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如何理解课程是教学计划

如何理解课程是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 2021-03-05 17:55:50

⑴ 谈谈你对课程概念的理解,课程与教育的关系

由于人们认识角度的不同,所以对“课程”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般认为版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权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课程与教育的关系:
课程是设计图纸,教学是具体施工;
课程是一场球赛场的比赛方案,教学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课程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⑵ 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

  1. 含义不同:

1)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广义上,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视角比较大,涵盖是全层次的。包含了: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的目标。

或者理解为: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

2.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某一课的过程。两者的指导范围大小有差异。

3. 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科学课程上的宏观指导;教学目标较为具体,是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

4. 实施主体不同:

1)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2)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更广。

5. 灵活程度不同:

1)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研讨、推敲的结果,一旦被确定不会轻易改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老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实际教学情况来确定的,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都是可以灵活调整的。

两者的密切联系:

  1. 提出或指定的依据相同。

两者的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新人这个总目标。

2. 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

两者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导向;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总结: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课程目标

拓展资料:

课程目标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分类:

  1. 广义的课程目标: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

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 狭义的课程目标: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

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是我们对于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

⑶ 教学计划怎么写

教学计划制定来步骤如下:

  1. 需要源认真分析班级的具体情况,这样方便去制订计划的根据和基础。

  2. 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学校的现实情况下手,确定教学方针、教学任务、教学要求这些基础的的数据,再根据此确定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确定工作的具体步骤。环环紧扣,付诸实现。

  3. 可以根据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缺点、障碍、困难,提前准备好克服的办法和措施,以免发生问题时,以免陷于被动。

  4. 课时的分配: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应根据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份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课时数。

  5. 在实践中去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计划。计划一经制定出来,并经正式通过或批准以后,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继续加以补充、修订,使其更加完善,切合实际。

(3)如何理解课程是教学计划扩展阅读: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参考链接:网络-教学计划

⑷ 简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三者有什么关系

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是其主要部分)。

三者关系见图中表格

拓展资料: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⑸ 如何区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这些概念,要通俗易懂

课程目标:学校课程在特定阶段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开发过程的最关键的标准。

课程计划:对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它综合安排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学科,学科设置顺序和时间分配,以及学期、年限。休假部。

课程设计: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实践,一般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

教学计划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教学计划的别称。

培养目标:指各级学校和各学术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它是根据国家教育目标、学校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它是整体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来实现。

(5)如何理解课程是教学计划扩展阅读:

课程是指学校主体的总和、过程和安排。课程是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规划与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结。

广义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全部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它包括学校教师教授的所有课程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观是指某一学科。

课程目标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计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

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设计有利于基本知识的理解、逻辑思维的锻炼、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术态度的培养。

参考资料:课程目标 网络课程计划 网络

⑹ 什么是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内规定了不同课程在容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



(6)如何理解课程是教学计划扩展阅读

除了教学以外,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发展体力和增进健康的活动、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等也应列入教学计划。在工具课和一般科学知识课、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普通教育课和职业教育课之间应相互渗透。

教学质量管理为保证培养规格,促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要求,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指导、控制的活动。是教学管理的核心。

一般程序:确定教学质量的标准,主要依据教学目标,使之分解、具体化;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检查和评价,通过与教育质量标准的对照比较,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找出解决或改进教学的路线和方法;进行教学质量控制,依据分析结果,实施改进措施。

⑺ 有人认为 课程就是指学科和教材 ,您对此如何理解

我认来为其为对教育的目标、教自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

课程为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为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课程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科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与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7)如何理解课程是教学计划扩展阅读:

课程的相关内容:

1、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生会、团委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除了上述几类课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2、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在课程设计上,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

⑻ 如何区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这些概念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受国家教育目的的影回响。
课程目标答: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学内容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教科书(又称教材)
课程计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⑼ 如何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本质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一、教学的概念与本质
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将教学当做教师的行为,并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对应。
1、我国现行教学论对教学的看法
我国现行对教学的概念理解主要受到了苏联教育学的影响,将教学理解为“教学过程”,并认为“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的作用:安排得当的讲授是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主要条件。”
王策三《教学论稿》中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在《教学论》中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2、我赞同的对“教学”理解的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认为,在我国教学论中,长期只有一个整体的“教学”概念,而没有分别确立与学生行为及教师行为相对应的“学习”与“教导”的概念。他认为只强调教和学的关联性而不承认教和学的相对独立性,简单将它们混在一起,会导致以教代学或以学代教。因此,他得出结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活动(不同于“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的说法)。这里“教”是谓语,“学生学习”是“教”的宾语,即教“学”,教学生学习。
我认为把教和学分开来研究,是西方一些教育家从促进、帮助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理解教的本质的思路来源,如布鲁纳认为:“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者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这样有利于深入研究两种行为的过程、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主体的能动作用,更清晰地明白:教是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学的条件,学生能动、有效地学是教师教的目的。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核心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问题,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的概念与本质
1、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
目前,关于课程概念的定义几乎是每一个学者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程下一个定义。但是稍加归类,大约可以分为六种类型:
(1) 课程即教学科目。这个观点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比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欧洲中世纪初的文法、修辞、算术、几何等。这些学习的科目都是课程。我国现在一部分人习惯于这种认识,课程就是我们学校所开设的各个学科,例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等。
(2)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之所以有人这么定义,是考虑第一个定义不全面。他们认为只关注教学科目本身,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以及教师的作用、课堂环境等方面认识不足。因此他们建议把学校组织的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加进来,目的就是对课程有一个比较全面地认识。
(3)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一看法北美课程理论较为普遍,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是应该直接关注学习的结果,即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可能与美国的实用主义观念有关系。
(4) 课程即学习经验。这个定义中,课程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的个体体验、感受,即学生个人的实际收获,而不是学生再现学习的内容。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师生。
(5)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课程都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都应该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这种社会文化下,再发展社会文化。教育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等,并通过这些来发展社会文化。体现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设:个体是社会的产物,课程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6) 课程即社会改造。此观点认为,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或者顺从于社会制度,而是要使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课程的重点应该是当代中学生比较关心的社会主要问题和弊端的解决。
2、我比较赞同的对于课程理解的观点
上述六个观点站在不同的课程流派对于课程作了不同的释义,总感觉或多或少有些不足,我看了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对课程的定义,是按照课程的层次来定义的,我比较赞同。
他提出了课程层次理论:
第一层次是理想课程。此时的课程处于理论层面,由课程专家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及社会要求来确定。如提议在中小学开设性教育课程等。
第一层次是文件课程。这一课程在前一层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等。
第三层次是理解课程。这一课程是指教师对前一课程内容的理解与领会。每位老师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具体实施中也会有所不同。
第四层次是实施课程。这一课程是指在学校课堂内具体实施的课程。即教师在课堂上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
第五层次是经验课程。这一课程是指学生实际得到的东西。
这样的课程层次理论很有逻辑性地、科学性地概括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关于课程的多角度理解,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概念和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进入20世纪,随着知识累积的速度增加,“教什么”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出版,标志着课程脱离了教学母体,成为独立的学科。那么,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什么关系呢?
综合国内和国外的一些看法,主要有一下几个观点。
(1) 二元独立论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论和教学论有不同的研究领域。课程是学习内容或者教材,教学关注内容传递的过程与方法。课程是以价值-目标取向为主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存在于书面教材中或者教师心中,当被教学活化的时候,就会导致学生行为的变化。
也有人认为课程是学习的结果,而教学是实现或者达到目标的手段。课程规定了教学的结果,但它并不规定用以达成成果的手段。
(2) 相互包含论
持此观点的主要分为两派: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课程论包含教学论。前者认为,课程只涉及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前苏联和我国的一些学者一直持这个观点,这种只见教学、不见课程的观点,限制了课程研究的视野,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后者认为,课程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比教学大。
(3) 相互影响论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是各自独立的系统,但是他们只见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论和教学论一部分内容相互交叉,对共同部分的研究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二是两者虽然独立存在,但是存在互为反馈的关系,课程论发展影响教学论,比如对于课程标准的制定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同时,教学论的发展也影响着课程论的发展。

⑽ 课程计划是教学计划吗

教学计划是老叫法,课程计划是新课改以后的叫法,二者大体一致,但是如果单选题同时出现,选择课程计划。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