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校本课程
1. 简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2001年7月,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老金厂中学的领导、教师认为《纲要》确定的改革思想和改革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今后较长时间内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全面规划。我们在2002年伊始就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学习《纲要》及有关课改的理论书籍、文章,继尔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发校本课程等课改主题做了实践探索。现就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作阶段性总结。
一、 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认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个理性、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形态而存在要有其自己的课程理念和内涵,所以,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做好前期的理论准备。校本课程应该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样,要有自己的课程理念、课程计划和评价标准,使之成为真正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本义和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校为本,以校长为首的教师群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自主地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和补充性等特征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2、并不是本校教师自己编写的课程资源才叫校本教材,校本课程资源也不要求都要本校教师来编写,开发校本课程也不是一定都要要编写成教材。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编写教材,也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需要和特点的课程资源作为校本教材。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也存在部分学校缺乏规范性、系统性,随便申报开课,然后将一些活动课、选修课的简要教案、简要资料合并起来便称为校本课程,这是不够严肃的。
3、校本教材并非都要印制成册,或学生人手一册,以免增加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又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老金厂中学的做法大体是以下几种:一是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册,如《我的家乡—老金厂》等,由学校自筹经费印制,免费发给学生。二是由学校购置一个班级的使用量,上课时发给学生,下课时收回,循环利用,如使用农函大的绿色农业培训系列教材、计算机技术课程等。三是学校添置部分放在图书馆,如《初中生心理教育读本》、《吉林省地理》、《生活中的数学》、《农村实用技术》,让有兴趣的学生借阅。四是教师开发生成的教案、讲义等资源,用于教师授课用,或只提供给教师渗透课堂教学用,不编印成教材,也不提供给学生。
4、教育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着眼于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发展首先是人的思想的发展,没有教师思想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而,活动课、选修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常规课程的编制的研究能力、整合能力,有利于教师利用专业技能真正成为教材、课程开发的主体和主角,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实践表明,用活动课、选修课等课程形式,通过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学方式,可以使校本课程得到较好的实施,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为了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学校开发课程不仅可以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形成一个纵向结构,让课程内容充满活力,同时,在开发校本课程中,从教师、学校社区等不同角度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与重视。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个性特长出发,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调适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创新品格的形成。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实践常常是凭教育者的良好愿望让学生去知道什么,应该怎样做,违背学生的意愿和需要,所以,《纲要》强调开发校本课程一要依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二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例如我校的新编校本教材《我的家乡——老金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要与时俱进,呈多样化,具有选择性,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满足不同需要的可能,所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十分理性的过程,也是教育创新的过程。
实际上,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已经有了一些校本课程的客观存在:一种是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原始表现形态;一种是学校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或依据学校特色、当经济特点而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实施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从学生实际需要,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一些适应性的组合与改编的校“本”课程是自编教材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纲要》中也提到“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所谓“选用”即拿来主义。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该重视校外的课程资源,如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否直接形成课程这要看具体的情况,但它总可以作为的参照和补充。
二.老金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老金厂中小学是桦甸市第一批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有许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新事物,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我校决定由我先行探索,我毕业吉林农业大学,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加上这几年生物教学,二着一结合,形成了以老金厂地区为背景,以学生家乡为依托,将农业、生物和家乡有机结合的校本教材,即《我的家乡——老金厂》就有了 雏形,有了大的方向,下一步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整理资料又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一开始主要依《老金厂乡志》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现简单介绍一下:
(一)《我的家乡——老金厂》的内容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我的家乡——老金厂》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在主题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人、自然、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学生展现的是一个真实、完整、动态的世界,一个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世界。除此以外在生物,体育,数学,语文,地理等学科也有教好校本课程开发,是对《我的家乡——老金厂》的有益补充。
《我的家乡——老金厂》的内容根据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的家乡——老金厂》主要由概述,美丽的传说,地名小考,物产资源,历史战事五部分主厂主组成。每一个部分可以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容。
1、美丽的传说:主要是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传说,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儿童的心理对他们起很大的作用,他们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自己讲故事,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借灯桥的传说》,《老金厂的传说》,《老牛沟的传说》,在老金厂这些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多少都知道一些,会感到很亲切,很熟悉。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很好,课下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是在讲美丽的传说时用,效果非常好,把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2、 地名小考: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村小,这种融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愿意了解更多的对方的事情,地名小考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老金厂的五个行政村,以及相关的自然村,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这些自然村,了解自己家的一些来历,可以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用活动课来学习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厂行政区图,学生找自己的家,课后收集与家有关的资料。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 物产资源:各种动物和植物是身边最常见的资源,利用梅花鹿,羊,野猪,狍子,人参,五味子,贝母,黄芪等,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与生物建立联系,让学习生活化。学生对大自然可触可摸,一种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利用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校园的教育资源,活跃了学校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与自然贴得更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的各种图片,文字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动物和植物资源。男生对动物感兴趣,而女生对花草较亲切,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材料的同时也有很大的收获。
4、历史战事: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利用发生在老金厂的一些历史战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历史战事的讲解主要是以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有名的战事为主线。通过讲故事,扮角色,找资料等形式教学,以相关的主题活动带动学生的探究,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来感受当年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5、其他学科也有很好的开发,例如语文在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教好的效果,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教学在依托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了“穿越沙尘暴,做环保小卫士”创编体育游戏;生物学科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农业等方面有教好的开发利用。
(二)、老金厂中学的校本课程的实施
1、 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很好,课下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是在讲美丽的传说时用,效果非常好,本人写的《借灯桥的传说》教学案例与点评被《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采用,发表在2006年第五期。
2、用活动课来学习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厂行政区图,学生找自己的家,课后收集与家有关的资料。
3、 网络资源收集的各种图片,文字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动物和植物资源。
4、 于历史战事的讲解主要是以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有名的战事为主线。通过讲故事,扮角色,找资料等形式教学。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阶段总结
校本课程总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策略之间求动态平衡,两种策略之间应是互补和融合的趋势,以至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改刚刚开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刚刚起步,因此,这里的总结从理论上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概括,所以只能谈些体会和认识,也可以说是经验之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创新,提升了特色办学的品位,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找到突破口和生长点。老金厂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实成为课题实施过程中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是子课题研究。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搭筑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优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老金厂中学正是通过这三个“教育”推进了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无论在艺术、体育,还是在数学,写作出现“童星”璀灿的好景象。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广泛影响和良好的口碑。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学校打造和发展创新型教师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和贯彻课改《纲要》的实践中。目前,老金厂中学共有多名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兴教(校)的氛围基本形成,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整合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中去。例如,开发校本课程不少教师都做了努力,生物教师以“美化生活”主题编写“美化校园—做学校的主人”;体育教师改革传统间操模式,创造了“音乐无口令间操”。这些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大大促进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发掘社会教育资源,扩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技术性含量。老金厂中学近几年先后与多个单位建立关系,学校吸纳家庭群体中和关系单位中的人才优势和物质资源,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创设条件,弥补学校条件的不足。
总之,学校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努力参加课改实践,有些工作早做比晚做好,有些工作必须做,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必须做好的事。
2. 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内容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一)社会层面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早期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是由于社会竞争机制的病态发展延伸影响到教育体制上的病态效应,即基本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忽略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加之没有与当地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课程方案,使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我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层面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是人生道路中第二次性格定型期。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初中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认识。由于这代人生长环境的社会影响加之独生子女居多,其特点为:思路开阔,头脑聪明;专横跋扈,缺乏合作;家庭富有,缺少温情;自私自利,感情脆弱;盲目攀比,安于享受;目标模糊,缺少动力;环境优越,失去珍惜;思想浮躁,眼高手低;口出脏言,行为散漫;宠惯有加,缺憾不受;目无尊长,伦理丧失;养尊处优,懒惰成性。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阶段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毕业生的素质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水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毕业后便后直接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因此,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各学科的延伸、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个人品质的活动平台,能够缓解师生矛盾,改变校园氛围,弥补管理不足,寓德教于活动中,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其求知欲,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各学科中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所以,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和主题是动态的,目的是唯一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我校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我校特点的活动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组织线索
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内容范围:观测、考察、实验、探究
一个重心:学生都得到发展
两个板块:上半年----阳光春天;下半年----金色之秋
三个层次:研究性课题,应用性课题,科技普及知识与劳动意识培养以及道德教育
1.研究性课题学习。羚牛生活习性;野生动物饲养;板栗常温保鲜;家用砸核桃机械;墨水瓶包装改造;“赌文化”与“酒文化”的危害;林下种植项目探讨;植物防腐项目探究;橡子的综合利用;学生早恋问题讨论;“厌学”与“乐学”的探讨;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探讨;养殖与植被矛盾解决方式的探讨。
2.应用性课题研究。子午古道调查以及文化沉淀挖掘;野生植物经济价值探求;奇石玩石根雕艺术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标本制作基础;微生物对生活污水处理;西汉高速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3.普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建立劳动教室,实习工厂,主要针对农村的机电、种养殖相关实用技术的学习与经历,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三)选择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设立爱好分组,打破班级,建立纵向体系,兴趣一致,形成氛围,互相探讨。
2.体现每一班级的特色,以课代表负责制方式结合班委会组织实施,突出重点。
3.反映学生所在每一村镇社区的特色,分乡镇村组织课外活动单元,探求当地特色产业和发展项目。
4.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第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科知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官能动性反馈与各学科的学习中,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通过实践形成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实践意识与能力,在我校也许没有得到“急功近利”的成效,但是可以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授人以渔”的效果。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同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虑及我校教师科任重,为应试教育所累,如何协调这个矛盾,暂时没有好的方法,这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领导以及校委会和全体老师共同探究寻求解决方案,目前只能做到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激发其学习的动力,自动寻找课任老师得到帮助和指导。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我校的特色,逐步完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建议学校将课时安排成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班级、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按照学生乡镇村的地域差别、学生的爱好选择纵向分组进行,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机会充分接触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考虑到目前学生的安全因素和社会对学校老师安全责任的苛责,我校不可能大规模组织集体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所以以社区村组或者个人分散活动,回到学校集中研讨交流为主。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个指定领域
以科技空间、子午漫步、标本制作、奇石异根四个项目为主题探究活动,进行研究性课题、应用性项目、普及型运用三个层次的融合,往复衔接。自编实用性教材作为学生课外读本,面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村民起到指导性作用。
(六)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逐步建立“江口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站”,为学生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七)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第一学期“金色之秋”先开展:动物标本、植物标本、矿藏探索、奇石收集、根雕艺术、农村机电、手工制作、科技发明、民间传奇故事收集整理等小组;第二学期“阳光春天”继续追加开展:书法、篆刻、模型、乐器、体育、盆景制作、子午古道文化调查及人文景观考察、食用菌种植技术探讨、手工藤编、农村经济发展探讨和野猪娃娃鱼养殖等小组,按照兴趣自主选择,分组进行,有些是第一学期的深入和延续,有的是新开小组,虑及精力和时间每人至多只能选三项。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分配
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包含信息与校本),建议校委会将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上予以统筹安排,进行有效整合,克服课时分配过细造成课时资源浪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根据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课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3. 综合实践课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内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容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3)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校本课程扩展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不是其他学科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综合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4. 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一)社会层面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早期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是由于社会竞争机制的病态发展延伸影响到教育体制上的病态效应,即基本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忽略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加之没有与当地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课程方案,使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我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层面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是人生道路中第二次性格定型期。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初中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认识。由于这代人生长环境的社会影响加之独生子女居多,其特点为:思路开阔,头脑聪明;专横跋扈,缺乏合作;家庭富有,缺少温情;自私自利,感情脆弱;盲目攀比,安于享受;目标模糊,缺少动力;环境优越,失去珍惜;思想浮躁,眼高手低;口出脏言,行为散漫;宠惯有加,缺憾不受;目无尊长,伦理丧失;养尊处优,懒惰成性。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阶段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毕业生的素质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水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毕业后便后直接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因此,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各学科的延伸、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个人品质的活动平台,能够缓解师生矛盾,改变校园氛围,弥补管理不足,寓德教于活动中,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其求知欲,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各学科中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所以,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和主题是动态的,目的是唯一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我校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我校特点的活动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组织线索
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内容范围:观测、考察、实验、探究
一个重心:学生都得到发展
两个板块:上半年----阳光春天;下半年----金色之秋
三个层次:研究性课题,应用性课题,科技普及知识与劳动意识培养以及道德教育
1.研究性课题学习。羚牛生活习性;野生动物饲养;板栗常温保鲜;家用砸核桃机械;墨水瓶包装改造;“赌文化”与“酒文化”的危害;林下种植项目探讨;植物防腐项目探究;橡子的综合利用;学生早恋问题讨论;“厌学”与“乐学”的探讨;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探讨;养殖与植被矛盾解决方式的探讨。
2.应用性课题研究。子午古道调查以及文化沉淀挖掘;野生植物经济价值探求;奇石玩石根雕艺术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标本制作基础;微生物对生活污水处理;西汉高速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3.普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建立劳动教室,实习工厂,主要针对农村的机电、种养殖相关实用技术的学习与经历,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三)选择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设立爱好分组,打破班级,建立纵向体系,兴趣一致,形成氛围,互相探讨。
2.体现每一班级的特色,以课代表负责制方式结合班委会组织实施,突出重点。
3.反映学生所在每一村镇社区的特色,分乡镇村组织课外活动单元,探求当地特色产业和发展项目。
4.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第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科知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官能动性反馈与各学科的学习中,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通过实践形成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实践意识与能力,在我校也许没有得到“急功近利”的成效,但是可以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授人以渔”的效果。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同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虑及我校教师科任重,为应试教育所累,如何协调这个矛盾,暂时没有好的方法,这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领导以及校委会和全体老师共同探究寻求解决方案,目前只能做到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激发其学习的动力,自动寻找课任老师得到帮助和指导。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我校的特色,逐步完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建议学校将课时安排成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班级、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按照学生乡镇村的地域差别、学生的爱好选择纵向分组进行,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机会充分接触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考虑到目前学生的安全因素和社会对学校老师安全责任的苛责,我校不可能大规模组织集体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所以以社区村组或者个人分散活动,回到学校集中研讨交流为主。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个指定领域
以科技空间、子午漫步、标本制作、奇石异根四个项目为主题探究活动,进行研究性课题、应用性项目、普及型运用三个层次的融合,往复衔接。自编实用性教材作为学生课外读本,面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村民起到指导性作用。
(六)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逐步建立“江口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站”,为学生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七)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第一学期“金色之秋”先开展:动物标本、植物标本、矿藏探索、奇石收集、根雕艺术、农村机电、手工制作、科技发明、民间传奇故事收集整理等小组;第二学期“阳光春天”继续追加开展:书法、篆刻、模型、乐器、体育、盆景制作、子午古道文化调查及人文景观考察、食用菌种植技术探讨、手工藤编、农村经济发展探讨和野猪娃娃鱼养殖等小组,按照兴趣自主选择,分组进行,有些是第一学期的深入和延续,有的是新开小组,虑及精力和时间每人至多只能选三项。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分配
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包含信息与校本),建议校委会将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上予以统筹安排,进行有效整合,克服课时分配过细造成课时资源浪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根据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课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请采纳。
5. 谁帮我写一份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的个人总结以及社会实践报告
求关于农村的实践报告范文
问题补充:求关于农村的实践报告范文 字数300
格式比如回:
【活动主题】 社区老人服务之感答想
【活动目的】 老龄化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或者已经遇到.让老人颐养天年,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责任.
【活动过程】 和XXXX去了奶奶家两次,连同自己单独去的一次,总共三次.三次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无所适从.每次去,奶奶都很客气,忙着倒水,忙着让座.
我们两个人都很远,奶奶的子女和孙辈周末都会到她家,他们不需要周末两个小时的陪护,可能我们陪他们聊聊天,多少可以解解闷,可能这只是我们一方面的想法.
奶奶和老伴的身体都不是很好,而且年纪很大了,当儿女上班不在身边的时候,能够买药,到医院排队挂号,才是他们急切需要的.而这些我们做不到.这些需要社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非我们所能及.
目前有个想法,如果还是每次这样过去,只能变成例行公事.老人身体不是很好,可否有医学组的义工和我们一起过去,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有个毛病的,给予一定的药物和居家养护指导
6.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怎么做
现在再说实践也晚了,眼下只能把社会实践表填了,就把自己做回了什么写好(虚构答一下),适当发挥一下,总结的话就说麓山的这种活动开展得很好,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加这类活动,拿到小区物业或社区居委会盖个章(一般他们是不会说什么的,马上就盖了),上交OK
7.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1、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3、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4、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
(7)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校本课程扩展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1、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2、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8. 综合实践课的说课应该怎么写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最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目前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这一连串的问题成了学生们探索实践的动力。此外,综合实践课程体现的是学校的特色,我们安石一中根据本校的特色,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最后确立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生活中的垃圾。
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具有初步的社会意识和环保意识,能够运用现有的知识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但是他们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确立,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引导与帮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了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回报社会的契机。
作为教师我觉得,在整个活动过程我只是一个普通参与者。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我也是和学生一样是活动的开发者也是活动的实施者。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垃圾的种类,认识垃圾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上网,走访调查,实施考察等活动,考察身边的环境,认识人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自觉的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
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的突破: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开展调查、考察和社会宣传活动,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次实践活动其实是一次长线活动,共分为四个活动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活动主题的确定阶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结合《综合实践活动7——9年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与自我、社会与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等要求,依据学生的自身爱好,分立好每个小组的子课题。
第二个阶段是活动的实施阶段。
学生分小组制订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然后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家长,走访社区等等各种方式,了解我们身边环境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它带来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使学生能够经历以往不曾领略过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观察,采访,查阅,体验,讨论等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了很多能力。比如说,学生学到了采访记录的技巧,懂得了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知道了可以利用PPT来反映调查的成果,体验到了如何与人更好地沟通。让我最高兴的是班上有位特别腼腆文静的女孩,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变得自信起来了。她在课堂上的表现,也让我非常惊讶。
那第三个阶段就是活动的总结阶段。
学生们把自己讨论交流,查阅资料,亲身实践,调查访问的成果,用不用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出来,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认识和收获。我原本设计的过程是先分组汇报成果,再展示成果,但是考虑到为了让整个活动过程很流畅,我就引导学生在汇报成果的同时就直接展示出自己最得意的调查结果。课到了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第四个阶段,活动的延伸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过程取向,强调的是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绪的变化不断生成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我想,这一阶段,更重要的是总结,评价,反思和拓展吧。学生们在完成今天这一系列的交流展示活动过后,一定会有更多的问题和想法,接下去我设计的就是拓展学习:我们如何“变废为宝”。学生又提起了新的兴趣,以上的感受和体验就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下去,探索下去。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就有了下文。
最后,我想用六个字结束我的说课:我希望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让学生们“想学,会学,学会!”
9. 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选择: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
2、课程改编: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课程上的修改。
3、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
4、课程补充:课程补充是指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
5、课程拓展: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
6、课程新编:课程新编是指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课程,就可以归为这一类型。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校基于本校实际,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值得鼓励,但要科学地完善课程结构,规范有序地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