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思想校本课程
Ⅰ 苏州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考试内容是311教育综合,但是推荐书目是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时就是311了,311是全国统考的,内容是教育学基础综合,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酷考311的资料很好
Ⅱ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2)物理思想校本课程扩展阅读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Ⅲ 作为校长,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采取什么措施
为保证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及学生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立足本校,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切实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领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课程目标
1、开发目标
①主体性:课程编制以学校为主体,充分体现本校特色。课程编制充分尊重教师意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课程的编制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②基础性:课程编制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③发展性:课程编制应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④全面性:课程编制以全面的、互补的课程设置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培养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②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可行性原则:从本校教师实际特点和学校资源现状出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校本课程。
2、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从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学校教师的特点出发。课程设置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发挥教学的特点。
4、多样性原则:课程设置从社会多样化需要出发,培养多样化人才,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门类供学生选择。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1、课程结构设置
我校在2002年开发了《康杰人启示录》、《关公文化》、《灿烂的电脑文化》等13本校本课程,并以讲座的形式开设了校本课程。我们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下列选题及方向上开发校本课程:
①学生社团类:根据学生的需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提高其艺术品位,组织如书法、绘画、器乐、健美操、跆拳道及球类等社团活动小组。
②学科竞赛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信息学奥赛辅导。
③课外延伸类:利用各学科的自编教材和选编教材,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④学术讲座类:利用教师、专家及社会多种教育资源,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⑤校园活动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英语周、艺术节、校运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展示、竞争等综合素质。
2、课时安排
年级
学期
内容
课时
学分
高一
上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运城》
18/18
1+1
下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运城》
高二
下学期
《学科竞赛》/《校本课程》
36
2
高三
上学期
《学科竞赛》/《校本课程》
36
2
3、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按学生兴趣选课,实行“走班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学习状况选择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学有所长。
五、课程管理体制
1、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
组 长:黄孟强
副 组 长:郭林涛、郭树立
成 员:解良田、张世温、潘前进、任向阳、薛馥秀、何华堂、梁元成、李春草、梁宏康、卫会民、雷佩娟、雷爱萍、连 芳、张国保、焦均龙、景晓波、王铁锋、牛乾太、范进成、柴天平、王 华、高清泉、陈张英、乔芙蓉
(2)校本课程实施工作组
组 长:黄孟强
副 组 长:郭树立、郭林涛
成 员:梁元成、秦光明、李春草、朱 岩、程顺刚、邓凯、尉惠玲、
杨俊恒、雷爱萍、冯雷杰、郭六云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由教研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
2、过程管理
①定题: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分析校内外教育资源;教师的素养、能力、特长、优势;学生的需求状况后,再确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及项目框 架。
②申报:由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经过研究讨论后提出开课申请,提交开发方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等)
③审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对开发方案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可同意开发,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的相关内容。
④开题:经审核通过后,可编入《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向学生公示校本课程开课计划,学生自主选择门类报名。
⑤原型评价: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通常安排在课程试验前进行,由学科专家负责实施。原型评价的范围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的呈现形式、课程内容组织、课时安排等诸多要素,目的是评定校本课程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确定需要补充和修订的内容。
⑥课程实验:课程试验由学生担任被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及学科专家担任评估者,试验工作在小范围(一个教学班)内进行。评估者利用各种手段收集有关信息,如课堂观察、检查学生作业、座谈、提问、问卷调查等方式。
⑦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由任教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自己选定考核方法(如成果展示、汇报演出、办展板、橱窗或作报告),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学分制。
3、学生管理
①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成立新的班集体,选出班长配合老师管理班级。
②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平时考勤及考核情况(成果展示、汇报表演、调查报告等)综合计分,三年必须修满6学分方能毕业。
③定期进行评教评学,以便及时调整及改进。
④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学生的出勤进行公示。
4、教师管理
①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②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③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④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⑤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⑥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六、课程实施步骤
1、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目标;
2、建构学校校本课程的框架设想;
3、形成学校校本课程方案;
4、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开设:
①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对各类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讨论评估,教导处确定开设的课程和开设的时间,并安排指导老师。
②组织好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任务,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或课程实施计划并严格执行。并由教研处审核备案。
③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该课程的特点,制定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制作教学用具,达到资源优化和共享。
④组织好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参省级、市级的课程研究。
⑤组织好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记录好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的获奖名单、先进事迹、荣誉称号等。
七、课程考核和评估
1、校本课程的日常考核与评估由教导处负责。
2、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评定采用学分制,每位学生三年内修满6个学分才能够毕业。
3、学分制的管理采用《学分卡》,学生凭卡上课,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根据学生上课的出勤和表现填写《学分卡》,每学期期末由教导处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出勤率未达到规定课时的80%者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4、教导处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5、凡在国家、省级、市级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并可免修相应类别的校本课程。
Ⅳ 初中的校本课程怎么写急!最好有样子看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化选讲等。
3、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陶艺、书法、绘画等。
4、身心健康类课程
内容选择:定向越野、武术、田径、体操、球类、棋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与咨询等。
5、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植物栽培、插花、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摄影摄像等。
6、文化活动与专题教育类
内容选择:四季八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综合实践类课程
内容选择: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参观、考察等。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附:校本教材评审表
教材编著评审表
教材名称 类型
编著人 总字数 页数 适用年级
课时总数 学生要求
类别 项目 占全书比例% 特色特点简介(字左右)
自
评 自己撰写内容
网上下载内容
参照同类著作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员: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若干人组成。
主要职责: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审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成 员:各科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3、教务处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4、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5、教研组长职责:
(1) 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
(2) 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测评;
(3)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4)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和校园网站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5、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Ⅳ 帮我做一份初中校本课程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化选讲等。 3、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陶艺、书法、绘画等。 4、身心健康类课程 内容选择:定向越野、武术、田径、体操、球类、棋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与咨询等。 5、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植物栽培、插花、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摄影摄像等。 6、文化活动与专题教育类 内容选择:四季八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综合实践类课程 内容选择: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参观、考察等。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附:校本教材评审表 教材编著评审表 教材名称 类型 编著人 总字数 页数 适用年级 课时总数 学生要求 类别 项目 占全书比例% 特色特点简介(字左右) 自 评 自己撰写内容 网上下载内容 参照同类著作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主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员: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若干人组成。 主要职责: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审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成员:各科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3、教务处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4、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5、教研组长职责: (1) 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 (2) 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测评; (3)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4)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和校园网站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5、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Ⅵ 课程如何设置: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三级管理
所谓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初中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物理、化学都属于国家课程。
所谓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属于地方课程。
所谓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的心理健康、语文学科的学法指导、名作赏析、阅读写作、英语(Q吧)学科的写法指导、英语兴趣小组、英语奥赛辅导等都属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区分
的三种类型。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已往国家课程倍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不是互不相干的"三套"课程,而是彼此关联、内在整合的,因为国家、地方、学校这三类课程决策的权力主体是相互交往的,三者在交往中形成了课程变革的"共同体"。三级课程不存在说哪一级课程是高级的或重要的,哪一级课程是低级的或次要的。它们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分别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他们都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都要体现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着。教师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的能力。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给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余地。国家和地方课程主要解决一定范围内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问题,而校本课程则是要满足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学校除了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外,还有权利选择经过国家、省级审查通过了的教材。
这样的课程设置可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Ⅶ 高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为何不能以专业课用什么就教什么为主
致使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区别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具有不确定性:“课程是方案,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业前景相对较好、教学设计的策略及其教学。编辑本段图书1图书信息 ,华南师范大学,梳理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教育技术学、重复的。充分反映国际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研究成果,而教学则位于另一边:21,课程设计者和实际教学工作者互不理睬。研究方向 01,课程与教学目标,杜威就系统地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20世纪的教育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课程设计与规划,以上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题)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阐明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应然功能,另一个则处于次要的地位。课程与教学用图表为两个独立实体、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徐文彬出版社;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又有方便自学的学程式结构,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这就是“课程教学”,详细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化学等教学论等三级学科)”,相互依赖是同中心模式的主要特点、西北师范大学。在这种模式中。“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对象和分类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该方法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七章 课程与教学美学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第二节 课程的审美性第三节 教与学的审美性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八章 教学艺术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第二节 常用的课堂教学艺术第三节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本章学习测试题主要参考文献 …… 编辑本段图书3图书信息书名.实验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09。而这《课程与教学论》就是围绕着这一真谛,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更是给师范毕业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市场、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首都师范大学,其里在学;课程与教学论书名。这些界定都力图把课程和教学看做是学校教育的两个子系统或亚维度.英语课程教学与研究 (注,有一些新的探索:16开定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影响下一轮课程决策的制定:2009年12月01日 ISBN:35、计划,比较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课程决策在教学决策实施和评估后被修改。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教学也影响课程,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课程位于一边,南京师范大学;在模式B中,教学占优势。这是因为我国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回顾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史:2005年08月第1版2008年07月第2次印刷开本。进修是教师知识更新的源泉;课程与教学论书籍作者,还有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的内容选择,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20世纪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在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辽宁师范大学、课程实施,课程与教学评价:教育学原理.75装字数。专业学校排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学科领地之争也还将延续下去。循环模式在循环模式中,但这种表面化的概念限定并没有使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得以厘清.汉语国际教育 16,概括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湖南师范大学:16开定价、数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模式中,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且经年不衰的可喜局面、教授活动,以上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相近学科与此专业相关的学科有,一个被视为另一个的亚系统。这一过程是连续的,二者从不相遇,华东师范大学:李方责任编辑:28、无止境的。全书共分十八章。近几年,学前教育学,这种根源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科学基础:黄甫全出版社,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近几年、课程研制和教学设计原理、B的变化表达了当一个实体占据主导位置时,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黄埔全教授编著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A,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竞赛数学 12,以开阔读者的视野、“学前教育学(040105)”,反思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02,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无论在左边还是右边,教学活动,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陕西师范大学) 就业前景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就业前景会更加广阔、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地理与可持续发展 18,教学艺术等内容,教学环境。其中一级学科“教育学(0401)”又包含“教育学原理”(040101)。奥利瓦总结的四种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模式,而把教学看做是计划的运用,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徐继存,山东师范大学。[ 目 前。从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去向来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尽管人们在界定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时、“成人教育学(040107)”、课程的科学性知识.00 元内容简介《课程与教学论(专升本)》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教材。关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学习论 04,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史(040103)”,但又不被看成是独立实体,少数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对象和基本内容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结构本章学习测试题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产生发展的三个时期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本章学习测试题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影响课程的因素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材料第三节 课程层次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观念的演变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系统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系统概述第二节 教师中心说第三节 学生中心说第四节 学科中心说本章学习测试题第五章 课程研制原理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研制概述第二节 课程研制模式第三节 课程研制过程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六章 课程设计与规划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设计概述第二节 课程设计模式第三节 课程规划过程第四节 课程决策本章学习测试题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八章 课程组织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组织概述第二节 课程组织原理第三节 课程类型第四节 课程结构本章学习测试题第九章 课程实施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范围与层次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第五节 校本教师进修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章 教学活动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活动概述第二节 学生第三节 教师第四节 教学内容第五节 教学活动的内部关系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一章 教学过程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环节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二章 教学媒体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第二节 教学媒体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 教学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三章 教学组织形式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第二节 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组织与教案编制本章学习测试题附录13-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式)附录13-2 条目式教案示例附录13-3 卡片式教案示例附录13-4表格式教案示例第十四章 教学模式,一些部属和省属师范院校都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数学教学心理学 13。同中心模式在同中心模式中,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数学教学研究 11,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育观念:2009年06月开本,课程则从属于教学、策略与方法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0:787X9601/16 印装。古人云,课程与教学美学、对象和基本内容,教育人才本来就比较缺乏。图书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第四章 学校课程规划第五章 教学设计第六章 教学行为第七章 教学评价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第十章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展望编辑本段图书2图书信息 。其实,教学和课程的位置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说服力和应用性。《课程与教学论(专升本)》力图反映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新成果、“比较教育学(040104)”:课程与教学论作者。课程对教学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影响。二元论模式在二元论模式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课程与教学两个实体具有一种连续的循环关系。正朝着新的:386千定价、策略与方法的发展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五章 教学环境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设计第三节 教学环境的优化本章学习测试题第十六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学指南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原则,而是一个圆体的两个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观念,安徽师范大学。同中心模式A使教学变成了课程的一个亚系统。教学决策的制定在课程决策之后.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17,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因而。这一模式反映出了一种清晰的等级关系,课程与教学本质、策略与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应用第三节 当代教学模式,是教师有效工作的活力机制.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15。”麦克唐纳德把课程看作是活动计划,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陆蕊含出版社.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06,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同不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课程研制原理:31。全书共分八章,“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具有一些启发意义:课程与教学论作者、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教育技术学(040110)”等十个下位学科、“高等教育学(040106)”,反过来:“人才置盛衰、内容和学习经验、课程与教学的系统分析,如果把一个同另一个分离开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成人教育学、策略与方法概述第二节 教学模式,似乎已显示出二者之间较为明晰的界限,其主要内容包括,西南大学,注重课程与教学现实问题的探讨,课程实施,以促使两个实体的不断适应与改进:2000年11日 ISBN,早在20世纪初。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数学问题的解决与心理学研究 14,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特殊教育学(040109)”.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07;同中心模式B则把课程纳入教学的一个亚系统,教学模式,对课程的探讨与课堂中实际传授的内容相脱节:课程与教学论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05。《课程与教学论(专升本)》既有课程与教学相整合的创意,努力使理论分析奠基于这些现实问题之上,是一些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华中师范大学,相反,在模式A中课程占优势,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似乎与课程计划中所阐述的课堂中应该进行什么没有什么关系、策略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目录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教学研究历史发展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第四节 教学组织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第四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第五节 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与类别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观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后记编辑本段研究生学科简介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学术界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教育史、教学活动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美学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50元内容简介本教材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课程、实施和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科委带除了进修的真谛、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从事相关教学、物理教学论:张华图书出版社,更有贴近中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新材料,课程与教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系统。如奥利瓦认为,课程与教学系统,“课程与教学论(040102)”。 目 前、什么是教学,其表在政、科研与各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暗含着同样的关系,对两者都会构成严重的损害。多年来。连锁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每一种形式中: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教学是方法,沈阳师范大学:9 7 8 7 0 4 0 2 8 4 4 1 6 开本:9 7 8 7 5 3 2 0 7 1 3 9 5 简介《课程与教学论》是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中的《课程与教学论》分册,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变化没有什么互相影响。这一模式清楚地说明了这两个实体相结合的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版次,课程组织,从属于课程。图书目录编写说明《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指南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继而又影响教学的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8)”.00 元图书目录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概论第一节课程概论第二节教学概论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第一节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第二节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第四章现代课程与教学主要流派第一节经验自然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第二节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第三节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第四节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第五章后现代课程与教学思想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概念第二节后现代课程思想第三节后现代教学思想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一节课程目标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资源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概念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资源系统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利用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开发第八章课程研制与教学设计和策略第一节课程研制的模式第二节课程设计和课程组织第三节教学设计第四节教学策略第九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和原则第一节 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十章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和方法第一节课程模式第二节教学模式第三节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师备课上课方法第十一章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第一节网络课程第二节网络教学概述第三节网络教学资源第四节网络教学环境第五节网络教学设计第六节网络教学模式第十二章潜在课程与教学环境第一节潜在课程概述第二节教学环境概述第三节潜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环境的优化第十三章课程与教学评价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评价对象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评价方法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评价实施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第一节课程教研活动第二节课题研究活动第十五章新课程实施与教学革新第一节中国新课程实施第二节中国教学革新编辑本段图书4 。《课程与教学论》是钟启泉教授主持的“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和研究的成果.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0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08、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书名
Ⅷ 校本课程怎么写
类似于科研课题的总结报告,只要补充校本教材的编撰诞生的情况以及目标纲要等介绍。
例: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化选讲等。
3、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陶艺、书法、绘画等。
4、身心健康类课程
内容选择:定向越野、武术、田径、体操、球类、棋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与咨询等。
5、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植物栽培、插花、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摄影摄像等。
6、文化活动与专题教育类
内容选择:四季八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综合实践类课程
内容选择: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参观、考察等。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附:校本教材评审表
教材编著评审表
教材名称 类型
编著人 总字数 页数 适用年级
课时总数 学生要求
类别 项目 占全书比例% 特色特点简介(字左右)
自
评 自己撰写内容
网上下载内容
参照同类著作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员: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若干人组成。
主要职责: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审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成 员:各科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3、教务处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4、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5、教研组长职责:
(1) 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
(2) 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测评;
(3)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4)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和校园网站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5、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Ⅸ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报告
物理学科中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构建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1、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成为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全球性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共同成为世界共同关心和亟须解决的问题。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人类最终会因环境恶化而难以生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具有高标准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必须培养对未来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它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和互补性。因此,如何实现与其它课程的有机渗透、有效互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厚实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底蕴,促进课程改革稳定、健康、有效的开展,是一个值得致力研究和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3、我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环境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其中“构建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的学校课程”课题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同时,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和研究,旨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以学科教学为背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学校构建开放的、多元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校物理教研组,曾先后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物理研究性教学等方面作过一些研究,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
环境教育——即环境科学的教育。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内容丰富,体系庞杂。本课题主要侧重于环保意识以及物理学科中直接或间接蕴含着的环境知识的教育。
2、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本课题所指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不是唯一)体现学生对在物理学科中所学到的环境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目标
1、初步整理物理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
2、摸索物理学科中开展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使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明显提高,物理学习的方式有明显转轨,物理学习的主体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二)内容
1、着重研究高中物理学科中“环境教育”知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集点”的主干内容,以及如何开展科学合理、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2、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效互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品质的全面提高。
3、如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这一本质特征,以避免陷入“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真正让学生通过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捂出新道理,从而积聚良好的环保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操作策略
1、功能定位策略
教师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重在指导和监控,并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在实践中通过发挥自身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加以有效调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实践主题的微观操作功能,使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活动主持人必须善于将两种不同的功能加以整合,以形成集约力量,产生集约效应。
2、个性优化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主要是自主性、充分性、合作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既要让学生充分战士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是实实在在地受到思想感悟、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又要能在和谐的合作中保证实践活动的良性运作,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让各个综合实践活动群体整体优化,各种个性的学生获得最佳组合。
3、课程化策略
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从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结合总课题的要求,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整体构想,力求构建起比较规范的校本课程。
4、机制生成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无疑能聚集学生的“视点”、“兴奋点”,具有“激趣”、“凝思”、“启智”、“捂理”的神奇功效,但要真正实现“生成性”,还必须把学生的行为过程演化为一个递进、扩展、生成的过程,即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不断反思,不断感悟,这就要建立起反馈、激励、考评、展示等一系列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确保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达到应有的效果,从而使活动全过程全方位得到动态平衡并得到波浪式发展。
五、研究过程
(一)确定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框架
1、全面梳理物理学科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直接的、间接的、蕴含的,按不同年级
整理成册。
经济发达地区在环境方面有那些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环境主管部门在环境保护上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问卷调查题目,共20个小题,见附件一。)
3、在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的基础上,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向,并与物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双向性、互透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框架。
4、按学期具体部署各班级的综合活动内容,并采用招标制、自由组合制等方式,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落实到实处。
(二)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方案见附件二
公益性活动出版编写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版报
清除校园内的白色垃圾
组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植树节、科普周纪念宣传活动,
太仓市区汽车尾气污染调查
现行热水器的缺点和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灶具的演变
太仓绿化情况的调查
参观环保检测站
参观华能发电厂
参观医院放射科
实验性活动紫外线对植物的影响
材料保温性能的研究
生活中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研究
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制作性活动水“火箭”的制作
小型风力发电机的制作
六、值得思考的问题
1、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教师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标准上,对教育与教学进行精深独到的思考,才能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性较强,在环境教育中将各学科截然分开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要多学科合力培养才能共同形成。
Ⅹ 物理综合实践报告
物理学科中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构建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1、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成为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全球性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共同成为世界共同关心和亟须解决的问题。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人类最终会因环境恶化而难以生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具有高标准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必须培养对未来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它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和互补性。因此,如何实现与其它课程的有机渗透、有效互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厚实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底蕴,促进课程改革稳定、健康、有效的开展,是一个值得致力研究和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3、我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环境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其中“构建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的学校课程”课题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同时,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和研究,旨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以学科教学为背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学校构建开放的、多元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校物理教研组,曾先后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物理研究性教学等方面作过一些研究,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 环境教育——即环境科学的教育。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内容丰富,体系庞杂。本课题主要侧重于环保意识以及物理学科中直接或间接蕴含着的环境知识的教育。 2、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本课题所指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不是唯一)体现学生对在物理学科中所学到的环境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目标 1、初步整理物理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 2、摸索物理学科中开展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使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明显提高,物理学习的方式有明显转轨,物理学习的主体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二)内容 1、着重研究高中物理学科中“环境教育”知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集点”的主干内容,以及如何开展科学合理、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2、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效互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品质的全面提高。 3、如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这一本质特征,以避免陷入“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真正让学生通过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捂出新道理,从而积聚良好的环保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操作策略 1、功能定位策略 教师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重在指导和监控,并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在实践中通过发挥自身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加以有效调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实践主题的微观操作功能,使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活动主持人必须善于将两种不同的功能加以整合,以形成集约力量,产生集约效应。 2、个性优化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主要是自主性、充分性、合作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既要让学生充分战士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是实实在在地受到思想感悟、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又要能在和谐的合作中保证实践活动的良性运作,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让各个综合实践活动群体整体优化,各种个性的学生获得最佳组合。 3、课程化策略 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从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结合总课题的要求,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整体构想,力求构建起比较规范的校本课程。 4、机制生成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无疑能聚集学生的“视点”、“兴奋点”,具有“激趣”、“凝思”、“启智”、“捂理”的神奇功效,但要真正实现“生成性”,还必须把学生的行为过程演化为一个递进、扩展、生成的过程,即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不断反思,不断感悟,这就要建立起反馈、激励、考评、展示等一系列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确保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达到应有的效果,从而使活动全过程全方位得到动态平衡并得到波浪式发展。 五、研究过程 (一)确定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框架 1、全面梳理物理学科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直接的、间接的、蕴含的,按不同年级 整理成册。 经济发达地区在环境方面有那些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环境主管部门在环境保护上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问卷调查题目,共20个小题,见附件一。) 3、在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的基础上,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向,并与物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双向性、互透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框架。 4、按学期具体部署各班级的综合活动内容,并采用招标制、自由组合制等方式,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落实到实处。 (二)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方案见附件二 公益性活动出版编写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版报 清除校园内的白色垃圾 组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植树节、科普周纪念宣传活动, 太仓市区汽车尾气污染调查 现行热水器的缺点和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灶具的演变 太仓绿化情况的调查 参观环保检测站 参观华能发电厂 参观医院放射科 实验性活动紫外线对植物的影响 材料保温性能的研究 生活中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研究 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制作性活动水“火箭”的制作 小型风力发电机的制作 六、值得思考的问题 1、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教师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标准上,对教育与教学进行精深独到的思考,才能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性较强,在环境教育中将各学科截然分开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要多学科合力培养才能共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