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成语故事校本课程案例

成语故事校本课程案例

发布时间: 2021-03-07 13:35:02

Ⅰ 庄子成语故事校本课程材料

一字千金 (yī zì qiān jīn)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
(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
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
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
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
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
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
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
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
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
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一字千金的意思是: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Ⅱ 大班语言教案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回认识到自答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Ⅲ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精选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版教师更为深刻地权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Ⅳ 幼儿园儿童成语故事《三个和尚》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专也可能包含有解属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Ⅳ 柳下惠和他的八个成语故事

坐怀不乱
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而无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很多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
岑鼎立信
主要见于《吕氏春秋》《新序》的记载。鲁国有岑鼎,其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鼎身铸有精致、美丽的花纹,给人以震慑心魄之感。鲁国国君非常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齐国国君很眼红,命鲁国将岑鼎献给齐国,否则兵戎相见。齐国比鲁国强大得多,鲁国国君不敢不献,但又舍不得,于是假造一座岑鼎献给齐国。齐国国君怀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鲁国,派人对鲁国国君说:“只有贵国的柳下惠认定这是一只真鼎,我们才相信”。鲁国国君没办法,请求柳下惠帮助其编造谎言将真岑鼎留在鲁国。柳下惠说:“您把岑鼎视为镇国之宝,而我把信用视为立身之本。如今您为了保住您的镇国之宝,就让我破例说假话,这违背了我的立身之本,对不起,我不能做”。鲁国国君听了这番话,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汉代刘向评论此事:“柳下惠可谓守信矣!不独存己之‘国’也,又存鲁君之国。信之于人重矣!”这一事迹,成为中华文化史上诚信的典范。
三黜不去
主要见于《论语》《孟子》《战国策》《列女传》的记载。柳下惠曾经在鲁国做过士师,执掌禁令刑狱。当时鲁国的朝政大权把持在权臣臧文仲手中,柳下惠的官职被他罢免了3次。有人劝柳下惠离开鲁国,到别的国家去做官。柳下惠答道:“如果一直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到哪个国家不会被罢免呢?如果不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那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呢?”这就是柳下惠“直道事人”的原则。明代泰山诗人萧协中写道:“薄宦甘三黜,高名百世芳”,也是对柳下惠这一德行的颂扬。“三黜不去”,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治国平天下的俯仰体验中,感同身受的心灵共鸣,也成为后世士子的榜样。
授词却敌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自知无法抵抗齐国大军,前去请教展禽(柳下惠)退敌之计。在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时,鲁僖公命展喜依照柳下惠所授之计,出境迎上去晋见他,说:“我国国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问:“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孝公说:“
论祀守礼 主要见于《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有一年,一只海鸟“爰居”飞到了鲁国,并在东门外停留了3天。时任大夫的臧文仲觉得这是好的预兆,便下令让鲁国人祭祀它。柳下惠知道后说:“自古以来,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和有德行的人,像尧、舜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祭祀。而海鸟‘爰居’只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来,对人们并无功德,决定祭祀它,实在是不明智之举!”于是上书鲁王取消对“爰居”的祭祀。公元前625年祭祀太庙时,夏父弗忌做为宗伯,把鲁僖公的位次放在了鲁闵公前面,违背了“左昭右穆”的秩序,大夫臧文仲却不制止。已经96岁的柳下惠不顾年老,仍然义正言辞地斥责他们的做法。柳下惠两次斥责祭祀不和礼法的故事,就被后人称为论祀守礼。这两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被后世儒家学派重视和推崇的原因。 伐国怀忧 主要见于《汉书》的记载。书中记载鲁国国君欲出兵讨伐齐国,征求柳下惠的意见。柳下惠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回答:“不可。”随后柳下惠满怀忧虑,悲戚不安,心想:听说国君侵略他国,不会询问仁爱之人,这次为何问我呢?柳下惠虽立场坚定,仍因被问及而羞愧难当,更为鲁君不顾百姓生死,推崇武力欺诈而忧愤不已。柳下惠一直主张仁爱、和合,认为两国之间,无论强弱,都该睦邻友好,永不战争。鲁国一旦攻打齐国,必使两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根本谈不上“仁爱”,而是害人杀人。无故害人杀人的战争就是不仁不义之战,势必为“仁人”所不齿。伐国怀忧充分彰显了柳下惠仁义爱民、以和为贵的思想,这种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源头,被孔子及其后人发扬光大,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断狱明道 主要见于《奏谳书》的记载。讲的是柳下惠为鲁国国君断狱的一个案例。一个佐丁偷了一斗粟,案值不过三钱,按照当时法律应该罚金一两。但是柳下惠建议鲁君对佐丁施以双重刑罚:先“完”后“为倡”,即先剃光头,后去做比低贱的“隶臣妾”还要低贱的下人。鲁君接到柳下惠所报奏折后便问他:“这个案子的案值这么少,对他这样刑罚是不是太重了?”柳下惠回答说:“当初佐丁衣冠楚楚,案上放着册簿、文书,负责礼制管理,他竟干出偷盗勾当。这分明是‘盗名、欺上’,两者并论,理应重判为倡。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因此施以双重刑罚。”鲁君听后认为很公正,称赞柳下惠量刑得当。 风化乡里 主要见于《孟子》的记载。孟子说:“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耻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坚持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与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也照样很愉悦地不忍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体在我旁边,对我又有什么污染呢?’所以,受柳下惠美德影响的人,胸襟狭隘也能变得心胸宽大起来,刻薄的人也能厚道起来。” 而明代人张岱《夜航船》却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展禽者,少失父,与母居,佣工膳母;天多蚊,卧母床下,以身当之”。说的是柳下惠很小的时候失去父亲,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帮母亲干活还做饭给母亲吃。因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母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柳下惠总是躺在母亲床下,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母亲。这个故事可视其为“恣蚊饱血”另一个版本了。另外,柳下邑的村民现在还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惯,据说柳下惠母亲的生日是六月初六。每年这一天,柳下惠都要回到故里,为母亲祝寿。为了感谢乡邻,柳下惠都要请乡亲们吃当地一种特色面食——炒面。不仅言传,而且身教,这是柳下惠风化乡里的魅力所在。

Ⅵ 《以逸待劳》的成语故事及含义(要详细)

【注音】yǐ yì dài lá 【英文】Await leisurely the exhausted enemy 《三十六计丛书·以逸待劳》封面
【释义】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作战、工作等方法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养精蓄锐、用逸待劳 【反义词】疲于奔命 【同韵词】轻于鸿毛、腹背之毛、胆战心摇 【灯谜】最佳的养生之道 【歇后语】屏风马气死巡河炮[1]?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
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 以逸待劳
,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典故】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2]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正音】逸:不能读作“tuì”。 【辨形】待:不能写作“侍”,“代”。[2]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清·吴敬梓 以逸待劳
《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11月10日,红三军在苗店、郝砦与尾追之敌发生激战,敌军以逸待劳,向红三军发起猛烈攻击,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精神予敌以顽强反击,终于摆脱这一股敌军追击,红八师师长覃苏等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打仗,如能有效地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军事策略,就可以克敌制胜。
编辑本段计名由来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在历代兵书和史书之中,对于以逸待劳这一理论的阐述和实例记载非常之多。如《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古代“佚”与“逸”相通,意思是部队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劳则于佚相反,是部队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惫。以逸待劳的方法有许多,《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占地而趋战者劳。”抢先占领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南北筹兵论·上》说:“闻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劳,以逸待劳。”先实行防御,后发制人,也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但是,以逸待劳的待,不是消极地坐等战机,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调动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让敌人疲于奔命,不断地消耗敌人,待敌人锐气尽消之时,再动手消灭他。因此,《孙子》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编辑本段用计概述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 以逸待劳的王翦
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 .虚实篇 )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 《史记》 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水浒传》 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场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后主持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的“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美国人麦科马克,在他写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里学不到的学问》一书中,道出他成为暴发户的一个成功秘诀:“自己的地盘有地利。” 在经销活动中,最大的“地利”莫过于使自己能够以逸待劳,从容地应付远道而来的生意对手。运用以逸待劳之计,不在自己的地盘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需设法使对方感受到犹如远道跋涉般的疲惫就行了。比如,你是一个采购员,到外地去采购货物。你在排除竞争伙伴的独居买方“皇帝”位置之后,就可以开始设法调动你的货主,使其疲于奔命。你可以以检查样品质量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拿出一件件货物让你观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处;你还可以以落实货源为由,催他四处检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时间,还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请他如此这般再做一遍。货主为你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折腾得焦头烂额。这笔生意若做不成,便觉得十分冤枉,于是在价格等许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图,货主也会做出让步,从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劳之计。
编辑本段用计分析
《孙子兵法》对“以逸待劳”的诠释表明,凡是先在阵地上等待敌人来的,他就安逸而充满主动性,而后来到作战阵地的,必定是被动者和疲惫者,双方交战,先行者就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双方作战力量均衡的条件下,“逸者”取胜“劳者”的胜率较大。而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战胜力量强势的“劳者”。所以,作为一位善战的指挥员,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时掌握对方活动的规律,善于挑选一到数个恰到好处的伏击地点,要善于把敌人引诱到为之布好的“口袋”阵里,而加以歼灭。但是,如果双方军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装备)过于悬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战胜“劳”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顺溜》的电视剧中,新四军六分区选择在村庄伏击日军,刚开始交火,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但,由于日军人多、武器装备远远强于我军,几个回合下来,六分区就渐渐地败下阵来,多亏一分区及时赶到救围,才避免了六分区被日军全歼的败局。 因此,以逸待劳计,并非万能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现代战争,信息化作战成为战争的主导,“逸”、“劳”之间,相辅相成,而关健在于谁更拥有对战争的主导、主创和人文优势!
编辑本段计策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少 以逸待劳
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编辑本段三国案例
刘关张结义多少年,始终就象亲哥们似的。待三国鼎立基本形成时,镇守荆州的任务落在二弟关羽身上。但关羽违背了诸葛亮为他制定的东和北拒的策略,结果是丢荆州走麦城,最后兵败身死。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不顾劝阻,举倾国之兵东进伐吴。 开始时,蜀军士气旺盛,东吴难以抵御,连折数员大将,甘 以逸待劳
宁、潘璋、马忠皆在此役中战死。蜀军兵锋所指无人能当,此时东吴生死存亡之秋,举国震惊。 在此危急时刻,经阚泽举荐,孙权拜年轻的书生陆逊为大都督,总督江东兵马与刘备决战。陆逊的部下多是东吴的功臣宿将或公室贵族,他们自恃功高,对陆逊这位年轻统帅既不服气,又不尊重。对于陆逊坚守不战更是不理解,认为陆逊怯懦无能。 陆逊说:“我虽一介书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认为我有长处,就是能忍辱负重。各位将军要各守隘口,牢守险要,不许妄动。违令者斩!” 这时,天气炎热,士兵取水困难,刘备便命令将营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军从巫峡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间,接连设营,从正月到5月,与东吴相持不下。 刘备要求决战,无奈对方就是不理,气得够呛,派吴班领数千弱兵在平地立营,引吴军出来,自带精兵埋伏于山谷之中,准备切断吴兵退路。但吴兵就是不出战。陆逊劝告众将,吴班讨战,其中必有诡计,我们只能观望。 刘备见吴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来。两军又相持了一个来月,陆逊观察形势,见蜀兵没了开始时的锐气,准备反守为攻。可将领则认为进攻还是开始的时侯,现在不能有利。可陆逊胸有成竹,先派兵试探了一下,没有成功,马上改变战术,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袭击蜀军,全体吴军一齐出战。这一仗烧得蜀军狼狈逃窜,并斩了好几名蜀将。 这一战破了蜀军40座大营,迫使蜀军几名战将投降,刘备逃到了白帝城。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战。蜀军是大败呀。 陆逊不算完,继续猛攻,刘备千方百计才算逃了出来。书中描写是多亏了孔明的八卦阵。 此次战役,陆逊用的就是以逸待劳之计: 一是知道刘备远来,水土不服,当然想速战速决,此时要战,吴军非输不可。 二是陆逊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军,让蜀军深入(现在叫诱敌深入)。 三是拖垮蜀军,蜀进攻不成,战斗力下降,意志力减退,这时决战吴兵就肯定胜了。
编辑本段商场案例
福特的袖里乾坤 上世纪20年代初,福特面临又一次打击,汽车销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当时,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的时期,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鲜艳的新型汽车 福特牌A型车
,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喜爱,因而销路大畅。惟独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而呆板,销路自然大受影响。但是,无论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它颜色耐旧些。”生产逐渐艰难了,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将夜班调成白班以节省电费,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气了。 福特却笑着说:“这是我的袖里乾坤,先不告诉你,等想妥了再说。”他夫人担心公司牢骚太盛,会不会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担忧,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公司的待遇高于任何企业,他们不会生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不服输的人,相信我不跟别人生产浅色车,一定另有计划。” 有人建议说,至少我们应该有新车在市面上销售,不至于让人说我们公司快倒闭了。福特诡谲地一笑:“让他们去说吧,谣言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人们感到很奇怪,问公司是不是正在设计新车?是不是跟别人一样,会有各种颜色的新车? 福特回答说:“不是正在设计,是已经定型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们的新车一定比别人都便宜!”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之一——购买废船拆卸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钢铁的成本,为即将推出的A型汽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立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的出厂,市面所卖的都是存货。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蜂起。除了几个主管干部外,谁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让人奇怪的是,工厂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这一情况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透露,新的A型汽车将于同年12月应市。这比宣布工厂停工引起的震动更大。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而价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车终于在人们的长期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飞的辉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于T型车的开发,早已确定了它在美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发起的挑战,福特并没有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作充分准备,一旦成熟,就使对手们由强变弱,由优变劣了。这就是老福特的“锦囊妙计”——以逸待劳。 老福特的“以逸待劳”正是一种后发制人策略。这种策略常常表现为一种紧跟方式,就是说,企业并不强行研究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某种新产品初露头角并显示出较强生命力时,就立即进行仿造和改进,把自己的改进型新产品快速抛入市场,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后发制人”或者是“ 以逸待劳”的策略是在商战中经常应用的。“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等敌人劳师动众、疲于奔命、彼竭我盈之后待机而动。 因此,决胜之关键除了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冷静之外,还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胜”的能耐。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Ⅶ 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

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的大夫季梁要到赵国去。旅途中忽然听到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的消息。为了制止魏王攻打赵国,他匆忙地半途转身回魏国。

季梁回到魏国,便去见魏王。说道:「我来的路上,在赵太行山下遇到了一个人,他乘着一辆马车由南向北行驶,却跟我说他要到楚国去。」

我觉得他走的方向不对,便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不朝南走反而向北去呢?难道你不知道楚国在南边吗?」

他却说:「没关系,我有一匹好马。」

我说:「你的马虽然好,可你走的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呀?」

那乘车人又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又有一个赶车本领很高的马夫,一定会到达楚国的。」

我告诉他:「你的这些条件再好,如果朝北去,离楚国也只能是越走越远呀!」

魏王听了季梁讲的故事,觉得可笑,说道:「天下难道真有这样糊涂的人吗?」

季梁说:「有,不光赵国有,我们魏国也有。比如魏王你吧,你的志向是建霸业,当诸侯的首领。为此目的,你倚仗着国家的强大与军队的精良,想利用攻打赵国的办法,来扩大地盘和抬高威望。可你这样做,别的国家会怎样想呢?正如这个人想到楚国,却驾着车子往北去一样。」

魏王一听,脸都红了,于是停止攻打赵国。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比喻行动与目标相违背。

Ⅷ 成语典故和成语故事的区别是什么

成语典故指真实发生过的事成语故事指虚构的或者未经考证的故事

Ⅸ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教案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专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属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tr>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