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育教学
『壹』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能够发现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带有共性的问题。
一是学校党委要精选精育,树立课程思政高标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天然黏合度差异很大,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树立高标杆,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涉及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等多个方面,某一个部门或学院难以单独完成,必须由学校党委总体协调、统筹推进,才能保证决策权威、执行有力。首先,课程思政的专业覆盖面要广,以便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从而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充分认同、真心喜爱。其次,课程思政教师不仅教学科研能力精湛、教书育人水平高超,而且能够把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
二是要聚焦专业前沿知识,激发学生专业报国志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以《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为例,这一系列讲座,有的聚焦科技前沿以及当前热点,内容涉及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量子科学、清洁能源、绿色环保、健康产业、文化创新、大数据以及技术与人文等多个领域与学科。有的围绕电子芯片、大飞机、金融稳定等热点技术、热点时事问题加以推演。课程思政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视野,关注新兴学科和新兴领域,找准专业兴趣点,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精湛的专业知识。
三是思政元素要有机融入,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消除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用本校人物讲身边榜样”“用本校故事讲中国故事”“用本校精神讲使命担当”,将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从抽象的“天边”拉回到具体的“身边”。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建设不但没有挤占专业内容,反而成为专业课堂的点睛之笔,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吸引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教育由少数思政教师的事变成所有教师的责任,用专业涵养、家国情怀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既使学生深入了解科技发展前沿和我国科研发展现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责任感。
四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校园思政要相互促进,共铸“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其一,课程思政反过来促进思政课程迎头跟上。思政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专业,也要不断拓宽视野,适度了解其他专业的若干知识,用一定的科技素养反哺思政教育。其二,课程思政有助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德育水平,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其三,课程思政通过发挥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抓住思政素材关键点和闪光点,从小处和细处入手感化、滋润学生。其四,课程思政的蓬勃发展,有助于营造浓郁的人人谈专业、人人讲思政的校园思政氛围,共铸“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共同培育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专业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贰』 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今社,信息革命几乎冲击所领域.现步入信息社,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文化素质,提高校教质量,已普遍关注问题,更我教育工作者务急.课程教改革,广实验教师已融入课改洪流.我作其员,勤奋习,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体信息技术带语文课堂教式、教师角色、课堂信息量、思维程、教师要求等种变化.,作教育、培养未社才教师,应走代前沿,社培养优秀持续发展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 变化
今社,信息革命几乎冲击所领域.现步入信息社,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文化素质,提高校教质量,已普遍关注问题,更我教育工作者务急.课程教改革,广实验教师已融入课改洪流.相部教师已走课改前沿,胆实践,尝试着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整合,使信息技术语文教越越普及.广语文教师语文教或精设计媒体课件,或引导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语文课堂注入新力,师乐教,,增强教效,提高教效率.我作其员,勤奋习,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体信息技术带语文课堂教种变化.面我粗浅谈几点:
、教式改变
传统教程,切都由师主宰,教内容、教策略、教教步骤,能参与程,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整合,彻底打破局面.媒体计算机交互式习环境,共享类习资源,按照自习基础、习兴趣选择习内容、策略发展目标,种放式习空间主参与能,自习.教师指导,通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程,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且能手脑并用,调种官共同参与认知,使同单位间内增加所接受信息量,增强记忆效,加快所知识理解、消化速度,较短间内,更快、更更知识,提高习效率.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所提供信息技术资源特点具共享性,计算机使用资源网络化等技术环境,益于语文教任务完,孕育发展着间合作习式,间交流提供机,我教育教应努力创设合作式习环境,更运用合作式习策略,切实养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习式,充显示信息交流向性、丰富性快捷性.通师互、互、师机互、师机互、机互、机互种友合作式,提供立体式向交流机,利于培养合作精神,改变传统语文教教师单传授式.
二、教师角色转换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使教师角色发角度转换.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习者通网络便捷快速获所需要各面知识,体发展水平越越取决于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习自我教育能力.信息化代接受知识转变主获知识,教师再文化知识传播介,习指导者.通调习主性积极性,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及充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解决问题能力.传统教,家统编写教材规范教师知识传授.网络代教师课程发教研究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创设习情境,拓媒体教空间;编制教软件,促进课程向化、校本化、性化、综合化面发展,实现课程教综合化知识融贯通;主投身课程教思想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代课程教理论研究水平. 教师由教材执行者转变课程教研究者.
另外,网络代习组部,网络化习丰富品德发展内涵,阔品德培养视野.教师要未设计者,建构具前瞻性道德价值观体系.通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内道德价值取向,培植道德理想信念,提高社适应能力道德行能力.与同,信息技术打破与间空界限,拓宽际沟通渠道,利于师间平等民主关系建立,师交往趋于化、平等性.教师作际关系艺术家,应更理解、信任、同情,护自尊;教师应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情素养,形宽容、尊重良性格魅力,展平等,提高师间协作水平,创建谐融洽师关系.
三、课堂信息量变化
类社已经进入信息化空,特网世界知识库、资源库,拥丰富信息资源,internet发布信息包罗万象、充满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科新内容.教育网站存储量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优秀教案等内容.,信息技术效运用能极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语文习仅仅依靠教科书、教者、参考资料等信息,远远能满足习需求.信息技术则体现强网络优势,搜集更语文信息资源,增教信息量,充发语文资源.师双实现用计算机教进行互,实现资源共享.系列操作,量信息刺激着习主体,习容量增加,信息量加.同信息知识点紧密联系起,由于使能获取量知识信息,更使掌握更知识,利于知识保存.
四、思维程变化
语文作门基础科,其根本教目训练习者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培养起着举足轻重作用.认知程逐步提高程.整教程何由浅入深、由易难,使思维由现象本质、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都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问题.传统掌握科知识主课堂教,思维程侧重于语文知识结论简单记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思维程更侧重于调各种认知策略解决阅读写作实际问题,概念性知识本身记忆程则相减少.且,由于教育技术具思考程外化功能,所能够刻监测自思维程,何习,何思考.
五、教师要求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整合绝件简单事,项期艰巨教改革任务.教师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观念,打破教师教模式,先进教育科理论指导,充发挥计算机、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认知工具作用,零始,经5、10甚至20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程,各面压力,遇困难,决句言难尽概括.信息化代语文教师必须更高素质,教材、教、握传统教模式所贯强调,基本功信息代显更加重要,同赋予新内容,教材处理、新特性、教变革等.
另外,教师课程改革主体,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培养信息素养关键.信息技术发展使师信息资源等,现阶段进行科整合程间,问题都陌,都需要自亲自手解决.论优秀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根据科习理论丰富教经验设计发课件,能适用于某特定教情境,适应千变万化教情况.所作信息化代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能更指导,提高信息素养,全面实施推素质教育.
总,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语文教带深刻变化,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整合教育教改革关注热点,今教育界研究重要课题.作教育、培养未社才教师,应走代前沿,必须改变传统教式、思维式,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与俱进,跟代步伐,社培养优秀持续发展才.
『叁』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对数学学科的深刻认识从“认识和传播数学文化”、“诱发对数学之美的探索”、“阐释数学哲学与人生价值”等方面讨论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我们提炼的数学德育内容为:培养严谨态度,崇尚理性精神,提升数学审美,养正家国情怀。
一、做好数学“课程思政”,要深度挖掘这门课程的“思政元素”。
1、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思政教育,培养严谨态度。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提前到课堂,就是教育学生履行契约。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课,就是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的付出,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抄作业的习惯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要分析抄的原因,针对性的交流,让其重新写作业。对于不改的,作业成绩零分记录。教育学生做人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职业院校数学教育素质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素养和思维严谨、工作求实的作风;(3)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的数学教学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
2、从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崇尚理性精神。
数学教师更应当深度理解“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深入挖掘每个数学符号中及各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认真做好每堂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把“课程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我们在挖掘教材函数的内容的时候,利用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看到线条的变化,通过分析曲线的上升与下降,周期的变化特点,引导学生完善自我逻辑思维, 教育学生我们的学习也是需要过程的,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学习,理性探究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
3、从课程内容的背景进行思政教育,提升数学审美。
把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讲每一章的导入时,先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介绍一些数学文化故事。例如我国古代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的真值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他不仅在数学界出名,还是伟大的天文学家。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也认识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创新。数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它提示了一种思维的方法和模式及思维合理的标准,给人类思想解放打开了道路,它的思维方法可以直接起到帮助思考其他非数学问题,达到优化思考的目的。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运用之美,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4、从学生的学习中进行思政教育,养正家国情怀。
有的学生做题没有过程,只有结果,在应付差事。通过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教育学生对待数学要严谨,有理有据。用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做人做事的态度,做什么事都要严谨认真,促进行为思政教育。例如法官不取证直接给犯人判刑,大夫不问病因直接开药,宇宙飞船不经无数次实验上天等。有的学生对待个人的利益看的重一些,我就通过分析元素,子集,真子集的关系来教育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引导学生爱国,传递正能量等,把养正家国情怀做到实处。
二、课程思政的几点意见
1、“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面目出现,否则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就会成为另一种“思政课程”。 所以,数学课程思政一定要结合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特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于课程教育内容之中,起到无形地育人作用。
2、数学课程思政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而应该包含诸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统文化等丰富广泛的内容。数学其实是哲学的一部分。
3、数学“课程思政”,不仅转变教育观念,也要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教师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引领,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总之,我们不仅要做四有好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课堂责任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学会举一反三,做到知行合一,在形式、内容、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价值引领。
『肆』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
课程思想政治的教学评价首先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有一个鲜明的导向
『伍』 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视、院系广泛动员、教师积极参与的局面。
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跃升?经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
“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管用一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将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结合,让“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
这一转变,如何实现?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
《纲要》立足于教学工作,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对地方、高校、院系、教师各个层面,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类课程,对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要求。
“把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为高校和教师拨开了认识上的‘迷雾’,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吴岩表示,在建设目标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进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建几门课的样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两个所有’要求全面建设。”
上海市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已实现3个“全覆盖”,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所有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向理工科院系持续延伸。
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阵地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将课程教学大纲变更为“育人大纲”,修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方式方法,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关系,推动课程育人改革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明确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既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在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看来,“贯彻‘四个相统一’,要处理好‘食材’与‘食盐’的关系。‘食材’与‘食盐’如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食材视之有形、食盐品之有味。课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专业课教师如同‘大厨’,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专业课程之体载思政育人之魂。”
抓好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吴岩表示,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其中前3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纲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范引领、注重资源共享、注重理论研究,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积极探索。如天津市2019年组织了全市首场课程思政网上集体备课,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途径;江西省试点双师同堂,部分高校试点推进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堂授课、指导实践教学;武汉大学“六院士同上一门课”,面向本科新生开设“测绘学概论”专业基础课;北京理工大学推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将“课程思政”作为每一位专家分享的必选内容;山东省成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负责省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工作,建设专门网站,定期推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纲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实践中要抓住这些课程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抓手。
东北师范大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将“师德规范”“家国情怀”等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并严格各门课程对其支撑关系及权重,确保课程育人落实落细;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启动了“一院系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计划;大庆师范学院以大庆铁人精神为课程育人特色,将“培养具有铁人精神特质的师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业人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在“宇宙简史”课程教学中,将哲学和天文学紧密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济大学“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由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领衔打造,凝练“海洋强国”文化,塑造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南京农业大学在以“尚茶”“农业栽培学”等为代表的课程中,将“家国情怀、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程,升华对中医药的认识,提振了中医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一方面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正如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所言:“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千万大学生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70万名大学生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探索并实践了“滴灌式”“浸润式”“体验式”课程思政模式,开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温度的思政大课,积累了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
强化“三重保障”,让学生“尝甜头”
“从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实践探索来看,课程思政的功能是综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学纪委书记吴强表示,大家深刻体会到,高质量的教学不仅要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问题,还要进一步回答“为谁而教”“为什么而教”的深层次价值追问。
然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必须长效化、常态化,务实有效、久久为功。吴岩表示,这需要建立一系列机制,比如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强化“三重保障”,即强化组织领导保障,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势头”;强化激励机制保障,让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有劲头”;强化考核评价保障,让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尝甜头”。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此次新政明确要从3个层面健全组织领导,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在宏观层面,教育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中观层面,各地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在微观层面,各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学生,人才培养效果是评价的首要标准。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此次新政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要有一个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广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换表达方式,寓教于课、寓教于乐,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吴岩表示,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本报记者 万玉凤)
『陆』 专业课堂思政教育时间应该控制在多少合适
“上世纪80年代初,我高考选了环境专业,跑去问班主任这个专业毕业后做什么,老师思考良久,说可能去环保局,是一个比较清闲的单位;而时至今日,在我们国家,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为何要在国际上争取碳排放权?因为碳排放量对发达国家意味着享受的程度,但对发展中国家,也许事关生存发展。”……这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为全校教师开讲《环境管理》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内容。
日前,复旦大学举行课程思政建设现场交流推进会,五位教授分别在五间教室同时开讲,听课“学生”包括党委书记、校长和全校教师。这次交流旨在通过示范课展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破解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之间的“两张皮”现象。
专业课程每个细节,都可融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此次示范的五门课程,除了包存宽主讲的《环境管理》以外,还有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苏长和的《国际关系导论》、化学系孙兴文的《有机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沈皓的《核技术概论》、基础医学院刘琼的《组织胚胎学》。这五门课都已列入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这五门课中有三门是理工类专业课。据介绍,这是因为过去100多年中,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大多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年轻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当他们习惯于课堂上所接受的都是发达国家案例时,也许在遇到问题时习惯向西方世界寻找“解决方案”。
复旦大学教务处负责人徐雷教授称,学校曾做过调查,许多教授平时授课确实在课程中融入对学生价值引导的内容,只是不成体系。
比如他曾在听物理系一位教授上课时,发现这位教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回看某天的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并开展讨论,那一期节目介绍的是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
此次展示课上,核物理专业教授沈皓就从公式的严谨推理,谈到核技术的利用,再谈到老一辈科学家对核技术的贡献,鼓励年轻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默默无闻人”。最后,她按惯例为听课“学生”布置回家作业——听一听歌曲《马兰谣》,从中感受爱国情感。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卫教授听完课感慨道,沈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核裂变和核聚变基本原理讲得很清楚,而且还把“两弹一星”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课堂上花费时间不多,但对教师和教材提出了全新要求
其实,每一节专业课上,也许只是几句话、几张PPT,并无需太多时间,但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来说,却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发起爱国情怀以及责任和担当意识。这是不少教师听完课后的感触。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背后却需要专业课程老师长期的积累和精心的备课,甚至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备课组。据了解,复旦大学很多院系都已组建强大的课题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以此次《有机化学》概论课为例,孙兴文教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还介绍当代中国科学家对有机化学的主要贡献,比如,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首次完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2015年,屠呦呦由于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更早则有中国科学家黄鸣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沃尔夫-基斯内尔-黄鸣龙还原反应,成为长时间以来唯一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新中国成立伊始,黄鸣龙冲破种种阻力,从瑞士携妻带女回到祖国,还带回一批仪器设备,投身新中国的科学事业。
“这样的教学,老师不再可能照本宣科。”化学系王全瑞教授介绍,除了本身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外,还必须对知识背后的历史乃至科学文化都有深厚积累。为此,化学系专门组建课题组,教师们共同研究课程、共同备课。
课程思政要全覆盖,实现学科育人和课程育人水乳交融
据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介绍,自从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形成共识,复旦大学随之启动新的课程建设,以实现学科育人和课程育人水乳交融。
2017年6月,复旦大学获批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推进三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两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历时一年多,学校已经建设46门示范性课程,并且在全校范围内逐步推广,而上海医学院已全面推进“医学与人文”课程思政建设。
据悉,复旦大学今年6月11日通过了《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示范课程建设,明年将建成72门示范性课程。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据悉,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教师分类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未来还要通过教材建设,编写更多体现价值引领、兼具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