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校本课程教学成果展示

校本课程教学成果展示

发布时间: 2021-03-05 03:45:17

A. 什么是校本研修成果

是指来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自习方式的成果展示。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1)校本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扩展阅读:

一、教学特征

1、 立足于工作岗位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

2、 针对性是校本培训的生命。

3、 校本培训是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二、发展情况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

B. 江西省万年师范学校的教学成果

几十个春秋的办学历程,万年师范写就了一部辉煌史。先后招收余干、鄱阳、婺源、德兴、弋阳、万年、乐平、鹰潭、贵溪、横峰、铅山、上饶、景德镇、吉安、福建等县市生源,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万余名建设人才。毕业生中,绝大多数从事小学教育,从小教岗位择优选调中教的达35%。成为中、小学骨干力量的占70%以上,从事行政或其他工作被提拔担任不同层次领导职务的达12%。他们以发展全面、基本素质好、适应性强、业绩显著等特点,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1、对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标准的再认识
2、“育人为本”内涵的研究与实践
3、公平、效率、质量与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
4、中外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现代化
5、地方教育史的研究
6、借鉴中国传统优秀教育思想为教育现代化服务 7、对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新思考新研究
8、对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
9、中小学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的实践研究
10、重视和创新体音美教学促学生全面发展
11、教育质量的多样化指标及评价体系的研究
12、创办具有自身和地方的特色中小学校的实践研究
13、解决农民工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系列政策措施的实践研究
14、特殊学校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
15、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实践研究 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普及研究
17、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实践研究
18、关于创新德育形式的研究
19、政治思想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20、各学科渗透德育的形式、方法、内容的实践研究
21、少年儿童德育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
22、新时期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内容、形式、方法的探索
23、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意识的实践研究
24、良好习惯之项目内容、养成方法途径的研究
25、学生守则与日常生活规范之养成教育研究
26、改变坏习惯与养成好习惯的行为改造之个案研究
27、爱家庭爱家乡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研究
28、学习新时代优秀人物,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29、独生子女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
30、青少年耐艰苦、抗磋磨及社会适应力培养的研究
3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实践研究
32、学生青春期教育问题研究
33、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
34、网瘾、禁毒、早恋、少年犯罪……单个德育目标的教育实践研究 35、各科新教学方法、模式的研究
36、各科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研究
37、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
38、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39、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
40、数学意识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41、紧密结合生活的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42、开展物理小制作小实验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研究
43、紧密结合生活的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44、以化学理论方法开展环境调查活动培养环保意识的研究
45、紧密结合生活的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46、开展亲近自然和动植物活动培养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
47、结合“发展是硬道理”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48、以史为鉴知兴衰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的研究
49、紧密结合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50、开展地理活动,促进地理能力发展的研究
51、改革体育教学适应大众化和全民健康需求的行动研究
52、传统儿童游戏、地方或民族体育项目的搜集整理及利用
53、改革音乐、美术教学适应全民文化生活需求的行动研究 54、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55、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使每个学生有自己满意的发展前途的研究
56、“突出才能学生”培养系列问题研究
57、针对不同潜质学生的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58、特长生的培养方法、途径的研究
59、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60、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研究
61、新时期“志愿者活动”的实践研究
62、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增强社会知识和能力的研究
63、开展“琴棋书画”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广泛意趣的研究
64、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睡眠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的研究
65、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减负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66、开发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选修课,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研究
67、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践研究
68、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69、高中生发明创造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70、高中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71、促进高中生自立自主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能力形成的研究
72、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含幼儿)

C. 校本课程的校本课程出版

在新课改要求下,全国几乎85%以上学校都开设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主要采取内部印刷物的形式走上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基础教育课程高度统一的现状,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但是许多学校中“为校本而校本”、“为课程而课程”的现象,胡乱找人编了,印了,也在利用一些课时在学校里实施着这样的课程,却远远没有真正的展现出“校本”的味道。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是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的,是以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的,是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的。校本课程并非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点缀课等,而是实实在在立足学校的、学生的、教师的课程。 正因如此,专业编辑审核的校本出版物,在后期中小学教育系统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提高了校本教材质量,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作为教学成果展示、赠送、收藏、职称评定等。广大辛苦耕耘的作者更愿意看到自己的思想成果以书的形式正式出版。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产物,更是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走过重重困境,必定是豁然开朗。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自觉行动,而今,我们已经为课程创生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因学校、因教师、因学生的课程创生将是艰难的,但又是充满挑战的,富有激情的。创生将为我们的教育出版生涯再添光彩!

D.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成果展示

打造“七色花美德育人”德育品牌,培养沉静、善思、自信、友善的“七色花美德少年” 。
“七色花”品牌内涵
在童话故事中,神奇的七色花帮助珍妮在“做最好的自己,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过程中成为了真正快乐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拥有一朵“七色花”,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发现并释放蕴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德种子:爱国、诚信、感恩、有礼、善思、自信、友善……就会成为像“七色花”一样拥有神奇力量,社会需要的有用之人。
“让美德占据心灵”方能显现出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做最好的自己——我行,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快乐!
“七色花”品牌标识
以七色花为基本创意图形,色彩灵动丰富,契合了少年学子多彩的生活,内圆镶嵌校徽图形,一双大手托起了一颗金色的太阳和一片未来天空,寓意着学校老师用博大的爱心和博大的智慧呵护童真、种植梦想,字母QSE是学校简称中“区”“实”“二”的首拼字母,一个“德”字点缀其中,则言明了学校以德立校、美德育人崇高使命,表达出“一德而立,百善从之”的育人智慧和人生哲理。
“七色花”创建目标
“做最好的自己,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不仅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行动准则。持之以恒地遵循“让美德占据心灵”的德育理念,始终不动摇地传承“花仙子实践体验”、“小书虫读书探究”、“小健将强身健体”、“成长对话引领发展”四大系列活动,发挥“小班化”教育优势,家校互联,融入社区,做实每一天的常态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能动发展带动学生的能动成长,打造“七色花美德育人”的德育品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书香校园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润泽下,成为沉静、善思、自信、友善的“七色花美德少年”。
“七色花”创建措施
一、全员育人,构建“七色花美德育人”立体格局
1.让教师成为“七色花美德育人”的主力军
(1)“导师制”全员育人
(2)“建队伍”高效育人
2.让家长成为“七色花美德育人”的同盟者
3.让社会成为“七色花美德育人”的实践基地
二、思考前行,树立“七色花美德育人”品牌意识
三、培植典型,激活“七色花美德育人”群体动力
“七色花”美德少年结硕果
为激励学生从身边找榜样,学校形成了评选“美德少年”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学校大力宣传荣获青岛市“十大新人棋手”张欣鑫同学;荣获青岛市感恩“小明星”蓝嘉琳同学;荣获青岛市第二届美德少年、齐鲁好儿童刘洪旭同学;荣获青岛十大微尘公益之星、青岛市第三届美德少年、“齐鲁小名士”、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称号的崔雁翔同学等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学校和自身找到了定位,把“做最好的自己,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理念根植在心中。“做大家眼中的风景,美德少年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以班为单位推荐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参加校级“七色花美德少年”的评选。14名“七色花”美德少年脱颖而出。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们进行选择。其中“国际跳棋”成为了多彩选修课中的一大亮点。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是山东省第一所将“国际跳棋”做为校本课程引入校园进行全员普及的学校。多年来的辛勤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
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国跳成长历程
1、跳跃的智慧——开启篇
学校聘请国际跳棋裁判员、教练员赵桂海任教,一年级设国跳校本课程,二至六年级开办国跳社团活动,成为省内首家将国跳引入校园并进行普及的学校。
2、跳跃的智慧——指导篇2010年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迎来了国家棋牌运动管理中心综合发展部主任夏金娟、张坦,山东省体育局棋类运动管理中心张彦副主任,青岛市体育总局韩处长。他们在市南区教体局车成麟副局长和体卫艺科卢雪梅科长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进行调研。
3、跳跃的智慧——参与篇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承办了山东省首届国际跳棋城际对抗赛(青岛站)的比赛。比赛中,队员们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实战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技战水平。一队张欣鑫同学以七战七胜的战绩获第一名。
4、跳跃的智慧——发展篇学校邀请国际跳棋女子全国冠军史思旋对同学们进行指导。
5、跳跃的智慧——收获篇从世界首届智力运动会到市首届智力运动会再到省国际跳棋锦标赛,学校利用课程普及国际跳棋的同时,还采用开展竞赛,以大带小,以高帮低等方法,鼓励学生自我突破,一批具有潜能的小棋手脱颖而出。 “主体能动教学法” 是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自1999年至今,十年间不断探索、传承、创新形成的。2009年该教学法被评为市南区优秀教学法并在区域进行了推广 。
《主体能动教学法》书籍内容简介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致力于教学改革研究,创造了“主体能动教学法”。 这是在小班化教学研究过程中,基于1999年——2001年探索形成的“双主互动”教学法,并在2002年——2005年推广应用基础上诞生的。此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 “三动六步”教学模式。即:将“启动——互动——能动”三个环节分为“入境、生疑——运用、生成——强化、拓展”六步操作程序,优化课堂结构,将课程资源最大化,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间互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状态转到积极参与学习的能动状态,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力的形成,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收获,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课程理念。
《主体能动教学法》一书出版了学校教学法研究的总结性报告,该报告对“主体能动教学法”从理论上作了充分的论证,并且详细地介绍了“三动六步”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除此之外,书籍中还收集了学校各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的教学策略25个,在实践研究中积累的精品教法案例、研讨案例,以及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总结的学法案例。相信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会提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同学们自己的图书《“小书虫”文集》
百花盛开,莺飞草长。这本小册子是踩着春天的脚印来到我们面前的。
翻开这本小册子,就像步入了一座百花园。小册子共分四个板块——实践体验篇、状物篇、人物篇、生活即时贴。小作者们篇篇文章如春苗般清新向上,生机勃勃;而且取材广泛,形式多样。范围涉及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对象关系亲人、同学、老师、乡邻、陌路以及山河草木、花鸟虫兽、风霜雨雪等等;思考的问题包罗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烦恼、顺境与逆境、人与环境、生活与生命、学习与劳动等等。小作者们或叙事,质朴淳厚,富有生活气息;或描写,生动逼真,普遍关注细节;或抒情,想象丰富,不饰矫揉造作;或说理,虽然有些雅拙,但也能见几缕灵光。小作者们的认识.感受各不相同,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别有志趣。总之给人的总的印象是万紫千红,赏心悦目。可以说这本小册子给校园平添了几分春色。
这些作品既展示了我校语文老师的教学成果,也体现了同学们的写作才华。虽然许多作品相对还比较稚嫩,但毕竟是我们身边同学的作品,所以读起来自然会感到亲切与激动。
好作品,让我们大家共同来欣赏,在我们分享了写作成功的喜悦之后,我们一定会倍受鼓舞。学语文,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我们都能学好语文。写作文,的确是件幸福的事,我们都有可能成为作家。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七色花”小班化教育,采用“雁阵式”团队运作发展模式,引导师生“做最好的自己,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遵循追求民主、高质量的教育这一教育理想,让每位教师能够讲述自己专业发展的故事,让每位学生拥有个性成长的故事,实现由“校长牵头——骨干搭台——教师、学生、家长跟进”的“人字形雁阵”的奋飞,到“校长现代化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家长协同育子”“一字型雁阵”的齐头并进 。
《基于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教师管理方式的研究》是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继青岛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际合作下,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结题后的深化研究。旨在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瓶颈,启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动性,以教师的能动发展带动学生的能动成长。
学校运转“张蔚名师工作室”“王庄本班主任工作室”“李媛青年科研工作室”“史玉华心理工作室”四个工作室,从课堂教学、学生管理、课题研究、身心和谐等方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航,助力高飞。

E. 通渭县第一中学的教学成果

通渭县第一中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向大专院校输送学生12800多名。近年来向兰空招飞中心输送飞行学员15名,先后有李翔、魏冬冬、郭一汉等同学考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全国名牌院校。
2008年,学校高考上线人数达381人,首次突破300人大关,比2007年的270人(专业考生13人)净增加111人;其中重点81人,比2007年的60人增加21人。
2009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704人,比2008年的381人净增加323人。其中重点170人,比2008年的81人净增89人,取得了本科上线和重点上线两个翻番的历史性好成绩。2009年全县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共7人,通渭一中占6人.
2010年高考本科控制线为:理科一批531,二批481;文科一批511,二批467。一中郭乙陆、王凯同学分别以646分、642分夺取全县理科第一、二名。今年文化课本科上线719人,比去年672人净增47人,一本上线221人,比去年168人净增53人。其中600分以上考生全县13人,一中占9人。 2010年高考本科上线753人。
2011年高考文化课本科上线870人,其中马文卓同学获得定西市理科第一名 。
2012年该校高考成绩揭晓:该校高考成绩继续攀升、再创佳绩。文化课二本上线892人,其中一本上线274人,二本上线618人,文化课专项二本以上上线1292人。本科上线人数、本科率、总上线率三项指标均再创新高 。
2001年至2006年高考专科以上录取人数分别为442人、606人、656人、825人、828人和934人,录取率分别为51.5%、77.1%、78.0%、82.34%、83.47%和83.9%。2001年以来学生获国家和省、市级学科竞赛等级奖213人次,获甘肃省艺术等级A级、B级认定29人次,获各类征文、书画比赛奖励86人次。2001年以来教师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60篇,在省、市、县讲课比赛中有68人次获等级奖,申请设立的省级重点教研课题1项,省级一般课题1项,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市级重点课题6项,一般课题11项,县级课题24项。
学校先后被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授予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被团中央、农业部、中国科协授予实践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二五”普法先进单位,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多次授予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等奖励和称号。学校已连续五次通过国家体委对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的验收,五次被命名为“甘肃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学校还先后被命名为“定西市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定西市科普示范学校”。恢复高考制度后,向大专院校输送学生7200余名,向兰空招飞中心输送飞行学员12名。
2011年学校获“全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和 ““全县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并获“甘肃省体育传统学校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六名”;
2012年荣被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命名为“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并获“定西市三八红旗集体”和2013年被省科协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 “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
在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间,学校的高考成绩连年攀升,本科上线人数从2010年的753人,到2011</SPAN>年的908人,2012年该校高考本科上线937人,比2011年净增29人。三年来,该校高考二本上线人数不断刷新著学校历史的新纪录。
2011年有9位教师申报的课题被立项为省、市级重点课题。 两位教师所负责的2项省级重点课题结题。2012年《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实践研究》立项为省级课题,其余4项立项为市级课题。市级化学课题《学生学习困难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省级物理课题《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评审,顺利结题。2012年10月,《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运用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2项省级重点课题通过鉴定结题,同时一位教师负责的课题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
学校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立足于校本教研,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先后编写的校本教材有《通渭一中教研通讯》、《通渭一中校刊》、《通渭书画》、《土壤分析》、《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通渭小曲集》、《实用英语口语》、《诗心花园》、《通渭书画》、《土壤分析》、《农作物蔬菜种植基本技术》、《健康教育读本》、《班主任手册》、《高三化学复习资料》、《通渭风云人物》《温馨通渭》、《人物速写》、《通渭一中校报》、《教研通讯》、《高一新课程集体备课教案》(8本)等校本教材,《英语日常用语》、《通渭地理》、《植物志》、《农作物》、《太阳能制作安装》正在编写过程中,将进一步丰富该校校本课程的内容。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学后记、教学实录、教学故事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开发了有助于校本课程研究的各种文字、资源库,供教师随时阅览,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
2010年至2012年来,教师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篇,其中6篇论文获省级奖。2011年甘在肃省“数字校园杯”课件比赛中,5名教师的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市录像课比赛中,16名教师的录像课分获市级一、二、三等奖;在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4名教师的论文获省级奖,5名教师的论文获市级奖。《鸦片战争》课堂设计在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比赛中获一等奖。8名教师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二级生物课件制作、高一级新课程数学课件制作及讲课竞赛活动。2012年在“甘肃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征集”活动中,该校1名教师获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二等奖;1名教师获三等奖。在同年的优质课竞赛中,该校1名教师获得省级一等奖,1名教师获市级二等奖,4名教师获县级一等奖,1名教师获县级二等奖,2名教师获县级三等奖。
学校重视尖子学生的培养和竞赛辅导工作。2011年,在全国高中化学奥赛决赛中有10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郭元成同学获全市第二名;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决赛中,1名同学获国家级三等奖,1名同学获省级二等奖,1名同学获省级三等奖。 在2012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1名同学获国家级二等奖,1名同学获省级二等奖,1名同学获省级三等奖,在第26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甘肃赛区预赛中1名同学获一等奖,1名同学获二等奖,3名同学获三等奖;在十八届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竞赛中2名同学获一等奖、3名同学获二等奖、8名同学获三等奖;在第二十九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1名同学获三等奖;在第六届“创新杯”全国中学化学知识竞赛中2名同学获一等奖。在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中3名同学获优胜奖;在第27届科技创造性大赛中有22项作品分别获得省、市、县级等次奖,学校获“通渭县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1名学生的作品,在金昌市参加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审,荣获甘肃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

F. 美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成功案例有那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在大家3年的悉心培育下也接出了丰硕的果实!2003年我校的学生参加宜宾市少儿艺术节,美术类获得了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0多个优秀奖;舞蹈类获得了2个二等奖,声乐类获得了1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同年我校的节目《姥姥门前看大戏》,参加县两代会和春节晚会演出均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同时我也获得了“优秀编导”的荣誉;由于我在教学工作的突出表现和对校本课程开发所的成绩,同年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我们带领学生参加宜宾是第一届少儿艺术考级活动,我校40多名学生参加,取得全部考核通过的优异成绩;同年我校又组织了一台“春天的微笑”专场文娱演出和美术书画作品展,我们的兴趣小组的同学又一次充当了生力军,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这一年又一因为我为学校在文艺工作方面做出的贡献我再一次获得 “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由我们的舞蹈兴趣小组同学参加的快板节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代表学校参加县上的文娱演出又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介于我在艺术教学造诣方面的不断提高,2004年我又代表县上参加了宜宾市美术赛课活动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所设计的教案也获得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由于我在对校本课程的不断研究和总结中我自身在艺术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多次代表县上到北京、成都、重庆、宜宾等地演出,获得了很多锻炼自己和开阔眼界的机会。

3年来,我始终坚持不渝、一如既往的开展和研究着我们的校本课程,我感到“任重而道远”,在过去的时间里不能说已经有了多大的成功,但是小小的成绩却鼓舞了我继续将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让我看到了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道路上的盏盏明灯,我有信心把我们将来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出色,同时我也要感谢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育前线的工作者带来的和煦春风,它吹暖了我的心房,让我在我的教学岗位上寻找到了做教师的光荣和无限乐趣!

G. 校本课程怎么写

类似于科研课题的总结报告,只要补充校本教材的编撰诞生的情况以及目标纲要等介绍。
例: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化选讲等。
3、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陶艺、书法、绘画等。
4、身心健康类课程
内容选择:定向越野、武术、田径、体操、球类、棋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与咨询等。
5、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植物栽培、插花、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摄影摄像等。
6、文化活动与专题教育类
内容选择:四季八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综合实践类课程
内容选择: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参观、考察等。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附:校本教材评审表
教材编著评审表

教材名称 类型
编著人 总字数 页数 适用年级
课时总数 学生要求
类别 项目 占全书比例% 特色特点简介(字左右)

评 自己撰写内容
网上下载内容
参照同类著作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员: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若干人组成。
主要职责: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审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成 员:各科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3、教务处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4、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5、教研组长职责:
(1) 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
(2) 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测评;
(3)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4)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和校园网站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5、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H. 初中的校本课程怎么写急!最好有样子看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化选讲等。
3、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陶艺、书法、绘画等。
4、身心健康类课程
内容选择:定向越野、武术、田径、体操、球类、棋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与咨询等。
5、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植物栽培、插花、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摄影摄像等。
6、文化活动与专题教育类
内容选择:四季八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综合实践类课程
内容选择: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参观、考察等。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附:校本教材评审表
教材编著评审表

教材名称 类型
编著人 总字数 页数 适用年级
课时总数 学生要求
类别 项目 占全书比例% 特色特点简介(字左右)

评 自己撰写内容
网上下载内容
参照同类著作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员: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若干人组成。
主要职责: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审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成 员:各科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3、教务处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4、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5、教研组长职责:
(1) 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
(2) 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测评;
(3)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4)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和校园网站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5、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I. 课程开设汇报材料

一、课程方案执行情况

1、国家课程是否开全了课程门类

在期初视导和新课程专项检查中,初高中各所学校全部开齐开全了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初中、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也都有所开设。高中开全了必修课和选修课。

2、国家课程是否开足了课时

初、高中开足了国家课程规定的课时,个别学校略有增加。

3、地方课程是否开全了课程门类

地方课程开设情况不仅人意,多数学校不能开全课程。四城区初中已经不在征定地方教材。

4、地方课程是否开足了课时

每所学校每周能保证2课时地方课程的开设,但门类不全。

5、都开设了那些学校课程,是否有教材吗,效果如何

校本课程的开设好于地方课程,各个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其中有工业类、农业类、经济类、科学类、科技类。鞍山一中编制了40余种校本教材,岫岩满中编制了《满族风情》教材等等。

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还有那些意见和建议

对国家课程没有意见。地方课程的教材,内容多,课时少,需要把教材重新整合,注意和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互补和协调,去掉类似的雷同的,在内容选择上从一年到六年也要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为了使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能在同一个高度上,应加强专业教师配备,应加强相关教师、相关专业内容的培训,使地方课程教学逐渐规范化。

上级教育业务行政主管部门想了解基层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不要光听领导说或看材料,要到实地去调查去研究,走进学生,走进一线教师,问题是存在的,要想解决问题,不要怕暴露矛盾,基层学校领导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决定了对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上级教育业务主管部门,下到基层了解情况,要让基层学校了解其真实意图,免除后顾之忧,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更有效的指导改进工作。

在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也应该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有评价等相关机制,进而促进此项工作,使之走向正轨,就向语文数学一样,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的一门学科。

应注重对学校课程编写的审查和批准。

二、课堂教学情况

1、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什么

(1)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教育观念的变化。由教育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变化:

A、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

教师由过去传统的单一讲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只起到组织、引导、促进与合作的作用。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课程资源,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学生服务,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B、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改变以往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教师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学生兴趣高涨,分成小组,愉快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居高临下,具有权威性,而是建立起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出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师生之间不再是过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成为互为课程资源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关系。

(2)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鞍山市面对新课改,进一步完善教研活动的组织网络,教研活动分东南西北四片进行,教研工作分三步走,发现并培养典型;典型事例在片上示范、交流,适时召开现场交流会;期末总结、研讨。

重视发挥教研组织的功能,建立了市、片、乡、校四级教研网,课改成果层层传递,增强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强化校本教研,他们要求各学校根据课改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对象,选题进行研究,每校有教研工作计划,有周教研活动计划,教师人人有研究专题、研究方案。开展联谊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先后两次召开鞍山市初中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千山区教育局为教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人员、时间和经费的保证。每年教育局给师校拨款20万元,保证了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专题研究针对性强

中小学教研部门选择课改中的重要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中小学进行了学习质量评价研究,制定了考核方案;中学各学科教研员每学期初都确定研究专题,每学期末写专题研究论文,有的还公开发表。

(4)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不断总结推广课堂教学积累的教学经验,涌现出了新的课改典型。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公开课:领导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引路课;全体教师的汇报课,小学教师达5646人次,中学2200人次。

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化: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观念变了。

教师普遍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

A.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B.有助于体现学科特点,关注人文性和实践性。

C.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D.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方式灵活了

如:A.利用“情景教学法”将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带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B.借助“讨论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C.采用“诵读法”打破常规,摒弃烦琐的分析,侧重让学生自读、自悟。

D.针对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探索法”学习,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学生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增强求异、创造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知识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明确了“课堂讲授还要与不要”的问题,明确了“讲”与“灌”、“填”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的转变,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新变化:

A.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B.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C.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D.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E.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变化: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乐于自主探究,敢于挑战自我,使个性得以张扬。

(1)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乐趣。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一节课教师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忽视了学生想怎样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必须是学习的自主性,而这,取决于课堂的气氛。

(2)提供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

(3)实现自主探究的拓展——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

人类普遍存在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为突出。教师应把教材当作例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走进生活。

乐于合作探究,敢于超越自我,使潜能如花绽放。

(1)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探究。

(2)开放时空,使学生能合作探究。

(3)适当介入,使学生会合作探究。

(4)积极评价,使学生乐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究、教师讲解等。我们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学习方式,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情况如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情况非常好。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的伙伴,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发挥的非常突出。

4、你认为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尝试

老教材是“学”材,新课改教材是“教”材。教师应该敢于打破教材的编写体系,重新梳理教材,有效处理教材。

5、校本教研开展的如何

鞍山市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每所学校,每个学期都有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又开展了科本教研活动。2005年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在海城市召开了校本教研成果展示会。2006年在市教师进修学院召开了校本教研经验成果交流会暨总结表彰会。会上经行了不同层面的经验交流,进行了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6、对课堂教学还有那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困惑二:如何优化课堂中学生的活动?

困惑三:如何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困惑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学习?

困惑五:如何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

三、教师培训情况

1、教师都参加了哪些培训

教师参加了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有些学科还参加了专题培训。

2、参加各级培训的人数有多少

四年多来,我市已有1140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5624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4159人次参加市级培训,课改年级的教师和相关的管理人员真正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如何

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基本达到多数理解,少数精通,少数稍差。

4、对新教材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何

有30%的教师对新教材达到熟悉,55%的教师对新教材达到掌握,15%的教师对新教材还不能掌握。

5、课程改革前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哪些变化

教师的观念的转变:

实验教师对课程及课程的实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实验教师在课改过程中不断转变自己的观念,实验教师对本次课改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所理解。

教师行为的改变:

(1)人人做到微笑进课堂;

(2)能倾听学生们不同的声音;

(3)注意关注更多的学生;

(4)能够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6)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6、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要求有何不同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变“课后巩固”为“当堂训练”。

7、各学科教师是否配齐

各主要学科教师能够配齐,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教师农村初中还有个别缺乏。

8、对培训还有哪些要求

对新教材培训应该半年进行一次,已经培训的教师还应进行二次培训,个别学科针对个别问题还应进行专题培训。

四、课程资源开发情况

1、各学科《课程标准》能否做到人手一册

不能,但我们通过前沿教育研究网进行了网上公布。

2、各学科教材和教师用书能否做到人手一册

能做到人手一册。

3、教辅材料有哪些

很多。教辅材料都是通过新华书店教师和学生自己购买,缺乏省市统一要求。

4、结合教学还开发了哪些资源

农村中学农远的学科配套光盘,还有鞍山教育网和前沿教育网的网上资源。

5、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课程资源吗

新课程教材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理解,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课程资源,多数教师也不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6、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还应剖那些想法

准备在前沿教育研究网上逐步建立单元试题、期中期末试题库。

五、设备和基地建设情况

1、教具和学具配备是否齐全

条件好的初中只有少部分教具和学具,条件差的初种基本没有教具和学具。

2、仪器设备配备情况怎么样

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各个学校都有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好的学校能够做到班班都有多媒体。全市有十所学校班班都有多媒体。

3、各个学科的实验室是否都有

鞍山市实验室建设非常到位,仪器设备非常齐全。每所初中都有理化生实验室。

4、专用教室是否齐全

95%以上的学校都用专用教室,其中包括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

5、市、县(市、区)是否有实践基地

市、县(市、区)少数学校有实践基地,包括学农基地、学工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军训基地等。

6、学生在基地怎么样实践

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各种经验,不收费用。

7、实践基地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实践基地只能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建立的,不属于学校固有的,所以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比较困难。学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专用基地。

六、教材和教辅情况

1、是否喜欢新教材

学生喜欢新教材,教师不太喜欢新教材。

2、能否适应新教材的安排吗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A.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B.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C.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D.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所以教师能够适应新教材的安排。

3、教材内容安排的怎样

教材内容安排科学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

4、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教学时间是否够用

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教学时间略显紧张,一些生源好的学校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有一些学校完不成教学进度。教师只有开快车,易煮夹生饭,学生消化不良。

5、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

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目标逐步提高,最后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将牵制教师相当的精力,但也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新课程实验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但学校和教师为解决这个问题也将就网络技术何时进入学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做出选择,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造成了很多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冲突"。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传统课程中学科体系强调系统与规范,强调严密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等特点在教师脑中已根深蒂固,使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常常产生理解上的"冲突"。要正视实践中教师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以更加切合教学实际既缺乏胆量又欠缺能力的问题。因此,增强教师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已成当之急。

能否解决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矛盾将成为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相比以前一堂课上只"啃死"一种方法而言,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之先进是无可置疑的。但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引导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更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必然。

6、和课程改革配套的教辅材料都有哪些

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确定后,以课标、教材、教参、教辅的编写为重要凭借实施。调研发现,新课程教材、教参、教辅有待改进处多。首先是各科教材都有相当数量的调查、参观等实践性活动,外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独立看似都合理,实际都落实则偏多,缺乏时空保障,遑论其它。其次有的教材刻意回避定义(初中数学),有的容量陡增,要求偏高(初中英语),有的教材欠精美,虽价格略低,却并不为广大师生喜欢(小学语文),还有的教材有知识性错误(初中语文)。再次有的教参观念陈旧,指导性不强(语文),有的同步练习册与教材不一致。如不要求讲的知识点,却有作业(语文、数学等),有的不考虑小学生实际,练习册习题不注音,没人辅导学生就无法做题(小学语文等)。所有这些都为教师教学增加了困难。

对策探讨:1、反馈信息,促编写者改进。2、实践性活动年级统筹,尽可能学科间结合进行,既节省时间,又增强指导力量。3、强化教师教学主动性,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参、教辅。

7、教辅材料是否够用,还存在哪些问题

很多,够用,但不规范。教辅资料不准统一征订,也就意味着不准统一使用,这不符合教辅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特殊规律,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辅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无论从商品的本质特征,还是从教辅资料的编写、印制、发行、使用等,与其他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不相同,面对目前的这种混乱局面,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它伤害的不仅仅是广大的学生,最终伤害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规范我们的教育市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省市必须强化对教辅资料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已势在必行,其建议主要归纳为四个“一”:

第一、出台一套强制的管理政策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类商品,都有自己的行规,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辅资料推荐目录,规定学生使用教辅资料的品种和数量,规范教辅资料的定价,这本身符合教育市场规律。一个学生手上有几套教辅资料,一个班上或者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省市同时使用几十,甚至上百个版本的教辅资料,根本就不利于教学业务的指导和教育质量的监测。

第二、成立一个教辅资料的管理、审查机构,建立教辅资料的准入机制。

成立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关教育业务单位)牵头,由各学科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教辅资料审查小组,对进入本省市的教辅资料或由本省市编写的教辅资料进行严格审查,从质量、价格、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具体审读意见,并从中选出优质优价的、适合本省市中小学生使用的品种进入市场,严禁低质价高的教辅资料进入中小学校,同时将专家审读意见向社会公开公布。

第三、搭建一个集教辅资料编写、出版、发行、使用、指导、管理等于一体的市级平台,强化对教辅资料的质量保障和指导服务。

教辅资料不像其他商品那样,一旦消费者购买,凭一个简单的说明书就可以使用。教辅资料除了注重编写质量、正规出版外,其销售行为必须包含指导教师、学生使用的过程。然而现有的发行渠道,无论是正规的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二渠道或个体书商,追求的纯粹是经济利益,只管把书送到学生手中算数,对于教辅资料的质量如何、学生如何使用一概不管,销售和服务完全脱节。因此,搭建一个集编写、出版、发行、指导、管理于一体的市级机构势在必行,然后各区县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共同加强对学生选购、使用教辅资料的指导、培训和服务。

第四、组建一支由各个方面组成的执法、监督队伍,加大对整个教辅资料市场的查处和管理。

目前对图书资料市场或整个文化市场执法的是市区文化执法队,但其查检、查处的内容和范围也仅仅是看图书资料出版印刷和发行渠道是否合法,而对图书资料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情况却无从查处。因此,建议应该成立一个由文化执法人员牵头,集行政主管部门、教育业务部门和出版发行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于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学期中或学期未对各中小学生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乱用、滥用和违法购买使用教材、教辅资料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肃查处。

8、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教材还存在哪些问题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我国中小学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的统一性过强,多样性和选择性很差,不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更为突出,而中小学的课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脱离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如何使课程既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性要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达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又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点和农村特点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有的学校设置了符合当地与学校实际的课程,有的学校自编了相应的教材,许多学校在各学科教学中还补充了当地生产、生活、自然、历史的实际例子,弥补了国家课程和统编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不足。但就总体而言,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课程目标的确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实践验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指导思想与选择标准不够明确,只局限于经验层面;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理论上和观念上比较滞后,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校还不具备理论和开发能力。有些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界定。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教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实施者。因此,其教育观念应不断更新,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对地方、学校课程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正在探索中前进。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应当坚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性、适应性、规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制定相应的课程规范,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创设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宽松的课程管理体制,规范其行为,确保其实效,逐步形成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的中小学课程结构。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gzhb/58477.htm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