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堂
❶ 数学课程标准数学" 四基"和" 四能"有哪些
“四基”是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专
“四能”是指:属 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在原有"双基"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原有"两能"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堂扩展阅读
数学学业质量水平是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综合表现。每一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划分成三个水平,每个水平通过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和体现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质量表述,这四个方面为:情景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
数学学业质量分为三个水平:数学学业质量水平一是高中毕业应当达到的要求,也是高中毕业的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依据;
数学学业质量水平二是高考的要求,也是数学高考的命题依据;
数学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基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某些内容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提出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自主招生的参考。
❷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内容
2011年版的小学数学课复程标准分为四个制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❸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结构安排
1.“数与代数”结构安排
1
2.“量与计量”结构安排
4
3.“空间与图形”结构安排
5
4.“统计与概率”结构
❹ 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有哪六个方面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学习除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基于以上学科的特点及我省现阶段的教学实际,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教学目标的拟定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第2条 课时教学目标的拟定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性目标的描述要明确、清晰、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
第3条 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其中凝聚着教学经验,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4条 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阶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第5条 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含的知识点,关注例题和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第6条 要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除了参考教学用书以外,倡导参阅不同时间、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条 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第8条 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9条 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须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事实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但环节不宜过多。每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蕴含着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有效性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
第10条 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12条 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第13条 课堂调节要注意动静搭配,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教师可适当通过师生对话,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时机。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太多。
第14条 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简练、规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和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有根有据的说理习惯。
第15条 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哪些学生该提怎样的问题,学生会回答到怎样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起到启发、引领作用。
第16条 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教学目标及进程。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第17条 要重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部分的板书设计,录音、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作业设计与辅导
第18条 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好形式,注重作业涉及到针对性好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涉及到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
第19条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可以将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练习的时间。
第20条 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第21条 教师要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在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第22条 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困生应坚持多些面批。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对于典型错误,要有意识地摘录并归类整理,分析原因,以改进教学。
第23条 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第24条 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个别辅导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作用,但不能让“小老师”过多代替教师进行辅导。
第25条 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前,教师要查阅、分析他们的平时作业、单元形成性测试等情况,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以对症指导。在个别辅导时,要多让学生发表想法。要做到:热情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和决心;细致指导,既补知识能力的缺漏,也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降低起点、放缓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条 对学习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
四、命题与学业检测
第27条 纸笔检测作为学业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教师在编制试卷前,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检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形成试卷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条 编制的试卷要有效度、信度和区分度。试题的难易要适度,叙述要明确,语言要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
第29条 检测的结果要及时反馈,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30条 要重视试卷讲评。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前,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切忌就题论题,以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❺ 《数学课程标准》的数学学习目标分为四个方面是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人教版实验教版材中不再独立权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的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