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课程设计
❶ 关于模拟劳动仲裁的课程设计书
劳动仲裁课程?
❷ 如何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信息社会中,信息已经与物质,能源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从根本上讲,信息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科技,文化、国际关系和国家生态,拥有信息强权的国家,旋转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魔方。正是由于信息的支配作用及其支配地位,才使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程度、知识与信息的丰富程度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信息技术课程正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论: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概述 1.课程的价值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也一直在发展,教学内容已经从软件操作进化到了信息活动,却导致了很多课堂趋向基于信息主题开展活动,出现了为操作而操作、为主题而主题的现象,在信息需求下技术弱化、重复越发严重。但对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有何学习价值?学什么、怎样学才是必要的呢? 为此,我们必须一起来探讨技术价值,看它是不是连接软件操作与信息需求的主线。希望通过探讨能引发大家展开讨论,面对现实再次去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核心价值。 2.课程内容 什么内容是必须学的,什么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一个新的软件出现,就要学生学,还没学会,一个新的软件来了,又要学,这种赶时髦的思想,在计算机教学中时有出现。学完图像处理不够,再来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页制作等等,究其原因,不得而知,学完这再学那,总是新的软件就是好,也说不出好在哪,人心浮燥。 3.追求目标 :信息技术素养、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比较 自基础教育新课程开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从基础课程到计算机课程,教学理念都有了比较大的改变。目标,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未出台,所以一切的课程目标,都沿用了基础课程的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目标:(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学会文字、图形的处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3)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内容:信息与社会、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操作)、网络信息获取、字处理软件使用、表格处理软件使用、幻灯片制作。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3)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学习内容 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表、音频、视频,图像;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方基本法;了解信息智能化处理的方法。 初中高中必修 信息获取 网上信息搜索、浏览下载网上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信息加工 文字处理 图表处理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多媒体信息处理 体验程序设计 智能信息处理 信息管理 资源管理器应用初步使用常见数据库应用系统 (文件、文件夹等) 信息表达与交流 收发e-mail综合运用文字处理 演示文稿制作品图表处理、多媒体处理工具及使用因特网交流信息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一)内容安排 1、按照螺旋上升安排课程内容。小学阶段: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解决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初中阶段: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2、关于内容结构:以信息活动为主线,分模块组织内容。参照信息科学对信息活动类型的划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需要,我们主要划分了以下四种信息活动:即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创造以及信息的表达与交流。以信息活动的序列为次序,贯穿各学段的课程内容要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了解信息获取的方法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理解机器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体现教学方法,上网等)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渗透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信息科学的知识是支持各类软件和技术研发的思想、方法和原理;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发现的物化以及技术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道德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学生必须关注和解决的个人-人际-社会问题。四、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政策支持,将使我国中小学在近几年内掀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潮。但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也存在很多误区。我个人认为: 1、从中近期来看,将会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必修课,即由选修到必修;但从长远来看,则会由必修到选修;将来一般性的操作技能学生将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没必要以一种课程的形态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应用性的技能和能力则可整合到各门学科之中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获得。以一种课程的形式出现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否则,绝大多数学生将没有机会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 2、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有创新精神,创出特色内容。 3、关于教材。产生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矛盾。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而且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太大,开课年级各不相同。由于目前条件限制,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所以要有一批的辅助用书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 关注学生学习,探索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评价”。良好的教学方法,取决教学内容、目标、学生、教学条件,合理使用。 如任务驱动法,建构主义教学、互动教学、问题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具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以学生的经验为主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针对不同水平而展开的教学模式。 教学互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的知识水平,设置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相适应的探究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让每一位学都能充分地表达、质疑、探索和讨论问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互动学习,小组长轮流担任,采用“导学、自学、助学”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导入教学非常重要,其含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导入方法包括案例导入,情境导入,目标导入。互动课程需要资源,需要我们进行精心准备。六、规范信息技术的教学语言 1、语言应准确练达,具有科学性 信息技术课上“通俗”语言绝非不能用,而是要选在恰当的时机,用得好则可以事半功倍。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专业术语时,适当运用该术语的日常生活词汇、俗称来描述,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术语。例如,学生第一次认识“任务栏”时,不知道它叫啥名字,教师可以介绍说“桌面最下方的蓝色长条”。但是,老师在学生理应掌握新术语,并能够运用专业术语解释新现象、学习新知识时,仍使用非专业术语,则会失去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错误理解。 2、语言应简洁明了,具有凝练性 教师语言一定要避免随意性。学生练习操作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于是随口就提醒全体学生,或打断全体学生的操作进行讲解,等会儿又发现什么问题再次重复讲解,教师这样漫无边际进行讲解,即使讲解再精彩,学生根本不会听教师在讲什么,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探索中。学生很不愿意教师随心所欲地打断他们的操作,因此很难被教师随意的讲解吸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信口开河,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3、点评应巧妙,具有激励性 学生示范操作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如“操作非常熟练,如果讲解时声音能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这不仅对被点评的学生也对全班学生起到激励、点拨的作用。信息技术课最需作评价的就是作品展示时。作品展示不仅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优缺点所在,而绝非盲目地进行视觉刺激。面对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教师更不能一味地迎合。“恰当地运用字处理软件的艺术字功能,不仅能增强版面的活跃性,还可以突出编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及整张小报的重点。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位同学刚才的建议你接受吗?”巧妙的点评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一字一句都将拨动学生的心弦。 信息技术课操作性较强,教师在讲解操作过程与方法时也都应当注重逻辑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盯着屏幕,哪怕教师讲解时学生的眼睛仍离不开屏幕,人机的交流充沛,人际的沟通较少;眼神的交流贫乏,心灵的触碰震撼更是难以寻踪。这其中当然有学科的原因,例如形象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在信息技术课上能运用的地方较少;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❸ 老师让做课程设计,劳动定额么有给啊,让我们编啊,实在编不出来啦,太尼玛坑爹啦,那位好心人有书帮忙翻下
这些东西你去资料室借两本定额查查就知道了撒
❹ 如何设计初中劳技课的学生学习单
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还没有完全脱离升学指挥棒的束缚,导致劳技课被其他课占用挤压,劳技课及其他课外兴趣活动还没有放在与其他文化课同等位置,这实在是教育的一大失误,也是导致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同时对劳技课本身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许多人认为劳技课就是动手玩玩,是劳动课,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毫不相干。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那些个体心理特征。一个人的能力,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显示出来,不论是文章构思还是产品设计,这之间有一系列手脑双向活动的过程。手的活动是在大脑思维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手的操作过程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俗话说得好:心灵手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因此,在劳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品质,它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好途径。在劳技课及其相关活动的教学中应该从培养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高度去组织和实施,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结合初中劳技课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广度、深度和难度,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它集中体现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在劳技课的教学中,应注意活动过程的层次性、现象的针对性,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并总结出现规律。
例二:初三学生的电子焊接技术教学。
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层次:(1)模仿过程,如焊接的整个动作次序,手握烙铁的姿势,上锡焊接的正确动作。(2)熟练过程,体会模仿的动作要领,达到熟练操作。(3)找焊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解决,如烙铁头不能上锡和焊点脱焊是由于温度和加热时间不够或表面不清洁,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带锡表面清洁,根据焊点大小神龟烙铁功率大小,确定加热时间,使之达到一定温度,并用助焊剂。又如在焊点上锡后到焊点成型过程中由于线路板和元件的抖动导致脱焊、虚焊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明活动的升降夹板,夹住线路板而解决此问题。(4)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根据前面的三个层次,总结出操作上的口决“一洁,二稳,三停,四准”。一洁指烙铁头表面和焊点表面要清洁;二稳指手拿烙铁焊接过程中要稳,无多余动作;三停指焊点上锡后到焊点成形线路板和元件不要抖动;四准指焊点加热时间较为准确,不能过长过短。这样从简单的动手模仿到总结出操作上的规律,既是个动手过程,又是思维反馈于手操作的过程。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智力与能力的迁移,它的特点包括思维起点灵活、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思维、思维的概括迁移能力强和思维结果多样灵活合理。它与发散思维强调的多解和求异是一致的。在劳技课的教学中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对一具体问题的多种方法的解决可以较好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2:利用所学知识,找照明电路的故障。
方法一,直观法,看照明器具的损坏,线路的脱断或某处国短路而烧坏。 方法二,短路法,由于线路某处短路,导致熔断丝烧断或触电保护器跳闸,再次接上熔断丝,若继续熔断,则表示电路某处还短路。可逐部分找电路故障。方法三,相线断路,短路保护装置均无异样,某部分电路灯不亮,则可判断为此部分电路某处断路,可用测电笔从灯头处开始查起。方法四,零线断路,此故障既无断路也无断路诊状,相零线用测电笔测均带电,用电表测相线零线间无电压。方法五,多故障同时存在综合判断,则从方法一开始逐项查起。在培养思维灵活性时,既要重视“一解”,又要重视“多解”,且将两者结合起来,做到合理而灵活。 三、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即善于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检查思维过程的品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思维判断性的表现。它通常表现为反复验证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修正错误,结论实事求是,它来自对思维活动自我监控、调整和校正。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正说明,人在思维活动.、自我意识的监控所表现出来的批判性,体现出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水平。在劳技课的教学及相关课外创造制作兴趣活动中,学生对创新制作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的理解存在疑惑,认识有偏差,教师要有意识引导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培养思维批判性。
例3:制作升降课桌凳。
现阶段的初级中学,课桌凳是同一种规格的,而据统计资料表明,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平均身高差、同一年级学生的身高差都是较大的。例如某学生从初一身高1.45米到初三1.65米坐同一规格的凳子,同一班级身高相差0.20米的二位学生也坐同一规格的凳子,结果导致学生的坐姿不正确而近视甚至脊柱变形。鉴于此实际问题,课后创造制作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将固定规格改为升降式,以满足身高变化和不同身高学生的需要。根据设计总目标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调整完善设计方案并制作。
设计目标
方便:升降方便重量较小而移动方便,使用寿命基本不变强度不变或较高,成本小以利于推广,外观较好 ,根据大家讨论,升降部位设在脚部,升降采用有级档位式和无级螺旋式,材质用木材或钢材。一开始采用木材作脚、档位式,强度不够,外观不好,要求二、四达不到;后采用角钢作脚、档位式,重量大外观差,要求一、四达不到;再采用实心国钢作脚、螺旋式,重量大而成本高,要求一、三达不到;最后采用空心国钢管作脚、档位式,方便、强度、成本、外观四个要求均达到较好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反思各自的思维过程,根据设计要求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自我批判和完善,较好地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正确而迅速的特点。有了它就能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积极思维,周密的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在劳技课及相关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快速而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较好方式。 例4:强筋动力直线车模型制作。
车辆的速度和直线行驶性是衡量车辆性能好坏的二个标准。车辆直线行驶性差是普遍情况,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在一平面,四轮不在同一平面上或路面不水平;二是不对称,左右轮大小和离车轴不对称,车重左右不对称或车重小导致轮打滑;三是不直线,车轴方向不在初速度方向。一、二是车辆本身结构问题,三是操作上的问题。在制作过程,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根据转弯的现象判断是何种原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问题所在,选择改进方案。
五、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和独创性就是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指具有某种的新颖思维,它的特点是独特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其中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最根本的因素。在劳技课及相关活动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去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5:煤气瓶煤气储量显示器的设计。
煤气的使用在大城市中已经基本管道化,在多数城镇、广大农村煤气还是用钢瓶装气,而现在煤气瓶上还未加装储气量显示器,往往煤气快使用完还不知瓶内有多少气,错过加气时间,很费事。据此存在实际问题,课外创造制作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在煤气瓶加装气压表,以显示瓶内储气多少。这里用的是“移植法”,把电表、水表的方法移植过来。另一方案是瓶底加装重量显示器----台秤。(为防止台秤长时间负重损坏,另加装一钢瓶升降装置)。这里用的是“等效法”,把储气的多少转化为钢瓶重量的变化。这些方案都反映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以上所述的是初中劳技课的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值得一提得是,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不是可以割裂的,它们往往互相渗透,交叉出现,但并不排除在具体的某个教学环节中以培养某种思维品质为主,同时,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发展和完善,需要落实到长期的所在的教学过程中和自我学习过程中去。
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
《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法学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普通逻辑学》、《伦理学原理》、《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社会救助学》、《社会福利学》、《社会统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专业限选课
《市场营销学》、《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概论》、《社会问题概论》、《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货币银行学》、《社会保障工作实务》、《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人口学》、《西方经济学流派》、《财政学》、《组织行为学》、《劳动社会学》、《社会项目评估》、《科学技术概论》、《审计学》、《政府经济学》、《财务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
专业任选课
《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礼仪》、《公共关系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心理咨询与教育》、《社会学教学论》、《问卷设计与抽样调查》、《社区概论》、《社区管理》、《经济社会学》、《人才测评方法与技术》、《演讲与口才》、《企业文化概论》、《城市科学概论》、《民族学概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
❻ 设计一份初中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方案
做好初中生的课外艺术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这其中一定要考虑安全问题。
❼ 怎样进行初中语文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语文学习本质是一个言语实践活动等;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排比这种修辞是怎么回事,其结构有哪些类型,又如散文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散文该用怎样的方式阅读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等。下面就选择其中几个关键点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二、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起点
其实,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下面就“学情”的内涵展开一些讨论,大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这届学生整体的代际特点以及这个班级的基本风格。如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状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需求、认知风格、兴趣爱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点。总体上说,是社会、时代的特点投注于年轻人、通过“这一群”人反映出来、又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特质。
(2)与该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包括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年代、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对课文体现的价值观、情感色彩及审美倾向的认同程度,对该话题的熟悉与敏感程度,对该教材语言习惯的接受程度。例如,学习《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甚至交通条件,就直接关系到对课文的理解;与该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情况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学设计,教师须知道学生以前学过哪些著名散文,他们可能了解哪些关于散文的知识等。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于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信息,大的方面包括班级常用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班级风格;小的方面诸如班级学生名单、座次、学习小组情况、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学生的个性特征等。这类信息,可以供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完成课堂组织和调动。例如,某校有个很有个性的学生,他读书较多,善于思考,但好发奇谈异议,原来的一位语文教师怪他上课总喜欢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课堂上也就越来越冷漠。后来换的一位教师,了解了他的情况,在讨论时,教师有意识地让他做总结发言,不仅调动了他本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常常能提升课堂讨论的层次,这样,上课的阻力变成了动力。这就是根据学情来优化教学组织的成功例子。
学情有许多内涵,在针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当作考虑重点,因此,判断学生哪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就显得至关紧要。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份额,阅读教学目标的选择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种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课文介绍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教材’”。这种设计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说了什么”为主要目的。例如课文是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就是“理解题目含义,概括段落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课文是记叙文的,教学内容就是“梳理文章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体会这些景物有多么美、人物有什么品德”;课文是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就是“介绍了对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么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观的接受过程,“教‘教材’”式的教学设计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辩证地看,“教‘教材’”其实是一种接近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设计,它本身具有两面性,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语文学习具有价值多重性,有的课文(教材)内容不仅有价值,还可能是核心价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经典,思想价值突出而文体与表达特点不突出的,如《论语》等,就不妨把其“内容”列为主要学习对象;另外,以介绍语文知识和表达技能的课文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也不妨主要学其内容。
当然,有些课文的内容,只要学生有基本的识字理解能力,他们一看就能明白,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明白文章说了什么”,教学价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最好还是能兼顾“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了解“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怎样写的”。
(2)通过一篇课文,学习读文章、揣摩思考问题的路径,领会文章的写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经过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观念差不多已经被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中,能自觉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师并不多见。可以说,“用教材‘教’”的难度不在观念,而在于具体操作,即如何借助一系列教学活动,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不妨依据下面几点来尝试:
教材、教参里明示过的特点或知识;
属于某类文体中公认的典型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识;
在这篇课文里属于比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达特点,不能牵强和凑数;
以前的语文课中没有学过、或值得重新认识的表达方面的知识,一般不要作简单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特点有整体的、宏观的,有中观的,也有微观的。一般来说,宏观的容易空,微观的容易琐碎,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来说,以取中观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为宜。
三种层次教学内容的差异面的例子:
不过,需要强调两点,三种层次的大小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概念;微观特点虽然不宜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手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微观的语言特点。
(3)以课文作为引子,借题发挥,讨论社会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课文,这些课文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历史、哲学、政治、艺术、自然,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想和议论。如有的教师可能本来敏于思考、长于议论,自然也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以课文所涉及到的某个问题为焦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或当下的每个问题。
四、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
“怎样教”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就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就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法与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等各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节课中一连串的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步骤达成这些目标?这是教学过程设计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区分:
从时间流程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导入、学习准备、学习主活动、总结巩固等阶段;
从活动主体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活动、学生个体活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讲授、读书、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
从课堂节奏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节奏的快、慢,铺垫、高潮、调整、结束等;
从达成的目标来分,教学过程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匹配;
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还要考虑“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应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与相应的活动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将上述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以一节课时间为单位的教学流程图。这个教学流程,应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现一定的节奏,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结构”就是“把一堂课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或环节,主要板块的学习目标相对集中,板块之间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节奏”主要是指板块或活动之间应体现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以适应学生注意力和情绪上的变化。
按照这个规律,设计一堂课,也应该把它分成前后几个部分或板块,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划分教学板块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活动板块不宜太多;
每个板块的功能明确、指向集中;
不同板块之间逻辑关系清晰,指向这节课总的教学目标;
设计贯穿全课的主问题,使教学活动形成一条主线。
一节课一般在40~45分钟左右,从上课伊始到下课铃响起整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一直保持高参与度,学习的内容之间也有一些区别。这些特点都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一节课划分成许多段落,但一节课的时间总体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则也没有相对独立的时间完成某些教学任务。一般来说。一堂课以分为2~4个板块为宜。
从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有两种倾向是比较普遍的,一是教学过程不分板块,一口气到底,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二是时间分割太碎,活动太多,学习任务太杂,没有停下来集中学习的时间。尤其以后一类为多。许多教师总认为,教学若不涵盖该课文里的所有内容、不涉及有关知识,心里就不踏实。实际上,教学活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很低,很难形成清晰有效的学习脉络,而游离状态的破碎信息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被遗忘。
每个活动板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二步,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为了增加教学活动的关联性,还应做到环环相扣,即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或前提,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深入与发展,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三步。
设计主要活动板块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课任务学习的主要保证,如何保证这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设计一组相关联的问题,形成活动主线。这是教学设计的第四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去丰富教学设计的细节,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由宏观框架到具体细节、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趋于成熟。
五、设计合宜的作业,落实学习反馈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师对作业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比较随意,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对作业量的要求考虑大于对质的追求,缺少有效设计作业的意识,这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需要指向教学目标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学习内容的保持与迁移,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第一个关注点就是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一致,学生的学与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一致,这是考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2.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全体的学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业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作业的难易度、作业量,乃至作业的形式,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学生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书生在《教师课上“十条”》中的第八条强调:“一堂课要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这两位教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作业的难度等作业设计的针对性问题。
3.作业形式最好能丰富一些
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种的差异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活动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需求。
4.要求具体、表述明确
作业是布置给学生做的,很容易因为理解障碍而影响学生对作业的感情色彩与投入。在内容上,作业应向学生提出指向明确、要求具体的任务,不要出现笼统、空泛的要求。具体说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明确作业涉及的范围,如读一段、读一篇、读一册,还是做其他事情;
规定或建议采用的方法,如上网查阅资料,向父母做调查、小组讨论、做批注等;
作业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组讨论,应要求几人一组,是否选出讨论主持、记录人、汇报人等;
作业质与量的要求,如完成时间、作业的字数,应尽量有明确要求;
发布、交流的方式,如网上发布,还是口头交流等;
评价的依据,大体给出评价标准,以便学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励的办法,告诉学生可能获得何种奖励,会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在语言表述上,作业要尽量做到句式简短,表意明确,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甚至有歧义的词句,否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5.适合教师检查批阅
一般情况下,一位语文教师总是需要教授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加上备课、改作业、与学生谈心、家访等日常事务,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业很难批改,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甚至会影响教师的日常生活。实际教学中,也有教师面对没有设计好的难改的作业敷衍了事的现象。例如,不少教师会布置“名著阅读”的作业,可学生一旦写好读后感交上来之后,老师往往只给了一个“阅”字,或者含糊其辞地给出“优”“良”“中”一类的等第,缺少翔实的批改。几次之后,学生得不到有效反馈,做起这样的作业来往往敷衍了事。反思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大原因是教师对作业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没有进行设计,教师布置的作业很难批改,这样的作业是起不到什么训练效果的。与其学生做起来没劲,教师改起来马虎,不如选择有代表性的章节请学生摘录点评,既有针对性,有利于批改,作业也就起到相应的作用了。
以上谈的五点只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几个方面,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当然,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
❽ 初中历史新课程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我认为制定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的意义有: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的初步设计,是水平计划的细化与分解,是课程总目标的基本单位,在体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教学内容集合的表述,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由主题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的单元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选用多种课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等各环节构成。充分考虑到教材的连续性、层次性的问题,重视运动技能的完整综合学习和运用,强调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关注学生过程中多维目标的实现,弥补了教学大纲时期的缺陷与不足,是水平教学的分解好细化,又是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单元计划是学期计划的具体化,它是把各项主教材系统的排列到每节课的教学文件,是老师备课的依据,制定计划的步骤。课时计划是教师依据单元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节课设计的教学方案,它是课前准备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答:1、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目标要明确,符合教学实际。这是完成学期计划教学要求和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关键。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场地设施等情况,设置每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3、每个单元中教学内容要注意相互联系,因为单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较为系统和完整地学习某一个运动项目的内容,避免以往“蜻蜓点水”式教学,使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不会的局面。所以要针对每次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妥善安排好每节课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学习策略)。4、单元中每一堂课的内容应有主要内容和辅助内容,辅助内容最好是体能练习类和游戏类的内容。2.请针对您所教授的学生特点制定一个单元计划,并选择单元计划中的某节课制定课时计划答:运动参与。水平目标: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学习目标: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习目标: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各种形式的篮球体育活动中运动技能。水平目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通过各种技能的篮球活动,学生能知道篮球运动的动作名称,体验并基本形成正确的篮球技能技巧。三、身体健康。水平目标:形成良好的篮球技能技巧,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单元目标:基本形成正确的篮球技能技巧,初步发展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四、心理健康与社会各应。水平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范。单元目标:学生能够愉快地进行篮球活动,认真完成篮球活动的学习和锻炼任务。体验篮球活动前后的情绪的变化,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爱护和帮助同学。五、教学内容:工作时间教学内容第一阶段利用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激发学生谈篮球运动的兴趣,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任务及探究方法。第二阶段小组结合,共同讨论确立探究项目,选出小组长并进行小组分工。第三阶段按小组分工谈篮球运动的起源、发展、变化、普及和提高进行探究活动。第四阶段在探究活动中,及时与小组成员交流搜集到的篮球运动变化的有关情况。第五阶段在谈篮球运动、走进篮球世界、我国篮球之最、成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篮球运动的好处这一阶段探究活动中,及时与小组成员交流搜集到的篮球、篮板、篮圈、场地变化的情况,及篮球比赛中积累的经验,比一比谁懂得篮球比赛规则的多。第六阶段在谈篮球运动、走进篮球世界、我国篮球之最、成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篮球运动的好处的探究活动中,及时与小组成员交流搜集到的篮球运动有关明星的情况。第七阶段整理资料,思考、讨论谈篮球运动、走进篮球世界、我国篮球之最、成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篮球运动的好处的探讨过程中,达成组内共识,制作学生演示文稿或学生网站并准备交流。六、教学设计和方法:讲解示范法、直观教学法、情景设计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等方法。七、单元评价体育课时计划(水平三):案例名称:篮球运球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授课者:尼加提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篮球作为小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对篮球的渗透理解应从以下两点来着手。首先,了解什么是篮球运动。能正确的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对后面学习篮球技战术有基础性的作用;其次是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和生动鲜明的事例来阐述影响篮球运动的因素,以及在掌握其影响因素后,怎么样提高到学以致用,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还会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践,知道篮球运动的概念。(2)理解篮球持球与运球的概念,能应用篮球知识进行有关的体育健康活动。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通过练习探究、初步理解篮球运球中的练习常用方法。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1)通过练习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练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他人的优点,致力于大胆提问,敢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有关球的科学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情况而做出的:1、学生是永安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2、学生为四年级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3、学生有过较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4、学生已经学过篮球的相关知识与技能。5、学生能够简单应用篮球学知识解决问题。6、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有关篮球相关的例子。7、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处在关键期。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练习的课堂氛围。3.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篮球练习,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践练习、实验想象、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有足够的篮球场、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这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篮球等六.设计特色:学习感悟,重练习,重体验。七、教学重难点:持球运球、创新练习,初步感受引力。八、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集合整队以篮球明星姚明为学习榜样,激发学生的学学生活动:集中注意力,调整学习状态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持球集合。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教师使学生通过讲解明星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分析论证:熟悉球性体验运球动作,提高运球能力教师活动:1、熟悉球性2、体验拍球动作,感受乐趣3、乐于练习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提高兴奋性。培养创新意识小1、手部玩球2、你能将球拍起来吗3、学生展示4、讲解示范启发。5、观察辅导6、语言激励.7、敢于展示自我,8、发展学生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不惧困难、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信,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中大大大中中9、讲解示范10、语言启发,巡回指导,11、示范引导12、鼓励表扬13、展示点评.展示部分小组练习经验,交流小组结论。学生活动:1、自主练习,玩出多种花样。2、自己体验拍球动作每人一球,自由散开练习,顺序时间达成目标学习3、单人运球4、“我变,我变,我变变变”运球5、学生展示6、“石头,剪刀,布”运球游戏7、“老鹰抓小鸡”运球游戏8、“捉尾巴”运球游戏9、游戏:《冲过封锁线》扣篮或投篮8、自主练习。体验并创造多种多样的运球方法。10、合作学习,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11、展示各种方法。12、遵守规则。每人一球,自由散开练习,小组合作练习,小组合作练习,分成8个小组练习,二人一组练习,分成二大组比赛.练习中,学生往往忙于动手,而忽略成功经验,老师及时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经验,体验成功快乐。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培养学生的探究练习篮球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篮球运动概念:概念讲授教师活动:提出篮球运动概念,同时得出篮球运动经验.学生活动:学生通过练习总结篮球运动的推广原因.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教学过程:知识应用,身边的篮球运动.教师活动:估测篮球运动的来历与推广效应.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参与、技能、身体健康心理、社会适应负荷教学过程流程图:新课-------情景导入-------探究规律(练习知识------设计练习------进行练习----分析练习)-----概念讲授-----知识应用-----利用身边的问题巩固知识-----书面问题九、教学评价设计《篮球运球教学》教学评价方案(一)评价内容及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给出评价反馈,课后教师会经常对学生在运动场上训练时的情况作出评价,给出建议。课结束时,教师对本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并利用学生在运动场上训练时的情况提出的相关问题和解答情况进行反馈;学生在课件评价表中进行自我评价,会利用学生在运动场上训练时的情况互相交流学习感受。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1、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注意吸取其他同学解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找出同学解答中的错误。2、训练:能够快速组织小组训练判断结果的正确与否,并用训练检验;能够说出训练过程的重要性;并能够创新变换训练内容。3、结果比较:对练习结果进行比较,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练习情况作出正确判断。4、知识应用:能够创新变换训练内容,并在平时练习中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课余时间来写这方面的练习日记。5、学习方法:对其他类似性质的教学内容,能够迁移学法。(二)学生自评表:知识评价:我知道了什么是篮球运球技术要点。□我掌握了篮球运球的基本方法。□我能连续运球多少下。□能力评价:和自己比,这节课我能拿个“”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很好□好□待改进□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好□好□待改进□乐于与同伴合作很好□好□待改进□十、课后反思:答:单元教学计划是课时教学计划的初步设计,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与分解,是课程总目标的基本单位,在体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教学内容集合的表述,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由主题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的单元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选用多种课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等环节构成。充分考虑到教材的连续性、层次性等问题,重视运动技能完整综合学习和运用,强调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关注学习过程中多维目标的实现,弥补了"教学大纲"时期的缺陷与不足,是水平教学计划的分解和细化,又是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