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核心价值观融入校本课程

核心价值观融入校本课程

发布时间: 2021-03-04 16:53:40

① 如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2)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3)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②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如何根据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帮助。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市场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趋利性以及竞争所衍生出的损人利已、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部分学生滋长了见利忘义等思想行为。而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效益观念的制约下,出现了一些偏差,如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过分强调自我实现,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在政治、学习、人际交往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互惠特点和功利性。,出现了“轻集体,重个人、轻奉献,重索取、轻奋斗,重享乐”。这些价值取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确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明显背道而.

2、信息网络化时代冲击着学生的思想。网络将整个大千世界展现于他们的面前,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但网络中也渗透了西方发达国家大量宣扬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推销他们的民主、自由观念,散播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妄图腐蚀我们的社会主义公共价值,造成价值观念的遗失和蜕变。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我们无法预先滤除网上的精神垃圾,如网络的淫秽、黄色、暴力、凶杀以及模拟社会等,这些精神垃圾对大学生的成长有较大的毒害作用。网络上的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匿名性的,故这种交往具有很强有隐匿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很难掌握大学生网民的真实思想动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打破,无疑也增加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3、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意识”淡化,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影响。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学好习、搞好科研就行了,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不大,甚至认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会影响学习、科研、创作等。这些看法具有片面性,是不言而喻的。

4、随着高校的学分制和弹性工作制的推行以及今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学生课余时间在很大程度被推向了“准”社会或直接同社会沟通,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

5、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目标观念强而人生理想弱,成才愿望强而抗挫折能力弱。在较后批次的招录学生中间,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动力的能力和毅力不够。表现在不专心,课后不自习、经常迟到、早退。许多大学生对社会各种腐败现象、就业和再就业以及“三农”等问题,表现出较多关切和忧虑;多数学生表现出对毕业时就业压力的焦虑,对学习考试过关、通过率等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感;部分学生因其经济困难的压力转发为心理压力也不乏其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

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第一,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第二,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崇高性。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总之在高职院校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前高职院校大学思想政治教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基石,增强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使之成为祖国和民族道德高尚、奋发有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③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授课的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德育渗透。

④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教育中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2)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3)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⑤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导向。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及进程的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首先要将其融入课程标准的制订与修改、课程改革的自主探索、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中,以不断优化国民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
融入课程标准的制订与修改,进一步明确教育方向。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民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基本指导原则,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应当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结合高中阶段的具体特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融入课程改革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促进教育民主。国民教育序列是指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的教育系列,包括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改革,能够为整个课程改革指明方向,为课程改革进一步“松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以不断拓宽课程改革自主探索的深度与广度。可以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探索更加大胆一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指引课程改革方向的坚强后盾。
融入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人才质量。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与国际接轨,而且更要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人才,必然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对国民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入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国民教育序列课程体系的衔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民族复兴的梦想,是长期而伟大的奋斗历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开放互动的建构过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体的必备素质,是逐步提升的成长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围绕其设计的课程体系必须整体统一、层次分明。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国民教育序列课程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更是文化的、思想的乃至意识形态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注意“纵”“横”联合。“纵”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国民教育序列,体现其不同学段、不同层次教育的层级性、连续性、差异性,使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横”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版本”(一纲多本)下的协调性、统一性、一贯性,不打折扣。
注重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结合。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工具,其作用在于塑造社会规定的人同时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时还体现了对现实的需要和长远的走向。今天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要做成一个和世界、和全球发展隔离的“中国特色”,而是要形成一个横贯中西、融汇古今的“核心价值观”。要让能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明成果都能够被我们所用,被我们的课程体系所吸收,让我们的国民课程体系成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科学合理的内容设计、融合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助推中国文明富强的精神产品。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就要注重传承性与创新性并重、本土性与开放性共存的结构特点,既要秉承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交往和理性特质。
注意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位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建设的目标、社会发展的前景和个人自立的规范的统一,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系统认知,是一体和互融的,不能割裂和偏废。因此,国民教育的课程体系要将“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充分融化为“国家、社会、个人”的一体。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即是死教育”。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还应在生活中,课堂和学校之外的生活世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阔舞台。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的教育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在社会实践中去认真践行。正如教育家刘国正所言,“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中,国民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国民教育课程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和最深刻的体现,又是使核心价值观得以传播和接受的重要一环。教育兴国,人才强国,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民教育课程体系不断融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永远向前。

⑥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工作总结

近年来,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建设、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和网络环境,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落实落小,深度融入,引导中小学生主动认同、自觉实践。

一是着力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课堂育人。将核心价值观内涵细化为45个目标要点,分层次贯穿于各个学段,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序列化育人目标、内容框架和评价体系;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课题研究60余个,总结推出了主讲导读、自主学习、质疑辩论、实践体验等4种教学模式,整体设计教法、编写教案、筛选案例,为教学实践提供示范。



二是着力融入文化教育体系建设,强化文化育人。统一下发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篇目》,编写了《中华传统美德警句名言》和《君子之道格言》《张骞申遗读本》《蔡伦造纸》等读本,免费向中小学生发放20万册。

全市将传统文化课纳入必修课程,每周一节;在全市各中小学张贴宣传画1.5万张,设置大幅公益广告牌300个,电子显示屏140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文化的灵魂,遍布每间教室、每条走廊;连续多年开展XX名师、全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各类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并广泛宣传。

三是着力融入实践活动体系建设,强化实践育人。持续开展“养成良好习惯”课题实践研究,将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言行规范,分解细化成文明礼仪系列教育内容;深化“开学第一课”活动成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从开学伊始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建设1个综合性实践教育中心、11个校外教育活动中心、43个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开设了包括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等四大板块18类实践课程体系。

每年还组织10多万人次中小学生到博物馆及各类工业、种养基地等进行学习体验;扎实实施“筑梦圆梦”行动,以特殊学生群体为对象,开展“筑梦、追梦、圆梦”助梦活动;开展“快乐志愿多彩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⑦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自身学

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搞好角色定位。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具有年龄优势和知识才能优势,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更重些。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且“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大学生要坚持全面发展,更要坚持“以德为先”,要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大学生,要有很强的道德荣辱观,自觉地、高标准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好本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方面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命运。所以,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多学知识,多增才干,多长见识,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既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也是提升大学生改革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内化转化和体现外化以及外化推动内化和巩固内化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服务山区和服务农村为重点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道德、法律、科教、文化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农村,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践科学发展观
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做到自省自律、知耻改过。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要求人们“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一位哲人曾说:“失去羞耻之心会使人陷入麻木,激发羞耻之心会使人改过向善。”不辨是非难处事,不知荣辱不成人。因此,在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中,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辨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契机,发挥大学生的人才素质优势,建设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
五、大学生应以城市、农村为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我国,青年知识分子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仍然是投身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只有真正融入人民群众中,人生才会立志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自觉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可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于举止投足之中,内涵于一点一滴的人生奋斗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作为决定性的主观因素,将通过大学生踏踏实实的努力,身体力行的付诸实施,在克服来自自然、社会、自我的障碍和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实践。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