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绿色校本课程开发

绿色校本课程开发

发布时间: 2021-03-03 10:53:07

1. 学校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张晓东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论著选摘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包含的意义范畴宽广,既包括教材这一重要的为人们所熟悉的课程资源,父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开发,还是地方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呈现与实施方式,都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井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显现平台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总的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有以下四个途径,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1.从学生的现状一度开义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国家级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和一般初中、普通小学的学生素质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同样是关于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的开发,对于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来说,可以在选择的量上和深度上超过一般的学校,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思考;一般的学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识性的介绍,让学生对家乡风貌有所了解.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即可。

二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量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潭。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成人化”的课程资潭,因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提供给学生自我构建的,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倒进学生的脑袋里。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潭的一十基础要素,并直接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比如,在西北某一个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学生们对当地黄土高原的民族音乐非常感兴趣,但是农村地区艺术类教师缺乏是个普遍现象,就连艺术课程开设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虽然学校可以开发西北民歌这一课程资源,但充其量大家只能简单地模仿民间歌手的演唱,更深一步从民族音乐本身去研究、去理解,恐怕就不行了,这种师资条件的欠缺就制约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看看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他们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们才能游刃有余.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比如,在扛苏南部地区的一所普通初中里,体育组里有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在体育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投入精神,他们每天清早就起床,风雨无阻,从市区赶到位于郊区的学校,和学生一起锻炼身体,这个学校的学生从不用突击训练,就可以在全市的体育比赛和中考中稳居头名,参加学校足球队、篮球队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像体育一样出众。该校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师资源积极进行各种体育类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生们踊跃报名,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同时也为其它课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探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教育部、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

“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各不相同,实际上就是要求农村学校从自身的特色出发.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

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声名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探,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糠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有的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多用点心思,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紧密接触,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虽。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美国是当今受毒品肆虐最为严重的国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吸毒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整个社会风气日下,道德沦丧。社会非常需要教育对此作出回应。为此,从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出发,美国许多中小学校充分开发禁毒教育课程资源,甚至还编写了专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有关禁毒方面的教育。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从社会需求出发,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二、管理执制:资源开发的切实保障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在人们对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和意义把握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课程资源得到及时开发,并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有效的管理是根本保障,我们要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为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直撑。

1.建立课程资源库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课程膏潭库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作用重大,教师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益。资源库里不仅要有大量文本、文献类的资源,还要有许多超文本类的课程资源,使资源的数量、品种、形式多样,保持库里资源的充裕丰富。

这种课程资源库不仅每个学校需要建立,并且要形成自己的特点,各级地方教育部门也应该建立课程资源库,更大、更充裕的图书馆,这样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向深入发展,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层的探究和体验,而且,还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把各组各类资源库联系起来,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多重服务和深度支持。

2.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纵向从基层学校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横向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的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

中小学校首先应该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的实施高不开课程资源的强大支持,课程改革为教师实施进程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这需要大量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填补,学校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资源章识;在各个学校形成个性、独自为战的同时,要加强校际间在资源开发方面的联系,一个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大家共享,整体提高课程实施水平,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各级地方教育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其它相关部门也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行指导,从更高层面促进课程资源的建设。

3.构建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尤其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第一步往往是最难走的.这种机制应该尽早建立,促使学校和教师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积极进行课程资潭的开发,把第一步迈好。

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的建设可以是体系化的.出台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资源开发奖惩办法,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控;也可以先在局部某些方面做点尝试,比如,在一些评审、评奖、评选先进等活动中,甚至在教师的职称晋级时.可以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成果指标。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会受到广大学校和教师的极大重视,肯定会促进课程资源开发网络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充分合理开发。

三、存在问题:问题资源的制约瓶颈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章识薄弱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镇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教师们应该也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已经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鞋师在实施课程时,仍然按照习惯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上一堂课的内容.20分钟就讲完了,下面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实际就是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童识,仅仅关注教材这一传统的课程资源,把教材上的内容敦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周围大量鲜话的资源进入不了他的视野,难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

2.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提到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新课程,马上就是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材,我们看到许多地方和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成果就是一本本的教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国家课程需要以教材作为载体形式,但是地方和学校在开发课程资源时,绝不能把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同于编写教材,尤其是不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

我们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材料,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所以,资源的载体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即使我们要用教材文本作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载体,这些教材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也不一定就是学生人手一本的课本,完全可以是教师讲稿、讲义,可以是供学生选择的资料,还可以是学生的操作材料等等,要坚决反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课本化",倾向。

3.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受时代与观念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课堂中,教师是主宰,是权威,以“讲”为主的教学活动贯穿了整个课堂,教材也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的t没有多大的弹性,更多地从教师如何教学的角度来考虑。这样一来,导致所谓好的教师就是采用“高超”的、学生喜欢的教法,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现在,则要突出强调一种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建课程的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要实现而且也必须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参考文献略

文章选自 《当代教育论坛》2003(9)

(1)、挖掘教材,沟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接近学生的认识水平

(3)、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4)、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物理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总之,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发、利用好课内外的物理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必定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天地。

2. 高分急求-校本课程开发论文

【乒乓球器材规格】
场地规格赛区应由0.75米高的同一深色的挡板围起,并与相邻的赛区及观众隔开。每张球台的比赛场地面积为8米×16米。场地内放有球台、球网、球、挡板、裁判桌、裁判椅、计分器等。每张球台至少还要使用两台电子计分牌,决赛时使用四台。电子记分牌安放在乒乓球比赛场地两侧后面或四角,牌上有运动员的姓名、所属国家或地区、时间、各局比分等,使观众在看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显示屏上的比分。体育馆内还有一个所有观众都能看清楚的大电子显示屏,能同时显示所有球台比赛的有关信息。决赛或仅使用一张球台比赛时,裁判员使用话筒,以方便全场观众观看比赛。器材规格球台——高76厘米、长2.74米、宽1.525米,颜色为墨绿色或蓝色。球网——高15.25厘米、台外突出部分长15.25厘米,颜色与球台颜色相同。球——呈白色或橙色,且无光泽,直径40毫米、重量2.7克的硬球。挡板——高0.75米、宽1.4或2米,颜色与球台颜色相同。所有器材均由国际乒联特别批准和指定。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包括训练设施均必须采用相同牌号的器材。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很细微的运动。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和精神都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中,运动员需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对手球拍撞击球时的动作、时间、部位、拍形和来球的运行情况及对手的表情等;还要用耳朵听出对手球拍撞击球的声音,从而判断出来球的旋转、速度、力量、落点、节奏情况以及对手的心理状态、可能采取的战术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自己如何回球。运动员对这些情况的正确判断和击出有威胁的回球,除了依赖自身的能力以外,还需要一个很好的赛场环境。因此,观看乒乓球比赛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从运动员准备发球开始到这个球成为死球的这一段时间内,整个赛场要保持安静,不要鼓掌、跺地板、大声讲话、呐喊助威、随意走动、展示旗帜和标语等。
(2)不要使用闪光灯拍照。闪光灯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乒乓球球拍和球的碰撞是在瞬间完成的,闪光灯会闪花运动员的眼睛,使运动员无法判断来球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回球的质量和命中率。
(3)呐喊助威时要含蓄一些,不要将锣鼓和喇叭带进体育馆内,因为过大的声音、过激的语言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心情和注意力。
(4)场馆内禁止吸烟;手机关闭或调整到振动、静音状态。
[编辑本段]【乒乓球运动的改革】
“小球”变为“大球”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队囊括第三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7项冠军之后,就有人提出把乒乓球加大,把网加高等建议,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此后,乒乓球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球速越来越快,旋转越来越强。不少运动员对阵时回合减少;有时球飞如闪电,观众还未看清,胜负已经决出,削弱了乒乓球爱好者的兴趣。为此,国际乒联前主席荻村伊智朗曾考虑把乒乓球加大。而徐寅生担任国际乒联主席后把这件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6年5月,国际乒联理事会同意试验大球的提案——为减缓球速和旋转,增加回合和观赏性,建议将乒乓球的直径增大两毫米。国际乒联准备次年在日本举行的青年锦标赛上做试验,但由于日本厂商意见太大而作罢。当时,改大球只是建议,厂商要生产大球,需要投入资金重制模具,调整工序,若建议最后被否决,资金就浪费了。
为支持乒乓球改革,上海红双喜乒乓集团毅然承担了试制任务,按要求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大球,由国际乒联送给各会员协会试用。世界上唯一拥有测量动态乒乓球速度和旋转仪器的中国乒协主动承担了测试工作。中国乒协科学委员会科研人员做了“不同直径和重量的乒乓球对击球速度和旋转影响的实验”。实验结论是:直径大的球,速度慢于直径小的球,旋转弱于直径小的球;直径相同的球,重量和弹力大的要比重量和弹力小的球速度快、旋转强。
1997年第四十四届世乒赛期间举办了首次试验大球的比赛,但影响不大。1998年春天,由徐寅生提议举办的苏州国际乒乓球“大球”赛做了第二次试验。中国乒协主动承担了苏州试验比赛的经费。199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又举行了一次试用大球的国际比赛。
1999年在大维第四十五届世乒赛期间举行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大球改革”提案因未获得四分之三多数票而被搁置,124名委员中有84人投赞成票,30人反对,10人弃权。当时新任的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说,有些代表因对这项改革措施将带来的影响不了解而投了弃权或反对票,他将做解释和说服工作。
2000年2月23日,国际乒联特别大会和代表大会在吉隆坡通过40毫米大球改革方案,决定从2000年10月1日起,也就是在悉尼奥运会之后,乒乓球比赛将使用直径40毫米、重量2. 7克的大球,以取代38毫米小球。
此外,乒乓球运动的改革还有“实行以‘11分制’取代‘21分制’”、“无遮挡发球”。从2008年9月1日正式实施“禁胶令”,改用无机胶水。有挥发物的溶剂胶水通常被称为有机胶水或快干胶水,其主要成分是黏合胶体和有机溶剂,后者是指低毒性、有挥发性、能溶解黏合胶体的化学溶剂,其中含有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成分,国际乒联对胶水中的有毒成分有一定的限制标准。有机胶水能增加海绵弹性、提高击球速度,每名运动员在参赛之前都需要给球拍刷上数次胶水,这也被视为乒乓球比赛的必备武器。无机胶水既无色也无味,稀释度近似水,不会增加海绵弹性,只需要刷一次,这种胶水的底板易清洁,不留任何残留物。
乒乓球技术四个基本因素是:力量、速度、旋转和落点。
力量作用于球,是通过球的前进速度和旋转强度表现出来的。如果你在进攻当中猛力扣杀,使对方接不好,那么你就要打得有力量。如果你是在加强旋转的强度,无论是制造上旋或下旋,那么你一定要用力摩擦球。
为了尽量减少对方的准备时间,你必须抓紧时间,争取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把球回击到对方的面上,使对方措手不及,这就速度。
为了增加对方还击的难度,还可以制造各种旋转球,迫使对方回球失误后“出机会”球,这就是旋转。
乒乓球不大,要使自己打过去的球更具威力,必须要调动对方前后、左右的移动或奔跑。因此要讲究落点。
所以说,力量、速度、旋转、落点是乒乓球技术的基本因素。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我们国家在乒乓球历史上占有很强的地位,我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有更大的提高。
[编辑本段]【乒乓球概述】
乒乓球(英文为table tennis)是球类运动之一。
乒乓球和网球的规则基本一样,乒乓球运动是在桌子上进行的,因此有“桌子上的网球”之称。
打球的时候,由于球发出“乒乓”声,所以称为“乒乓球”。
现时的乒乓球直径40.00毫米,重量2.40~2.53克,白色,黄色或橙色,用赛璐珞制成,乒乓球台长274厘米、宽152厘米、高76厘米,中间有横网,运动员各站球台一侧,用球拍击球,球须在台上反弹后才能还击过网。以落在对方台面上为有效。比赛以11分为一局(有时长期实行21分制 最早甚至出现过100分制 )采用五局三胜(团体)或七局四胜制(单项)。比赛分团体、单项(单打 双打 混双)。
乒乓球运动于十九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相传起源于网球。相传当时几位大学生将桌子当作场地,用木板将酒瓶塞像打网球一样在桌子上推来推去,故称之为“桌上网球”,也就是乒乓球的英文“table tennis”的由来。1900年左右,由于轻工业的发展,球改成用赛璐珞制成的空心球。纽约的印刷工人海维特调制出一种外貌很像象牙,受热变软、遇冷变硬的人造塑料,取名为赛璐璐,1869年海维特用赛璐璐制造了一批乒乓球,很受人们欢迎。现在,乒乓球多用棉花制成的塑料加工而成。19世纪后,乒乓球运动便逐步发展起来。 第一次大型乒乓球比赛于1900年12月在英国伦
球台敦皇后大厅举行,开创了乒乓球比赛的先河。参加比赛的有三百多人。比赛时,男运动员要穿上浆领子的衬衣和坎肩,女运动员要穿裙子甚至还要戴帽子。
1926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正式成立,并决定举行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五十多年来,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运动员使用的球拍虽形状各异,但都是木制的,击出的球的速度慢。力量小,谈不上什么旋转;打法也单调,只是把球推来推去。
1936年,第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匈牙利布格拉举行,大赛中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局面。男子团体冠军争夺赛,在罗马尼亚和奥地利进行。比赛从星期天21时进行。熟料双方派出三名削球手,由于打法相同,双方水平又接近,且都用了蘑菇战术,不肯轻易挑板,而且企图从对手的失误中取胜。比赛进行到三时还是2:2。当地规定,公共场所必须在3时关闭,惹来了警察干涉,最终耗时31时奥地利才以5:4战胜。
1903年,英国人古德发明了胶皮球拍,有力地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从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国选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圆柱形颗粒的胶皮拍。击球时增加了弹性和摩擦力,可以使球产生一定的旋转,因而出现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这一打法在欧洲流行长久,不少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一时期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欧洲,其中匈牙利队成绩最突出,在117项次世界冠军中,他们获57、5项次,占欧洲队的一半。但这种球拍只能以制造下旋为主。人人皆此,磨来守去,即使夺得了冠军也毫无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日本运动员道德在世界比赛中使用,并一举夺取得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的四项冠军,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由于日本运动员利用这种球拍创造的远台长抽进攻型打法,具有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发球抢攻威胁大等优点,因而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欧洲防守型打法被逐渐取代,使日本夺得了五十年代乒乓球运动的优势,1952年到1959年,在49项次世界冠军中,日本队夺得24次项次,占47%。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一次大提高。
1959年,容国团获得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了国际乒坛。逐渐形成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夺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二十七、二十八届男子团体冠军。中国近台快攻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远台长抽打法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六十年代,中国乒乓球技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乒乓球运动的优势由日本转移到中国。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
在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运动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取日本弧圈球技术和中国近台快攻打法之长,创造出适合于他们的先进打法,即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的打法。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克兰帕尔和约尼尔。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球的打法,是以正反手快攻为主要技术,用反手快拨快攻力争主动,以正手拉弧圈球寻找机会扣杀为得分手段。代表人物是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奥洛夫斯基等。这两种打法的特点是放置较强,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回旋余地较大。乒乓球运动又推进到放置和速度紧密结合的新高度。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交往和学习研究的加强,各种打法互取长短,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和提高。比如,我国近台快攻、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横拍快攻结合弧圈球等打法和技术,均有所发展和创新,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现在,乒乓球已发展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亦已拥有127个会员协会/是世界上较大的体育组织之一。由国际乒联和各大洲乒联举办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洲际比赛及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国际比赛不胜枚举。1982年,国际奥委会关于从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必将激起世界各国对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重视,推动乒乓球运动更快地发展。
【乒乓球得名的由来】
1890年,几位驻守印度(India)的英国海军(navy)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后来他们改用空心的小皮球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并用木板代替了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来。
Table tennis出现不久,便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20世纪初,美国开始成套地生产乒乓球的比赛用具。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名称,如Indoor tennis。后来,一位美国制造商以乒乓球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创造出ping-pong这个新词,作为他制造的“乒乓球”专利注册商标。Ping-pong后来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个正式名称。当它传到中国后,人们又创造出“乒乓球”这个新的词语。
在日语里,乒乓球叫做“卓球”。乒乓球运动的很多用词是从网球变来的。打乒乓球所用的球叫ping-pong ball或table-tennis ball,乒乓球台叫ping-pong table,台面称court,中间的球网称net,支撑球网的架子叫net support。
乒乓球单人比赛一般采取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所谓“局”,英文是set。发球叫serve。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欧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称为“桌上的网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网球发展而来。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
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后被追认为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同时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
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进。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随著现代工业的发展,欧洲人把带有胶粒的橡皮贴在球拍上。在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人又发明了贴有厚海棉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种类似网球的橡胶球,1890年,英国运动员吉布从美国带回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用于乒乓球运动。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赛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初每年举行一次,1957年后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从此,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
乒乓球运动大约在十九世纪末期起源于英国,随后传到美国、欧洲中部、日本、中国及韩国等地。乒乓球运动起初被很多人视为娱乐活动,但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主要运动之一。乒乓球运动于1988年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承认,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其中包括了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及女子双打。

3. 请结合“概论”所学知识和方法,通过实践调研和认真思考,在亲身体验和比较分析现实状况的前提下,为我校

如今,学校进入又一个五年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必将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机遇期。面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必须用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来引领学校事业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十二五”(2010-2015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全国、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指南,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走“教育管理人本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教育手段现代化、育人质量素质化”的发展道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升学校品位,更加彰显办学特色。

二、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善于合作,敢于竞争,身心健康,意志品质坚强,审美情趣高尚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人本理念,倡导文化管理,打造书香校园,提升科研品位,创造学校特色,实现跨越发展,将学校办成校风端正、设施一流、理念先进、质量优良的学习型、科研型、现代化、特色化的农村优质高中,力争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 推进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育人工程。

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关注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行为能力的发展和现代意识(公民意识、主人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特点,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讲究德育工作实效,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专业过硬、责任感强、年富力强的优秀班主任队伍。完善德育考评机制,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要进一步开展学校德育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富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形成德育活动、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的科学体系。

2.明确德育工作主题。遵循德育工作规律,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按照学段特点确定德育主题有序推进实施,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系列化、课程化、特色化。

3.拓宽德育实施渠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课程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立体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4.形成德育长效机制。积极围绕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狠抓学风、班风、校风建设,狠抓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以简便易行为准则,寻找突破口,常抓不懈。经常性地开展德育案例和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价值所在。

5.打造学校德育品牌。深入实施自主德育,切实改革评价体系,真正确立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信任、尊重、理解的原则,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我调控、主动发展。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做好班干部、团干部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在自主德育中的作用。

6.推行德育导师制度。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思想,按照教师和学生100%参与的原则,根据班级内教师数和学生数确定教师与学生的结对比例,通过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师生结对对象。教师负责在课外详细了解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思想困惑时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计划,通过家访或网上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共同教育的机制,对贫困生或其他特殊学生提供救助渠道,了解学生的状况,学业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关心学生成长。

(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今后5年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强校方针,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选修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1.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打造优势学科,提升发展弱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坚持稳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加选修课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努力推出精品课程,出版校本教材,形成学校课程特色,在全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2.创新课堂教学策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转向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人生发展的同行者。重视课堂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推广,努力形成校本特色,大力倡导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校本课程管理与研究机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分阶段、分学科、分专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行教师申报、学校立项、专家评审、学生试用的办法。今后5年,开发5门左右校本课程,初步建立起学生选修课程体系。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5.加强学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学生导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4,兼顾学生个人兴趣、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特殊地位等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开发学生研究性课题;结合各类竞赛,确立重点研究选题。学校保障课题研究经费,并实行分类管理。

6.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的艺体、科技及实用性人才。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绘画、书法、音乐、诗歌等高雅艺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三)打造专业化、研究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学科知识能力专业化、教育理论素质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以及教学品质专业化。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应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学校培养培训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各层次优秀教师预备培养制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批在姜堰、泰州有影响的教学名师。

3.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好教学和德育指导老师,协调各部门力量做好青年教师工作,制定好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计划,将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及时放到教学、管理岗位上锻炼,充实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力量,促进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4.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实施“1133”计划,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对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统筹安排,系统管理。加大名优教师培养力度,明确培养目标,延长培养时间,加强考核管理。通过3~5年努力,教师中达研究生水平10人,姜堰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10名,泰州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3名,校内名师30名。

5.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人人参与重点课题研究(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2个课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将教学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纳入个人业务考核范畴,并作为评优、奖励、晋级的依据之一。

(四)完善科学化、动态性管理机制。

创新和进一步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管理目标明确化、管理工作责任化、管理过程精细化、考核评价科学化,保证学校在依法治校、民主开放、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1.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成立校级、年级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质量管理的目标与责任;围绕学校教学中心优化岗位设置,形成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岗位体系;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明确的工作责任标准,把学校质量落实到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人员、落实到日常工作每个环节。

2.创新分配制度。完善评聘分开、以岗定酬、绩效挂钩、多劳多酬、优教优酬、优劳优酬、优管优酬机制,全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部门、年级组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理顺部门与年级的关系,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关注细节,注重过程,突出绩效,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4.实行动态人事管理模式。根据奖先促后、追求适合的原则,依据学校有关考核的综合情况,实施各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保持学校人力资源的调配最优化。

5.构建“文化管理”格局,激发共同遵从的校园价值取向,形成“发展学校、成就未来”的清晰办学理念,优化自然环境,和谐人际环境。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努力实施和谐、透明,充满文化底蕴、饱含人文关怀的智慧管理。

(五)建设交互性、数字化网络平台。

1.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让所有教师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信息化硬软件建设,实现校园数字化升级。重视硬、软件建设与改造,逐年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整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和图书信息中心,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全面的网络互动化、教学多媒体化、管理数字化;完成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工程,建成校本资源库及课件研发制作室,使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保持全市的领先水平。

3.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包括智能办公系统、教学及管理系统、家校互联系统、家长信息自动传发系统等,探究远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效能。

(六)开展全员性、草根式教育科研。

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方向,规范教科研管理,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实施教师成长三年规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1. 克服“功利主义”干扰,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完善教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推动教科研向应用和为学校发展服务的方向转变,建立学科交*、队伍整合、资源共享的教科研体制,完善教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创新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制定和完善“教科研立项制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奖励制度”等,鼓励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等教科研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人人参与校本课题研究。

2. 坚持“草根研究”法宝,构建开放的教科研网络。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开放式的学校教科研网络,为教师获得经常性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类公开课、论文评比、课题研究、学科基本功大赛、专题论坛等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了解教改信息,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鼓励教师积极自觉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科学研究意识,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 紧扣“课堂教学”改革,回归务实的教科研本源。搭建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反思交流平台,围绕“教学有效”“课堂高效” 开展广泛的校本专题研究。切实加强集体备课,高度重视教学反思,每个教研组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教科室要及时展示优秀的专题研讨案例,并做好论证推广工作。各年级要大胆设立 “教改试验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争取在“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出成果、创特色。将教科研能力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考核内容之一,对教育教学研究成绩优异者实行重奖,从而大力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

(七) 锤炼高品位、特色化校园文化。

文化性是学校的重要特性,是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根源。一流学校必然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学校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成为文化圣地。今后几年,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生态化、人文化的学校

1.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根据学生发展兴趣、特点,鼓励、支持学生组织各类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使学生社团成为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强大动力源、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

2.培育高端精品文化。学校制定经典阅读计划,推荐必读、选读书目,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通过举办经典著作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读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经典、亲近经典、理解经典,要求每个学生高中三年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范围内系统、深入地阅读3~5本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3.优化校园文化设计。注重学校形象设计,以更生动的时代形式反映学校精神。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凸现学校人文特色,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将校园变成一本鲜活教材,激励师生斗志,不断地追求卓越。重视校园自然景观建设,烘托学校人文特色,将校园变成一座生态化的公园,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营造一个宏伟典雅、充满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文明气息的花园式学校,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发挥示范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让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规范宣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5.关注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构建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办好“职工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面展示教职工的才艺,充分愉悦教职工的身心。

6.办好 60周年校庆活动,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建立较完备的毕业生信息库,大力宣传学校优秀毕业生。

(八)提供高质量、人性化后勤服务。

探索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经验,加快学校后勤保障建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迅速启动学生食堂新建工程和运动场升级工程,一年内建好学生食堂和运动场。

1.推进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工作效率高的后勤保障队伍,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继续完善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3.强化成本意识,注重精细管理,创建节约型校园。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堵塞浪费漏洞,加强环节监管,做到物尽其用。

4.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级“生态校园”。重视环境育人功能,精心打造一流育人环境,努力实现绿色满校园、处处闻鸟语、四季有花香的绿化美化效果。将绿色理念拓展到教育、教学、管理各个领域,实施绿色管理、绿色德育、绿色课程和绿色后勤,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保障监督机制
制定和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制定过程须广泛征求意见,经专家论证,教代会通过,最终形成共识。为此设立以下保障条款: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规划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重大问题,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积极寻求政府、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外部支持。
(二)机制保障
加大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工了解规划,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增强执行实施规划的权威性、自觉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围绕此规划高效开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促进校务公开。

(三)物质保障
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科学合理的编制每年预算。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产,努力提高资产使用率。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用于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设施配置、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对外交流等。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创造最大效益。

4.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它们以各种载体形式呈现出来,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广泛支撑。面对这么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和开发?首先,要做一个价值判断,哪些是学生们最迫切需要的,对于他们现实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这些资源应该得到及早优先的开发,把虽然学生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并不是特别强烈的课程资源留在后面开发;其次,还要考虑到具体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等一些特殊情况,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要能为他们所接受和理解,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地被学生内化吸收,就暂时不要开发。总的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有以下四个途径,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1、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因此,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从开发出来的资源的有效性出发,把关注学生的现状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 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国家级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和一般的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学生的层次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开发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同样是关于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的开发,对于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来说,可以在选择的量上和深度上超过一般的学校,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研究;一般的学校可能更多地作一些通识性的介绍,让学生对家乡风貌有所了解,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即可。二 是要对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各种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是不一样的,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成人化”的课程资源,因为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提供给学生自我构建的,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平台,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头脑中的课程资源倒进学生的脑袋里。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同时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个瓶颈,它将极大地制约我们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比如,在西北某一个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学生对当地黄土高原的民族音乐非常感兴趣,但是农村地区艺术类教师缺乏是个普遍现象,就连艺术课程开设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虽然学校可以开发西北民歌这一课程资源,但充其量大家只能简单地模仿民间歌手的演唱,更深一步从民族音乐本身去研究、去理解,恐怕就不行了,这种师资条件的欠缺就制约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看看我们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他们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这样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们才能游刃有余,对学校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比如,在苏南地区的一所普通初中,体育组里有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在体育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投入精神。他们每天清早就起床,风雨无阻,从市区赶到位于郊区的学校,和学生一起锻炼身体,这个学校的学生从不用突击训练,就可以在全市的一些体育比赛中稳居头名。更难得的是,参加学校足球队、篮球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像体育比赛中稳居头名。更难得的是,参加学校足球队、篮球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像体育成绩一样出色。学校利用这样的师资条件,积极开发各种体育类的课程资源,建设体育类的校本课程,学生们积极踊跃报名,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为其他课程的实施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总之,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教育部、农业部共同颁布了《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而且,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牧区的学校、林区的学校和渔区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各不相同,实际上就是要求农村学校从自身的特色出发,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 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名声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深,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要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有的新建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多用点心思,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让学生随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课程资源,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本次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5. 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基地 如何申请

关于申报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报告

发布人:上帝的笑 发布时间:-12-7 点击次数:38

关于申报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报告

为了健全我校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根据省课改办[2004]7号文件《关于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精神及省课改办[2005]2号、市课改办[2005]1号文件要求及庆教研[2005]第17号《关于开展“庆元县第一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选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将以此为契机,通过评选活动的开展,推动校本教研向系统化、科学化、特色化迈进。我校根据近年来在校本教研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认为申报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有着深远的意义。特提拟此申请报告。

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显突出。我校于2001年开始着力于“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反思型教师的研究策略》主课题,各学科、各教研组结合自己学科特点提出子课题,尽管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但由于对校本研究还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理论上又未具有专家的引领,在实践方面也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因此,近年来,我校就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作为重要课题进行摸索,并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同时,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现。

一、 确立目标,明确任务,提高开展校本教研的自觉性

校本教研强调以校为本,建立自下而上的教研制度,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为研究载体,进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了增强开展校本教研的自觉性,我校提出了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首先,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不仅仅是专业研究人员份内工作,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科研也并非神秘莫测的高深东西,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产生于教学生涯之中。其次,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展开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积极研究如何开展自我反思,如何提高先进教育理念引领的针对性,如何提高同伴互助的有效性。再次,逐步建立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诸方面为校本教研创造宽松的环境;最后,沟通校本教研与专职教研渠道,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针对以上思路,我校采取了具体策略:第一、加强学习,增进认识。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因此,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带着教师学习校本教研相关理论,要求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自修计划并按时进行自修,做好学习笔记,通过学习,全校上下对校本教研有了立体的认识,教导处、教科室及各教研组对校本教研分别提出了思路,构建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和计划。第二、研训一体,丰富理论。学校以学科为单位成立教研组,以每周五的定期与不定期为形式组织教研活动,活动以课例、论坛、集体备课、沙龙等为载体或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教学情节用新课程理念、观点进行剖析,以教研评先活动作为激励教师的机制,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同时,教学研究还与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螺旋式推进。我校培训形式丰富,实效性强,深受广大教师称赞。教师培训不仅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还进行教师自我内化式参与培训,即“自下而上”的培训、“互动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实战式”培训。我校先后选派教师外出学习每年平均有70余人次,多次请外面教育专家、名师到校讲座、讲学,如聘请嘉兴名师到我校为学校教师及全县骨干教师讲学等。学校还请本校骨干教师先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教师既获得理论的指导又有实践操作示范,增强互相学习的借鉴性。我校十分注重教师培训的投入,仅培训一项,学校从有限的资金中注入校本培训费用竟达每年10万余元之多。

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增强落实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的基地,教师作为研究者,要致力于梳理教育教学的先进思想,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学校要营造浓郁的研究学习氛围,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发挥集体智慧。

1、完善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全体教师都是校本教研的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开展,我们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如教研组活动计划、教研论文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比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教师自学制度等。学校以教研组、教科室为单位,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所有的中层干部都参与校本研究活动。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的约束,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同伴互助,形成一股互帮齐进的学习氛围。为了让教师更快地成长起来,首先,学校开展了“一帮一”结对活动和“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活动。由学校名师与年轻教师进行业务结对,并制定名师培养计划和结对计划,通过过程管理和终结考评,对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其次,广泛开展听课、议课、赛课活动。学校规定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后要求议课和评课。各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采用“一课多轮”和“多人一课”的教研形式,通过同一人同一内容的多轮上课和同一内容由不同教师来上,教师在与自已的比较和他人的比较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备课时,我校大胆改革,要求大年级组采用集体备课,教师个人再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备出子教案,让教师从抄教案的劣迹中走出来,将更多时间用于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同时,学校通过推门听课、邀请课、检查课相结合检查教师备课情况,要求教师每月上交一篇优秀教案,每学期一次现场撰写教案比赛。再次,我校强调教师将身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力求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几年来,学校课题研究质量迅速提高,在省市级立项、获奖的课题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最后,组织教师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去年,我校组织教师以学科为单位、以“课例”为研究对象,撰写《课堂教学评价与分析报告》,学科组通过合作分工,各位教师都写出了质量较高的个案分析报告,其中方建友等教师合作的个案研究报告被上海教科所确定为优秀研究成果,并被评为二等奖。

3、自我反思,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教学反思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行动跟进,并能促进教师丰富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自已的教育思想。我校要求每学期两篇教学随笔和每周一篇课后反思。同时,要求教师对课前和课中也进行反思,教师通过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促进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者向“学习型”教师转型。

4、平等对话,提供交流对话平台。学校建立值周校长交流对话制度,每周确定2名教师为值周校长,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进行换位思考,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学校还扩大平等对话面,成立“教师信箱”,建立网络,形成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设立了“关于江小”、“新闻频道”、“教师频道”、“学生频道”、“留言”、“论坛”、“教育教学专栏”等栏目,教师可在网上发表论文或教学随想,推荐优秀课例,进行教学评论,也可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可在网上发表作文,提金点子等。这些措施拉动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教师与各处室,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深度会谈、专题研讨的对话。也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对话平台。

5、能说会写,苦练教师基本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较好的语言感觉能力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语言感觉能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对全体教师举行普通话培训,利用每周星期二、三、四的第六节课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以普通话测试材料为主,另加教学日常用语等。本次培训列入教师考勤,规定45周岁以内的教师一律参加,45周岁以上的教师提倡参加,并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记学分;学校不定期开展教师辩论赛,以新课程改革研究为论题,既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又锻炼教师的口才,我校教师的辩论能力显著提高,各种赛事成绩卓著,如在县首届小学教师辩论赛中获亚军,其中邬玲莉、林海华等教师还代表我县参加市小学教师辩论赛。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交一篇优秀论文,制定论文奖励制度,激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几年来,教师在全国、省市级论文比赛中频频获奖,并在《中国教师报》等国家级刊物中经常发表。学校已着手将教师论文编辑成册。

三、 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努力构建校本教研特色化。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我校校本教研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某些方面具备了自已的独特优势,但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校本教研要走向特色化、系统化,还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1、阅读考级,促进学生热爱读书,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学校开展了“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读书活动,开辟了阅读考级读书园地,编审了阅读考级办法,鼓励学生争当“星级阅读能手”。

2、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编印家校联系卡,促进家校多向联系,形成合力。学校还每周以喜报的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进步情况,一方面激励学生上进,另一方面增强家长配合教育的力度和积极性。

3、幼小衔接,加强幼小合作力度。学校要求幼儿园为小学部开设公开课,让幼儿教育的艺术性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在小学部辐射、推广。同时,规定幼儿园教师经常深入小学一年级听课,为幼小衔接找到合理的定位。

4、教学开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每学期定期举行教学开放周活动。本学期,我校205班、108班分别向家长进行小班教学开放,今后,学校还将在全校各班向社会开放,邀请教育专家、兄弟学校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领导等参与开放周活动,促进学校教学在有序、开放、监督的环境中进行。

5、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发掘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了开发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组成员。学校根据新学校、强师资、重艺术、杂生员的特点,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以庆元廊桥文化为学校文化特色,挖掘庆元廊桥与学校特点的结合点,进行合理组合,形成自已的优势项目,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山区孩子的德育实效性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强大的师资队伍的功能,让教师都能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江滨小学的校本研究就像江滨小学本身一样年轻,还需要历练,需要默契,只有抓住每一次机遇,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必定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校本教研新路子。

6. 征文 我心中的校本课程

课程总目标:

1、以开发本土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及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及责任感。

2、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主题研究式学习活动,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提高。

3、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师生主体性。

一 年 级 上 学 期

单元
课程

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

形式
资源

来源

美丽的校园
认识校园
1、熟悉学校环境,能说出校园内各处地方的名称,能向爸爸妈妈简要介绍自己在学校的见闻。

2、了解学校的生活设施、教学设施及体育游乐设施,部分懂得使用。
2
参观、访问、绘画、泥塑、交流
班级环境

校园环境

老师及学长的介绍

养成良好观察习惯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能主动探索学校,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2
探索、绘画、展示、交流

主题活动:美丽的校园我爱她
1、对学生进行热爱班级、热爱校园、美化校园、净化校园的教育。

2、有爱护校园的愿望和行动,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1
观察、思考、交流、实践












探索社区环境
1、知道自己居住地的名称及所属街道和社区,知道自己居住城市的名称及所属的省份。

2、观察了解社区绿化、环保设施,懂得维护社区环境,在生活、学习、游戏时不妨碍他人。
1
观察、访问、交流、实践
社区文化

城市绿化

公园广场

环城的山水

市花及城市绿化
1、知道市花是石榴花。

2、观察打扮城区主要街道的常见花草树木,认识古树、名木、名花,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知道它们在美化、净化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2
观察、访问、绘画、剪贴

广 场

公 园
1、了解城区有哪些广场 、公园,知道它们所处的方位。

2、在父母或亲友的带领下到广场、公园游玩,感受这些地方带给市民休闲、娱乐的乐趣。

3、大致了解每处地方的特色树种、花卉及典型建筑。

4、用橡皮泥塑造自己感兴趣的形象,如公园里晨练的人、某一处有特色的建筑等。
2
观察、访问、体验、摄影、绘画、泥塑

环绕荆城的山
1、与父母、老师或同学开展登山活动,体验登山的乐趣。

2、知道环绕城区的几座主要山峰的名称,知道山峰上的岚光阁、东山宝塔、唐安古寺等知名建筑。
2
实践、体验、摄影、泥塑

穿城而过的水
1、知道环绕城区的有竹皮河,还有漳河的支渠三干渠、四干渠。

2、懂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牢记“保护城市河道,有我一份责任”。
1
游览、观察、讨论、交流

主题活动: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

1、巩固所学知识,增强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城市环境,做文明市民、文明游客。
1
班队会、反思、实践

一 年 级 下 学 期

单元
课程

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

形式
资源

来源

春满山城
春天来了
1、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美。

2、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观察、记录、交流、绘画
走进大自然

城区街道、园林

城郊蔬菜、水果基地

姹紫嫣红的花朵
1、观察、记录城区各种花卉的名称、颜色、形态、花期,感受花儿的美丽、家乡的美好。

2、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珍藏对这些花儿的美好回忆。
2
观察、绘画、摄影、摄像、口语交际

春游郊游
1、到郊外踏青,亲近自然,认识动植物。

2、初步了解本地常见农作物、特色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过程。
2
实践活动、调查访问

走进动物世界
小鸟的歌
1、查阅资料,考察访问,大致了解荆门范围内生活着哪些留鸟、候鸟。

2、聆听生活在荆门城区、山岭、乡村的各种留鸟、候鸟的鸣声,观察它们的外形,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观察、查阅资料、录音、模仿
有关动物的图文资料、乡村、饲养场、动物园

动物的家
1、了解荆门范围内生活着哪些野生动物。

2、走进乡村,看农家饲养的家禽、家畜,知道名称,了解生活习性。

3、看看你熟悉的市民家庭养了哪些宠物。
2
调查、访问、绘画、泥塑

参观动物园
1、知道动物园中饲养着哪些动物,会用自己的话说出感兴趣的动物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2、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增强动物保护意识。
2
观察、记录、口语交际

我是荆门旅游小使者
可爱的荆门,美丽的家乡
搜集、整理自己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搜集的图文资料、创作的作品,与同学合作,举办一次有关家乡动植物的展览。
2
搜集、整理、展览
学生搜集的资料、自身体验

我眼中的荆门
1、组织主题班队会,向同学介绍荆门有哪些著名风景区。

2、根据自己在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与同学交流自己眼中的荆门。

3、利用打电话或节假日走亲访友的机会向在外地的亲友介绍荆门,欢迎他们来荆门旅游。
1
主题班队会

口语交际

旅游小贴士
到同一景区游览过的同学组成小组,讨论综合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出游乘车线路、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景区特色。
1
口语交际
学生的旅游经验、旅游常识

二 年 级 上 学 期

单元
课程

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

形式
资源

来源

山城的秋天
秋天的色彩
1、观察秋季周围植物的变化,感受秋天艳丽丰富的色彩。

2、开展秋季登山活动,体验层林尽染的秋韵。
2
绘画、摄影、布贴、交流
秋天的山林、果园、田野,商场、超市、街头摊点,学生的体验

丰收的田野
1、到山林,到果园,到田野,感受丰收的喜悦,体验秋天成熟的美。

2、了解荆门有哪些物产,知道荆门是全国著名商品粮、商品棉基地。知道荆门特产漳河蜜桔、毛李荸荠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到粮油店、商场、超市以及街头摊点,看看货架上有哪些荆门特产出售,了解价格,询问销售情况,做好统计记录。
2
调查、访问、记录、查阅资料、口语交际

秋风秋韵
1、通过观察、绘画、摄影、日记、剪贴等形式搜集资料,举办一次以“山城的秋天”为主题的展览或主题班队会活动。

2、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围绕主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
1
展览、班队会、实践活动

我是荆门旅游小使者
神奇的山川
1、通过调查访问,知道荆门境内有东宝山、西宝山、圣境山、莫愁湖、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以明显陵——大洪山旅游区、漳河旅游度假区、纪山楚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旅游景点。

2、利用节假日到自己感兴趣的景区游览,向同学介绍旅游见闻。
2
游览、摄影、摄像、日记
荆门信息港、荆门旅游网、《荆门日报》、地方教材《可爱的荆门》、其他图文资料、荆门风景名胜等

秀美的公园
1、知道荆门有以人文园林景观为主体的城市公园,如龙泉公园、石化公园、钟祥莫愁湖公园、京山县烈士公园;有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森林公园,如钟祥大口国家森林公园、京山虎爪山森林公园等。

2、参观游览,体验徜徉于山水园林之间的乐趣。
2
游览、摄影、日记、交流

各具特色的建筑
1、观察城区的古塔、古寺,游览龙泉书院、陆夫子祠及钟祥明显陵,从其他图文资料上搜集荆门境内其他有名的建筑,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渊源。

2、用泥塑、绘画等形式展示这些建筑的造型特点,有条件的同学可自己摄影、摄像。
2
作品展示、口语交际

我眼中的荆门
1、向外地的亲友介绍本学期你的市内游览见闻,告诉他们荆门的新变化。

2、通过写日记、编顺口溜、创作简单的歌谣等形式歌颂家乡。
1
口语交际、创作活动

二 年 级 下 学 期

单元
课程

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

形式
资源

来源

绿







走向大自然

1、到校园、街道、庭院、公园、山林、田野观察小草、树叶的萌发,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写下自己的见闻。

2、观察春天里小动物的活动情况,保护鸟巢,不掏鸟蛋,不捉小鸟,不捉、不买小蝌蚪。

3、到掇刀草莓基地观察草莓的生长情况,采摘草莓,也可以到城郊蔬菜基地、水果基地开展“生态一日游”活动。
2
参观游览、日记、口语交际
校内外的各种花草树木、环保资料、《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小学《自然》课本、中学《生物》课本

亲近绿色
1、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2、与小伙伴、同学及家长组成小组栽花种树,知道养护方法。
2
查阅资料、参加植树节活动

绿色与环保
1、知道植树造林对保护环境、美化生活的重大意义。

2、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美好环境、美化生活的情趣。
1
讲授、讨论、演讲交流

保护秀美山川
1、交流自己在荆门风景区游览时发现的不文明现象和破坏环境的做法,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谈谈这些做法的危害。

2、与家人、同学讨论,提出保护景区的措施,在班级交流。
2
讨论交流

洁净城市

美化家乡
1、了解荆门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的举措,并向家人、同学宣传,懂得“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种花种草,认养绿地,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2
搜集资料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1、继续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到红领巾街道开展洁净城市、美化环境的活动。

2、开展“保护荆门环境有我一份功劳”主题班队会活动。
3
实践活动

主题班队会

畅想荆门美好

的明天
想象画、泥塑比赛
举行以“我心中的荆门城”为主题的想象画、泥塑比赛
2
想象创作
学生的感受、体验、希望

演讲比赛
举行以“我心中的荆门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振兴荆门的情感。
2
演讲比赛

三 年 级

单元
课程

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

形式
资源

来源

绿







点缀校园的小精灵

1、向老师、园丁请教,弄清校园里每一种花草树木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

2、在科学课老师的帮助下弄清校园里每种植物所属的科、属、种,为它们设计小名片,并挂好小名片。

3、开展种养殖活动,丰富校园生物物种。

4、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联系,成立校园环保大队,聘请学校园丁当技术顾问,划分每个中队的养护责任区。
16
讲授、设计、实践活动

校内外的各种花草树木、环保资料、《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小学《自然》课本、中学《生物》课本、荆门市园林局、林科所










城市风景——竹皮河
沿竹皮河道考察,观察两岸保护设施,看看现在污染竹皮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白保护城市河道的重要性。

4
实地考察、分析、思考
地方教材《可爱的荆门》、《荆门水利》及相关报刊

生命之水——漳河水库
1、知道漳河是本市最大的人工湖泊,是全国八大水库之一。

2、通过实地考察、访问等方式,知道城区生活用水取自漳河水库,了解漳河在灌溉、防洪、养殖、生态、航运、发电、旅游等方面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4
游览、调查访问、查阅资料

富饶美丽的长湖
1、知道长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了解这座本市最大的天然湖泊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及潜在旅游价值。

2、实地观察、调查访问,了解网箱养鱼对长湖水体的污染。

3、比较长湖的昨天与今天,畅想长湖的未来,提出保护长湖的合理化建议。

1
实地观察、调查访问

波涛汹涌的汉江

知道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流经我市,在汉口龙王庙与长江汇合。了解汉江的航运价值及汉江防汛。

1
搜集资料、调查访问

保护水源

节约用水

1、知道水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的巨大作用,懂得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

2、通过观察、访问,大致了解污染河流、湖泊的主要原因。3、想一想,小学生怎样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洁净城市?在班级开展讨论,制定节水公约,在全校推广。

4

搜集资料、讨论调查

制定公约

四 年 级 上 学 期

单元
课程

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

形式
资源

来 源

荆门广场文化

荆门风物
1、搜集在荆门地区流传的民谣、谚语、俗语、俚语及民间故事,调查了解荆门有哪些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2、搜集荆门民间手工艺品,了解荆楚民俗、民风,看看荆门城内的建筑、装饰融合了哪些民间艺术元素,体现了哪些本地特色。

3、举办一次以“荆门民俗”为主题的展览、表演展示活动。
2
调查访问、实地观察、记录
学生实地调查搜集的各种资料、地方教材《可爱的荆门》、荆门城区的各处主题广场

建筑与生活
1、利用节假日看看荆门修建有哪些主题广场,观察这些广场的设计布局特点。

2、观察各广场的典型雕塑,欣赏其造型特点,弄清其象征意义,用橡皮泥或陶泥制作缩微景观。
2
实地考察

创作欣赏

娱乐与健身
1、观察市民在广场开展的各种健身娱乐活动,模仿学习。

2、调查了解市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情况,弄清广场健身娱乐活动蓬勃开展的原因,写出小论文。
2
观察模仿

调查研究

小朋友的乐园
1、到广场亲自体验各种健身娱乐设施带来的乐趣,。

2、通过写作文、绘画、泥塑、摄影、摄像等形式记录城区大小广场给市民带来的无穷乐趣,举办以“荆门广场文化”为主题的展览。

3、根据自己的观察,结合调查访问,提出管理广场的合理化建议。
4
亲身体验

记录展示

交流讨论

保护荆门环境有我一份功劳
告别陋习
1、看看哪些生活陋习严重影响环境卫生,举行告别陋习的宣誓仪式,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动员家人、朋友、同学告别陋习,从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2、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全体市民告别陋习,讲文明,讲卫生。
3
观察宣传

实践活动
市、区政府宣传部、荆门市环保局、荆门市政园林管理处

环保我能行
1、成立环保假日小队,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

2、做好“红领巾街道”的卫生保洁维护工作,清除小区墙壁、街道电线杆上的“牛皮癣”。

3、自觉使用环保产品,拒绝白色污染。
4
实践活动

我是荆城文明小使者
1、开展环保主题班队会活动,增强爱我荆门、美化荆门,还荆门青山碧水蓝天的责任感。

2、举行“我是荆城文明小使者”征文比赛、演讲比赛。

3、为街道设计美观实用、有利于垃圾分类的垃圾桶。

4、设计环保宣传画,写上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
4
主题班队会

征文演讲

创作设计

四 年 级 下 学 期

单元
课程

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

形式
资源

来 源











荆门地形
1、知道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汉江平原与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北部层峦叠嶂,中部岗岭起伏,河港交叉,南部沃野舒展,稻香鱼肥。
1
观察发现、调查了解、教师讲授、口语交际
荆门博物馆、地方教材《可爱的荆门》、《荆门地方志》及其他有关荆门历史的资料

荆楚门户
1、知道荆门因史书称为“荆楚门户,控制要冲”而得名。

2、知道早在4000多年前荆门境内的汉江、长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类居住,创造了长江中游最早的人类文化——屈家岭文化。

荆门行政区划
1、在湖北省行政区划图上找出荆门市的位置;在荆门市行政区划图上找出自己的学校及家庭所在的位置;看看荆门境内有哪些铁路、公路。

2、观察荆门行政区划图,看看荆门下辖哪些市、县、区。

3、知道荆门作为城镇,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代荆门曾是荆(州)襄(州)走廊上的必经要道和关隘,以军事重镇著称,历代君王都在这里设州置县。

2、简要了解解放后荆门的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荆门博物馆
1、参观荆门博物馆,知道荆门古属楚国,了解馆中陈列有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尸”的郭店战国女尸、郭店楚简等国宝级文物。通过馆中陈列的文物以及讲解员的介绍,感知楚地古代先民的生活,感受灿烂的楚文化。

2、通过参观,知道文物的考古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2
参观、感知、体验










丰富的地下宝藏
1、调查了解荆门境内蕴藏着哪些矿产资源,对照荆门地图标出其出产位置,绘制出简明的《荆门矿产资源分布图》。

2、采集矿石标本,在科学课教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矿石标本。
2
教师的讲授、调查了解
学生搜集到的原始资料、统计数据、荆门旅游网、《荆门水产》《荆门地方志》及相关报刊资料

名优特产
1、调查了解荆门境内的农、林、牧、渔业资源以及多种经营带来的效益。

2、根据调查搜集的资料绘制出简易的《荆门水产资源分布图》《荆门林业资源、经济林木分布图》等图表。
2
实践活动

搜集商标

实践活动
1、与小组同学合作,以表格的形式制作出“荆门名优特产名录”。

2、通过写日记、绘画、摄影、拍摄DV作品等形式介绍荆门名优特产。

3、统计你所熟悉的荆门农家收入情况,将全班同学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弄清荆门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看看各乡镇的特色经济是什么。
2
小组活动、交流展示

五 年 级 上 学 期

单元

课程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形式

资源来 源

荆门风物
民间故事
搜集整理在荆门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把这些故事讲给别人听,在班级召开民间故事会。
2
访问、交流
学生自身搜集的资料、地方教材《可爱的荆门》、城市及乡村的生活习俗

名人传奇
1、了解与荆门相关的名人事迹,把荆门名人当作宝贵的精神遗产加以继承和发扬,立志振兴荆门,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2、各班选择1~2名荆门名人作为研究重点,开发相关校本课程,如《斑衣娱亲老莱子》《关公与掇刀》《象山先生在荆门》《抗日名将张自忠》等。
6
调查访问

实践活动

课程开发

风俗民情
1、调查访问,详细了解荆门的风俗人情,如婚丧嫁娶、节日习俗、饮食文化、冠名称谓等习俗。

2、搜集相关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撰写解说词,与四年级同学合办“荆门民俗”展览。
4
实地观察

调查访问

考古荆门
纪山古墓群
1、到荆门博物馆参观出土文物、请纪山籍同学介绍当地古墓群的发掘与保护情况,了解楚地先民的文化与生活,了解纪山古墓出土文物的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

2、选择1~2件文物重点研究观察,写出研究小论文。

3、各班合作,以“郭店楚简”及“楚文化”为主题开发相关校本课程。
6
实地考察

调查研究

课程开发
荆门博物馆、荆门旅游网、荆门境内各处文物保护单位

钟祥明显陵
1、游览钟祥明显陵,了解明显陵的考古价值及文化旅游价值

2、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2
搜集资料

实地游览

其他历史遗迹
1、调查访问、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荆门境内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整理相关资料,在班级交流。

2、按照各处古迹的价值及保护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在《荆门行政区划图》上标出荆门境内各处重点保护文物所在的位置。
2
调查访问

实践活动

荆门揽胜
风景名胜
1、详细了解荆门境内有哪些风景名胜,绘制《荆门名胜分布图》或《荆门名胜一览表》。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期游览家乡名胜,通过习作、摄影、拍摄DV等形式记录游览过程,推介家乡名胜。
4
实践活动

讨论交流
荆门境内各处风景名胜、学生的体验感悟

主题活动
1、组织召开“爱我荆门”主题班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介绍荆门,进一步升华热爱家乡的情感。

2、写建议书、倡议书,号召大家都来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

3、举办“荆门——我可爱的家乡”征文活动。

3
实践活动

班队活动

征文活动

五 年 级 下 学 期

单元
课程

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

形式
资源

来 源

荆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进一步了解荆门市及所辖县市区的历史,特别是行政区划变更情况,搜集有关材料,在班级交流。

2、将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按时间顺序列出荆门历史编年表。
2
搜集资料

参观交流
《荆门地方志》《荆门人民革命史》及荆门市档案馆、博物馆

难忘的战斗

不朽的英雄
1、搜集在荆门这块热土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了解荆门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英勇斗争的史实,借鉴历史,发扬传统,继承先辈遗志,立志振兴荆门。

2、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组织英雄故事会。

3、拜访军休所老红军、老革命,听他们讲土地革命时期地下党在荆门的活动、斗争情况,讲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荆门的几次著名的战斗;到东宝山、西宝山实地考察解放荆门的战斗遗址;举办《英雄的荆门城》展览。
6
搜集资料

实地考察

实践活动
















1、参观城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走访城市街头巷尾,查阅资料进行对比,了解荆门在城市建设、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开发校本课程《建筑与生活》。

2、用手中的笔、照相机、摄影机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我们的家园发生的巨大变化。
2
课程开发

实践活动

参观交流
荆门信息港、《荆门地方志》、地方教材《可爱的荆门》、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取得的资料及自身的理解感悟








1、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荆门境内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在发展荆门经济中的巨大作用,了解其迅猛发展的历程。

2、到邮政局、电信局、荆门移动、荆门联通调查访问,了解这些部门的服务项目、发展历史。
2
实践活动

参观交流








1、参观城区各大医院,了解其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

2、调查走访,了解遍布城区的小诊所、小药店给市民带来的利与弊,写出调查报告,开展辩论活动。
3
实践活动

参观交流








1、参观城区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学、幼儿园及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团体,了解荆门解放以来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了解文化教育事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

2、说出近几年荆门文艺界推出的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如《闹龙舟》《荷花洲头》等,阅读荆门籍作家、诗人的作品。

3、知道“普九”、课程改革等教育大事,立志勤奋学习。
3
阅读欣赏

实践活动












1、通过调查了解、实地参观、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荆门各大企业、特色产业的产品、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及对荆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举行一次以“老字号新效益”为主题的研究活动。

全校师生围绕本专题搜集的图文音像资料及研究的成果,民间手工艺品、民歌、民谣、民间舞蹈及其他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艺术形式,荆门各艺术团体创作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等。

7. 简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2001年7月,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老金厂中学的领导、教师认为《纲要》确定的改革思想和改革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今后较长时间内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全面规划。我们在2002年伊始就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学习《纲要》及有关课改的理论书籍、文章,继尔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发校本课程等课改主题做了实践探索。现就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作阶段性总结。

一、 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认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个理性、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形态而存在要有其自己的课程理念和内涵,所以,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做好前期的理论准备。校本课程应该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样,要有自己的课程理念、课程计划和评价标准,使之成为真正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本义和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校为本,以校长为首的教师群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自主地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和补充性等特征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2、并不是本校教师自己编写的课程资源才叫校本教材,校本课程资源也不要求都要本校教师来编写,开发校本课程也不是一定都要要编写成教材。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编写教材,也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需要和特点的课程资源作为校本教材。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也存在部分学校缺乏规范性、系统性,随便申报开课,然后将一些活动课、选修课的简要教案、简要资料合并起来便称为校本课程,这是不够严肃的。

3、校本教材并非都要印制成册,或学生人手一册,以免增加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又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老金厂中学的做法大体是以下几种:一是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册,如《我的家乡—老金厂》等,由学校自筹经费印制,免费发给学生。二是由学校购置一个班级的使用量,上课时发给学生,下课时收回,循环利用,如使用农函大的绿色农业培训系列教材、计算机技术课程等。三是学校添置部分放在图书馆,如《初中生心理教育读本》、《吉林省地理》、《生活中的数学》、《农村实用技术》,让有兴趣的学生借阅。四是教师开发生成的教案、讲义等资源,用于教师授课用,或只提供给教师渗透课堂教学用,不编印成教材,也不提供给学生。

4、教育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着眼于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发展首先是人的思想的发展,没有教师思想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而,活动课、选修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常规课程的编制的研究能力、整合能力,有利于教师利用专业技能真正成为教材、课程开发的主体和主角,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实践表明,用活动课、选修课等课程形式,通过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学方式,可以使校本课程得到较好的实施,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为了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学校开发课程不仅可以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形成一个纵向结构,让课程内容充满活力,同时,在开发校本课程中,从教师、学校社区等不同角度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与重视。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个性特长出发,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调适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创新品格的形成。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实践常常是凭教育者的良好愿望让学生去知道什么,应该怎样做,违背学生的意愿和需要,所以,《纲要》强调开发校本课程一要依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二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例如我校的新编校本教材《我的家乡——老金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要与时俱进,呈多样化,具有选择性,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满足不同需要的可能,所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十分理性的过程,也是教育创新的过程。

实际上,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已经有了一些校本课程的客观存在:一种是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原始表现形态;一种是学校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或依据学校特色、当经济特点而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实施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从学生实际需要,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一些适应性的组合与改编的校“本”课程是自编教材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纲要》中也提到“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所谓“选用”即拿来主义。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该重视校外的课程资源,如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否直接形成课程这要看具体的情况,但它总可以作为的参照和补充。

二.老金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老金厂中小学是桦甸市第一批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有许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新事物,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我校决定由我先行探索,我毕业吉林农业大学,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加上这几年生物教学,二着一结合,形成了以老金厂地区为背景,以学生家乡为依托,将农业、生物和家乡有机结合的校本教材,即《我的家乡——老金厂》就有了 雏形,有了大的方向,下一步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整理资料又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一开始主要依《老金厂乡志》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现简单介绍一下:

(一)《我的家乡——老金厂》的内容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我的家乡——老金厂》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在主题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人、自然、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学生展现的是一个真实、完整、动态的世界,一个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世界。除此以外在生物,体育,数学,语文,地理等学科也有教好校本课程开发,是对《我的家乡——老金厂》的有益补充。

《我的家乡——老金厂》的内容根据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的家乡——老金厂》主要由概述,美丽的传说,地名小考,物产资源,历史战事五部分主厂主组成。每一个部分可以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容。

1、美丽的传说:主要是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传说,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儿童的心理对他们起很大的作用,他们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自己讲故事,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借灯桥的传说》,《老金厂的传说》,《老牛沟的传说》,在老金厂这些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多少都知道一些,会感到很亲切,很熟悉。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很好,课下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是在讲美丽的传说时用,效果非常好,把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2、 地名小考: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村小,这种融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愿意了解更多的对方的事情,地名小考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老金厂的五个行政村,以及相关的自然村,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这些自然村,了解自己家的一些来历,可以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用活动课来学习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厂行政区图,学生找自己的家,课后收集与家有关的资料。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 物产资源:各种动物和植物是身边最常见的资源,利用梅花鹿,羊,野猪,狍子,人参,五味子,贝母,黄芪等,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与生物建立联系,让学习生活化。学生对大自然可触可摸,一种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利用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校园的教育资源,活跃了学校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与自然贴得更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的各种图片,文字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动物和植物资源。男生对动物感兴趣,而女生对花草较亲切,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材料的同时也有很大的收获。

4、历史战事: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利用发生在老金厂的一些历史战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历史战事的讲解主要是以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有名的战事为主线。通过讲故事,扮角色,找资料等形式教学,以相关的主题活动带动学生的探究,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来感受当年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5、其他学科也有很好的开发,例如语文在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教好的效果,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教学在依托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了“穿越沙尘暴,做环保小卫士”创编体育游戏;生物学科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农业等方面有教好的开发利用。

(二)、老金厂中学的校本课程的实施

1、 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很好,课下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是在讲美丽的传说时用,效果非常好,本人写的《借灯桥的传说》教学案例与点评被《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采用,发表在2006年第五期。

2、用活动课来学习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厂行政区图,学生找自己的家,课后收集与家有关的资料。

3、 网络资源收集的各种图片,文字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动物和植物资源。

4、 于历史战事的讲解主要是以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有名的战事为主线。通过讲故事,扮角色,找资料等形式教学。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阶段总结

校本课程总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策略之间求动态平衡,两种策略之间应是互补和融合的趋势,以至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改刚刚开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刚刚起步,因此,这里的总结从理论上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概括,所以只能谈些体会和认识,也可以说是经验之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创新,提升了特色办学的品位,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找到突破口和生长点。老金厂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实成为课题实施过程中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是子课题研究。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搭筑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优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老金厂中学正是通过这三个“教育”推进了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无论在艺术、体育,还是在数学,写作出现“童星”璀灿的好景象。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广泛影响和良好的口碑。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学校打造和发展创新型教师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和贯彻课改《纲要》的实践中。目前,老金厂中学共有多名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兴教(校)的氛围基本形成,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整合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中去。例如,开发校本课程不少教师都做了努力,生物教师以“美化生活”主题编写“美化校园—做学校的主人”;体育教师改革传统间操模式,创造了“音乐无口令间操”。这些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大大促进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发掘社会教育资源,扩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技术性含量。老金厂中学近几年先后与多个单位建立关系,学校吸纳家庭群体中和关系单位中的人才优势和物质资源,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创设条件,弥补学校条件的不足。

总之,学校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努力参加课改实践,有些工作早做比晚做好,有些工作必须做,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必须做好的事。

8.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8)绿色校本课程开发扩展阅读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