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教学理念改变
⑴ 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回顾十年课程改革,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身为教育一线教师的我与课改同行,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课改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成长和发展。虽然在这个进程中, 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课改的的确确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发生了很多转变。 课程改革十年后的今天,我深刻认识到“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指导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中都处处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特征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课改使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的语文教学,除了以课本为中心,还有两个“中心”,一个就是以课堂为中心,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一节课老师只管讲,学生只顾听,经过十年的语文课改实验,我认识到那种“满堂灌”的讲解不可取,应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是不正确的,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理解。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争取让学生自己解决。同时我认识到课堂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的任务不在是只注意灌输知识,而是变成课堂的导演,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抓课堂的达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自主学习、阅读、探索、推理、表达、发言、点评……...因此我们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脑筋,学会开窍,那些难点问题,我们甚至有意识让学生难一难,憋一憋,这才能让学生开始动脑筋,激活思维,释放潜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的套路。开放性的课堂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见多识广。老师要避一避,躲一躲,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我放下身架和学生们友好相待,和学生谈心,沟通学法进行指导,打开他们心灵的门户。课堂落实“相信学生、发动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学生”。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如语文课上,教学生字时老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使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把生字读几遍,每个学生都可以想出独特的方法识字。一个学生读,其余的同学就是最严格的"老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小组学习的基础再进行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生字的办法最好,学生的积极性高了,注意力集中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到熟练掌握教材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关注学生,关注情感,关注课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例如:改革作业评价方式,学生的作业上没有醒目的“×”,取而代之的是描述性评价,如“若你再仔细些,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等。 由于理念发生了变化,在新教材使用时,我注意了与学生的交流,发展同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有效、轻松、愉快。
⑵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理念主要内容有哪些
本书是“走进课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丛书”之一,收录了依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以及参考人教社版教材相关内容所设计和实施的30个教学案例及其点评。
案例结构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
案例内容涉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税收及其种类、提高效率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的政府、体味文化、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意识的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主题。
作者力图通过来自课改一线教师的鲜活的教学案例,反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其中的经验、做法、成果,可供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同行参考借鉴。
本书适合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区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教材,也适合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建设的教研人员阅读参考。
(2)高中新课程教学理念改变扩展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前言:
课程教学实施是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对教材、学生学习及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面对新课程,一线教师仍有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等等,教师迫切需要得到引导和帮助。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深入研讨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教师们的教学研究成果,引领高中新课程实验健康深入的推进。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全省优秀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的征集和评选活动,面对来自课改一线教师纷至沓来的教学案例,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涌现出许多鲜活经验,我们从中精选出各学科优秀者,汇编成丛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⑶ 实施新课程中教师怎样改变教学观念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各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评估的目标构建等,给我们教研员、学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更是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我们教师教育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
教育部长周淇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课程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 转变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 转变教材观
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不给教师、学生发挥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教材是范例”。所幸的是我们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对教材的认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十多年前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明确提出以“课文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国第一个以“能力系列”与“主题系列”整合来建构单元体系。因此我认为我们实验说的“例子”涵盖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比如94年我在乐安执教《我的弟弟》是以一个自然段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因果式的自然段后,指导朗读文章结尾“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他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读后我对孩子们说:“弟弟学习很认真、很刻苦,你们说说他将来长大了干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他当了科学家,研究新武器;有的说他手握钢枪保卫祖国………真是众说纷纭。正当孩子们说得感慨激动之时,我话锋一转:孩子们,他什么也没当成,在他八岁那年,凶残的敌人将他杀害了。”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愤怒、惋惜种种神情交织在一起,虽然无语,但取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想:这堂课的成功就是正确认识了“课文无非是例子”这“例子”的真正含义。这种教材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说它是科学、全面的。
(三)转变教师角色观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观,可以根据唐代教育家韩愈的理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来推断。教师是(1)道德的传播者;(2)知识的传播者;(3)问题的解决者。不难看出: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观是以“教师为中心”,它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教书匠”,为了教书而教书,很少去反思,去研究。这样一个角色,只能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但绝做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它对教师自身发展而言可能比较顺利,但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迫切需要根本性的变革。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人们对教师的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前面传统的教师角色观相比,教师角色观体现在:(1)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2)教师不应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成者。(3)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顾问。 不难看出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将被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
(四)转变师生关系观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甚至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直观形象点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如果把它拟人化些,可以归纳成都专制的、单向的与服从的关系。这也有它的好处,这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方便,特别适合我们大班教学。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有问题不敢提,有意见不敢说,只能无条件的服从,即使老师说错了,也只能忍气呑声地接受,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一条船上有90头牛,40头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先给美国孩子做,他们七嘴八舌地跳起来,说这个题目出错了,这条件与问题不相关,无法做。但是拿到中国做,很多人做出来了,答案是50岁。问其原因,他说老师出了题目,就有答案。现在有两个数字要么加、要么减、要么乘、要么除。如果加起来就是130岁,这个人老得不像样子,开不动船。如果乘更不可能。如果用除,商有余数,看来看去只能用减,90-40=50差不多,经验丰富。这是学生长期无条件服从,不敢批判而导致的恶果。
新课程的教学从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过程。因此,要求师生关系应是双向的、平等的、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关系。双向是对单向而言,不仅是老师对学生发号指令,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平等需要我们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地位。失去了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在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中,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在这里,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权威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教授在给江苏一学校作课题鉴定时,写下这样一句话:翻开书本学理论,蹲下身子看孩子,都会给我们收获。翻开书本就是能从中要学习教学理论及教育技术;蹲下身子后,我们就能会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以前瞧不起或看不见的东西。这里蹲下来与学生交谈,虽是空间上的距离,但本质上是给孩子一个平等。
⑷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民主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
(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6)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⑸ 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十年课程改革是新理念扎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十年,是广大教师开拓创新的十年。面对新形势、新课改,十年来,我们以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严谨、求是、务实地态度,立足本校实际,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 一、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能从整体上考虑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体现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在数学中也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通过情境的选择与设计,探索过程的组织,为学生留有更多的参与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注重师生互动与合作交流,以及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忙起来,动起来。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新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要将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验中真正得到落实并产生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长期以来的传统理念和教学造成的思维定势,新旧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困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实现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回顾十年课改,我们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不可能没有疑问和困难,但只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越来越近了,让我们和新课改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成长。 我认为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理念方面: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现在这种理念有着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有着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从而看出数学教育是一种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二、数学标准由原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最主要的是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有意识的训练数学基本技能和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们数学老师长久不衰的任务。 三、课程目标的变化: 重要的变化是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也是数学老师课堂实践中要重点实施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在设计课的结构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精心备课,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先想到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一些相关的题目。要让孩子来发现问题,然后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去解决。 1、教学目标中,学生的“双基”转变为“四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2、如何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即能学好文化知识,又能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和其他的活动。 3、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应能更多地应用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和社会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 知识的作用。 4、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5、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消化所学知识。 我非常赞同史教授说的一句话:“知识分三种,一种是教了就会的,一种是教了也不会的,一种是不用教也会的”也就是说,数学课标实验稿中新增添的一些内容,对教师来讲可以说是全新的,我们的教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准备和教学经验;对于学生来说,一部分内容,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用史教授的话说就是:“你讲的内容,并不是说你不知道,你不懂,而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听不懂,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所以我觉得数学课标实验稿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多考虑考虑。
⑹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秘人格发展的具体特点,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同时科学素养的的培养是通过科学教育来实现,最有效方法是措施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体现自然科学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在教学设计上,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索。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 首先,创设有效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轻松、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动力和探究的欲望,才能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才能实现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彼此产生信任,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获取知识。其次,激发动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希望被肯定是每个人的心理趋向,特别是身心发展不很成熟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赏和激励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再次,利用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之,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将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二、在科学探究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中,限于探究材料条件,教师一般只能从资料分析→讲解教材→归纳现象→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师仅要求学生严格遵照教材指导,并受教学时间限制的实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和体现,仅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技能训练,而挖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科学思维、互相交流合作的空间相对较少,束缚了学生探究愿望或创新思维的形成。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有限的资料、图片、数据的变化中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强化,学以致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不断学习。 三、开发和利用资源,让学生生活融入课堂 课堂之所以没有声音和活力,是因为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没有突破教材,没有超越陕隘的教学内容,不能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课堂,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相割裂无不联系,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过分的强调其封闭性,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缺乏生气,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让教学“活”起来和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不能使学生从被动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的建构者。远未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彻底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从中更好的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总之,只有学生来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贴近生活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因此,适应于教育的本质的教学活动,适应于现化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⑺ 十年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敢于探索,不断实践。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适应体育新课程课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体育新课改的根本前提。体育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体育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标确认体育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放弃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因此体育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 2、同行合作观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体育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3、全面评价观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 4、终身学习观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二、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育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变教师权威的教授为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 2、变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体育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 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3、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时间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三、建立了课程的评价体系 1、教学评价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体育知识技能为核心,忽视对体育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 3)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而忽视“质性”评价; 4)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 5)评价只是教师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组内的相互评价; 6)评价的实施过程,缺乏灵活性和动态性。 体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体育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体育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体育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