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初中教学最新课程标准
① 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70
自从新课程进入课堂教学后,我们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并亲身体版会到了一权些新变化。新课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就必须对课堂教学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②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2)国家初中教学最新课程标准扩展阅读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③ 如何把握初中课程新课程标准
如何把握初中课程新课程标准
一、要明确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差别
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有许多区别。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新课程标准不强调知识的先后顺序,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没有硬性的规定,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1:对“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存在的差别。
知识点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温度和温度计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熔化和凝固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沸腾
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尝试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课程标准的这种宽泛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看到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刚性的,对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学觉得容易些。
例2:对“物质属性”的要求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知识范围的宽泛体现在物质的“属性”上,可以在弹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属性里灵活选择。层次要求的宽泛体现在“尝试”上,学生能将物质属性和物质的用途联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要求。
例3:不过分追求严密性
现代儿童在生活中已经潜在地认识了能量,教学中只要列举实际的事例,学生完全可以形成能量的初步概念,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中再逐渐加深对这个概念的认识。
再如,允许让学生通过探究直接认识动滑轮的省力作用,而不是先学杠杆,然后把滑轮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来处理。
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有些概念可以在不给严格定义的情况下拿来先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科学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这是改变学科本位的体现。
例4:对“电能和电功”的要求
对“电能和电功”这一知识点,按原来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功及其单位;理解电功的公式”,我们在以往都会把这里当成中考的重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大纲对电功的概念和公式计算要求较高,关注的是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密,而淡化了电功本质的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能量概念,因此,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能量转化,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能量引入电功的概念,对电功概念和计算要求不高,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5:对“电压”的要求
对“电压”这一知识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压及其单位;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理解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理解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压相等。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出偏难的题目,课程标准淡化了这部分知识本身的要求,而注重过程和方法,因此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对于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定量的要求,其目的主要是进一步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规律和公式,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进行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训练上。电压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也较难理解,课程标准也降低了要求,不过分追求概念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要求学生知道电压的概念。
例6:关于音调的探究
在教学大纲中,有关声音的知识以往考得最多的是发声体都在振动,其他的很难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但是,声音每时每刻都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项活动都是和声音息息相关的,学生对声音的感性认识十分丰富,进一步了解声音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需求。因此,新课程将声音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提出“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虽然这是一节物理课,教材却抓住了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优美乐曲的陶冶中,探究、获取知识。根据以上几个例子看出,大纲与标准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要正确理解物理新课程标准
1、“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解
《标准》指出:“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目的是要做到知识的传承与知识的探究并重。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这是人类的巨大文化财富,若是把这些东西都扔了,什么问题都来探究,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科研成果又岂是一个人几十年所能探究解决得了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进行应用。
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探究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否则一节课45分钟,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对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了。若把该教学活动设计为知识传授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建立了凸透镜成像的概念和大致了解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的前提下,设计实验、采集多组原始数据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论证找到规律,效果就好得多。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养。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初中学生而言,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件新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起始阶段应当以讲授的知识点为载体,设置各种问题情景,以经历一些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为主,从中渗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同时可选取较简单的题材让学生进行一些只包括部分要素(可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以后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没有确定答案(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以外的知识点)的包含所有探究要素的开放性探究课题,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有很多人断章取义的认为“课改后的物理教学不强调知识的严密性了”,这完全曲解了新课标精神。仔细阅读《标准》可以看出,“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况且《标准》是说“不过分强调”而不是说“不强调”。所以要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的真正涵义。
三、要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总的原则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
作为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视野并不开阔,如果我们忽视了基础的落实,就谈不上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从中考试题来看,基础部分的分值都在50%以上。
课程改革不是对以前的物理课程及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基本的原理、技能和方法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双基”本身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抛弃了它就谈不上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课堂教学首先要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目标。落实这个目标要展开三个层次:
⑴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⑵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⑶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成为口号
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涉及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三、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松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对学生的基本物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是重点之一。
四、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
在现行教材后面的习题中,要求学生课外探究(包括调查)的题目占有很大比例,如果不让学生去探究,他什么也不知道。例如:探究能量转化的,探究玻璃瓶子形变的等等。学生在课外探究中,有许多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但一定要克服学生不做而由老师来讲,这样会让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
五、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不能彼此孤立,而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就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不能分割开来。
总之,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涵义,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明确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的区别,要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组织物理教学活动。
④ 教育部对中学各科每周的标准课时量的规定
中学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学教师周课时量
高中:数学、语文、英语任教两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1节;物理、化学任教3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0节;政治、历史、地理周课时不少于10节,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周课时不少于14节。
担任班主任周课时不少于10节
初中:
①数学、语文、英语任教两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3节;物理、化学任教3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2节;政治、历史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地理、生物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音乐任教8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6节,体育任教7个班或周课时不少于14节,美术、计算机周课时不少于18节。
②担任班主任周课时不少于12节。
③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周课时不少于2节(一校两址或学生数在2000人以上的减半),副校长周课时不少于4节,中层干部周课时不少于6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④对跨年级、跨学科教学的,可在上述规定课时减少1-2节;
⑤对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老教师,在规定课时中相应减少20%。
⑥对因病、怀孕待产及处于哺乳期的教师,可酌情减少课时量。
⑦专职教辅人员每校不超过3-4人;实验室教师为专职教师。
(4)国家初中教学最新课程标准扩展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机会,始终被列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是中国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教师队伍有力支撑着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意见同时要求,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⑤ 如何解读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本人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科技动态,时代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艺术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
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
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基本一致。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两册内容与苏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影响标准的实施。关键是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好教材。
2.2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教材。该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34个学时:第一单元6个学时——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学生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序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有哪些内容?学习《生物》有什么意义?《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科学的殿堂。第二单元6个学时一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植物细胞、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到生物体的组成。第三单元22个学时一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从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到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描述了绿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分析,内容是一环紧扣一环,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植物体,再到生物圈。按照这个顺序教学从理论上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碰到很多问题。首先是季节问题。因为,新学年开学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来上课,上到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时已经是12月份。这时,安徽合肥地区的天气已经很冷,光照少,且多阴雨天。这时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也已进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没了,学生很难观察到花的结构。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适合的季节天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安排略)。这样调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节作为生物课学习的绪言,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一些观察微观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内容可以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调到前面来,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进行教学,这些实验就无法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进行,然后再到课堂是验证。把第五章的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也调到前面来,可以在秋季寻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实,以便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以及果实的结构等。果实里有种子,接着上种子的萌发到根的生长等内容也很顺理成章。另外,有些章节也可以合并。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节内容可以合并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3根据标准拓展教材的内容
如在学习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安排一个课时,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演讲比赛。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有目的的在网上查找资料,认真准备演讲比赛稿。通过自主学习、上台演讲,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好,并且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的自觉性。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让学生事先就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知道教师调整教材前后顺序的教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第一个单元里有酿制酒酿的实验内容。制造酒酿需要一定的温度,对用具的消毒比较严格。而且,八下刚开学(2月份),气温较低。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后面,同时,改酿制酒酿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学生对制作酸奶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制作果酒感兴趣,我便将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这些学生回家后立即着手制作,并且获得成功。当时制作酸奶,气温比较低,这位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另一个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分小组制作酸奶,这时气温在30℃左右,第一天制作,第二天即可品尝。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导”。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观察、实验。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9种。
4.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学伊始,每个班都编好小组,每组4—5人,选好小组长。组编好后一般固定不变。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给学生民主的权利。组长可以推选,也可以自荐。
4.2校园调查课
有些内容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比如,身边生物的调查和观察、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校园生态系统的观察等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内上课。
4.3网络学习课和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毒品的危害”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直接上网查找有关知识,网上大量的真实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生物圈”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资料,因为网上的资料比教材上的内容丰富得多,学生也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在教学容量增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4“模拟医学专家咨询”课
比如,“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节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后,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咨询”。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内容和安排。全班选出6位“医学小博士”,分成2组每组3人,一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组”,另一组是“防治癌症专家组”,负责回答咨询者的问题。这样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都自学了不少内容,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选出最佳“医学小博士”和最会提问题的同学。
4.5演讲比赛课(论坛演讲)
这种课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安排2-3个课时,给学生演讲。一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演讲,一次是“保护生物圈”国际论坛演讲。这样教师讲得少,但学生的收获多。我所教的4个班每个学生都上台进行了演讲。学生演讲时,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担任评委,给演讲的学生评分,然后计算出均分、排序,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
4.6辩论课
如:“关注生物技术”一节里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的内容,可以开展辩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辨析而关注生物技术,达到学习的目的。
4.7常规的实验课、探究课等
这些实验课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做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4.8课外书籍阅读课
为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利用学校图书馆,用生物课的课时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让学生在阅读课上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藏书,学会查找有关生物方面的资料。
4.9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
总之,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保护生物圈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付诸实践形成自觉的行为。
⑥ 求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
http://www.lhzczx.com/Article/jiaoxueziyuan/jiaoan/yuwen/200608/99.html 应该是吧
⑦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对中小学教育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所谓新课程标准已经执行了十多年了,具体来说改变了基础教育的课程形态,现在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各个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影响了教学方式;探究、合作成为许多教研成果的主题
影响了评价方式;特别是形成性评价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