐于去学,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去学历史,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举措、新方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借用历史人物趣事来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的,但却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东西。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这些内容,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王安石变法,可以引用材料:王安石虽贵为一国宰相,但脏的不得了,从来不洗澡,身上的虱子乱跑。他老婆嫌他脏,凡是他用过的东西他老婆绝对不用。有一回他老婆看上了官家的一把长椅借回家用想赖着不还,搞得管财物的官员很难办,王安石知道了,就在那长椅上躺了会儿,他老婆就赶紧让人把那椅子还了。这样,学生听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学起历史课也很有趣,通过历史人物趣事既活跃了课堂,又学到了知识。
二、设计场景演绎历史人物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秦朝的统一原因。我们可以进行分组设计场景演绎历史人物,让学生分别扮演战国七雄。各组选出一位学生做国君,三位大臣,三位将军。一起来演绎和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场景一:秦国该如何灭六国,统一天下?让学生学会理解秦国统一的战略战术。场景二:秦国要来进攻,我们该怎么办?让学生分析了六国的反秦策略。场景三:天下一统后,我们该如何稳定这个局面?为讲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做了铺垫。场景四:六国贵族纷纷在私下里议论如何恢复自己的国家?老师给学生讲六国采取的富国强兵的措施。通过设计场景演绎历史人物,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角色,惟妙惟肖地体现出历史情况,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应该根据课堂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一位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效果好。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视听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用诗歌陶冶学生情操
中国古代诗歌成就斐然,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们学习过许多的诗歌,而且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出来,所以用诗歌陶冶学生情操,可以使学生联系古代优秀文化成果,大幅度提高中学课堂效果。比如讲抗金将领岳飞,可以让学生背诵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通过这首诗,还能讲到靖康之变。学生能深受启发,理解岳飞的抗金动力和精神,所以用诗歌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又比如讲唐朝的历史,可以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了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通过分析《长恨歌》,让学生加深对唐朝历史的了解。
五、自编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可以帮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比如《天津条约》的内容可以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比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这样来记忆:割地、赔款、通商、关税。另外,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等等。
六、教师应该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从教师职业的内容和任务来讲,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要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学生共同活动中去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正是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视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要与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各不相同,不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更应该发挥历史学科本来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漫漫历史长河中的自豪与屈辱,兴衰与得失,从而走向智慧,走向成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Ⅷ 如何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由于这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过去时态”,因而显得有些抽象,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的激发”的话,那么,怎样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调动、激活学生对历史题材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了.
1 精心准备,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一点不假.教学也如此,要使新课的开始就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导语设计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一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到达事半功倍之高效.
2 激发兴趣,快乐学习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为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方法,创造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想方设法激发学习主体的兴趣.这是因为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兴趣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造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历史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极富有幻想性,有着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文可能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当然,用于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使兴趣成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导火线”.
3 创设情境,愉快求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更浓;课虽终,趣犹存”.如有趣引课,激发情趣,做到听、说、读、写、练、议、看、思、演、导等课中活动有机结合,并巧妙设置疑问,即可创设情景,实现愉快求知.
“历史”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过去时态”.许多中学生都普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过去了的事离我们很远很远,学它毫无用处,故不专心听讲,学习散漫.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控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事件、人物的讲述来吸引他们,向学生分享、分析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在讲述时,教师要在语言上、表情上、语速上、语调上细加琢磨,突出事件的情节性,使学生展开想象,把过去的历史事件与过程生动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从而一环扣一环地紧扣学生的心弦,诱导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学习历史课,感受历史课所蕴涵的精深与博大.如讲“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例时,就可先讲西安的15000 多名学生集会游行时,一名小学生被蒋介石的军警开枪打伤,激起群愤而决定游行到潼关去向蒋介石请愿.再谈张学良为了不让游行队伍作无谓的牺牲,就劝阻学生们,并向学生们提出保证,进而讲张学良、杨虎成将军对蒋介石的哭谏以至兵谏……又如讲中法战争镇南关之役时,可以描述这样的一个特写境头:冯子材用一块方巾裹头,身穿短衣,脚穿草鞋,手持长茅,率领大刀队1000 多人,大呼一声,跃出墙外,完全忘记自己已是快70 岁的人了.从这些生动形象的讲述中,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眼前,使他们产生了亲近感,从而产生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文分解”的遗憾和渴望去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
学生通过教师绘形绘色的讲述后形成了一定的历史表象,了解了古今中外各种历史大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意义,也了解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功过,并从中提高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分析、概括能力,开始感觉到了学历史的乐趣,教师这时候就要适时地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使学习成为体验成功的路径,摆脱痛苦学习的困扰.这些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同一班级进行学习效益测试时,可事先依据试题的难度分为A尧B尧C尧D 不同等级,让尖子生更突出,差生也不甘落后,从最低水平的试题做起,获得成功后又一步步不断向前迈进,让人人在测试中各得其所,竭尽全力,使全班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当然,也可在课堂或课外适当进行一些历史知识分组抢答赛、个人抢答赛,让每位学生都有会尝到一点成功的滋味,如此一来,就会形成“成功———动力———求知”的良性循环,继而提高学历史兴趣,增强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那些把历史课看成是最有兴趣学科的学生,教师可以把他们组成一个学历史兴趣小组,借一些课外历史读物给他们,辅导他们写读后感或小论文,然后再让他们去带动大家,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历史知识的氛围.
青年学生是祖国、民族的未来,他们发展得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农村学生各方面条件都比城里学生差,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对他们予以关心爱护,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常与他们谈心,把他们当作朋友,并对他们寄以良好的期待,这样他们就会从心底里喜欢上你这位老师,从而加劲去学习历史,怕辜负了你对他们的期望.当然,在学习中难免有个别学生“开倒车”、“开小差”.每当事件出现时,为师的不要过分指责,挖苦、嘲笑,而是更要耐心启发.对那些历史课程学习特差的学生,更要密切注意他们,努力发现他们在个人素质上的其他特长与优点,并及时地鼓励、表扬、诱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因为青少年们大都具有着强烈的好胜心,得到师长们的夸奖,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荣誉和满足.
总之,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予关爱、耐心讲述、启发诱导,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就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打造出历史高效课堂.

Ⅸ 历史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时,我提出: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观点:(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变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硬给人们的启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围的土变硬给了人们灵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来煮粟,火烧之后就是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了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肯尼思·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巴尔扎克也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讲到“孔子”一节时,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在学习“司母戊鼎”时,提到它的铸造采用合范法,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分别铸成后,怎样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对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在表扬这个同学勇于质疑,发动学生课后积极探求答案的同时,下课后我也认真查阅资料,在以后备课时更细致,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二、认真组织探究课与课外活动 1.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北京师大版”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设计“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时,除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调查制作一课家族树,介绍家庭成员状况外,组织学生自愿结合为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四个题目:①求真中学的发展与未来;②我这十三年;③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进;④信息交流的实现。每个学生各负责查找一部分资料,由组长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重视每节课的“活动建议”。布鲁纳曾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北京师大版”新教材中“活动建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对每节课的“活动建议”我都认真思考,认真对待,根据现实条件及学生状况或直接利用,或稍做变通。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就直接利用了课本上的主题: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学生通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了非常好的文章。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的原设计是给成语故事配上图画,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我怕学生兴趣不大或应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为:搜集成语故事,写出给我们的启示。每个学生都做得很好,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动实践中,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种创造的快乐,每个人都兴趣盎然。对每一次活动我都及时反馈、讲评,以巩固活动的成果,巩固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读好书”上。卡耐基说:“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求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能力。 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我注意有机地穿插一些成语典故,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推荐《东周列国志》一书,并与“活动建议”的内容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在读过之后与我进行探讨。至今,我已向学生推荐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网络全书》等课外阅读书目。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我将在学期末指导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就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收集材料,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在读书中思,在思考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探索现实 据调查显示,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提倡实行“谈古论今”,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随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求中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谈古论今”,在教学中除了“以古鉴今”的内容外,还包括“就古评古”、“据往知来”、“以古证今”、“中外相鉴”等涵义。“北京师大版”新教材删繁就简,给教学中“谈古论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