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心得
1. 如何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一、目的与作用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但是,当前小学教学与评价还存在一些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如教学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被人为拔高,学生必要的学习经历被忽视,针对学生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缺乏等。这些现象影响了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对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质疑。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引导学校和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逐步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有利于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尊重孩子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全体学生接受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入推进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内容与要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并非单纯地控制或降低教学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学校要通过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教师改变基于个人经验和基于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的做法,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阶段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编制“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各学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据此确定教学方案及实施方式。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要围绕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经历、探究体验和表达交流等要求,精心设计“学习准备期”和“快乐活动日”综合活动。要在实践中总结阅读、表达、探究、实践、交流、游戏等活动的实施经验。
3.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多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适时予以鼓励。要探索课堂观察与分析的途径与方法,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二)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1.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探索通过课堂观察及时评价学生表现。要注重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细致观察、有效记录、深入分析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方法、态度、兴趣与习惯等。要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年、学期等阶段性评价。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
2.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积累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各类考查情况等的记录,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形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要加强对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学校和教师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评定或比较,而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客观反映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要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三、措施与保障
1.加强指导监督。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加强中小学课程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责,严肃查处所辖中小学违反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价的行为,保障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各小学要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工作,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2.加强调查研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小学教学与评价现状的调研,善于发现问题和经验。市教学研究部门要开展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适时修订小学语文教材。市、区县教学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研究,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常规教研及网络教研的重要主题;教研人员要深入基层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以项目为载体,探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有效途径。鼓励区县和学校开展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关键因素的调查,以持续准确了解学校教学与评价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教师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能力,并以调查证据为基础,及时研究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组织各类培训。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针对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灵活采用教材教法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展示、教学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专题培训。
4.提供资源支持。市教学研究部门要梳理一、二年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与要求,修订并公布《幼小衔接家长手册》等指导性文本。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撰写报告、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录制视频等形式,提供多元化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各种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营造积极氛围。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类交流展示活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家长、社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如何有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学习笔记
物理课堂教学是物理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依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实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四点入手。 一、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至关重要,只有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八年级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学科,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科不理解,不喜欢,觉得难,没有兴趣,不好学。这时,教师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关爱学生,动之以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课堂上要建立好师生关系,以真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愿意跟老师交心,乐意听老师讲课。从而对老师教的学科感兴趣。 2.利用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好奇心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做些有趣的科学实验。
3. 如何《达成品德教学目标和评价一致性》教学反思
地理组 国倩
学校为促进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实施,推进“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年度主题研究,邀请市区教研中心到校进行课题实验的视导,在本次视导中我展示初二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一节研讨课。基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这一主题指导下,就本节课来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谈一下我对“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认识。“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要求我们在设计每一课时要明确这样三个问题:第一,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目标设计)第二,我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了?(评价任务设计)第三,我如何安排教学过程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也有利于我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环节设计)。那么如何体现通过对“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呢?首先要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就是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评价任务;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要把目标当做一节课的灵魂,把教的过程当做评的过程,还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其次,基于 “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课题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众多的人口》一节,根据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相关图文资料,说明我国人口基本国情及人口分布特点,并能简要分析成因。2)正确理解我国人口国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给学生展现清晰明确的目标,这样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己的任务,学习时更有目标性。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我设计了以下评价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看看学生是否具备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人口东多西少成因及解放后人口增长快的原因,看看学生会不会观察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不能合作交流。3.通过课堂小测,同桌互评,看看学生是否掌握本节重点知识。接下来针对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进行了评价设计。就教学设计来看,能够较好地体现“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各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思路比较清晰,过渡设计比较自然流畅。
三,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 评价任务落实不好,评价不及时、不全面,语言不丰富,比较单一。评价的目的不仅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学习什么)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为调控教学提供依据,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能够始终围绕目标进行,使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达成。然而,在课堂上虽然我的评价手段比较多样但是评价语言不丰富,例如学生发言很精彩的没有及时赞扬,可以让她交流一下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学生发言错误的地方应及时点出。较好地学生积极发言但一节课下来发现就那么几个学生在表现,其他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没有做出相应的评价。关于如何评价这将是未来我要学习的重点,不论是评价语言还是评价方式,日常教学中要多积累多运用,把教的过程当做评的过程,让评价与教学二合一。
2. 教学设计中存在不紧凑的地方。从总体上说,教学设计设计比较合理,打破教材内容的编排,先讲人口的分布再讲人口增长。但是,在设计人口分布这一块时有些啰嗦,比如人口分界线的图用到三次,感觉又绕回来了,顺序可以再设计使得更合理。关于为什么人口分布东多西少这个问题可以放到后面讲完地形、气候之后再学习,也可以在这里在联系前面世界地理,人口分布稠密和稀疏的原因当时从哪几方面考虑的,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3. 此外,课堂上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比如山东人口密度大,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不便,可以列举。有学生回答“人口多影响素质的提高”观点非常新奇,可以再追问分析一下。
通过本次活动,使我对“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围绕“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更要贯彻在课堂中,对于评价这一环节比较欠缺要加强积累学习。在授课后的评课活动中,通过听取教研员及不同学校老师的评课使我思路开阔很多,收获很大。
4. 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好教学评的一致性
1、从参与人员看,教师、学生、评价人员要一致,都要研究核心素养。
教师要内化核心素养理念并转化为合理的教学行为,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学生也要了解核心素养,把核心素养与自己的人生规划、个性成长联系起来,参与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并主动参与相关学习活动。
评价人员更要研究核心素养,教研部门要研发能评价核心素养的工具,开展评价核心素养的活动。核心素养的落地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学生、评价人员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一环。所有课程参与人员都必须是核心素养的通晓者,哪一环缺失都会阻碍核心素养落地。
2、从课程要素看,课程、课堂、评价要一致,都要基于核心素养。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必须让核心素养成为课程的起点和归宿。学校必须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改造,使国家课程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和每一个学生。而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中产生的创造性,才是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
关于校本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对学校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梳理、整合,指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才有效。学校还应该开发跨界的主题课程,以核心素养为依据进行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
3、从课程实施看,任务、情境、探究要一致,都要指向核心素养。
一节好课,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三个要素不可或缺。有了任务学生才有探究的内驱力,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走向自主构建核心素养的轨道。
高品质的情境体验才是高品质的学习过程,情境创设要打通生活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教师不能“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
(4)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心得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课堂研究要基于核心素养:教师备课要研究核心素养落地的方式方法,目标制定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认知、内化、实践与生成过程,课堂活动也要根据核心素养设计。
真实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科本质,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核心素养。真实探究一定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凸显对信息的获取梳理、分析处理能力。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灌输式”“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建构。
任务、情境、探究都指向核心素养才能实现任务、情境和探究的一致,任务设计有针对性、情境创设更有效、探究真实有深度,学生的学习才会有逻辑、有结构、有效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