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例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1. 课程目标编制的三种取向是什么
1、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
2、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3、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拓展资料
课程目标编制是指为了完成一项课程计划而进行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阶段。
尽管课程系统千差万别,编排它们却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总要把思想上、观念上的东西加以具体化,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结构。这一过程或步骤就是课程目标编制。严格地讲,课程目标编制是一种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课程目标编制理论或技术是专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科学地编制课程并使之形成某种结构的一门学问。
2. 课程与教学目标三种价值取向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有何启示
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价值体现。 (...
3.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有哪些
课程与抄教学评价的取向是指每一种课程评价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它实际上是对课程评价的本质的集中概括,支配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从取向的维度,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4.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价值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持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相应地会对课程实施有不同的认识,并会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参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存在三种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一忠实取向(Faithful orientation )
忠实取向即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方案的程度。实施课程愈接近预定的课程方案,则愈为忠实,课程实施程度也愈高;若与预定的课程方案差距愈大,则愈不忠实,课程实施程度愈低。
这种观点强调课程设计的优先性与重要性,强调事前规划的课程方案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倘若课堂中的教师不能忠实地实施课程,则认为投资可观的资源、时间与精力以及规划最佳的学校课程便是前功尽弃。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不给教师留下太多的弹性与自由发挥的空间,不鼓励或允许个别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情境中因应变革而修改课程内容。其基本假设是,倘若教师的课程实施选择权不多,则课程实施的方法愈明确,课程实施就愈“忠实”。忠实取向强调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重要地位,把课程变革看成实施预定课程计划的机械、线性的过程,对课程实施者的主动性认识不足,容易陷入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
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课程情境,特别适用于课程内容极为复杂、困难且不容易掌握精熟的新课程方案,或是学生的理解有赖于配合课程内容的特定安排,因此,课程实施的顺序有必要在事前加以规定。然而,课程的规范说明与行政命令规定可以规范课程科目知识的最小范围与最低标准,但无法硬性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与最高成就标准,更不应该限制师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 相互调适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递、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改变。课程方案有必要因应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境而加以弹性调整。事实上,所有的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经过修正调整才能适用于特定而变化的课堂情境。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大的效能。
相互调适取向认为,一项课程方案付诸实施之后,可能会发生两方面变化:一方面,既定的课程方案发生变化,以适应各种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既有的课程实践会发生变化,以适应课程方案的特定要求。课程实施中的相互调适现象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相互调适取向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而不是预期目标与规划方案的线性演绎过程。因此,应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社会情境因素的分析,借以揭示课程变革的深层机制。相互调适取向考虑了具体实践情境,如社区条件、学校情境、师生特点等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反映了师生的主动性、课程实施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过程性。与忠实取向相比,更符合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 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方案不过是一种供这种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课程创生取向强调“课程是实践”。课程不是被传递的教材或课表,不是理所当然的命令与教条,而是需要加以质疑、批判、验证和改写的假设。
课程创生取向强调“教师即课程”。教师是决定新课程成败的关键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订,不过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课程改革是教师的再学习过程。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开发。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师和学生是在观察、实验、分析、对话和争论中建构知识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角色,做一个学习者、反思者。当“每一个教师都成为课程设计者,每一间教室都成为课程实验室,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教育社区”之日,也就是新课程得以完美落实之时。
由于创生取向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这一取向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很高,推行的范围相对有限。
上述三种取向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忠实取向到相互调适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5. 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游戏教学的意义与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版教师要利用权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6.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中罗杰斯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是什么
1、自考课程与教学论中罗杰斯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是人格发展。
2、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是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创立者。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为之心仪的教育目标是自我实现,“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自我实现。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观是有意义的经验学习。
7. 课程目标具有哪三种取向,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行为目标取向。主要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影响,在他看来,陈述教育专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属,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前者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行为目标的长处在于他的具体和可操作性,短处也明显,它容易忽略那些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内容,不利于把学习作为一个整体。 生成性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注重的是过程。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学校教育由知识技能的掌握、社会价值观和规范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构成。后两者肯定不能用事先规定的行为陈述,提出过程模式。
8. 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二元论模式
在二元论模式中,课程位于一边,而教学则位于另一边,二者从不相遇,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似乎与课程计划中所阐述的课堂中应该进行什么没有什么关系,课程设计者和实际教学工作者互不理睬,对课程的探讨与课堂中实际传授的内容相脱节。
在这种模式中,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变化没有什么互相影响。
2、连锁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每一种形式中,教学和课程的位置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无论在左边还是右边,都暗含着同样的关系。这一模式清楚地说明了这两个实体相结合的关系,如果把一个同另一个分离开来,对两者都会构成严重的损害。
3、同中心模式
在同中心模式中,相互依赖是同中心模式的主要特点。这一模式中,课程与教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系统,一个被视为另一个的亚系统,A、B的变化表达了当一个实体占据主导位置时,另一个则处于次要的地位。
同中心模式A使教学变成了课程的一个亚系统;同中心模式B则把课程纳入教学的一个亚系统。这一模式反映出了一种清晰的等级关系,在模式A中课程占优势,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从属于课程;在模式B中,教学占优势,课程则从属于教学。
4、循环模式
在循环模式中,课程与教学两个实体具有一种连续的循环关系。课程对教学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影响,相反,教学也影响课程。教学决策的制定在课程决策之后,反过来,课程决策在教学决策实施和评估后被修改。这一过程是连续的、重复的、无止境的。
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影响下一轮课程决策的制定,继而又影响教学的实施。课程与教学用图表为两个独立实体,但又不被看成是独立实体,而是一个圆体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循环往复,以促使两个实体的不断适应与改进。
(8)结合实例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扩展阅读
课程作用
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4、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5、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6、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
7、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教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
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的技能。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
9. 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是指每一种课程评价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它实际上是内对课程评价的本容质的集中概括,支配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从取向的维度,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