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简述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简述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21-03-11 00:09:26

❶ 1.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

(1)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我国中学课程长期以来是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和体系下进行,没有什么变更或创新,这就造成国家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合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注重实际情况和需要,弥补了国家课程在从高级层次推行到低级层次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能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的要求。
(2)减轻学生的压力。目前学生从进入中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为升学而竞争,每天都沉浸于各学科的习题之中,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们学习课程的范围,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科目而设,而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几乎没有。校本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参与进去,这样不但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能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3)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学生的差异,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4)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因此,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
二、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1、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可以到外地校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学习外地经验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提示,别校现有的资源如果我们也有,哪又何尝不能试一试呢?比如某校校园旁边有一座山,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登山训练,而我校旁边没有山,但是有坝堤,我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登坝堤比赛,类似爬山,登坝堤这样的活动,就可以举一反三,如爬高坡等等。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材。这是从促进学生获取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高效地掌握运动技能角度开发的校本教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体育多媒体课件正在体育课中逐步推广,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制作的多媒体体育教材,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校本教材的种类,从长远来看是应该加强研究的。

❷ 为什么说校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我校两年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着重从教师的来源与构成、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角色变化、教师的指导范围和任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论述了指导教师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并第一次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靠教师导之以行,化之以能。
我校自2001年5月申报并实施《衣锦小学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来,最初,我们将重点放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撰写小论文、活动日记的能力。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感到研究性学习的改革指向是双重的,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从实践的过程中看出,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相当关键,也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显得更加困难。一句话,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关键靠教师。
一、教师的来源与构成
教师是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那么谁来组织领导?谁来担当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能否配备专职的教师?哪些人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这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借鉴日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验,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组,即所谓的“T-T(Teacher—Team)”制。“T—T”制要求学校不同学科背景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成若干个教师指导小组,以教师指导小组面对各自班级的学生。但由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上延续性,光靠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活动需要的,再者,从教师来说,时间、精力、知识面也是有限的。因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总负责,教科室主任、教导处主任具体分管的领导小组和一支有较高研究水平,有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并有时间上保证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大力宣传、鼓励更多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担任相关课题学生活动的指导老师,参与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如校园篇中的“衣锦特色”课题分别由我校的音乐老师、体育老师、英语老师、大队辅导员等组成教师指导小组,再如家乡篇中的“临安地理和资源”课题则由低、中、高段的常识老师共同组成教师指导小组。
另外,由于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进行活动,学校还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指导力量,聘请了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指导老师。如“衣锦少年警校”课题组,特聘请了当地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马国华、章小波、何向军等教官担任指导教师。
二、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解放后,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没有一次改革像今天这样全方位地触动教师。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型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长期以来,受“传道、授业”思想的影响,教师成了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师,借助着他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也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想要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甚至一窍不通;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以前是学生跟着教师走,现在是在某些方面教师跟不上学生。如电脑的运用等。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材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忐忑不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师长”自居,有一种师道尊严的感觉,习惯了发号施令,学生只有听的份。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因为这时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的确,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学关系由“我说你听”变成一起讨论,一起商量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种变化让老师真正开始意识到危机感,意识到“充电”的紧迫性,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我们有一位指导教师在她的心得体会中这样写到:“记得第一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我把自己以‘临安经济’课题指导老师的身份推出时,心里就觉得没底。又有一次,‘临安工业’课题小组的两位同学在课间拦住了我,问:‘老师,这几天电视里经常说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发展临安工业经济的突破口,那么什么是工业园区?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有哪些?’我竟然一个也答不上来,心里一阵发慌。就在那时,我下了决心:必须赶紧去补补课,而且必须赶在学生前面。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阅读了《临安年鉴》、《市政府工作报告》,参观了万马、锦江、天松、华兴等龙头企业,走访了农业局、工业局、电信局及钱王、临安等几家大酒店。虽为之作了很多准备,但还是时时会遇到学生提出的竟想不到的问题,有时面对学生的困惑,却帮不了一点忙,只能暗暗着急,真有一种失去自信的苦恼。”
是呀,以前认为教小学,拿到大专文凭可以高枕无忧,现在才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生活实际问题有如此漠视。
(二)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所教学科或自己的专长。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型的学习活动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小论文写作、结题报告撰写、数据资料整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合作完成学习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战。
(三)教师的资历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中,教师光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已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技能: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指导教师能够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生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研究型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的实施设计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小组内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力的领导。
3、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让教师自身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道成长。
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指导教师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
三、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角色变化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前沿知识、相关知识及与实践的联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从教书型到研究型等等。教师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概括起来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他将成为: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有利于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需要,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无拘无束地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也正是在参与中,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但这里的指导与以往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有很大不同。这种指导要求教师一方面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它能燃烧起来;另一方面则是运用老师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从指导内容而言,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的内在要求。从指导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的力度应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越大。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3、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组工作侧重点的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促进工作。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一旦发现课题组活动质量有问题要找学生谈话,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等。总之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要组织、管理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4、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的教师关系往往是文人相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教师已不能单独地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技术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因此教师要保持他的竞争力,就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当教师以指导小组一员的身份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时,需要他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虚心地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其他老师并与之通力合作。如我们“经济”课题组的四位老师经常一起备课,商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渴求合作、乐于合作,真正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感受到了文人相亲、愉快合作产生的魅力。我们真正体会到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是教师职业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养,更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
5、校内外多方关系的协调者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调查、访问、参观等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协调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尽力起好纽带和桥梁作用,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课程资源。
6、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大多数教师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对除此以外还有哪些资源可以成为教学的素材并用来教育学生则很少关心。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与学生周围社会和社区的密切联系,要求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是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和材料的主要发现者和开拓者。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去寻找:一是立足校内,如舞蹈、铜管乐、剑桥少儿英语等特色教育以及衣锦历史沿革、办学成就等;二是联系社区,如家长学校、少年警校、假日小队等课题研究;三是挖掘乡土教材,如生态旅游、家乡特产(老三宝、新三宝)、临安名人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常识组黄海燕老师指导的课题组先后开发了《竹趣》、《山核桃》、《临安一日游》等校本课程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反映了教师的开放意识和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的愿望及办事的能力。
教师上述角色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实践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四、教师的指导范围和任务
在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任务应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启动阶段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方法的指导,总结交流阶段成果展示的指导。
1、在活动的启动阶段,教师首先应针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的家庭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针对学生初次选题有一定困难,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参考的子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在学生初步选择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论证,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能力。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过程之一。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也可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上网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丰富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活动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评价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此外,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小论文,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重在过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兴趣,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2、教师是组织学生活动,而不是教学生用书或教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活动时可参考一些学材,但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不要受已有学材的框架的约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更重视活动的自主性,鼓励形式多样性。
3、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有些活动还可以向纵深方向不断延伸和扩展,甚至超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4、不要用一个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
本课程重视过程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有不同兴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或以等级评分的方法去评定学生的表现,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达不到评价的发展功能,本课程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只要学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
六、几点思考
尽管我校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已经表明,它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它让教师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但是要让教师真正能走进研究性学习却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相当困难。一部分教师持旁观的态度,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反对。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方式很难改变等原因外,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想法。
想法一:搞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学业检测没关系。家长、社会都以学生检测成绩来衡量和评价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万一学习成绩受影响怎么办?
想法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反映不出个人的工作表现。班级管理优劣、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反映出教师个人的工作成绩,但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集体指导的结果,即使学生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也显示不出教师个人的贡献,何必那么积极。
想法三:属于满工作量以外的额外负担。该学习活动没有专职教师,必然是现任教师兼任。但对这部分工作量的计算,尤其是对起始探索阶段教师付出很多劳动后的工作量计算没有明确的说法,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想法四:不懂科研,无法指导学生。身为教师习惯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开展科研,即使写一些论文也是为职称晋升所逼。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十分因难。
想法五:不熟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流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教师所熟悉的学科教学完全不同。许多教师不知道这门课该怎样进行,在每个环节上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教师上述想法,有的属于观念问题,有的是对能否胜任新课程的担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教师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真实心理。教师的第一个想法不是学校层面能解决的。对第二、第三种想法,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证,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层面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和评价条例,从制度上鼓励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剩下的像老师在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可通过种种形式,立足本校,开展教师培训,其次可搭建舞台,让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自己感悟提高,施展才华。再次,学校可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让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能到位、负责、投入,使教师与研究型学习的开设同步成长。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将是学校事业第二次跨越式发展,从我校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我们意识到,教师始终是活动实施的关键。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落实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对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切入口。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霍益萍广西教育出版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郭元祥
3、《综合实践活动》
——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教师指导用书

❸ 试论述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哪些价值

http://www.huayuu.com/yanj/kech/
当前,以课程与教材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在课程决策权力分配方面的改革走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特别是1996年在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制中小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然而,受单一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影响,在与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相比较,以培养目标来衡量的话,须改进、改革的方面仍还不少。现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偏重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而导致有些课程,教材内容偏深偏难,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学生达到同一标准,从而又导致了教育教学中存在“齐步走”、“青一色”的状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这些课程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教育部已在规划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将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决策权力,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一发展趋势给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更能切合学校教育实践,更灵活适应社会变革,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能更真实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使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地更全面落实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课程方面的各项规定,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好地机会,已成为当前顺应课程改革发展潮流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
湖塘实小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师资优势,以及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人文教育环境。建立起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内容的课程结构,形成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体现特定学校的课程特色,必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基地,根据学校、学生发展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即与众不同、具有一定创意和特色、符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教育理念的课程开发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对课程自主进行规划和革新。它由实际参与学校工作的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专家等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实施和评价,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开发过程也即一个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

2、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①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如1996年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规定》,目前学校校本课程的法律范围则主要集中于活动课、自主性选修课这一领域。
②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③学生的需要评估。由于校本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课程的开设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考察学生的需要,使课程成为对学生是“真正有意义”的课程。
④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现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原有的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艺体教育资源,学校外围的教育环境优良等等。

❹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哪位朋友可以帮下忙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我校两年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着重从教师的来源与构成、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角色变化、教师的指导范围和任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论述了指导教师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并第一次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靠教师导之以行,化之以能。
我校自2001年5月申报并实施《衣锦小学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来,最初,我们将重点放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撰写小论文、活动日记的能力。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感到研究性学习的改革指向是双重的,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从实践的过程中看出,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相当关键,也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显得更加困难。一句话,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关键靠教师。
一、教师的来源与构成
教师是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那么谁来组织领导?谁来担当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能否配备专职的教师?哪些人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这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借鉴日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验,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组,即所谓的“T-T(Teacher—Team)”制。“T—T”制要求学校不同学科背景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成若干个教师指导小组,以教师指导小组面对各自班级的学生。但由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上延续性,光靠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活动需要的,再者,从教师来说,时间、精力、知识面也是有限的。因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总负责,教科室主任、教导处主任具体分管的领导小组和一支有较高研究水平,有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并有时间上保证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大力宣传、鼓励更多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担任相关课题学生活动的指导老师,参与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如校园篇中的“衣锦特色”课题分别由我校的音乐老师、体育老师、英语老师、大队辅导员等组成教师指导小组,再如家乡篇中的“临安地理和资源”课题则由低、中、高段的常识老师共同组成教师指导小组。
另外,由于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进行活动,学校还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指导力量,聘请了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指导老师。如“衣锦少年警校”课题组,特聘请了当地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马国华、章小波、何向军等教官担任指导教师。
二、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解放后,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没有一次改革像今天这样全方位地触动教师。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型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长期以来,受“传道、授业”思想的影响,教师成了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师,借助着他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也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想要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甚至一窍不通;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以前是学生跟着教师走,现在是在某些方面教师跟不上学生。如电脑的运用等。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材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忐忑不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师长”自居,有一种师道尊严的感觉,习惯了发号施令,学生只有听的份。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因为这时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的确,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学关系由“我说你听”变成一起讨论,一起商量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种变化让老师真正开始意识到危机感,意识到“充电”的紧迫性,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我们有一位指导教师在她的心得体会中这样写到:“记得第一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我把自己以‘临安经济’课题指导老师的身份推出时,心里就觉得没底。又有一次,‘临安工业’课题小组的两位同学在课间拦住了我,问:‘老师,这几天电视里经常说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发展临安工业经济的突破口,那么什么是工业园区?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有哪些?’我竟然一个也答不上来,心里一阵发慌。就在那时,我下了决心:必须赶紧去补补课,而且必须赶在学生前面。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阅读了《临安年鉴》、《市政府工作报告》,参观了万马、锦江、天松、华兴等龙头企业,走访了农业局、工业局、电信局及钱王、临安等几家大酒店。虽为之作了很多准备,但还是时时会遇到学生提出的竟想不到的问题,有时面对学生的困惑,却帮不了一点忙,只能暗暗着急,真有一种失去自信的苦恼。”
是呀,以前认为教小学,拿到大专文凭可以高枕无忧,现在才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生活实际问题有如此漠视。
(二)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所教学科或自己的专长。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型的学习活动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小论文写作、结题报告撰写、数据资料整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合作完成学习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战。
(三)教师的资历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中,教师光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已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技能: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指导教师能够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生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研究型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的实施设计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小组内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力的领导。
3、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让教师自身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道成长。
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指导教师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
三、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角色变化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前沿知识、相关知识及与实践的联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从教书型到研究型等等。教师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概括起来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他将成为: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有利于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需要,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无拘无束地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也正是在参与中,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但这里的指导与以往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有很大不同。这种指导要求教师一方面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它能燃烧起来;另一方面则是运用老师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从指导内容而言,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的内在要求。从指导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的力度应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越大。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3、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组工作侧重点的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促进工作。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一旦发现课题组活动质量有问题要找学生谈话,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等。总之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要组织、管理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4、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的教师关系往往是文人相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教师已不能单独地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技术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因此教师要保持他的竞争力,就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当教师以指导小组一员的身份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时,需要他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虚心地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其他老师并与之通力合作。如我们“经济”课题组的四位老师经常一起备课,商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渴求合作、乐于合作,真正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感受到了文人相亲、愉快合作产生的魅力。我们真正体会到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是教师职业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养,更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
5、校内外多方关系的协调者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调查、访问、参观等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协调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尽力起好纽带和桥梁作用,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课程资源。
6、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大多数教师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对除此以外还有哪些资源可以成为教学的素材并用来教育学生则很少关心。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与学生周围社会和社区的密切联系,要求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是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和材料的主要发现者和开拓者。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去寻找:一是立足校内,如舞蹈、铜管乐、剑桥少儿英语等特色教育以及衣锦历史沿革、办学成就等;二是联系社区,如家长学校、少年警校、假日小队等课题研究;三是挖掘乡土教材,如生态旅游、家乡特产(老三宝、新三宝)、临安名人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常识组黄海燕老师指导的课题组先后开发了《竹趣》、《山核桃》、《临安一日游》等校本课程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反映了教师的开放意识和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的愿望及办事的能力。
教师上述角色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实践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四、教师的指导范围和任务
在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任务应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启动阶段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方法的指导,总结交流阶段成果展示的指导。
1、在活动的启动阶段,教师首先应针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的家庭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针对学生初次选题有一定困难,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参考的子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在学生初步选择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论证,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能力。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过程之一。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也可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上网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丰富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活动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评价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此外,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小论文,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重在过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兴趣,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2、教师是组织学生活动,而不是教学生用书或教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活动时可参考一些学材,但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不要受已有学材的框架的约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更重视活动的自主性,鼓励形式多样性。
3、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有些活动还可以向纵深方向不断延伸和扩展,甚至超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4、不要用一个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
本课程重视过程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有不同兴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或以等级评分的方法去评定学生的表现,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达不到评价的发展功能,本课程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只要学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
六、几点思考
尽管我校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已经表明,它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它让教师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但是要让教师真正能走进研究性学习却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相当困难。一部分教师持旁观的态度,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反对。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方式很难改变等原因外,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想法。
想法一:搞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学业检测没关系。家长、社会都以学生检测成绩来衡量和评价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万一学习成绩受影响怎么办?
想法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反映不出个人的工作表现。班级管理优劣、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反映出教师个人的工作成绩,但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集体指导的结果,即使学生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也显示不出教师个人的贡献,何必那么积极。
想法三:属于满工作量以外的额外负担。该学习活动没有专职教师,必然是现任教师兼任。但对这部分工作量的计算,尤其是对起始探索阶段教师付出很多劳动后的工作量计算没有明确的说法,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想法四:不懂科研,无法指导学生。身为教师习惯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开展科研,即使写一些论文也是为职称晋升所逼。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十分因难。
想法五:不熟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流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教师所熟悉的学科教学完全不同。许多教师不知道这门课该怎样进行,在每个环节上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教师上述想法,有的属于观念问题,有的是对能否胜任新课程的担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教师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真实心理。教师的第一个想法不是学校层面能解决的。对第二、第三种想法,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证,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层面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和评价条例,从制度上鼓励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剩下的像老师在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可通过种种形式,立足本校,开展教师培训,其次可搭建舞台,让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自己感悟提高,施展才华。再次,学校可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让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能到位、负责、投入,使教师与研究型学习的开设同步成长。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将是学校事业第二次跨越式发展,从我校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我们意识到,教师始终是活动实施的关键。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落实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对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切入口。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霍益萍广西教育出版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郭元祥
3、《综合实践活动》
——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教师指导用书

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❻ 学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简答题

学习教师在教育中体现的就是对教学的管理以及教材的掌握。

❼ 求论文《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

自己的论文要自己写。

❽ 举例说明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1]。那么在物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物理新课程资源呢?本文就此予以探讨。

一、物理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分类

课程资源是相对于课程而言的,而任何课程又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程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课程设计受设计者对材料依据的选择或设计者选择作为重点材料的影响,课程资源便成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同时,选择哪些资源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本身,也反映了设计者一定的价值倾向,而这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因此,我们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物理课程资源按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类物理课程资源、多媒体类物理课程资源与实物类物理课程资源[2]。文字类物理课程资源指那些以纸为介质来向学生提供物理课程学习所需的信息,如物理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各种报刊等;多媒体类物理课程资源指的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有利于物理学习的课程资源,它除了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外,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各种教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物理教育信息资源以及广播和电视等;实物类物理课程资源指的是能用于为物理课程教学服务的各种自然资源、实验室资源以及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如各种建筑、机械、笔墨纸砚等)。

二、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开发和利用教科书和科技图书、科技期刊、报纸等文字的课程资源

1.教科书是物理课程的非常重要文字课程资源。但是,教科书并非惟一的文字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改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

2.各种科技图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文字课程资源。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课外科技图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拓宽知识面。学校的图书馆要向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获取信息创造条件。

3.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也是物理课程的重要文字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期刊上发表的各种科技信息,了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挑战,使学生将来有应付这种挑战的勇气和本领。

4.电视、广播、网络中也有各种丰富课程资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物理教育信息资源,可以极大地拓宽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支持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网上沟通。教师要及时捕捉、及时更新物理课程资源,拓展视野;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获取课程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各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资料也可作为物理课程的重要文字课程资源。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与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悖,学校和教师应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对各种教学资料进行筛选。

二 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课程资源[3]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1.开放实验室,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

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最多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活动。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各校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熟悉并接触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以便选择适当的仪器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

2.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效益

科学探究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单人单桌,人人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因此,要充实仪器设备,按照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并组织实验活动。例如,各活动小组的探究课题不一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课题做不同的实验;又如,可将实验活动延伸到课外,甚至家庭,以便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3.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因此,“坛坛罐罐当仪器”的经验在实施课程标准时,仍然是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

4.促进现代技术进入物理实验室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和器材的不断更新,教师要重视将现代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如将传感技术引入实验室,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要加快物理实验手段的更新和开发,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现代科技。

(三)、加快信息化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大量、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为物理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教学,将改变学校课程资源的结构,为课程资源的优化提供了动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物理课程标准对开发和利用信息化、多媒体课程资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将信息技术整合于物理课程之中,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物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1.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幻灯投影片、挂图、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素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创设物理课程的情境,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对于多媒体课程资源,过去一般只是将其作为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认识。新课程的理念则认为,以上这些多媒体素材,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目前,这类课程资源仍然较为缺乏,且缺乏规划,而且大多是零散的,有关部门、学校和物理教师要积极参与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现有的多媒体资源的效益。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拓宽校与校之间课程资源成果分享的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2.电视和广播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我国已基本普及了电视,学生每天从电视上获取的科技信息是非常重要和直观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教师捕捉生动的课程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如某校的物理教师在电视上播放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新闻后,组织学生探究核潜艇沉没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要学生设计打涝核潜艇的方法,以及人员救助方法等。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探究活动,尽管他们提出的方法很不完善,有的是不可行的,但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将使他们永生难忘。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网络技术整合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英特网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已启动了“校校通”工程,不少学校已开始建立或筹建局域网,这为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学校的数据库、局域网、英特网来获取和交换课程信息,以学生自主收集到的课程信息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要根据探究的课题,向学生提供网站和数据库的索引。以促进物理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从课程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从单个的学习活动向合作学习活动转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从孤立的人工背景向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转变。

(四)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会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社区、农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为了让所有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除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集中了许多有用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科技教育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这种感受和体验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应选择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效的资源和素材。

(2)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以及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要注意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理、心理特征相适应,如有些生产危险品和污染严重的工厂就不适合让学生去参观和实践。

(3)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在制定计划时,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鉴别各种自然和人文环境、各种机构、生产和服务单位和专门人才资源的利用方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4)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是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5)要建立学校、家长和社区的联合开发课程资源的机制。鼓励学生的家长、社区、学校附近的科研和生产单位,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作出贡献。

三、充分利用物理课程资源的原则

所谓物理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是指充分挖掘物理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并使其在物理教学中体现出来。有效利用物理课程资源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根据物理课程资源的特点,笔者认为有效利用物理课程资源应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新课程的目标是为了更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利用物理课程资源的科学性原则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科学性原则包括使用科学的物理课程资源和科学使用好物理课程资源两个部分。首先所使用的物理课程资源本身必须符合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立在科学事实基础上的资源,坚决将伪科学的知识排除在物理课程资源之外,当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伪科学的问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提高其对科学与伪科学、伪科学与错误理论间的分辨力,如在初中乐音与噪音一节的教学中介绍新浪网上一篇关于“自行车致空气污染”的报道[4],让学生分析和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伪科学的鉴别力;其次,物理教师还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组织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物理课程,利用的资源必须落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的资源都不利于物理课程学习。

(2)教育性原则

由于物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不同的资源会体现出不同的教育价值,同一种课程资源在不同的物理内容或教育对象面前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教育价值。因此,利用物理课程资源既要抓住有利时机,又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物理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如学生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故在物理绪论课中就可以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进入运动学的学习后,学生往往会对时间、位移、速度及加速度间的大量公式的应用产生困惑,这时通过介绍爱因斯坦的典型论述:“在建立一个物理学理论时,基本观念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物理书上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是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是起源于思维与观念,而不是公式[5]”,以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不能把物理学习当成物理公式得推导游戏,一定要弄清公式中每一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透过公式认清物理现象的本质。

(3)时效性原则

物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还要坚持时代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一方面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资源的开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种物理课程资源层出不穷,但只有那些能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紧跟物理科学和人类社会最新发展脉搏的课程资源学生最感兴趣。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的诞生,往往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样就给资源的利用营造了一个极佳的教育环境,同时这些课程资源本身也会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例如纳米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后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种媒体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那么在长度测量的教学中就可以从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中提出纳米的数量级是多少、如何测量1纳米的大小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关注每一种物理课程资源的实际使用效果,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文化背景及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那些能给学生带来最大效果的资源帮助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确保高效而有意义的学习。

(4)针对性原则[6]

一般说来,每一种物理课程资源对于特定的物理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物理课程目标就需要利用不同的物理课程资源;但是,由于物理课程资源本身的多质性,同一物理课程资源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课程目标,所以,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必须在明确物理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与物理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类物理课程资源,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质和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利用的针对性及其有效性。如网络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理课程资源甚至一些精品课程网站还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教学课件案例。然而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采用简单地“拿来主义”,一定要选择那些符合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与自己学生学习特点和水平的资源为我所用。如在讲解匀速直线运动时有两个典型课件,一个是以手扶拖拉机在平直公路上拖运稻谷为例另一个是以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为例,前者适合于农村学校的教学,后者则对城市学生的物理教学更具针对性。

(5)简约性原则

物理课程资源利用的简约性原则是指在利用物理课程资源过程中不要进行资源的简单堆砌,要精选精用,力争用最简单的课程资源来揭示尽可能多的复杂而深奥的物理本质,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而有效。如在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的专题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导线、磁场方向及斜面的空间位置关系模糊不清,从而导致无法准确的描述出导线所受各力的方向和导线的运动规律。对此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书本代替斜面(即在桌面上把书本的一端垫高即可),用红色的笔代替导线(笔尖的方向代替电流的方向),用黑色的笔代替磁场的方向(让笔尖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一致),然后按问题的要求把问题所描述的空间模型搭建起来,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安培力的方向,最后对照实际搭建的空间模型按不同的视角做出力在空间的截面图,借助力学、运动学及牛顿运动定律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就能使一类复杂问题迎刃而解。这里所选取的一些资源是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的,通过我本人的实践检验发现这一方法是解决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的有效途径之一。

❾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二、再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三、在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
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