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校本课程教材成果参评材料

校本课程教材成果参评材料

发布时间: 2021-03-11 09:54:42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有什么区别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校本课程越发得到基层学校的欢迎与喜爱,但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都习惯地把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混为一谈,背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造成了实践中的混乱。为进一步发挥校本课程的实践功效,实现校本课程的育人目标,本文结合有关研究成果,谈一谈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主要区别。

区别之一: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

校本课程的内涵一般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可见,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内涵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课程,后者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区别之二: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校本课程是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而我国这种统一管理又往往不能关照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一项课程政策。校本课程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做到,但校本教材则不同,它是校本课程开发后,有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由校长和教师编制的教材,而非所有学校都必须具备。换言之,校本课程是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标准,是所有学校的必 l须,校本教材则不一定是所有学校的必备,即便是有些学校编写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为校本课程的时效性、变化性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况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以及课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使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配有校本教材。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区别之三: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有根本不同

校本课程早在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 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两个文件中有关课程方面的规定,无疑为这种新生的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和课程决策民主化潮流的校本课程提供了课程政策上的合法性。但与之相比的校本教材则不然,尽管目前我国教材本身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概念,特别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的“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教材审定结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行政部门两级管理”。但目前学校编制的校本教材都不具备上述的审定条件,因为校本教材的出现,主要依附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校本课程自身的时效性、变化性和动态生成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编写必要、使用范围、使用周期、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极其有限,所以目前出现的校本教材很少要经过行政部门的审批。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教材是不具备教材政策的合法性。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是有根本不同的。

您所编谢的当属课本教材。
——对不起,这是我的错误,应该是校本教材!

② 教学设计的参评成果简介如何填写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 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③ 校本课程怎么写

类似于科研课题的总结报告,只要补充校本教材的编撰诞生的情况以及目标纲要等介绍。
例: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化选讲等。
3、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陶艺、书法、绘画等。
4、身心健康类课程
内容选择:定向越野、武术、田径、体操、球类、棋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与咨询等。
5、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植物栽培、插花、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摄影摄像等。
6、文化活动与专题教育类
内容选择:四季八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综合实践类课程
内容选择: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参观、考察等。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附:校本教材评审表
教材编著评审表

教材名称 类型
编著人 总字数 页数 适用年级
课时总数 学生要求
类别 项目 占全书比例% 特色特点简介(字左右)

评 自己撰写内容
网上下载内容
参照同类著作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员: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若干人组成。
主要职责: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审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成 员:各科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3、教务处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4、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5、教研组长职责:
(1) 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
(2) 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测评;
(3)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4)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和校园网站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5、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④ 学习校本课程的收获

校本培训的收获
学习时,只要态度端正就一定会有收获。一年的校本培训,有特别多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的碰撞
骨干教师的讲座渗透着优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也体现出他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对我触动很大。比如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从开发校本教材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历时6年,一个团队一直在努力作校本教材开发这项工作,只要感觉到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就会让人为这动容。机械高级教师则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律给全体老师上了一课,一所学校与一家企业之间从发展的角度要求是一样的,企业的发展要求人进步、企业人要学习,学校的发展更需要人的进步与发展。号召教师要主动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给自己一个成长的压力与动力。
骨干教师的经历与思想让我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艰辛与价值,更感觉一名教师要时刻提高自己,否则会误人子弟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2.学习到先进的技能
校本培训的内容中,还有针对教学技能的各种学习。比如说:课件制作中的色彩要素、电教平台使用、精品网站推荐与精品课建设、虚拟仿真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来源于身边的教师,是他们在工作中的积累,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迅速提高了技能水平,很快就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我针对虚拟仿真技术制作课件,还撰写了专题文章。
3.读书活动促成长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读书则是成长过程中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我坚持读书已有几年,近来读书的数量明显增多,只要一有时间就读几页,床头、桌面、卫生间都有书放在那里,一伸手就拿得到。我为自己规划了一个系列读书的目标。第一,读史书,以明志。读简单明快的历史书籍,不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放松的同时,吸取历史人物的风格、态度、价值观念;第二,读论语、道德经一类的书。主要是透过哲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提升自己文化底蕴,这类图书是要慢读、细读并且要时时品味;第三,读专业书箱,提高业务水平;专业书籍中以课程为核心展开,因为课程是教学的核心,研究课程才能带来教学水平的本质提高。通过图书錧下载各种针对性的论文,通过阅读保持自己理念不落后。
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在读很多书的过程中要求自己撰写文章,努力做到读书就要有收获,部分内容上升到撰写论文的高度,本学期结合工作需要我撰写了“基于EON的模具仿真拆装系统设计、模具实训导师制与学长制的实践与思考、实训教学教考分离的探索、中职实训文化建设”四篇文章,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一、深刻领会了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课程开发,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的全部活动都是以学校为出发点并且由学校组织发起的,在学校中实施学习内容。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场所。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虽然也强调校外专家、学者及教育行政人员的指导,也需要家长、社区人士的参与,但参与决策与开发的主体成员仍然是广大教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校本开发已经成为我们不能推卸的一种责任,成为学校、教师凸显特色和特长的一种机遇,同时也成为省、市教学工作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进一步了解了校本课程与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或兴趣活动的区别
1. 由自由、自发、自主到刚性的、统一的要求;
2. 由校长决定开发什么活动到由教师特色和学生需求决定;
3. 由面向部分特长生到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由课程之外到课程之内;
5.由部分学生参加到全部参加。

⑤ 课程开设汇报材料

一、课程方案执行情况

1、国家课程是否开全了课程门类

在期初视导和新课程专项检查中,初高中各所学校全部开齐开全了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初中、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也都有所开设。高中开全了必修课和选修课。

2、国家课程是否开足了课时

初、高中开足了国家课程规定的课时,个别学校略有增加。

3、地方课程是否开全了课程门类

地方课程开设情况不仅人意,多数学校不能开全课程。四城区初中已经不在征定地方教材。

4、地方课程是否开足了课时

每所学校每周能保证2课时地方课程的开设,但门类不全。

5、都开设了那些学校课程,是否有教材吗,效果如何

校本课程的开设好于地方课程,各个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其中有工业类、农业类、经济类、科学类、科技类。鞍山一中编制了40余种校本教材,岫岩满中编制了《满族风情》教材等等。

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还有那些意见和建议

对国家课程没有意见。地方课程的教材,内容多,课时少,需要把教材重新整合,注意和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互补和协调,去掉类似的雷同的,在内容选择上从一年到六年也要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为了使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能在同一个高度上,应加强专业教师配备,应加强相关教师、相关专业内容的培训,使地方课程教学逐渐规范化。

上级教育业务行政主管部门想了解基层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不要光听领导说或看材料,要到实地去调查去研究,走进学生,走进一线教师,问题是存在的,要想解决问题,不要怕暴露矛盾,基层学校领导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决定了对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上级教育业务主管部门,下到基层了解情况,要让基层学校了解其真实意图,免除后顾之忧,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更有效的指导改进工作。

在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也应该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有评价等相关机制,进而促进此项工作,使之走向正轨,就向语文数学一样,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的一门学科。

应注重对学校课程编写的审查和批准。

二、课堂教学情况

1、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什么

(1)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教育观念的变化。由教育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变化:

A、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

教师由过去传统的单一讲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只起到组织、引导、促进与合作的作用。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课程资源,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学生服务,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B、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改变以往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教师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学生兴趣高涨,分成小组,愉快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居高临下,具有权威性,而是建立起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出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师生之间不再是过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成为互为课程资源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关系。

(2)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鞍山市面对新课改,进一步完善教研活动的组织网络,教研活动分东南西北四片进行,教研工作分三步走,发现并培养典型;典型事例在片上示范、交流,适时召开现场交流会;期末总结、研讨。

重视发挥教研组织的功能,建立了市、片、乡、校四级教研网,课改成果层层传递,增强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强化校本教研,他们要求各学校根据课改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对象,选题进行研究,每校有教研工作计划,有周教研活动计划,教师人人有研究专题、研究方案。开展联谊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先后两次召开鞍山市初中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千山区教育局为教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人员、时间和经费的保证。每年教育局给师校拨款20万元,保证了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专题研究针对性强

中小学教研部门选择课改中的重要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中小学进行了学习质量评价研究,制定了考核方案;中学各学科教研员每学期初都确定研究专题,每学期末写专题研究论文,有的还公开发表。

(4)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不断总结推广课堂教学积累的教学经验,涌现出了新的课改典型。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公开课:领导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引路课;全体教师的汇报课,小学教师达5646人次,中学2200人次。

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化: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观念变了。

教师普遍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

A.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B.有助于体现学科特点,关注人文性和实践性。

C.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D.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方式灵活了

如:A.利用“情景教学法”将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带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B.借助“讨论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C.采用“诵读法”打破常规,摒弃烦琐的分析,侧重让学生自读、自悟。

D.针对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探索法”学习,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学生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增强求异、创造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知识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明确了“课堂讲授还要与不要”的问题,明确了“讲”与“灌”、“填”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的转变,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新变化:

A.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B.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C.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D.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E.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变化: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乐于自主探究,敢于挑战自我,使个性得以张扬。

(1)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乐趣。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一节课教师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忽视了学生想怎样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必须是学习的自主性,而这,取决于课堂的气氛。

(2)提供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

(3)实现自主探究的拓展——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

人类普遍存在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为突出。教师应把教材当作例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走进生活。

乐于合作探究,敢于超越自我,使潜能如花绽放。

(1)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探究。

(2)开放时空,使学生能合作探究。

(3)适当介入,使学生会合作探究。

(4)积极评价,使学生乐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究、教师讲解等。我们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学习方式,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情况如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情况非常好。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的伙伴,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发挥的非常突出。

4、你认为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尝试

老教材是“学”材,新课改教材是“教”材。教师应该敢于打破教材的编写体系,重新梳理教材,有效处理教材。

5、校本教研开展的如何

鞍山市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每所学校,每个学期都有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又开展了科本教研活动。2005年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在海城市召开了校本教研成果展示会。2006年在市教师进修学院召开了校本教研经验成果交流会暨总结表彰会。会上经行了不同层面的经验交流,进行了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6、对课堂教学还有那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困惑二:如何优化课堂中学生的活动?

困惑三:如何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困惑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学习?

困惑五:如何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

三、教师培训情况

1、教师都参加了哪些培训

教师参加了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有些学科还参加了专题培训。

2、参加各级培训的人数有多少

四年多来,我市已有1140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5624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4159人次参加市级培训,课改年级的教师和相关的管理人员真正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如何

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基本达到多数理解,少数精通,少数稍差。

4、对新教材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何

有30%的教师对新教材达到熟悉,55%的教师对新教材达到掌握,15%的教师对新教材还不能掌握。

5、课程改革前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哪些变化

教师的观念的转变:

实验教师对课程及课程的实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实验教师在课改过程中不断转变自己的观念,实验教师对本次课改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所理解。

教师行为的改变:

(1)人人做到微笑进课堂;

(2)能倾听学生们不同的声音;

(3)注意关注更多的学生;

(4)能够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6)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6、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要求有何不同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变“课后巩固”为“当堂训练”。

7、各学科教师是否配齐

各主要学科教师能够配齐,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教师农村初中还有个别缺乏。

8、对培训还有哪些要求

对新教材培训应该半年进行一次,已经培训的教师还应进行二次培训,个别学科针对个别问题还应进行专题培训。

四、课程资源开发情况

1、各学科《课程标准》能否做到人手一册

不能,但我们通过前沿教育研究网进行了网上公布。

2、各学科教材和教师用书能否做到人手一册

能做到人手一册。

3、教辅材料有哪些

很多。教辅材料都是通过新华书店教师和学生自己购买,缺乏省市统一要求。

4、结合教学还开发了哪些资源

农村中学农远的学科配套光盘,还有鞍山教育网和前沿教育网的网上资源。

5、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课程资源吗

新课程教材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理解,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课程资源,多数教师也不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6、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还应剖那些想法

准备在前沿教育研究网上逐步建立单元试题、期中期末试题库。

五、设备和基地建设情况

1、教具和学具配备是否齐全

条件好的初中只有少部分教具和学具,条件差的初种基本没有教具和学具。

2、仪器设备配备情况怎么样

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各个学校都有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好的学校能够做到班班都有多媒体。全市有十所学校班班都有多媒体。

3、各个学科的实验室是否都有

鞍山市实验室建设非常到位,仪器设备非常齐全。每所初中都有理化生实验室。

4、专用教室是否齐全

95%以上的学校都用专用教室,其中包括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

5、市、县(市、区)是否有实践基地

市、县(市、区)少数学校有实践基地,包括学农基地、学工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军训基地等。

6、学生在基地怎么样实践

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各种经验,不收费用。

7、实践基地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实践基地只能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建立的,不属于学校固有的,所以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比较困难。学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专用基地。

六、教材和教辅情况

1、是否喜欢新教材

学生喜欢新教材,教师不太喜欢新教材。

2、能否适应新教材的安排吗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A.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B.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C.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D.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所以教师能够适应新教材的安排。

3、教材内容安排的怎样

教材内容安排科学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

4、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教学时间是否够用

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教学时间略显紧张,一些生源好的学校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有一些学校完不成教学进度。教师只有开快车,易煮夹生饭,学生消化不良。

5、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

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目标逐步提高,最后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将牵制教师相当的精力,但也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新课程实验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但学校和教师为解决这个问题也将就网络技术何时进入学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做出选择,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造成了很多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冲突"。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传统课程中学科体系强调系统与规范,强调严密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等特点在教师脑中已根深蒂固,使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常常产生理解上的"冲突"。要正视实践中教师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以更加切合教学实际既缺乏胆量又欠缺能力的问题。因此,增强教师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已成当之急。

能否解决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矛盾将成为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相比以前一堂课上只"啃死"一种方法而言,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之先进是无可置疑的。但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引导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更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必然。

6、和课程改革配套的教辅材料都有哪些

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确定后,以课标、教材、教参、教辅的编写为重要凭借实施。调研发现,新课程教材、教参、教辅有待改进处多。首先是各科教材都有相当数量的调查、参观等实践性活动,外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独立看似都合理,实际都落实则偏多,缺乏时空保障,遑论其它。其次有的教材刻意回避定义(初中数学),有的容量陡增,要求偏高(初中英语),有的教材欠精美,虽价格略低,却并不为广大师生喜欢(小学语文),还有的教材有知识性错误(初中语文)。再次有的教参观念陈旧,指导性不强(语文),有的同步练习册与教材不一致。如不要求讲的知识点,却有作业(语文、数学等),有的不考虑小学生实际,练习册习题不注音,没人辅导学生就无法做题(小学语文等)。所有这些都为教师教学增加了困难。

对策探讨:1、反馈信息,促编写者改进。2、实践性活动年级统筹,尽可能学科间结合进行,既节省时间,又增强指导力量。3、强化教师教学主动性,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参、教辅。

7、教辅材料是否够用,还存在哪些问题

很多,够用,但不规范。教辅资料不准统一征订,也就意味着不准统一使用,这不符合教辅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特殊规律,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辅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无论从商品的本质特征,还是从教辅资料的编写、印制、发行、使用等,与其他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不相同,面对目前的这种混乱局面,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它伤害的不仅仅是广大的学生,最终伤害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规范我们的教育市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省市必须强化对教辅资料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已势在必行,其建议主要归纳为四个“一”:

第一、出台一套强制的管理政策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类商品,都有自己的行规,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辅资料推荐目录,规定学生使用教辅资料的品种和数量,规范教辅资料的定价,这本身符合教育市场规律。一个学生手上有几套教辅资料,一个班上或者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省市同时使用几十,甚至上百个版本的教辅资料,根本就不利于教学业务的指导和教育质量的监测。

第二、成立一个教辅资料的管理、审查机构,建立教辅资料的准入机制。

成立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关教育业务单位)牵头,由各学科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教辅资料审查小组,对进入本省市的教辅资料或由本省市编写的教辅资料进行严格审查,从质量、价格、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具体审读意见,并从中选出优质优价的、适合本省市中小学生使用的品种进入市场,严禁低质价高的教辅资料进入中小学校,同时将专家审读意见向社会公开公布。

第三、搭建一个集教辅资料编写、出版、发行、使用、指导、管理等于一体的市级平台,强化对教辅资料的质量保障和指导服务。

教辅资料不像其他商品那样,一旦消费者购买,凭一个简单的说明书就可以使用。教辅资料除了注重编写质量、正规出版外,其销售行为必须包含指导教师、学生使用的过程。然而现有的发行渠道,无论是正规的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二渠道或个体书商,追求的纯粹是经济利益,只管把书送到学生手中算数,对于教辅资料的质量如何、学生如何使用一概不管,销售和服务完全脱节。因此,搭建一个集编写、出版、发行、指导、管理于一体的市级机构势在必行,然后各区县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共同加强对学生选购、使用教辅资料的指导、培训和服务。

第四、组建一支由各个方面组成的执法、监督队伍,加大对整个教辅资料市场的查处和管理。

目前对图书资料市场或整个文化市场执法的是市区文化执法队,但其查检、查处的内容和范围也仅仅是看图书资料出版印刷和发行渠道是否合法,而对图书资料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情况却无从查处。因此,建议应该成立一个由文化执法人员牵头,集行政主管部门、教育业务部门和出版发行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于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学期中或学期未对各中小学生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乱用、滥用和违法购买使用教材、教辅资料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肃查处。

8、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教材还存在哪些问题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我国中小学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的统一性过强,多样性和选择性很差,不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更为突出,而中小学的课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脱离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如何使课程既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性要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达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又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点和农村特点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有的学校设置了符合当地与学校实际的课程,有的学校自编了相应的教材,许多学校在各学科教学中还补充了当地生产、生活、自然、历史的实际例子,弥补了国家课程和统编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不足。但就总体而言,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课程目标的确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实践验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指导思想与选择标准不够明确,只局限于经验层面;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理论上和观念上比较滞后,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校还不具备理论和开发能力。有些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界定。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教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实施者。因此,其教育观念应不断更新,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对地方、学校课程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正在探索中前进。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应当坚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性、适应性、规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制定相应的课程规范,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创设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宽松的课程管理体制,规范其行为,确保其实效,逐步形成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的中小学课程结构。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gzhb/58477.htm

⑥ 校本教材是什么

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拓展资料: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
“校本课程”主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在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
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
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
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 )。

⑦ 教育局长在校本教材评审会上的讲话稿如何写

积极创建优秀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

丰富禅城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的内涵

各位尊敬的专家、领导和老师们:

首先,我谨代表禅城区教育局,对省、市领导、专家在百忙中光临我区,参加校本教研展示活动,指导我区校本教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一直以来对禅城区的厚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自2004年我区被省教育厅确立为“广东省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以来,已经历三年时间,在区教科研部门的统筹规划下,在各位校长和广大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已经初步建立完善了禅城区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了一批优秀的校本教研基地学校,总结推广了的一批校本研究优秀成果;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校本培训与研究,全面提高了我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我区校本教研展示活动,目的在于展示我区校本教研的成果,展示我区骨干教师群体的教学教研风采,同时对我区教师进行一场深层次的校本教研培训。今天展示的成果“趣味多体套格练字法”,是丘荣泰校长、惠景小学、铁军小学的老师们及我区教研员共同努力所取得的,目前在我区乃至周边地区都产生了不小影响,并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和学校特色,是我区校本教研的一个典型。在本月,我们还安排了实验学校的“联教研讨”专题展示,十四中的特色校本课程专题展示,南庄三中和南庄小学的“中小学衔接研讨”专题展示,张槎小学的校本教研管理特色专题展示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学校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由本区老师自行承担,能够切实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成果。我们把这些成果展示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我区学校和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和载体,更进一步地促进我区校本教研的发展。同时,也恳切希望在座的专家和领导们不吝批评指正。

一、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

三年来,我们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乘着创建教育强区、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的东风,努力走“科研兴校、教研兴校”内涵式发展道路,践行“教研重心下移,教研阵地前移,教研角色转移”,大力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推进基地学校建设、队伍建设和活动形式创新。

1、建立健全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区教育局先后制定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和学科《校本教研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确保了全区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通过制度建设,创造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让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确立了“以问题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研究为重心,以引领为支撑,以发展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法,把科研、教研及师资培训等工作整合起来,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倡导“行动研究”这种基本研究方法;努力构建“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校本研究组织程序;大力推广“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这种校本研究的基本模式;共同实施“叙事研究”这种校本教研成果表述的重要方式。

学校也相应制定了校本教研的系列制度,形成了校本教研的支持体系,确保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正常运行。

2、建设了一批优秀基地学校

我们实施了“统一规划,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推进策略,加大基地学校建设的力度,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基地学校系列:如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规范的佛山三中、汾江中学、十四中、同济小学、元甲学校、实验学校、石湾一小等,具有显著个性特色的张槎小学、二十五小、惠景小学等,具有农村特色的吉利中学、南庄中心小学、黎冲小学、古灶小学等。各类基地学校都能总结出一套能指导同类学校的经验,在同类学校中推广,科学有序地推进全区教本研究工作,很好地发挥了基地学校的示范作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对这批优秀基地学校给予表彰。

3、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引领体制,推动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有效地实施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引领

由于区域的优势,我区长期与北师大、华南师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省教研室、佛山市教研室、教科所等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项目研究、聘请顾问、专题培训等形式,吸引一批高层次专家为禅城教育服务。如华师大郭思乐教授等知名专家每学年都到禅城定点学校指导教育工作;何克抗教授带领的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课题组指导我区的汾江中学等基地学校顺利完成了该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工作;从2007年起聘请了北师大著名博士生导师安文铸教授担任禅城区教育高级顾问,驻禅定点指导。据统计,平均每年区外专家200多人在我区指导教育教学实验、开展培训活动,为我们开展校本研究提供是必要的专业支持。

(2)教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

禅城区教研室成立了校本研究指导小组,小组成员17人,覆盖中小学12个学科,每人定点指导一所基地学校,全程参与基地学校教研的策划、选题、组织、实施、总结工作,动态掌握全区基地学校制度建设情况,这是我区校本教研的一支重要专业支持力量。

区教科所则通过课题指导推动校本教研工作,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在教科研部门的引领下,全区中小学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全区共有立项课题429项,其中参与国家层级研究56项,主持参与省部级研究77项,主持市级课题151项,主持区级课题145项,待批课题99项。研究课题都是从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问题到课题,自下而上地形成课题,教师参考积极性高,直接参加研究或设立子课题参与面达到78%。教师通过参与研究,不断地学习,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素养。

(3)基地学校建立了配套了师资培训措施

基地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佛山市三中、汾江中学、十四中等学校从逐步完善校本学习制度入手,扎扎实实抓好理论学习,定期编印学习资料、学习心得,出版教师案例分析集;二十五小、古灶小学、同济小学、南庄中心小学等学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了教师读书、业务学习、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观摩研讨等多种校本教研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为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骨干教师发挥了示范作用

多年来,我区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引领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校本教研工作。通过“请进来”,我区共引进省级名师1人,骨干老师66人;通过“送出去”,我区先后选派20名骨干教师赴加拿大进修,选派200多名校长、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自选100多名骨干教师,100多名“教学新秀”,通过“结师徒”、“老带新”等方式进行培训。区、市两级骨干教师由政府发给岗位津贴,同时承担指导教学、培养新教师的义务;同济小学、石湾一小等学校还实行校本名师制度,定期评选校本名师,由学校发给岗位津贴,激励青年教师奋发有为,积极向上。

4、教研活动创新卓有成效,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们从校本教研的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系列的创新,对基地学校进行分类指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研究的典型学校,构建了“研训一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行动研究、学科互动、区域联动”的充满生机、广大老师喜闻乐见的校本教研机制。特色较为显著的有:

(1)同校同科联教研讨。具有一定规模学校,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就一个教学“小问题”,选取同一个教学内容,集体备课,轮流上课,一课一研,不断改进,打造精品课,教研一体,显示出强大的优势。这是由实验学校、石湾一小等学校首创、已经被多所学校推广运用的方式。

(2)多校联教研讨。为解决1个教学共同问题,选取一个教学内容,多所学校选派教师代表上课,联合研讨,整合优势,突破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元甲学校、同济小学、白燕小学3所学校建立起来的、已经推广使用的一种校校互动教本教研方式。

(3)幼小、中小联教研讨。为了解决幼小、中小学衔接问题开展的一种联校研究方式,幼小教师、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加强沟通,解决衔接问题。石湾中心幼儿园、石湾一小、十四中3所学校和南庄镇中小学都广泛开展这项活动。

(4)城乡互动研讨。张槎小学、南庄中心小学等学校为缩小镇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差异开展的一种校际教研活动,中心小学选派骨干教师到村小学与该校老师上同一课题研究课,村小学选派教师到中心小学上研究课、参加教研活动,使城镇学校的资源优势向农村学校辐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实际问题,也因此催生了一批骨干教师,和一批优秀成果,如元甲学校、十四中、南庄中心小学、黎冲小学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二十五小的龙狮、科普校本课程,石湾一小的陶艺教育等等。

二、进一步深化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禅城区创建广东省首批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丰富我区基础教育的内涵,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此项工作,力争把我区建成广东省优秀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

1、加强领导,加强管理

教育督导部门、教科研部门、镇街教育管理部门、校长要充分认识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职责,加强管理,身体力行推进此项工作。

教育督导机构要开展课程改革的督导评估。区将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估标准》,要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列为重要内容。

教研室、教科所要加强专业引领的责任,有效整合专业资源,合理组建专业队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训活动,引领学校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镇(街道)教育行政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合作、认真落实,切实做到统筹管理工作到位,配套制度建设到位,典型推动工作到位。

要落实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长要切实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把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要强化责任意识,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直接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2、加强校本教研基地建设

建立示范性基地学校。我们将建立一套校本教研工作的评价标准,对首批的14所基地学校进行评估,找成绩也找差距、找问题,对达标的单位进行奖励,对未达标的单位给予针对性的诊断分析,不断改进。在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将在首批基地学校中选择2-3所成绩突出的学校作为示范性基地学校,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学校的发展。

建立新的基地学校。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将开展第二、第三批的基地学校评选与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区教研室、教科所要注意把各级各类学校成功的校本教研规章制度进行收集汇总,并进一步加工与完善,向全区推广实施。努力把校本教研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管理。

要重点扶持薄弱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要对薄弱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进行统筹安排,落实校际协作、联片教研、城乡联动、送课下乡等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牧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3、做好做精一批精品项目,提升区域基础教育品味

⑴ 创建科技创新教育区域品牌。

⑵ 把规范书写、情景作文项目做精,改善6万中小学生书写状况,提高写作水平。

⑶ 开发陶艺、武术、龙狮、剪纸、粤剧等富有地方特色校本课程。

⑷ 以打造“精品课例”为载体,全面开展校本教研,提高全区老师专业素养。

同志们,让我们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新途径、新方法,开创我区校本教研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我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⑧ 初中的校本课程怎么写急!最好有样子看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化选讲等。
3、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陶艺、书法、绘画等。
4、身心健康类课程
内容选择:定向越野、武术、田径、体操、球类、棋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与咨询等。
5、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植物栽培、插花、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摄影摄像等。
6、文化活动与专题教育类
内容选择:四季八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综合实践类课程
内容选择: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参观、考察等。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附:校本教材评审表
教材编著评审表

教材名称 类型
编著人 总字数 页数 适用年级
课时总数 学生要求
类别 项目 占全书比例% 特色特点简介(字左右)

评 自己撰写内容
网上下载内容
参照同类著作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员: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若干人组成。
主要职责: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审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成 员:各科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3、教务处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4、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5、教研组长职责:
(1) 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
(2) 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测评;
(3)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4)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和校园网站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5、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