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A. 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专业性质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2、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二、课程基础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一些部属和省属师范院校都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少数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2、教育学: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是老师的基本工作,系统学习是掌握学习学科知识的技术和基本途径,学好课程与教学论将帮助你在今后更好地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2、教育学: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深入研究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
B. 请问教育学里的课程与教学论能否调到哲学类
不能跨专业调剂,顶多可以近专业调剂,而且还要相当硬的关系,祝你好运!
C.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课程与抄教学》是以研究基础袭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小学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为从事小学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能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编辑
⒈紧密联系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从分析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现象入手,认识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本质与教育规律。
⒉坚持教学的开放性与生成性。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与动态,注意通过研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
⒊从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实现教学价值。
⒋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编辑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过程、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
希望能帮到你,求采纳
D. 新课改理念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E. 古代中国课程与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你是说过去人上课的特点吗?我认为
1、与其说“读书”,还不如说是“背书”。专因为授课属内容完全是以背诵为主。
2、隋代以后,学子们以科举为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明朝创八股取士以来,学子们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由此他们基本是死读书、读四书
3、重文轻武、重文轻理,甚至完全不教授自然科学
4、自程朱理学创建,学子们更是被活活洗脑
5、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老师相当严厉,不会背就用戒尺打。
6、明朝以后,授书范围越小,只限于四书五经之内
F. 如何将课程与教学论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
具体到华师大,我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但就西南师范大学的情况我可以讲讲,你可以做个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方向是致力于课程、教学理论、教师、课堂、学习问题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三个方向内容,即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而学科教育专业的研究是突出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践研究,切实推进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学科课程统整研究,带动综合理科与社会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通过学科教学行动与实验研究,切实推动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学科与课程与教学论的融合,实现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创新。
也就是学科教育专业,更倾向于实践;而课程教学论,则比较注重理论啦(比如说什么教学方法,建构主义之类)。(说实在的,两个差别不是特别大)
G. 中国大学中早期开设的中国哲学课程有哪些
王夫之(船山)是中国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是当时出现的早期启蒙思潮中的杰回出代表,也是答中国传统哲学全面的继承者和总结者。他的一生艰苦卓绝,在明清革鼎之时,怀抱“刘越石之孤忠”,始终坚持反清的立场,探寻着民族复兴之路;继承“张横渠之正学”,对程朱陆王和佛道两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本课程从王夫之与中国早期启蒙的关系、理气实有论、理欲合性论、成身成性论、义利价值论和民族爱国论等方面阐述他的思想内容,揭示其中包含的启蒙因素,论证其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分析其思想的现代价值。
H. 教学的哲学基础与课程的哲学基础的区别和联系
哲学基础包括哪几门课
1 00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赵家祥 经济科学回出版社 1999年版
2 0002 邓小答平理论概论 3 邓小平理论概论 钱淦荣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3 0003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2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巩献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主要谈谈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这两科的教材.
西方哲学史我读过四种教材.
一是南开大学出的〈欧洲哲学史》,冒从虎主编,上下册.这套教材是年代编写的,我觉得明显地显得陈旧,带有很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套书的好处在于通俗易懂,而且对于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主要概念都解说得比较清楚.我第一次读哲学史就是读的这套,我觉得这套书作为入门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觉得这套书有很多不足.书中的康德哲学部分,显得较为薄弱,可能受当时学术研究条件限制,其康德哲学主要根据《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来讲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讲到,而且我认为有些地方有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