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讲座
⑴ 学习校本课程的收获
校本培训的收获
学习时,只要态度端正就一定会有收获。一年的校本培训,有特别多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的碰撞
骨干教师的讲座渗透着优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也体现出他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对我触动很大。比如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从开发校本教材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历时6年,一个团队一直在努力作校本教材开发这项工作,只要感觉到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就会让人为这动容。机械高级教师则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律给全体老师上了一课,一所学校与一家企业之间从发展的角度要求是一样的,企业的发展要求人进步、企业人要学习,学校的发展更需要人的进步与发展。号召教师要主动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给自己一个成长的压力与动力。
骨干教师的经历与思想让我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艰辛与价值,更感觉一名教师要时刻提高自己,否则会误人子弟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2.学习到先进的技能
校本培训的内容中,还有针对教学技能的各种学习。比如说:课件制作中的色彩要素、电教平台使用、精品网站推荐与精品课建设、虚拟仿真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来源于身边的教师,是他们在工作中的积累,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迅速提高了技能水平,很快就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我针对虚拟仿真技术制作课件,还撰写了专题文章。
3.读书活动促成长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读书则是成长过程中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我坚持读书已有几年,近来读书的数量明显增多,只要一有时间就读几页,床头、桌面、卫生间都有书放在那里,一伸手就拿得到。我为自己规划了一个系列读书的目标。第一,读史书,以明志。读简单明快的历史书籍,不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放松的同时,吸取历史人物的风格、态度、价值观念;第二,读论语、道德经一类的书。主要是透过哲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提升自己文化底蕴,这类图书是要慢读、细读并且要时时品味;第三,读专业书箱,提高业务水平;专业书籍中以课程为核心展开,因为课程是教学的核心,研究课程才能带来教学水平的本质提高。通过图书錧下载各种针对性的论文,通过阅读保持自己理念不落后。
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在读很多书的过程中要求自己撰写文章,努力做到读书就要有收获,部分内容上升到撰写论文的高度,本学期结合工作需要我撰写了“基于EON的模具仿真拆装系统设计、模具实训导师制与学长制的实践与思考、实训教学教考分离的探索、中职实训文化建设”四篇文章,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一、深刻领会了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课程开发,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的全部活动都是以学校为出发点并且由学校组织发起的,在学校中实施学习内容。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场所。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虽然也强调校外专家、学者及教育行政人员的指导,也需要家长、社区人士的参与,但参与决策与开发的主体成员仍然是广大教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校本开发已经成为我们不能推卸的一种责任,成为学校、教师凸显特色和特长的一种机遇,同时也成为省、市教学工作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进一步了解了校本课程与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或兴趣活动的区别
1. 由自由、自发、自主到刚性的、统一的要求;
2. 由校长决定开发什么活动到由教师特色和学生需求决定;
3. 由面向部分特长生到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由课程之外到课程之内;
5.由部分学生参加到全部参加。
⑵ 小学校本课程开设形式有哪些
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形式与课程设置
把活动课提高到课程设置的高度来认识与安排,这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辅相成"?我想以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要具有一定的规范,那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和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能成为今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参考,这也应该说是受益。纵或阻塞了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但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促使他们去爱好其它学科,也同样属于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11、12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是立足于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恒程度又依赖于环境(包含教学环境)对小学生接受知识是否有一种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种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围是调控环境的关键。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就是说,不要设想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个个都成为数学神童;也不要认为,实施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就是灌输小学数学之外使小学生难以接受的成人处理数学的材料。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小学生的"好动",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通过模仿,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当提供学生认为有趣的、益于拓广知识的模仿典型。小学数学活动课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据数学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条件,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制作、不完全归纳等思维及操作办法,让学生得到学科课内所没有的、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数和形的一些结论(但是不要证明)。这些结论,要求学生都记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过程则是教会模仿的本意。只有这样,"好动"的心理特点才可以说在数学活动课里得到健康地培育。
原则之四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怎样选择这些材料?荷兰数学教育家凡?希勒(VanHiele)认为:人类认识数和形有五级水平,小学四年级以前学生,应选择认识"形象级水平"的材料,就是学生通过图形和数的整体形象,而不是通过性质去认识数和形。四年级之后的学生,可选择"性质级水平"的材料,即通过图形和数的性质去认识数和形。至于后三种水平材料的认识,则是中学以后的事情了。这种认识可作为小学数学活动课选择充足有趣具体形象材料的依据。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活动课的思维材料的选择上,一要"不超纲",即所涉及知识不应超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动课的教学进度与学科课的教学进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识与能力训练尽量做到前后配合。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要当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不要当真理的恩赐者,更不能藉活动课之机,把学生当成"仓库",拼命向学生灌输他们不愿接受的成人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压,感到不耐烦。否则,数学活动课就不能促使学生个性要素的发展,增长才能的数学目的就会落空。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这种教法特别不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包装,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刚由家庭进入社会,一切都新鲜,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戏剧化处理这座在具体与抽象间的桥梁,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到抽象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维永远处于兴奋之中,实现活动课的目的。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按此来设计。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数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4.数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⑶ 讲座③:中小学校如何开展校本研究
三、中小学校如何开展校本研究1、什么是“校本研究”?校本研究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为全体学生成长创造基础。■校本研究的特点:“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为了学校(研究目的)。以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研究主体)。要树立一种理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教师置身教育教学之中,参与学校发展与改革问题的研究。——基于学校(研究对象)。从学校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展开的各类研究、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出学校潜力。教育研究就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校本研究可以是过去课题研究的整合和延伸----校本研究并非重起炉灶,另搞一套,它应该“生长”在过去的“地基”上。----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课题(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创新)已经具有校本研究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整合和延伸,有利于把研究引向深入(如:课堂探究教学模式)。----明确校本研究指向,以“校本”概念指导学校研究工作,将使得课题研究更符合学校、教师的需要,更贴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2、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不叫“校本教研”?人们通常讲“校本教研”,如果全称为“校本教育研究”,则这种概念与“校本研究”一致;如果仅仅讲的是“校本教学研究”,则未免不够全面。“校本研究”外延更宽泛。它除了包含“校本教学研究”外,还涉及学校发展的许多领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即课程;②校本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法研究等; ③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式培训和教学反思,凸现“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 ④校本管理研究——促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3、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校本研究强调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者的整合,是校本研究活动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 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对话; 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对话; 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对话。4、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式——校本行动研究正如杜威指出的那样: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 行动研究的模式勒温(K..Lewin)的螺旋循环模式:①计划→②行动→③观察→④反思。 变异的螺旋循环模式:有学者将勒温模式的起点改变,提出的变异模式为:① 观察(发现问题)→②反思(日志、行动学习会议或专家会议)→③计划(行动计划或研究设计)→④行动(实践活动或研究活动)。■ 校本行动研究的实质“校本行动研究”与其说是一种研究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指导思想、研究取向和组织形式。在行动研究的模式下,可以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在行动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 校本行动研究的类型----个别行动研究:个别班级中进行,围绕个别班级的问题开展;----合作行动研究:多个班级中进行,围绕共同的问题开展;----校际行动研究:围绕学校的共性问题或学校的发展进行。■ 校本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建议)——对问题进行梳理:学校层面、学科教学层面(教研组、年级组)、教师个人层面。——问题链或问题树,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关键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定校本行动研究的当前课题和后续课题:——筛选和学习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制定行动计划和行动策略——实施行动策略,进行教学观察和记录。——总结和反思(小组协作讨论或个人反思),提出改进策略,写出行动研究报告(或叙事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研究论文等)。■ 校本行动研究的课题示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年级组或学科组教师,共同研制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实施;----教学模式创新:本学期语文学科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教法学法研究:教学方案(教案或学案)的研制,课程的生成。----校本管理:如何在班级开展档案袋评价;----校本培训:案例研究、案例教学的实验和培训方式改革;---- …………4、实现校本行动研究的方法(1)定量研究方法——测量、评价、统计等类型。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抽样调查、教育统计和教育实验等定量研究方法,均可以运用于校本行动研究中。(2)质的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教育网志(BLOG)、案例教学、课堂观察等类型。上述分类是相对的,例如,课堂观察法即可以采用定性观察,也可以采用定量观察。为了推进校本研究的第一阶段实验,仅重点介绍质的研究中的几种方法。
⑷ 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使什么
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
孔凡哲[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30024)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1期
[摘 要] 针对当前以校为本的广泛开展,结合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阐述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深化中小学课程实施、提高课程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 校本,教研,培训,内容,中小学
当前,以校为本的各种临时性培训活动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得到全国同行的普遍关注。以校为本的课程推进方式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起来。然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新课程下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究竟应以哪些内容为主体?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内外有关的报刊、著述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有关的深入探讨也是十分鲜见。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新课程的实际,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探讨中小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般地,校本研究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等四个类别,其实施的主渠道是校本行动研究。其中,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方案、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而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起到专业引领和促进反思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地,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出现,而校本管理旨在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就目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考虑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普及新课程,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校本培训可以作为“临时性的、突击性的培训”,如对于那些即将进入新课程的年级、学校和地区的相应教师的培训,使用相对集中的校本培训、附以日常性的校本教研,比较适宜;校本教研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日常教研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内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如,多媒体技术(如实物投影仪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就需要集中式、突击性的1~2次校本培训活动;而对于“如何利用ppt文件展示动态效果?如何恰当处理多媒体的屏幕展示与传统的黑板板书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就需要进行系列的专题研讨,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目前情况下,尽管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1],但是,各学校之间仍有许多共性问题,以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问题,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也是安排“以校为本”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
一般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主体内容可以这样安排:
1.新理念讨论与新课程反思
活动方式:互动式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自我反思
活动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的含义是否包括传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何理解数学活动?“掐头、去尾、烧中段”意指什么?“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结构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作为刻画数学活动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继承与创新?如何理解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是生成的?还是预设的?有人说,在新课程下,对学生来说,课程是生成的,是在活动中一步一步生成的;而对教师来说,课程是预设的,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但同时,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许多事情往往是无法预测的,从而,课程又是生成的,是师生相互交往互动而产生的,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如何理解新的教学观?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师生交往活动的互惠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如何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结果”与“过程”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选择和编排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材料可以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和关联?如何理解新的评价观?从“横向评价”转到 “纵、横评价相结合”的意图和具体要求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如何理解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更新和学校发展的评价新体系?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否就是将以往的“黑板板书内容”简单搬到“屏幕上”?在数学课堂上,用flash制作的有关平移、旋转的动画,取代“学生用纸片进行折叠、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否就是课程整合发展的一种趋势?如何正确地评价新课程的得与失?哪些是实施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恰当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蒂要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理想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才能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师任教的“看家本领”!
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的格式,一般有课堂教案、表格、流程图等三种形式。采用课堂教案的方式编写的数学教学设计报告,一般包括:课题名称、年级、设计时间、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分析、教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评估方法、参考资料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尤其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而具体落实和完成这些设计活动,必须通过集体的探讨和个人的感悟:
(1)知识与技能(为接受继续教育做准备);(2)过程与方法(数学内容要和未来的职业与日常生活有关);情感与态度(数学要与人的一般发展有关);(3)情感体验,即对数学活动和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探索创新、交流合作、严谨求实的态度与习惯;(4)数学认识,即正确的数学观,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兴趣;(5)思维能力,即体验思考的方法,养成说理有据的思考习惯,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解决问题,即包括学习的能力和策略的发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即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合情推理等)、常规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数学应用三个方面的发展。对此,要考虑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才能有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教学实施具体技术、方法的研究
如何看待新的教学方式?讲解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传统方法与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在课堂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能时时关注“教”而忽略“学”。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嘛?有人说,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互补的。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吗?好课要不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如何备课?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备课到现代教学设计的跨越?课堂教学基本功还要不要?在新理念下,又哪些变化?如何才能应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整合与统一?如何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在课前探究、合作和动手操作活动的自然延续?如何将课堂教学真正延伸到课外?…
4.教学反思研究
(1)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
一般地,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反思可以细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2)要关注教学反思的哪些具体作用?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的?
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是重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写课堂教学反思是非常有效、便捷的一种校本教研方法。
(3)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包含哪些基本途径?有人说,“撰写教育案例,就是要求教师‘讲述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故事’,它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撰写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把课改中的成功与失败记录下来,失败的可让同行以及后来者吸取教训,成功的可为他人提供借鉴”,这种认识对嘛?你在教学实践中亲自实践过哪些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你的感受如何?你觉得哪种方式更有效或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
5.中考、高考命题技术的研究
中心问题:中小学命题技术与方法有没有一些基本规律?如何把握这些规律?
具体包括: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知识、技能的测评?如何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测评?如何选择恰当的测试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评?如何设计与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测试的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综合应用的测评?如何设计恰当的测试题以及相关的测试形式?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应用型试题、阅读理解题、操作实验题、图表分析题等各类题型各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如何编制?新理念下的中考命题有何趋势?高考命题呢?…
三、校本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我国,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等校本研究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的理论和专家的指导,而是在专家、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特别地,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对校长来说,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领导者,而学校则是建立以校为本制度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切实根植于“以校为本”,必须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务实的活动形式,并通过这些非常现实的内容,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⑸ 作为校长,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采取什么措施
为保证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及学生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立足本校,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切实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领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课程目标
1、开发目标
①主体性:课程编制以学校为主体,充分体现本校特色。课程编制充分尊重教师意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课程的编制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②基础性:课程编制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③发展性:课程编制应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④全面性:课程编制以全面的、互补的课程设置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培养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②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可行性原则:从本校教师实际特点和学校资源现状出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校本课程。
2、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从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学校教师的特点出发。课程设置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发挥教学的特点。
4、多样性原则:课程设置从社会多样化需要出发,培养多样化人才,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门类供学生选择。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1、课程结构设置
我校在2002年开发了《康杰人启示录》、《关公文化》、《灿烂的电脑文化》等13本校本课程,并以讲座的形式开设了校本课程。我们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下列选题及方向上开发校本课程:
①学生社团类:根据学生的需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提高其艺术品位,组织如书法、绘画、器乐、健美操、跆拳道及球类等社团活动小组。
②学科竞赛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信息学奥赛辅导。
③课外延伸类:利用各学科的自编教材和选编教材,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④学术讲座类:利用教师、专家及社会多种教育资源,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⑤校园活动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英语周、艺术节、校运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展示、竞争等综合素质。
2、课时安排
年级
学期
内容
课时
学分
高一
上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运城》
18/18
1+1
下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运城》
高二
下学期
《学科竞赛》/《校本课程》
36
2
高三
上学期
《学科竞赛》/《校本课程》
36
2
3、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按学生兴趣选课,实行“走班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学习状况选择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学有所长。
五、课程管理体制
1、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
组 长:黄孟强
副 组 长:郭林涛、郭树立
成 员:解良田、张世温、潘前进、任向阳、薛馥秀、何华堂、梁元成、李春草、梁宏康、卫会民、雷佩娟、雷爱萍、连 芳、张国保、焦均龙、景晓波、王铁锋、牛乾太、范进成、柴天平、王 华、高清泉、陈张英、乔芙蓉
(2)校本课程实施工作组
组 长:黄孟强
副 组 长:郭树立、郭林涛
成 员:梁元成、秦光明、李春草、朱 岩、程顺刚、邓凯、尉惠玲、
杨俊恒、雷爱萍、冯雷杰、郭六云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由教研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
2、过程管理
①定题: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分析校内外教育资源;教师的素养、能力、特长、优势;学生的需求状况后,再确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及项目框 架。
②申报:由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经过研究讨论后提出开课申请,提交开发方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等)
③审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对开发方案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可同意开发,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的相关内容。
④开题:经审核通过后,可编入《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向学生公示校本课程开课计划,学生自主选择门类报名。
⑤原型评价: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通常安排在课程试验前进行,由学科专家负责实施。原型评价的范围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的呈现形式、课程内容组织、课时安排等诸多要素,目的是评定校本课程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确定需要补充和修订的内容。
⑥课程实验:课程试验由学生担任被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及学科专家担任评估者,试验工作在小范围(一个教学班)内进行。评估者利用各种手段收集有关信息,如课堂观察、检查学生作业、座谈、提问、问卷调查等方式。
⑦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由任教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自己选定考核方法(如成果展示、汇报演出、办展板、橱窗或作报告),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学分制。
3、学生管理
①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成立新的班集体,选出班长配合老师管理班级。
②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平时考勤及考核情况(成果展示、汇报表演、调查报告等)综合计分,三年必须修满6学分方能毕业。
③定期进行评教评学,以便及时调整及改进。
④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学生的出勤进行公示。
4、教师管理
①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②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③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④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⑤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⑥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六、课程实施步骤
1、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目标;
2、建构学校校本课程的框架设想;
3、形成学校校本课程方案;
4、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开设:
①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对各类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讨论评估,教导处确定开设的课程和开设的时间,并安排指导老师。
②组织好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任务,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或课程实施计划并严格执行。并由教研处审核备案。
③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该课程的特点,制定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制作教学用具,达到资源优化和共享。
④组织好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参省级、市级的课程研究。
⑤组织好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记录好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的获奖名单、先进事迹、荣誉称号等。
七、课程考核和评估
1、校本课程的日常考核与评估由教导处负责。
2、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评定采用学分制,每位学生三年内修满6个学分才能够毕业。
3、学分制的管理采用《学分卡》,学生凭卡上课,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根据学生上课的出勤和表现填写《学分卡》,每学期期末由教导处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出勤率未达到规定课时的80%者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4、教导处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5、凡在国家、省级、市级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并可免修相应类别的校本课程。
⑹ 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选择: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
2、课程改编: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课程上的修改。
3、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
4、课程补充:课程补充是指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
5、课程拓展: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
6、课程新编:课程新编是指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课程,就可以归为这一类型。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校基于本校实际,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值得鼓励,但要科学地完善课程结构,规范有序地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