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如何开展数学校本课程开发

如何开展数学校本课程开发

发布时间: 2021-03-06 10:05:46

⑴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详细

常州市北环中学 邹浩芳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并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可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包括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方面得到发展。简单地说,教育可以使人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教数学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养成一定习惯,形成一定观点。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笔者本着对数学教育事业无比热爱的态度,本着对当今数学教育现状的无限担忧,通过几年的思考,于2005 年在《成才导报·江苏教育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刍议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文章,该文主要阐述了当今数学教育以及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主要还是停留教学层面上,还未正真上升到数学教育的高度;主要还是停留在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未正真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该文将数学教育课程分为科学数学、艺术数学和计算机数学三大类,并且简要的阐述了每一类中应该包含那些数学内容以及需要通过那些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正是由于新课程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因此需要我们这些从事数学教育、教学一线教师不断的“上下求索”,对于我们来说,及时的开发出一套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的校本课程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从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一条必经之路。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肩负着真正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真正实现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上几个要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考虑。因此我们为《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基本的定位: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和教材补充进行研究为我们的基本要求,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为我们的核心宗旨。 在确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和核心宗旨以后,就要进行本课程基本框架的 构建工作了。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在现状下,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经过我们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同时邀请专家亲临指点,最终我们确定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所有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活动展开的,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古老的数学》,《好玩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先进的数学》和《美丽的数学》。 在《古老的数学》一章中,并不是把数学史作为一门研究数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而是根据现代心理学发现的一个体现数学史的认知功能的“遗传法则”。从数学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寻找数学发现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体会数学家们为寻找这些知识的付出的艰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作为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教材,让学生体会“只有付出努力才会获得成功的人生道理”,“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数学精神”。 在《好玩的数学》一章中,利用心理学中“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的规律,以一系列数学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代名词,真正的数学其实可以是乐趣无穷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这种兴趣作为他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源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爱玩的游戏原来与数学紧密相连,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看似乏味的知识,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有用的数学》一章中,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设计了很多贴近学生、符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生活实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些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数学,知道学习和学好数学是很有用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驱动力。 在《智慧的数学》一章中,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以改变人们认为科学研究枯燥无味的看法。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典的数学问题、奇怪的数学问题。通过对“有趣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对数学中的存在的智慧产生强烈的好奇与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通过对“经典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奇怪的数学问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先进的数学》一章中,主要学习和研究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数学枯燥论”和“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可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另外,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软件打下了一个结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电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数学教育上的贡献。 在《美丽的数学》一章中,展示给大家的是数学的美丽无所不在,数学的符号、公式、算法、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

⑵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南海学校 三区 符永坚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的思维去加以解决。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数学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1、把数学和生活中的“材料”沟通 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现实生活中的图、表、形或实际情境、数量关系有时可作为数学课程资源直接加以利用。教“三角形的认识”,适当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还有哪些事物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让学生们把自己头脑中已存有的三角形物体的表象回忆、表达与交流。或者部分学生也可根据“三角形概念”的特点找到现实生活中的红领巾、三角板、流动红旗等。2、从报刊杂志上开采数学资源《课标》指出: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广大教师要充分从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材料,有时,我们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重组,加以间接利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后,老师在巩固练习中安排了这样的习题,请你说一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1)报载:小学生睡眠情况不容乐观,睡眠不足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4/5。(2)据报道:我国河流污染的数量占全国河流总数的83/100。3、把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 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还表现在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老师根据所出示的撑有斜木的电线杆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的呢?”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和长方形木架的操作实验来突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为什么木椅摇晃时钉斜木加以固定?为什么草垛旁撑着木棍就可以防止倒塌等问题。4、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潜能,教师的业务素质、情感道德、工作态度、日常习惯以及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是学生的学习资源。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都是可以利用和整合的资源。总之,对数学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只要我们能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深入认识、构建课程资源的内容体系,我们定会积累更多的经验,取得更大的成绩。

⑶ 怎样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上篇:课程专家指导——校本课程开发:观念与操作

摘要: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由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或规定的课程科目,在分析校内外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学生群体自行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残疾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那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当怎样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近年来,随着我国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出台,随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随着人们对特殊教育对象特点和需求的认识与研究逐步加深,这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关注,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本刊曾陆续刊登了相关报道和各类研究文章。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在江苏常州召开了全国聋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本刊派员全程参加了研讨活动,并在会议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特邀部分与会专家和基层特殊教育学校代表撰文,就如何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期“观点”选刊其中部分文章。今后,我们还将在本刊各栏目中继续就此话题展开进一步研讨,欢迎全国盲、聋、培智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和特殊教育研究者继续关注,并参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其研究,努力让课程改革之光真正照亮残疾学生的一生。

⑷ 如何开发高中数学校本课程

可以搞些趣味数学的课程,或数学史、数学文化等都可以

⑸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与课题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个性化和体现个性化,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型课程,也是一门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工具型课程。
对于学生来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能够满足资质不一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学生的认知程度有差异,校本课程的难易程度也要做相应的变化,以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都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对于教师来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与专业自主权力为前提条件,这其实就是教师的专业个性化的反映。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其知识与技术每天都在更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必须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发挥创新能力,使校本课程开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对于学校来讲,学生与教师个性化的形成会导致学校个性化的形成,会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另外,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宗旨均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因。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和校园网的建设,这就为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在以上三方面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最根本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找回他们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没有条框的束缚,摆脱常规教材的影子,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而以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为基础,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规范了整个开发活动,减少开发中的随意性,增加其科学性。
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相结合,“个性化”与“创新”相联系,成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⑹ 如何参与本校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国家在作课程计划时应该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⑺ 作为校长,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采取什么措施

为保证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及学生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立足本校,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切实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领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课程目标

1、开发目标

①主体性:课程编制以学校为主体,充分体现本校特色。课程编制充分尊重教师意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课程的编制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②基础性:课程编制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③发展性:课程编制应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④全面性:课程编制以全面的、互补的课程设置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培养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②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可行性原则:从本校教师实际特点和学校资源现状出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校本课程。

2、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从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学校教师的特点出发。课程设置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发挥教学的特点。

4、多样性原则:课程设置从社会多样化需要出发,培养多样化人才,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门类供学生选择。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1、课程结构设置

我校在2002年开发了《康杰人启示录》、《关公文化》、《灿烂的电脑文化》等13本校本课程,并以讲座的形式开设了校本课程。我们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下列选题及方向上开发校本课程:

①学生社团类:根据学生的需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提高其艺术品位,组织如书法、绘画、器乐、健美操、跆拳道及球类等社团活动小组。

②学科竞赛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信息学奥赛辅导。

③课外延伸类:利用各学科的自编教材和选编教材,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④学术讲座类:利用教师、专家及社会多种教育资源,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⑤校园活动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英语周、艺术节、校运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展示、竞争等综合素质。

2、课时安排

年级

学期

内容

课时

学分

高一

上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运城》

18/18

1+1

下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运城》

高二

下学期

《学科竞赛》/《校本课程》

36

2

高三

上学期

《学科竞赛》/《校本课程》

36

2

3、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按学生兴趣选课,实行“走班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学习状况选择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学有所长。

五、课程管理体制

1、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

组 长:黄孟强

副 组 长:郭林涛、郭树立

成 员:解良田、张世温、潘前进、任向阳、薛馥秀、何华堂、梁元成、李春草、梁宏康、卫会民、雷佩娟、雷爱萍、连 芳、张国保、焦均龙、景晓波、王铁锋、牛乾太、范进成、柴天平、王 华、高清泉、陈张英、乔芙蓉

(2)校本课程实施工作组

组 长:黄孟强

副 组 长:郭树立、郭林涛

成 员:梁元成、秦光明、李春草、朱 岩、程顺刚、邓凯、尉惠玲、

杨俊恒、雷爱萍、冯雷杰、郭六云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由教研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

2、过程管理

①定题: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分析校内外教育资源;教师的素养、能力、特长、优势;学生的需求状况后,再确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及项目框 架。

②申报:由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经过研究讨论后提出开课申请,提交开发方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等)

③审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对开发方案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可同意开发,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的相关内容。

④开题:经审核通过后,可编入《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向学生公示校本课程开课计划,学生自主选择门类报名。

⑤原型评价: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通常安排在课程试验前进行,由学科专家负责实施。原型评价的范围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的呈现形式、课程内容组织、课时安排等诸多要素,目的是评定校本课程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确定需要补充和修订的内容。

⑥课程实验:课程试验由学生担任被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及学科专家担任评估者,试验工作在小范围(一个教学班)内进行。评估者利用各种手段收集有关信息,如课堂观察、检查学生作业、座谈、提问、问卷调查等方式。

⑦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由任教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自己选定考核方法(如成果展示、汇报演出、办展板、橱窗或作报告),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学分制。

3、学生管理

①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成立新的班集体,选出班长配合老师管理班级。

②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平时考勤及考核情况(成果展示、汇报表演、调查报告等)综合计分,三年必须修满6学分方能毕业。

③定期进行评教评学,以便及时调整及改进。

④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学生的出勤进行公示。

4、教师管理

①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②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③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④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⑤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⑥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六、课程实施步骤

1、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目标;

2、建构学校校本课程的框架设想;

3、形成学校校本课程方案;

4、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开设:

①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对各类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讨论评估,教导处确定开设的课程和开设的时间,并安排指导老师。

②组织好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任务,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或课程实施计划并严格执行。并由教研处审核备案。

③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该课程的特点,制定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制作教学用具,达到资源优化和共享。

④组织好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参省级、市级的课程研究。

⑤组织好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记录好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的获奖名单、先进事迹、荣誉称号等。

七、课程考核和评估

1、校本课程的日常考核与评估由教导处负责。

2、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评定采用学分制,每位学生三年内修满6个学分才能够毕业。

3、学分制的管理采用《学分卡》,学生凭卡上课,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根据学生上课的出勤和表现填写《学分卡》,每学期期末由教导处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出勤率未达到规定课时的80%者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4、教导处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5、凡在国家、省级、市级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并可免修相应类别的校本课程。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