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发布时间: 2021-03-04 15:20:58

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标中如何体现

自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公布,语文新课程开始实验以来,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对课程改革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程改革的成绩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肯定。通过在教学第一线的调研和对多种媒体的搜索,获取了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对课程标准各种意见的材料数十万字,根据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需要,选取一些批评意见和对课程标准修改的建议,经过梳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关于课程性质和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提法,一些语文教育研究人员提出质疑与批判,纷纷提出自己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见解,比如言语说、文化说、悬置说、消解说,等等,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个可以替代课程标准中提法的共识。而近阶段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中“人文性”究竟如何把握?“工具性”和 “人文性”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如何统一才不至于厚此薄彼,左右摇摆?有人提出:“ 关于语文课程本质特性问题的认识,如何跳出‘一两个词+性’的刻板定式。放弃自以为是、抽象的无谓争论,才有可能在实质性目标问题上同心协力‘逼近本质’”。

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的开始阶段,有人对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展开尖锐的批评,现在多数人已经接受这一概念,在这方面的讨论,关注较多的则是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区别,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等。

二、关于课程内容
《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设计“内容标准”,对此语文教育领域里有较多的批评。

有人尝试对语文课程构建“内容标准”,目前重点围绕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路径。前者认为课程内容由语文学科知识要素和语文活动内容要素构成;后者指出建构语文课程内容要从掌握言语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言语行为策略和实践活动、研究与借鉴言语成品的经验和内涵、言语作品经典选粹与文化常识等四个方面入手。有人论述了教师合理选择语文知识的必要性,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取决于教师对知识是否合理取舍、选择。“要追求语文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和发现出来的,带有鲜明的个体化色彩;”有一种观点谈到,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主。由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双基”,甚至“三基”的讨论,也因此引发很多整合课程资源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探讨和争论还在进行。

三、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对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又掀起了一轮讨论热潮。大家希望在课程改革中,能从新理念进而深入到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

1、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写字教学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书写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乐观。通过对四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选文进行字频统计分析后发现,语文教材对如何使学生实现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关于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关于阅读教学,也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自我实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追求生命价值等等。

此外,还有关于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释义观、阅读状况的评价机制、课外阅读等问题也引起大家热议。

3、关于写作教学

关于作文教学,引起的讨论和意见也比较多。有人问: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还有人从不同角度指出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比如忽视学生存在,无视人的价值、忽视语言积累、教师以自己的动机替代目的、写作教学内容缺失,比如文学写作训练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尤其缺乏“怎么写”的指导、作文命题导向有误、小学作文评语存在无的放矢、偏否定化、格式化、雷同化,复杂化、简单化、不规范等问题,还有初中作文存在主题歌颂化、构思公式化、语言成人化等问题。

此外,讨论中引来较多关注的,还有关于作文教学的方向和理念、写作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关于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写作教学的序列、作文命题的思路、作文教学的独立教材等问题。学生写作中出现一种过于追求华丽语言的风气,也引起人们关于当前作文教学中某些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实际上还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的讨论中,大家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状况研究,总结了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取向、目标设定、内容框架探索,对《语文课标》研制者、语文教科书编写者、语文教师,就如何切实解决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综合性学习”列为课程目标,这是引起语文教育界热烈讨论、争论的又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反对声大,拥护者也多。

首先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上的定位、特点以及它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定位:首先姓语,必须综合;特点: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学习效果的综合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也有研究者通过对“生命教育”价值观念与综合性学习相整合,提出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价值取向支持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重点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出两个片面性:一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类别单一,“趣味语文”、“家乡语文”比重过大,学生体味的生活味道严重不全。二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方向保守,选题偏空偏冷。还有,强调形式,忽视语言内核,“语文味”的弱化与异化;学习手段、方式的“单一化”倾向;教学资源利用的教条化倾向;学习过程中娱乐化倾向;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语文教学的附属,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上成了阅读课,当作课文来讲,过分语文化,异化成了科学课,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幕后操纵者。有人认为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对教师的培训不够,所以在教师身上还存在着问题:对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与意义理解不够透彻,教师行为方式欠缺——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指导随意化,忽视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四、关于教师状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

课程改革以来,有些人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产生了迷茫,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点摇摆不定。另外还有,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贫乏、语文教师课堂上激情过度、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但是也可以发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资源意识局限化、资源开发格式化、教材文本边缘化、课堂教学非语文化。

评价的问题是制约新课程向前迈进的瓶颈。有人指出,如何运用等级评价和定性定量办法,通过安全及时的问责制度,让师生、家长准确了解教育教学水平,让管理和决策部门利用与新课程配套的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监控,发挥好评价的诊断预测与激励发展功能,是近年来国家层面和地方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关注的重大问题。

五、对课程改革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老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在这方面提出的主要意见如下。

1、语文学科内涵问题

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缺乏明确的限定,出现了语文学科内涵的不定、外延的膨胀,课程理论杂糅性、课程内容模糊性的问题,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科性质没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缺乏辩证思维,矫枉过正,顾此失彼;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 “工具”的 失落,“人文” 的升腾,语文教学有“去知识”“去技能”的倾向。

2、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

为了确保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能顺利进行, 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有必要理性地思索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呈现出的“非理性倾向”: 1)必须加强对语文课程的本体论研究,重建本体论基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在语文本体论问题上的有意闪避会使语文课程改革如盲人骑瞎马;2)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语文课程论立场的模糊和知识创新的缺失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凌空蹈虚;3)语文课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观是构建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 我们在语言观上的陈旧沿袭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新瓶装旧酒;4)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种社会行为、组织行为, 社会的整体联动和组织化行为的强力介入, 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孤军深入式的运作模式, 导致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3、形式和内容问题

凸现“形式”,淡化“实效”。片面追求形式,过多引进文字的、音像的资料,过多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花哨”,教学情境“闹腾”,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化,基础与实践浮泛化,尤其是教师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失当,包括知识选择无效性、非理性、失真性和知识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教学效果虚无化。

4、学习方式问题

关于学习方式,课改实践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共同研究问题;另一个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和绝对化。泛化包括探究内容的泛化和探究实质的泛化,绝对化指的是探究内容的科学化和超文本化以及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程式化。探究的泛化消解着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探究的绝对化抽取了探究性学习的特质。

另外关于学习方式,还有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的倾向,对接受性学习,尤其是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没能很好地领悟,没能在实践中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相辅相成。

5、“去文学”现象

在新课程注重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培养的幌子下,在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幌子下,一种新的“去文学”现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地开始充斥中小学语文课堂。另外,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诗教缺失和严重弱化学生语文灵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语文的语感、美感和灵感的弱化)

6、课改出现的“回归”呼声

“针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倾向,语文界对‘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返璞归真’的呼声逐渐高涨,回归成了语文报刊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回归”呼声的出现不是意味着停步和倒退,而是对课改中出现的离语文越来越远,离朴实、真实、扎实越来越远,离优秀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的所谓的“美丽课”、“优质课”、“创新课”的辩证的思索和理性的摒弃。“语文要回家,语文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本体,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

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冷静地思索“回归”的涵义以及如何“回归”的问题。“回归”的呼声倡导本体论思想,“注重利用汉语文的特点进行教学” “回归”的呼声倡导简单和现实。

7、课改实践中对课标缺憾的概括

1)基本理念的非本土化。新课标大量吸收了外来理念, 它与本土理念的磨合融洽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操作指令的泛弹性化。新课标凸显了这样的特点—— 理论性大于操作性, 探索性大于实践性。而且新课标常常用张力非常强的语言表述操作指令和达成标准, 或用心理行为动词替代行为动词,致使部分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检测性。

3)总体目标的高度理想化。主要表现在部分目标定得过于高远,显得广大而空泛。 比如要求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殊不知,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文本属性,诸如识记基本常识和文言文的译释就难以“开放搞活”, 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此外, 师生不同的性格、体验、学识、胆识、技巧等因素也制约着课标实施的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改革整体发展情况,也有专家曾对对一段时期内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做出了一些基本的预测:1)一段时期内,语文教育研究将以揭示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主,并且将会深化到对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质疑和反省。2)这段时间内,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难马上得到纠正,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有些方面甚至还会有恶化的可能。3)在多元化和理性化的指导思想下,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进入实质性的修改与调整阶段。4)在这个过程中,语文高考改革将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5)语文教材将有大的改善。6)课堂教学将向朴实方面转变

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介绍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来具源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Ⅲ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实验修订稿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一)基本理念的修订:
1. 关于数学的诠释。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阐述:《标准》实验稿一开始就定义式地给出断语:“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把数学说成是一种过程,未免牵强。数学是一种认识,一种科学,一种思想体系。在上述断言中,除了“定量刻画”一词和数学有关之外,其他都和数学无关。这句断语开头的两个字“数学”,换成“物理”、“化学”也说得通。因此这样描述数学,是不准确的。比如我们要定义长方形,我说长方形是四边形,没错,可梯形也是四边形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对象,至今依然是界定数学的关键词,不可随便绕开。
2. 关于数学教育的价值。
实验稿: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修改稿: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阐述:实验稿的那段论述,描写了信息时代的数学。实际上,数学的价值还有关于数学文明的价值、数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推动、数学计算的科学作用、数学对一个国家繁荣的贡献等等。修改稿不仅概述了数学的价值,而且指明了数学教育的价值: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不能偏离这根本的价值取向。
但注意不要把数学思维看作万能的和完美的。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指出我们的教学着眼点,不只是学会数学的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数学思维只是思维的一个方面,数学中线性思维往往会阻碍人们的直觉和想象。转化(应聘消防员)。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有时也会阻碍我们创造新的途径和方法。(爱迪生或谁,大洞、小洞问题)。
3. 关于“数学课程”应该强调什么。
实验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修改稿:课程设计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阐述:从强调到重视,要求显然不同。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人不能事事都直接经验。用接受性学习方法获得大量的间接知识,乃是普遍的认识规律。因此,创设情景,模拟实际,甚至利用抽象的模式,都可以进行数学学习,包括数学建模。总之,片面强调“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不妥当,应该注意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保持距离。这个改变提示我们对数学问题生活化要适度。
4. 关于“面向全体学生”。
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阐述:前两句,首先,数学内容的价值可以有大有小,但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难道只有《标准》列举的数学才算有价值,其他的数学都没有价值?能够举出没有价值的数学吗?第二句话,说的是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但是“必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怎能说人人都能获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特征在于“基础性”,即让未来公民获得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
5. 关于接受学习。
实验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修改稿: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阐述:实验稿的论述曾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敢讲解。《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经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将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并重,明确提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两种分类相互独立,成为正交(见下图)。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 机械的接受学习 机械的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接受性学习不等于被动学习。只要处理得当,接受性学习也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传统的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相反,教师指令下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可能是机械的。所以我们要破除“教师讲就是差的,学生发现就是好的”的观念。
有人说:记忆力是智力的标志。一个人的记忆力高不等于智力好,但治理好的人一定记忆力高。我们提倡的做法是:记忆模仿应该通向理解,在记忆模仿的基础上,提倡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而发现。
6. 关于教师的作用。
实验稿: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修改稿: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阐述:教育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精华传递给后人,效率至关重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体验发现创造的历程,只能是少量的。学生的进步必须遵循前人的经验, 在“教师”的肩膀上攀登,绝大多数是有意义地接受性学习,教师必然会起主导作用。让我们大胆的讲授吧。但同时也要,这里的讲授绝不是鼓励满堂灌。
7. 关于过程与结果、知识与情感。
实验稿: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修改稿: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阐述:用语文的关联词分析,就能体会到,更要,是递进关系,后面的更重要,也要是并列关系,同样重要。一字之差,告诉我们对于过程与结果、知识与情感,不能偏废。
8. 关于双基教学。
实验稿:没有提及。
修改稿:实施建议中数学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阐述:数学双基教学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标准》应当继承中国数学传统教育的优良传统。除了双基教学,启发式、精讲多练、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等,运算速度保持思维效率,重复演练有赖“变式”发展等,也都值得关注。
本次修改由双基变为四基,进一步提出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做到传统与现代兼顾。把隐性的要求显性化。
(二)设计思路的修订。
1. 内容领域的总体变化。
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图形与几何”原为空间与图形、“综合与实践”原为实践与综合运用。恢复了传统的几何、代数的名称。
2. 数与代数方面
明确提出发展运算能力。修改稿新增对运算能力的界定是: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3. 图形与几何方面
(1)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修改稿新增对几何直观的界定是: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阶段就有渗透,比如“数形结合”。六年级下册计算 + + + ,看算式是看不出结果又什么发展趋势,但转化为图形就很容易看出比1少最后的几分之一。
(2) 明确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涵义。举例说:今年年收入10万元,明年可能还是10万元或更多一些,这不能说是演绎推理,它凭借的是经验和直觉,应是合情推理。
4. 统计与概率方面。
增加了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其中数据分析观念就是原先的统计观念,但更加明确。

Ⅳ 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构及设计思路
(一)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
1、从大纲到课程标准
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发展历史的角度,不难发现奠定课程标准结构基础的是193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
从我国五十年来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变化可以得到两方面的认识。第一,语文课程标准结构的变化就是语文教学理念的变化。第二,总体上看课程结构的差异并不显著。
2、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包含“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附录”四个部分,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叙述。
2000年试用修订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结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附录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明确告诉我们, 《语文课程标准》的没计思路有四条。这四条讲了两个内容:一是目标的提出,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提出;二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与评价等。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四个特点
1、整体性与阶段性
(1)语文课程的整体性
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统一
实现了语文课程内部结构的统一
实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与评价的统一
力求实现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实现了语文课程与生活的统一
(2)语文课程的阶段性
2、三维没汁,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1〕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学习语文知识。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A.明确应该牢固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
B.明确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
C. 把应该掌握的知识蕴含在形成的能力之中
D.指出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2〕单项发展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3、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 和 教 师
4、课程标准留有空间,有利于发挥创造才能
(1)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为教材编写、教学留下创造的空间。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 :
刚性的
描述性的
弹性 的
(2)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为具体实施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Ⅳ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2001年开始执行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实验稿”三字说明是一次课程方面的教育改革实验。将课程改革定为“实验”,体现的是变革现实理想与科学探索态度的结合。教育实验大致过程是:以新的理论作指导,设计实验措施,根据研究目的,在自然条件下,有计划地贯彻实验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或重复实验,证明、修正或证伪原来的理论假设,揭示教育因果关系,改进教育现状。此次实验历经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在2011年定稿出版。修订的依据大体有如下几点。

1.十年中,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调查。2003年教育部对实验区教师、教研员,就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建议,开展了第一次调查。2007年为配合《实验稿》的修订,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在29个省市42个国家级实验区的城市、县镇、乡村,对不同办学水平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问卷调查。这次调查规模大,内容丰富。问卷分客观题与开放题两种。对客观题的选项作频度分析,对开放题的问题作出归类——这些问题不作任何二次加工,真实保存原样——再对问题的类别作频度分析。修订组根据整体性的统计分析开展修订工作。

2. 修订组收集了十年来报刊书籍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对《实验稿》的教育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作出判断。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进行了多次听课考察,实地了解实验状况,听取各种意见,研究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经验。修改过程中,教育部还多次组织多学科专家、作家、院士、社会人士“会诊”语文课程标准,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

3.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作为标准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

4.研究十年来世界教育的新变化、新进步,了解别的国家母语课程、母语教学的新发展,据此调整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建议。

二、《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了《实验稿》的哪些基本精神?

经过广泛的而又长期的实验检验,广大教师与专业人士基本认同《实验稿》,支持《实验稿》的理念、目标与内容。所以,这次修订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 “课程的基本理念”上面。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 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这一理念追求的是语文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忽略任何一面,也不宜以“某一方面为核心”;这些素养要求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学段目标内容里。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严格说,由于主体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很难说自己能够“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特点”,所谓“正确把握”也只是一种愿望。只能说我们学习历史,正视现实,规划将来,在现阶段对“语文教育特点”有如下认识;

(1)重视人文内涵的深刻影响,又尊重学生感受的多元;

(2)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3)重视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4)特别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据此开展语文教学……

这些认识基本上是语文教师、语文课程专家的共识,是现阶段里我们都认可的“正确把握”。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定地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 “平等对话、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些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表述,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具体说明和可操作性保证,是语文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语文课程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主题。处理好了,语文教学既有丰厚基础又有现代活力。语文课程的开放与活力还体现在“以校为本”的课程发展,体现在教师对语文课程更新发展。在当代中国语文教学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教师,在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运用上,从来不墨守陈规,常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实践创新。

有了这几条理念,学习与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可能就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

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旧课标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新课标

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推荐背诵篇目

“古代诗文篇目”部分有不小的变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篇目撤下了《爱莲说》、《

Ⅷ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标准稿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一)基本理念的修订:
1. 关于数学的诠释。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阐述:《标准》实验稿一开始就定义式地给出断语:“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把数学说成是一种过程,未免牵强。数学是一种认识,一种科学,一种思想体系。在上述断言中,除了“定量刻画”一词和数学有关之外,其他都和数学无关。这句断语开头的两个字“数学”,换成“物理”、“化学”也说得通。因此这样描述数学,是不准确的。比如我们要定义长方形,我说长方形是四边形,没错,可梯形也是四边形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对象,至今依然是界定数学的关键词,不可随便绕开。
2. 关于数学教育的价值。
实验稿: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修改稿: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阐述:实验稿的那段论述,描写了信息时代的数学。实际上,数学的价值还有关于数学文明的价值、数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推动、数学计算的科学作用、数学对一个国家繁荣的贡献等等。修改稿不仅概述了数学的价值,而且指明了数学教育的价值: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不能偏离这根本的价值取向。
但注意不要把数学思维看作万能的和完美的。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指出我们的教学着眼点,不只是学会数学的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数学思维只是思维的一个方面,数学中线性思维往往会阻碍人们的直觉和想象。转化(应聘消防员)。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有时也会阻碍我们创造新的途径和方法。(爱迪生或谁,大洞、小洞问题)。
3. 关于“数学课程”应该强调什么。
实验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修改稿:课程设计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阐述:从强调到重视,要求显然不同。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人不能事事都直接经验。用接受性学习方法获得大量的间接知识,乃是普遍的认识规律。因此,创设情景,模拟实际,甚至利用抽象的模式,都可以进行数学学习,包括数学建模。总之,片面强调“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不妥当,应该注意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保持距离。这个改变提示我们对数学问题生活化要适度。
4. 关于“面向全体学生”。
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阐述:前两句,首先,数学内容的价值可以有大有小,但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难道只有《标准》列举的数学才算有价值,其他的数学都没有价值?能够举出没有价值的数学吗?第二句话,说的是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但是“必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怎能说人人都能获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特征在于“基础性”,即让未来公民获得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
5. 关于接受学习。
实验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修改稿: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阐述:实验稿的论述曾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敢讲解。《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经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将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并重,明确提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两种分类相互独立,成为正交(见下图)。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 机械的接受学习 机械的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接受性学习不等于被动学习。只要处理得当,接受性学习也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传统的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相反,教师指令下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可能是机械的。所以我们要破除“教师讲就是差的,学生发现就是好的”的观念。
有人说:记忆力是智力的标志。一个人的记忆力高不等于智力好,但治理好的人一定记忆力高。我们提倡的做法是:记忆模仿应该通向理解,在记忆模仿的基础上,提倡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而发现。
6. 关于教师的作用。
实验稿: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修改稿: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阐述:教育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精华传递给后人,效率至关重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体验发现创造的历程,只能是少量的。学生的进步必须遵循前人的经验, 在“教师”的肩膀上攀登,绝大多数是有意义地接受性学习,教师必然会起主导作用。让我们大胆的讲授吧。但同时也要,这里的讲授绝不是鼓励满堂灌。
7. 关于过程与结果、知识与情感。
实验稿: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修改稿: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阐述:用语文的关联词分析,就能体会到,更要,是递进关系,后面的更重要,也要是并列关系,同样重要。一字之差,告诉我们对于过程与结果、知识与情感,不能偏废。
8. 关于双基教学。
实验稿:没有提及。
修改稿:实施建议中数学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阐述:数学双基教学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标准》应当继承中国数学传统教育的优良传统。除了双基教学,启发式、精讲多练、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等,运算速度保持思维效率,重复演练有赖“变式”发展等,也都值得关注。
本次修改由双基变为四基,进一步提出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做到传统与现代兼顾。把隐性的要求显性化。
(二)设计思路的修订。
1. 内容领域的总体变化。
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图形与几何”原为空间与图形、“综合与实践”原为实践与综合运用。恢复了传统的几何、代数的名称。
2. 数与代数方面
明确提出发展运算能力。修改稿新增对运算能力的界定是: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3. 图形与几何方面
(1)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修改稿新增对几何直观的界定是: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阶段就有渗透,比如“数形结合”。六年级下册计算 + + + ,看算式是看不出结果又什么发展趋势,但转化为图形就很容易看出比1少最后的几分之一。
(2) 明确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涵义。举例说:今年年收入10万元,明年可能还是10万元或更多一些,这不能说是演绎推理,它凭借的是经验和直觉,应是合情推理。
4. 统计与概率方面。
增加了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其中数据分析观念就是原先的统计观念,但更加明确

Ⅸ 求几篇人教版初中课文(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回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答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柴门。
注释。
①腊酒: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⑨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