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情境创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情境创设

发布时间: 2021-03-05 04:28:43

⑴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结合自己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作一些总结、思考与研究。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在创设的活动中学习,在情境中感受智慧的力量,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一定的情境、情感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我和伙伴一起玩》这一课时,我展现了击鼓传花、玩游戏牌、玩游戏棒等多种游戏图片,通过边看、边问、边思、边答,师生互动,人人参与,使枯燥、沉闷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情境创设活动,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对学生极具诱惑性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制定了游戏规则,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享受了游戏的快乐,又开动了学生的脑筋,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使创新思维融入娱乐兴趣之中,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巧设疑问,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可以促进思维的拓展、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设问、质疑、解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善于深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不玩火,防触电》一课,可以先播放乐乐候与火苗的故事,然后提问:你看了有怎样的体会?学生会说,为什么会发生火灾?可能也有学生回答这场火灾有什么严重的后果,等等。接着可再次设疑:“火灾发生后怎样才能有效地扑灭?”“我们怎样才能预防火灾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从乐乐候玩火引起的火灾中吸取教训,同时还传授防止火灾、扑灭火灾的知识。如此这般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自我保护。 三、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上,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引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我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插入课堂,或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使学生对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一课,通过永登阳光岛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能让学生找到解决烦恼的办法,获得装备,顺利登上阳光岛。通过对“和老师说话紧张怎么办”“别人误会了你怎么办?”“和同学闹矛盾了怎么办?”“和同学一起做了好事,但老师没有表扬你,怎么办?”等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相互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合作交流,拓展想象的空间,张开思维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激发学生灵动的感觉,点亮前行探索的火光。 四、点拨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点拨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导入或点拨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要“活用方法,巧妙点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转移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和新结论。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他们需要关爱》一课的教学时,我出示了残疾人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法帮助他们,由此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同一张图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化解疑难问题。当盲人过马路时,马路上车辆很多,这时你该怎么帮助他呢?可以寻求警察叔叔帮助,可以寻求大人帮助等等,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注意了情感的因素、智能的因素,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把学校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勇于探索,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使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⑵ 为什么创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

一、“活动化教学” 的内涵

“活动化教学” 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至今还处于实践和探索中,所以对于什么是“活动化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为什么要实施“活动化教学”

(一)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成人化,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的固有模式,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二)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革变的要求

早在1997年颁发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用)》中就已提出:对小学生多采用活动式教学。2002年6月新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际,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三、实施“活动化教学” 的策略

(一)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在日常的小学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动,但仔细想想,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因此,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本班儿童的活动方案,使“活动” 为实现“目标” 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如《我的家乡物产多》一课,教材上主要写的是湖南省的物产,离我们重庆儿童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就应紧密结合重庆儿童自己家乡的物产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家乡的物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课前可组织或布置学生参观家乡的一些有名的物产,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的物品、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上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收集到的信息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激发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如,课前准备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内相机切人活动环节,如游戏娱乐活动、表演欣赏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讨论交流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课后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家庭、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社区服务等,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 的目的。如,学完《我为学校做点什么》一课后,可开展“我让学校更美丽” 的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去感受校园的美丽,去发现校园的不足,并用不同的方式去学校做点儿有益的事,如,主动拾垃圾、清扫校园、给花草浇水等美化校园的活动。

(四)活动过程要注重情境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

一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

二是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也可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式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

三是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五)教师要做到“一条主线,四个解放”

“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的活动为主线。

“四个解放”指:

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

二是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要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和沟通,给每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是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多做一做。“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语)。教师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做” 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四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使是课堂教学,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插秧式座位,可采用“扇面式”、“圆弧式”、“马蹄式”、“自由结组式”等多种形式,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提供适宜的条件和空间。

⑶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怎样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怎样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在初中学生品德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走进学生的生活空间,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引领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实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道德自觉势在必行。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师教学观念、中考功利思想等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存在着空洞“说教”的现象,把道德、品德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导致学生知、行不能统一;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陈旧,教师讲,学生听,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忽视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导致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弱化,自主建构品德的能力缺失。因此,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启发引导学生道德自觉,致力于品德情感的浸润和培植,势在必行。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教学实践的基本思路
1、综合考虑影响学生成长的兴趣、能力倾向、价值取向、道德引导等因素,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逐单元、逐章、逐节挖掘整理教材的生活资源,搜集相关教学内容的社会、网络资源等,作为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的素材,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素材进行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形成“生活化问题情境系列案例”。
2、按照“生活问题思品化,思品教学生活化”的原则,针对单元教学内容,与同头课教师共同研究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研究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框架思路、采取的教学组织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等,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单元课堂教学框架结构。
3、力求使课堂教学创设的每个问题都从生活实际中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例如:在学生中开展“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4、进行单元教学总结、反思。反思单元教学实践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教学效果,包括预期的和非预期的。特别是对非预期结果的反思研究,并以此作为新一轮研究的重要依据。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教学实践的的几点体会
1、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选用从网络上下载的情景剧《野味餐馆》让学生观看,并组织学生讨论:餐馆出售野味是否合法?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该怎么做?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我教育状态,从而达到了自我感知、自我认识的内化效果。
2、创设生活化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是不许乱说乱动的,学生的交往空间、想象空间受到了限制。如果能够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撤去“高高的讲台”和“插秧式的座位安排”,教师也“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交流,营造出宽松、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会收到奇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面对万千变化的网络世界”内容时,进行了一次“实话实说”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共同参与。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网络对人们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变化等,畅谈了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具体方式和注意的问题。学生在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之中形成了正确的应对网络世界的价值取向。
3、创设时事教育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中我运用时事演讲、新闻发布会、模拟记者会、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在讲“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采用了当时最新、最热的时事政治材料——青藏铁路开通,当我一提到青藏铁路时,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自然引入到青藏铁路通车不仅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将推动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深刻理解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意义。
4、创设社会实践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它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分析“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并让他们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到课堂上交流时,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一致认为:增强人们的环保理念,加大执法的力度,才能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密切关注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才能激活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使思想品德教学熠熠生辉。

⑷ 小学品德情境创设的重要价值是什么

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1. 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人格平等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在充满真诚、温馨与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平常时候,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尝试着与他们交朋友,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并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关注他们的成长,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等等。而这一切换来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彼此间关系的融洽。这就为我教学中顺利开展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特别是地方资源,“以情动人”。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仅仅是空洞的说教,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借助大量真实的素材,给学生以情感上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情感资源,“以情动人”。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二课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我事先收集整理了有关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的图片、新闻报道以及在这两场斗争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先进感人事例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这给学生以极大的思想震撼和视觉冲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场斗争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最后我指出: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奉献,正是因为有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和医务工作者等的不言代价与回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才取得了这两场抗灾斗争的伟大胜利。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样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在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时,我特别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信度高、易取、有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采用“就地取材,为我所用”的方法,开展了“家乡变化知多少”、“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通过对家乡变化的调查了解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展示,学生看到了家乡在变,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这样的设计,正是因为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往往是从认识家乡开始的,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也是从爱家乡为发端的。只有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产生认识、热爱自己的祖国,将来为建设、发展和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努力的情感和态度。这是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体现,正好印证了陶行之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由此可见,地方课程资源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3.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理论知识灌输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时,我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得到老师关爱的往事,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无限感激之情。接着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有关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汪来九先进事迹的报道,让学生从汪来九老师为了山区的孩子们,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事迹中,深刻感受到师魂的崇高与伟大,进而联想到老师平日里对自己的关怀,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与辛勤付出。最后,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的动人旋律中,让学生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福。此时,学生早已思绪万千,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表白,真可谓“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情愈深”。

4.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与道德践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从而也失去了情感内化的过程。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注重实践环节对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开展小调查活动、文娱表演、“环保小卫士”活动、义务劳动、捐款献爱心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⑸ 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和问题主要有哪些如何改进

现如今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走进了课堂,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纵观当前教学情境的创设,虽然有许多可喜的地方,但也存在着某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倒影响和干扰了学生的学习。
情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一)苍白无力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苍白无力,手段单一,没有乐趣。只是围绕一个话题,你谈我谈,大家谈,索然无味。如:有位教师上《做学习的有心人,》出示一张幻灯:一男生上课想着打篮球。让学生说说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学生在课堂上,你一句,我一句,说得热闹,却没有多少实效。
(二)脱离实际型:脱离实际,教学导向不正确。有的教师创设情景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是唯教材是用,照搬教材,上课时教师讲教材,学生看教材,教师眼中根本没有学生,上课成了看图说话、看图说文,品德课变成了语文课;二是随意处理教材,甚至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无目标、无计划。
针对情境中出现的种种误区,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品德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关内容。例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能“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这一内容要求体现了低年级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学习目标。教师明确了这一目标,即能在低年级教学中自觉、灵活地实现这一目标,克服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年级目标。
(二)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该如何使用教材呢?就我市所使用的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来看,从选题到内容都很注重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同时教材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案例,从儿童常见的道德问题中筛选了具有典型性的素材,弄明白一学期、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都是什么,定位好教学的出发点,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联系学生实际,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品德教师平时应关注儿童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中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寻找教材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能力和水平的结合点。以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教材中“平安回家”、“认识好朋友”、等内容,就需要教师联系本地、本班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⑹ 情境创设能力在教学中有哪些意义

现如今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走进了课堂,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纵观当前教学情境的创设,虽然有许多可喜的地方,但也存在着某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倒影响和干扰了学生的学习。
情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一)苍白无力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苍白无力,手段单一,没有乐趣。只是围绕一个话题,你谈我谈,大家谈,索然无味。如:有位教师上《做学习的有心人,》出示一张幻灯:一男生上课想着打篮球。让学生说说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学生在课堂上,你一句,我一句,说得热闹,却没有多少实效。
(二)脱离实际型:脱离实际,教学导向不正确。有的教师创设情景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是唯教材是用,照搬教材,上课时教师讲教材,学生看教材,教师眼中根本没有学生,上课成了看图说话、看图说文,品德课变成了语文课;二是随意处理教材,甚至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无目标、无计划。
针对情境中出现的种种误区,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品德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关内容。例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能“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这一内容要求体现了低年级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学习目标。教师明确了这一目标,即能在低年级教学中自觉、灵活地实现这一目标,克服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年级目标。
(二)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该如何使用教材呢?就我市所使用的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来看,从选题到内容都很注重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同时教材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案例,从儿童常见的道德问题中筛选了具有典型性的素材,弄明白一学期、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都是什么,定位好教学的出发点,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联系学生实际,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品德教师平时应关注儿童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中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寻找教材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能力和水平的结合点。以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教材中“平安回家”、“认识好朋友”、等内容,就需要教师联系本地、本班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

⑺ 如何保证在常态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就造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很多思想品德课堂始终在传统讲课、灌输式的阴影下进行,课堂教学缺少生气,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总的说来,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无效劳动,直接决定初中政治教学的质量,因此,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热点问题,课堂有效性是教学的命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消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 在课堂教学上搭的“花架子”太多,有些华而不实。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上很少讲或基本不讲,只怕课堂上一讲解,就被认为是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新理念。于是在课堂上实施了多种教方法,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固然有助我们实施新课程,但如何落实、操作,需要斟酌。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他们对知识的解读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表演科学组织,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表演如果没有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引导,只能让课堂看起来十分“热闹”,其结果必定是低效的。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学生眼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具有标杆作用,学生会不自觉地对教师有较高的人格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修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钦佩之余也会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教师给学生教授“遵纪守法”的知识,要求学生必须要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自己无故旷课,上课迟到早退等,这样的行为让学生作何感想呢?难道不会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吗?不会对教师的人格产生轻视感吗?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有树立新课标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尊重学生,要放下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沟通交流,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自由和谐的教育氛围。只有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将笑声歌声带进课堂,提高师生对话交流的质量水平,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上课不是单纯的教书,更要育人。单纯的教书也许只需单向的灌输与施压即可,育人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思考、认识,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重视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教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思想品德课有别于其他科的显著特点是它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情感性。且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然而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政治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主阵地。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应用时,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而设计。

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基于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它特别关注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必须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话、社会的联系,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在素质教育观下,教育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为教学宗旨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意义重大。尤其在新的课改背景下,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是规范每个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法宝,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促进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才能培养出能够迎接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怎么制定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程《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必须体现这三个维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不能单独分列出“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情感态度目标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主题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一般地说,一篇主题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要服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主题教学目标。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再到课时目标。
把握好思品课教改方向和准确把握教学尺度,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明确思品课程的目标理念。思品课程的目标理念,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对于这一目标理念,思品教师要高度重视。课标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思品教师要围绕这一目标理念开展好教学活动。怎样理解做负责任的公民?它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责任。教材中诸如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悦纳青春、自尊自强、磨砺意志、刻苦学习等内容,都属于对自己负责的范畴。第二,是对他人负责。教材中诸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热爱集体、诚实守信等内容,都属于对他人责任的范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公民在行使自己享有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享有的合法权益,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是对他人负责的重要表现。对此,教材从法律角度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第三,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教材中诸如热爱祖国、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培养亲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等内容,都属于对国家负责的范畴。第四,是对自然责任。教材中诸如亲近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续发展等内容,都属于对自然负责的范畴。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维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为价值观它强调和体现的是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它既强调个人价值,又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它既强调科学价值,又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既强调人类价值,又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无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哪课教学内容,都要站在上述目标理念的高度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和价值引导。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
第二、正确认识和对待教材。现行思品课教材属于课程资源中的文本资源,教师必须明确:教材它不是教本,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本,它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对话关系。基于上述认识,对于教材应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第一,要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第二,要活化教材;第三,要用最鲜活的信息充实教材;第四,可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拥有的知识,在师生互动中形成新知识,不断地完善、充实和建构教材。
由于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所以必须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领会编者意图,注重发挥教材功能,着力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提供的知识、简明的道理。但依据教材并不是照本宣科,并不是局限在教材框定的知识范围内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整合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重新设计,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提出新的探究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思考形成新理念,对教材不断的超越和创新。。
第三要合理、恰当使用课件等音像资源。课件等音像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它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立体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课件的使用数量和次数并非越多越好,或者节节课都自始至终地利用媒体进行教学。如果过量使用、频繁使用课件,会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课件的视听上,而忽视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外,制作和演示课件,包括演示复制他人制作的课件,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展示的课件只图红花热闹,教学效果不佳,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时间的浪费。教学实践和成功课件告诉我们,使课件等音像资源应该符合三项要求。即:必要性、创新性、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件等音像资源的使用上,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出现泛化的现象。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社会》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品德与社会》教师的共同追求。只要深刻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明确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等,一定会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⑼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结合自己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作一些总结、思考与研究。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在创设的活动中学习,在情境中感受智慧的力量,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一定的情境、情感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我和伙伴一起玩》这一课时,我展现了击鼓传花、玩游戏牌、玩游戏棒等多种游戏图片,通过边看、边问、边思、边答,师生互动,人人参与,使枯燥、沉闷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情境创设活动,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对学生极具诱惑性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制定了游戏规则,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享受了游戏的快乐,又开动了学生的脑筋,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使创新思维融入娱乐兴趣之中,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巧设疑问,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可以促进思维的拓展、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设问、质疑、解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善于深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不玩火,防触电》一课,可以先播放乐乐候与火苗的故事,然后提问:你看了有怎样的体会?学生会说,为什么会发生火灾?可能也有学生回答这场火灾有什么严重的后果,等等。接着可再次设疑:“火灾发生后怎样才能有效地扑灭?”“我们怎样才能预防火灾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从乐乐候玩火引起的火灾中吸取教训,同时还传授防止火灾、扑灭火灾的知识。如此这般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自我保护。
三、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上,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引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我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插入课堂,或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使学生对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一课,通过永登阳光岛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能让学生找到解决烦恼的办法,获得装备,顺利登上阳光岛。通过对“和老师说话紧张怎么办”“别人误会了你怎么办?”“和同学闹矛盾了怎么办?”“和同学一起做了好事,但老师没有表扬你,怎么办?”等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相互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合作交流,拓展想象的空间,张开思维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激发学生灵动的感觉,点亮前行探索的火光。
四、点拨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点拨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导入或点拨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要“活用方法,巧妙点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转移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和新结论。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他们需要关爱》一课的教学时,我出示了残疾人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法帮助他们,由此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同一张图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化解疑难问题。当盲人过马路时,马路上车辆很多,这时你该怎么帮助他呢?可以寻求警察叔叔帮助,可以寻求大人帮助等等,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注意了情感的因素、智能的因素,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把学校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勇于探索,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使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