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网址
①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物理、化学、生物的启蒙学科。
② 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其一,是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多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其二,是课程必须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新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便愈显突出,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们对学校、家乡的资源利用得当,会易于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形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可见,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共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其实“课程资源”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了很多类型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软件等。针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特点,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开发与利用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和新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具有以下特性:(1)生活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且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2)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问题。(3)开放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应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在课内或课外,探究场所可以是学校、家庭或社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进入学校,步入课堂。它的许多优点在很多学科早已得到了充分体现,诸如,模拟性强、可操作性强、能提供海量的网络资源、具有先进的智能性等等。这些优越性,也为科学学科搭建了宽广的教学平台,每一位优秀的现代教育者,都不会轻易放弃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所以,在《科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可将常规媒体与电教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利用,以达到优化科学课堂的目的。
1.现有资源的有效使用。
新教材的每一册科学教师用书都配了一张光碟,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资源。以科学三年级上册为例,这一册的光碟里有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大米的生产过程,蝗虫的身体构造及活动,天气单元中的各种各样的云和各种各样的天气,古代的纸和书,古代的造纸过程,现代的造纸过程等等。在教学完《米饭的观察》一课时,可让学生观看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大米的生产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看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大米的生产过程后,明白大米的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爱惜粮食。教学《我来造一张纸》时,让学生观看古代的造纸过程,现代的造纸过程,既可让学生了解造纸技术,扩大他们的视野,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巨大作用,同时又可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思想教育。其它各册都可根据具体内容有选择性的使用。
2.通过课件或视频资料变静为动。
科学教学中的有些内容是无法让学生观察到的。如:种子发芽的过程、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虽然学生亲自种植了,但实际上他们观察到的仍是一个静态的、不连续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本人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利用网上下载的资料制成录象和视频教材,让学生观看,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他们无法观察到的种子发芽生长、花蕾绽放的过程及情景。在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形形色色的植物》时,本人也采用这一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教材上所谓的形形色色数量的确是非常有限。而且有些动物我们的学生很难见到。在教学《运动和力》时,我将滑动摩擦实验通过特写镜头摄制下来,把接触面的高低凹凸不平呈现在学生面前,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接触面摩擦过程就看得一清二楚,从而达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再如:像《日食和月食》制成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科学教材上有很多这样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需要老师的文化素质,更需要老师的牺牲精神。
3.科学学习网站的开发、利用
专题学习网站是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资源。将科学教学中一些不便于直接观察与研究的内容,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内容等,分成一个一个专题,并以网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习或作为教学媒体与资源用于课堂进行教学,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拓展科学教学资源的又一新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我们知道的太阳》、《爱护珍惜动物和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等内容时,我们可以将事先在网上收集的相关资料,按知识天地、学习方法导引、问题探究、学习效果评价、互动交流等类似模块制作成学习网站,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等多种意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学生和教师资源。
多种多样的资源为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行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时间、场地、物质和设备等资源为条件性资源;作用于科学课程,并且能够成为科学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科学教师、学科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以及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等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保证,就谈不上科学课程实施的问题。与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其中,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学生和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1.努力开发与利用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科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程度。
小学科学课程单从知识体系上讲,包括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标准领域,并强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映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涉猎的知识面相当宽广;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小学科学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设计的权利和任务,加大了教师的创造空间。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教师要审视和了解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在教学手段上,要能利用包括网络系统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功能上,要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等等。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所以实施小学科学课程,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
对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科学教师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特别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并不理想,专职教师有限,兼职教师居多,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很难胜任科学教师的角色。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这是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首要任务。
2.努力开发与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靠建构而不是传递的。教学并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帮助学习者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去建构自己。因为知识建构是从活动中产生,所以知识是嵌入于活动中,我们无法将知识从经验中予以分开,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从而把学生的经验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统整起来。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强烈的倾向。他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集中注意,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可见,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学习的源动力,是发挥潜质的诱因,是创造的先导。要想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且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点——内生性,即可以使各种课程资源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所以要充分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已有的经验、心理认知结构和兴趣,发挥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最大优势。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程和新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树立新的课程思想和观念,加强课程建设,在实施小学科学课程之际,加强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非常有意义的。科学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随手可得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勤于动手、勇于探索和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寻求到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更多、更好的途径,同时也一定能更充分的利用好各种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
③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属于接受性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师,重要的是应该学会选择足量而合适的有思维价值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活动.在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年级的活动中,要利用结构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促进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该成为所有科学教师的追求.然而,当科学课改变了以往《自然》课以知识传授为目标,采用了以探究等活动为主的教材结构后,我们往往把科学课局限于学生的动手课、实验课,忽略了对科学课本质的全面把握.学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只经历了一个动手做的过程,缺少了严谨、求实,教学深入不到、影响不了思维活动.因此出现了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获之甚少的场面.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等诸多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1 探究过程要体现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注重逻辑性
人类认识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来规律.科学是一项尊重事实的活动,让学生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而获得客观事实、正确结论的前提是获取过程要科学,推导要合乎逻辑.具体表现在对问题假设应指向逻辑性.探究从问题和猜想开始,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设计应体现逻辑性.简单的实验不能简单做.学生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课中,设计一份可行的计划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的计划体现出实验的真实性呢?在讨论实验方案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淤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于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榆用什么搅拌,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我的询问让孩子知道了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实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趋于完善和科学,12 组的计划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应在前一勺的食盐溶解完以后;每一勺的食盐量都要一样等.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地指导了实验的开展.
2 证据的获取、信息的处理、结论的得出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很多种“说谎”的行为.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总是有些小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别人的数据有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又如有些学生在结论的处理上为了证明自己的某一观点,使获得的证据和得出的结论牵强附会.这样长期下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充满实事求是和诚信的氛围.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更应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
记得听过一节科学课,学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阳光照射下哪个升温更快的对比实验中,12 小组中11 组都发现黑色塑料筒温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组却发现他们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们通过与其它小组交流,很快发现自己的温度数据有很大差别.然而他们并没有隐瞒事实,更没有屈从,他们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这时全班一片哗然,很多小组指责他们.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全班都等着教师的看法.做课教师并没有指责更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大力表扬了他们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原来这一小组在实验前把温度计头部握在了手中,在放进筒之前温度计已经上升,因此出现了刚才的现象.最后让他们再次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科学的严谨.科学课堂上当学生因为自己失误造成数据的遗漏或是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自己已有经验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有用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小培养好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素养.
④ 小学科学课程包括哪些方面
新科学课程标准主要内容:
1、科学课程内容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
2、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公平的学习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部发布通知指出,2017年9月起,全国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也就是说,从2017年9月份开始,小学一年级就要开设科学课了。
通知要求小学一年级要单独开设科学课,每周安排不小于1课时,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同时发布。
(4)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网址扩展阅读: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最关键的要素是科技人才,而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这是自2001年颁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6年后,正式发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根据《通知》的要求,今后的小学科学教育将有哪些变化呢?
变化之一: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保障一二年级学生每周至少一课时,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学时保持不变。这不仅对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与国际上K-12(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科学教育的主流一致。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就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
也就是说,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每周都将上至少一节科学课。同时,小学阶段科学课时总量的增加也意味着课程内容的扩充,具体变化和效果还有待新版课程标准深入实施后一探究竟。
变化之二:科学教学实施方面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探究过程,单独强调了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基于科学教育研究专家诺曼·莱德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学探究一定是从问题开始,探究过程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开展。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乐于发问、善于发问、提出可通过探究来回答的科学问题。单独强调问题意识,注重实践探究过程,这些对于提升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变化之三:合理配置科学教师;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室建设等需要。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问题是困扰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瓶颈,不少地区都面临小学科学教师缺乏理科背景和职业发展受限的问题。而课程内容的扩充和实践探究的强化很可能为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带来新的挑战。
《通知》中指出要合理配置科学教师,对于加强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也是新的课程标准顺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障。这意味着,今后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专业的科学教师,而加大经费投入将能够保证满足孩子们开展科学实验的需要。
应该说,《通知》对小学科学课程设置、内容、教学实施及师资环境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必将引发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系列变化。我们拭目以待,小学科学教育开启新时代
⑤ 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程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对待这些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的科学课是为了让学生们对周围世界保持好奇心,能有学习、自己动手的兴趣,知道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能树立孩子对科学的热爱、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等等。初中的科学课嘛,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能力,能发现问题,进而引起思考,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切实实施“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平时总有人说科学是以前的自然、社会等副科,这种说法是不完全的,科学课最大的挑战不是在课内,而是在课外,现在的教育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重视,所以会有很多的实验,而要做这些实验就要完成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是之前的自然和社会所不具备的。另外,科学课比较注重细节,非常重视规范的养成,上课方法新颖,比如说画电路图,老师把学生们的实验成果粘在硬纸板上,然后叫学生们画相应的电路图,即使有些线没画直也会指出来,真佩服老师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科学往往就是如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严谨行吗?就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通过开展科学课堂观察评价,强调了对科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这样的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旨在发展,是为学生服务的;这样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一时期,较完善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开始形成,新的科学教材处于实验阶段。2001年初,国家教育部开始组织编写新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科的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等等,而且还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2001年全国《科学》课改实验区38个,2003年在对实验教材进行修订后全国实验区增加至380个,学生人数达1/3;2004~2005年将进入课改推广阶段,2004年学生人数要达2/3,2005年人数将达100%。作为这次《科学》课改的指南———《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与时俱进。《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学科定位,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二是高瞻远瞩。《标准》是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和我国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之大成,再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理念与课改思路。这使得本学科的改革起点高、定位远,可谓“高瞻远瞩”。三是系统完善。《标准》系统地给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课改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的专业要求与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内容,为科学教师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四是灵活变通。作为课程标准,既要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正确的目标与具体内容要求,使他们知道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定得过,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标准》对目标,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他们通过学习必须学会或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构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使教师能灵活变通的去实施《标准》。目前,《科学》教材已有多种版本。除了教科版、苏教版和河北版已经投放实验区,还有海淀版,青岛版通过了审定,湖南、广东、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积极筹备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学》教材都紧扣《标准》,各具特色。概括起来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在指导思想上,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新教材更多地关注学习者本人,强调学习的过程。教材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如实验、讨论和一些小栏目)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教科版为了引起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特意采用了一些小学生自己的设计和习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新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特别注重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内容,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如此,在内容上还强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增加了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和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内容组织上,体现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逻辑性。新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学科的人为界限,建构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框架,将内容上有联系的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全面体现大单元综合的编排思想,而且结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应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逻辑性强。这种形式的编排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第四,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打开一本本新教材,可以发现,几乎册册形式多样,活泼可爱(出现了以童话、诗歌、谜语等形式来表达科学内容)。教材印刷精美,图文清晰,色彩艳丽,文字优美,导语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总之,这次科学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它将极大地完善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教法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⑥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⑦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上好小学科学课的技巧: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科学
科学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于生活。《新课标》强调:“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与经验。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例如:在学习科教版五年科学上册《土壤中有什么》时,新课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观察不同的土壤,发现土壤中不仅有活着的动植物,还有死了的动植物残体。由此使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实实在在地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知道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收集、观察,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二、亲历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动中,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尺度。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机会;指导过晚,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这样就会削弱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磁铁》单元时,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磁铁,并让其自主观察和研究,课上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磁铁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猜一猜、比一比,让学生从中认识磁铁的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同磁铁的磁力情况、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在实验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再分组汇报。因为大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有关磁铁的一些特性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所以学生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有时,各小组意见不一,也会发生争执。教师就要及时介入,站出来帮助学生解惑。通过对照实验等帮他们指点迷津。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到实验探究,学生从中获取了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科学学习中,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无法亲历的。例如:火山、地震的成因,这类学习材料学生不可能也没条件通过直接认识获取事实经验,必须采用亲历以外的学习方式进行。例如:播放多媒体课件、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中提供的流媒体视频文件等,通过地层变化模拟动画、火山地震发生时场景的回放,使学生从中间接获取经验,也同样能达到亲历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科学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从提出问题到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实验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再经过思维加工,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学生虽然获取了经验,如果不去运用,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这些经验也就没有了意义。只有把这些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理解和运用,把他们的经验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四、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远程网络资源和虚拟现实技术获取科学教育资源
为了达到上述的科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各种科学教育多媒体资源、网络科学普及资源、网络虚拟现实资源等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直观科学教育素材。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的资源
1.多媒体科普教学资源:包括各类科学教育的光盘教学片、电视科学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科学探索等相关的电视节目,美国的发现(Discovery)系列科学普及电视片以及其他各类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的科学普及的节目等,教师可以根据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课标的要求。有目的地选择上述的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给学生观看;
2.运用网络科学普及资源,可以通过各个科学领域的科学普及网站,获取科学普及知识,组织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网直接访问国内的各类科学普及网站,这样,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获得各类科学普及知识,并激发学生在科学教育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网络和虚拟现实资源,直接访问一些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网路科学普及资源(如Google上的海底世界以及其他的虚拟现实资源大脑的奥秘、宇宙奥秘等),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直观地通过虚拟现实的世界了解生活中不能直接接触或看到的科学现象和未知世界,通过这些现代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成绩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