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面提质增效培训课程
① 针对2017中央1号文件,金融业信贷工作应该如何有效结合开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内容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继续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
2.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渔业用海活动,支持渔民减船转产。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4.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功能区和保护区建设标准,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层层落实建设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6.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鼓励地方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7.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鼓励地方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8.创造良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统筹利用国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健全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依法对进口农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鼓励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工作。深入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实施专项打击行动。
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9.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
10.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与建设力度,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牧区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场。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开发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考核。实施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
11.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合理设定补助标准。支持地方重点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进度。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满后,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生态林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12.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继续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政策。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加大野生动植物和珍稀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继续开展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三、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13.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14.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15.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健全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备案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
16.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7.加强农业科技研发。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地方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
18.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
19.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20.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
2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五、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22.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允许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按规定或合同约定取得指标调剂收益。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抓紧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平原地区农村机井油改电。
23.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清洁型煤供给。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深入开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工作,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集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重点对象。开展农村地区枯井、河塘、饮用水、自建房、客运和校车等方面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推进光纤到村建设,加快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推进建制村直接通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创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活动。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4.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办法,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25.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支撑保障体系,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源,注重提高脱贫质量,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在所有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严格执行脱贫攻坚考核监督和督查巡查等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做法,不搞层层加码,严禁弄虚作假,务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26.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调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优化中央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策性职能作用,严格政策性粮食监督管理,严防跑冒滴漏,确保储存安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科学储粮。
27.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整产粮大省奖励资金使用范围,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健全林业补贴政策,扩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实施范围。
28.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省级信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尽快建立担保机构,实现实质性运营。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研究制定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具体意见。对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
29.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差别化考核办法。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严格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补偿机制和资本金补充制度,加大对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对达标县域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快完善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研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方案。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享。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在健全风险阻断机制前提下,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② 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哪个机构比较好,有没有推荐
在不同的备考阶段,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是不一样的,在时间周期、课程重点上也应该有所侧重。对于,大部分第一次参加公考的考生而言,在选择课程上更是无从下手。那么,在这里,中公教育辅导专家就选择培训课程,给您几点非常重要的建议:
一、专项课程强基固本
许多备考者都是初次接触公务员考试,对于公务员考试的基本考情以及考察的具体内容都不甚了解。贸贸然参加考试肯定无所适从,而专项课程能够帮助大家在前期阶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是能够了解公务员考试的考情以及各项注意事项,二是能够帮助大家全面掌握答题基础理论技巧,熟悉各类考试题型,实现全面备考。
二、刷题课程提质增效
在通过专项课程全面了解到考察的内容后,需要一个阶段,提升自身的答题质量和答题效率,题海、讲练结合课程将是您的不二选择。一方面,在刷题过程中,选定题目,限定作答时间,形成紧迫感,从而提升做题效率;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带领下,把握考试当中的重点题型,以及各大重点题型的核心采分点,提高答题的精确度,熟悉答题套路,掌握答题规律。
三是封闭课程模拟预测
平时的理论讲解,题目训练做的再多,都需要一次甚至多次的模拟考试,检验学习成效。首先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全面复盘,查漏补缺,找到自身短板。其次老师全程答疑解惑,让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提高效率的同时记忆更深刻。最后在全真考场环境的模拟之下,熟悉考场做题状态,在真正的考场上才能有条不紊,不慌不乱,实现超常发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公务员培训课程种类繁多,但无论如何,各位备考者需始终记得公务员备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按照不同的阶段,做该做的事,相信一定能够一考而过,一举成“公”!
③ 国家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哪个好
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报班需根据考试科目及考核内容、个人的学习基础和自觉性选班次进行系统化地学习。
国考公务员考试报班或考虑:
④ 宁夏将如何构建城乡居民公共卫生保障网
据报道,宁夏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9年间,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8.08亿元,项目内容从9类33项扩展至14类54项,实现全区670多万城乡居民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截止目前宁夏已经实现全区乡镇卫生院彩超、数字影像、生化检验等诊疗设备实现全覆盖。宁夏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农村基层的远程会诊系统,85%的村卫生室具备了信息化基础。
文章来源:央广网
⑤ 白银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工作部署
2010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市转型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既面临中央扩大内需、国家省上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务院出台支持甘肃发展、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等政策机遇,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竞争加剧、城乡差距扩大等严峻挑战。做好2010年的工作,我们必须着力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抓投资与促消费的关系、促发展与惠民生的关系、抓项目与引外资的关系、打基础与谋长远的关系,审时度势,坚定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型城市转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全面实施“融入中心、优化布局、区域联动、科学转型”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三农”工作,转变发展方式;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攻坚年”活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继续深化“全面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实现稳中求进,推动白银新一轮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以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突出产业培育,强化项目凝练筛选工作,坚持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促进产业聚集,推动城市转型。
积极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重要工业基地、中部生态屏障”的目标定位,按照基本形成“三个格局”、实现“四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强化规划引导,有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今年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四个方面:一是主动与兰州协商配合,尽快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健全经常化、规范化的磋商、交流、协同机制。二是立足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以产业对接为主做好相关工作,共同编制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规划,并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三是及早谋划,超前工作,借助兰州商贸、科技和资源优势,筛选实施一批现代加工制造业项目。四是着眼自身发展,立足服务兰州,从易办能办的事着手,优先建设农副产品、能源建材供应基地和休闲娱乐基地。
大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争取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并举,改造提升和引大引强结合,立足现有基础,实行重点突破,强化有色金属产业这个主体,突出能源和化工产业两个重点,坚定不移地加快培育多元支柱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有色金属冶炼能力和技术水平,确保白银有色集团2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二期和贵金属综合利用工程建成投产,搞好铜冶炼渣综合利用、西北铅锌厂资源综合利用和华鹭铝业公司技术改造等项目。把发展重点转向产业链延伸,支持白银公司开展铜、铅、锌基合金及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建成宏达公司铝型材项目一期工程;支持稀土公司开发稀土深加工产品,力争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线开工,争取平川区甘肃德宝公司抛光粉项目建成投产。着力延伸以TDI、光气为龙头的异氰酸酯产业链,力促银光军民结合型化工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关联项目和企业聚集。坚持火电、水电、风电并举,加快在建电源项目建设,争取实施景泰、平川、靖远风电后续开发,力争国家超导变电站建成投运、中电投10兆瓦光伏电站落户景泰,开展会宁郭城火电厂前期工作;加快实施碳酸锂二期工程,促进新能源材料和相关产品开发。争取甘肃新北重专用车改装、中材集团日产4500吨干法水泥、雨润公司年屠宰加工150万头生猪产业化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中科宇能风电叶片配套件及辅助设施、中集华骏扩能改造、新天际钢材100万吨管材线材等项目建设,抓好景泰县万吨木糖醇、靖远县70万吨焦化生产线等项目,力争星湘公司风电成套设备总装、平川铁矿砂等项目开工。
提升园区开发建设水平。以园区为载体,积极与东部园区对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园区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强化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加大土地储备开发力度,启动建设产业园东区;加快亚行贷款项目实施进度和基础设施配套,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大企业、好项目。完善西区管委会职能,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物流业、会展业,建设特色商业街。扩大平川经济开发区发展空间,推进陶瓷市场建设和陶瓷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刘川工业集中区建设,按照功能规划,引入市场机制,多种开发方式并举,鼓励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支持其他县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
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省道207线改造暨靖远黄河大桥、白银城区至四龙公路改造工程,确保营盘水至双塔高速公路景泰段开工,力促兰州至景泰高速公路早日开工。争取国道109线白银城区过境段改线、省道308线平川至景泰段改造、白银至龙湾、白银至水川、靖远新建黄河大桥至吴家川等公路建设项目进入省上计划。配合做好兰州至惠农铁路二线、甘塘至武威铁路二线建设,争取白银经会宁至平凉铁路立项。实施黄河水运二期工程,完成黄河航道12个码头改造。继续争取电网改造资金,不断完善城乡电网。
(二)夯实“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粮食奖补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确保粮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争取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扩大到115万亩,种植马铃薯1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20万亩,粮食作物高产模式化种植100万亩。强化中低产田改造,选育推广优良品种,主攻粮食单产,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粮食产量继续保持60万吨以上。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强化农业科技集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推广“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发展模式,扩大饲草种植规模,开发秸秆青贮饲料,力争奶牛、肉牛和羊只饲养量分别达到1.5万头、12万头和380万只。发展秸秆加工业,秸秆转化利用率提高到40%,继续扩大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面积。在规模养殖场谋划建设大型沼气池,配套建设输气管线,推进集中供气。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基地+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巩固扩大奶牛养殖、舍饲养羊、特色林果、小杂粮、啤酒大麦等生产基地,以枸杞种植为重点,探索节水灌溉模式,做大做强蔬菜瓜果和草食畜牧业,每个县区形成2—3个区域性特色产品。培育壮大粮油淀粉、蔬菜保鲜、果汁饮料、肉类分割包装和饲料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建成12个乡镇客运站和350个村级停靠点。争取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发展联户沼气。统筹民生、资源和生态水利发展,争取实施一批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分别争取2—3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大型泵站立项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实施11项安全饮水工程,解决6.5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力争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靖远双永人饮灌溉工程立项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梯田12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00平方公里。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完成造林5万亩。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解决好农村融资难问题。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搞好新农村试点建设,出台政策措施,整合移民搬迁项目,实行开发式扶贫和以奖代补,引导农民向沿河、沿路和靠近城镇的区域集中居住。科学规划新村庄,实施村容村貌改造工程,推进村庄治理,引导人口集中居住的村庄建设联户粪便、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物业管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科技扶贫项目35项。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坚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步推进,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争取国家专项投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抓好西北铅锌厂冶炼技术改造、铜冶炼技术创新等项目。实施“名牌战略”,推进质量兴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装备和开展自主研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支持主体企业引进战略投资,推动企业相互参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原有基础振兴轻工业,加快五万锭棉纺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石头造纸项目。扶持成长性较强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强经济运行协调服务,协助企业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树立低碳经济理念,编制完成《白银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抓好重点行业和产业园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争取国家投资和政策扶持。引进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回收处理等关键技术,抓好煤炭、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力求“吃干榨净”。争取3个以上园区列入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搞好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工作,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大力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改造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加紧实施华鹭铝业回转窑余热利用等12个节能改造项目,确保稀土公司工业锅炉热电联产等项目建成投运、白银公司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全面建成干法处理铬渣无害化工程,启动白银城郊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逐步淘汰小水泥、小电石、小煤窑等落后产能和骨干企业落后生产线,坚决关闭硫酸厂等严重污染企业。
探索发展新兴产业。编制好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生物制药等产业,突出延伸产业链,开发新技术、衍生新产业,切实在最有基础、最优条件的领域,选择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项目率先突破。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招商引资能力,强化产学研互动,努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力求一项技术带动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带动一个产业,促使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坚持把扩大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加快推进。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整合行业物流资源,引进建设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优化网点布局,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落户。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型业态,鼓励超市、连锁店向乡镇延伸。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城市社区双进工程”、农村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实施力度,完善大宗特色农产品购销体系,推进配送体系建设。逐步落实市、县级粮食储备,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着力培育城乡消费热点。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增加下乡产品的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业,支持中小企业在软件开发、技术咨询、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创业。引导社会力量创办社区便民服务机构,积极促进金融、会计、养老、健身、保洁、家政等服务消费,搞好物价监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努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围绕黄河石林景区建设,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观光休闲、影视拍摄基地。以会师圣地为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红色主题,优化线路设计,扩大知名度。依托丝路、工业和民俗等独特文化资源,培育精品景区,开发精品线路,打造旅游品牌。积极发展融观光、休闲、体验、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民间投资参与景区开发。
(五)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强化城市和城镇建设
在全市开展“棚户区改造攻坚年”活动,把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重点抓好棚户区改造。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强化地企协调联动,加快改造进度,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两个城区、三个县城和5个重点企业249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建成6.58万套、475万平方米的住房,改善25万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抓紧完善棚户区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近期和中长期目标,突出建设重点,分阶段推进,做到目标、任务、行动与空间布局、时间安排和工作进度紧密衔接,户型设计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标准对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社区服务设施和居民休憩场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落实县区政府及部门的投入责任;落实4户主体企业及改制企业的责任,鼓励企业采取联合共建等方式,引导受益居民及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加强与国家和省上有关部委、部门衔接,争取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搞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统筹解决被拆迁居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做到依法拆迁。采取就近整合、整体捆绑或项目搭配等方式推进连片改造,力争今年全市完成50%以上的棚户区改造任务。以棚户区改造带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新增廉租房5363套、26.8万平方米;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发放租赁补贴8531户;提高公积金住房贷款额度,支持居民购买自住和改善性住房,促进中小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增强城市承载功能。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实施好亚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城市发展项目,启动西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配套供热、供水管网,加强供水、供暖管理,提高经营服务水平。扩大“四大民心工程”覆盖面,加快城市污染治理、清洁能源、安全饮用水、生态环境建设。建成铜冶炼粗炼系统低空污染治理工程,确保银光公司酸雾治理工程废酸处理系统二按期竣工投运。全面完成引大入银城市生活水源工程;加快会宁、靖远县城和平川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完善白银城区和会宁、景泰县城天然气输配管网。抓好城市大环境绿化,加快实施白银区大坝滩综合治理、平川区大水头沙河治理项目,搞好西山公园、金鱼公园改造,启动银光公园和张家岭公园改造工程。
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在城乡建设规划、公共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率先推进白银区、平川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修订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重点推进三县县城、干线公路和黄河沿岸城镇建设,增强城镇的吸纳和聚集功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强化城镇管理,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逐步使其成为人居中心、消费中心、农畜产品集散和加工基地。
(六)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开放开发水平
以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促动要素聚集为核心,推进改革开放,创造发展新优势。
积极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切实保护耕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在两年内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继续推进靖会、兴电等水管单位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使用制度,开展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改革试点。深化供销社改革,加快“新网工程”建设,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快长通集团改制重组,积极推动白银公司、稀土公司上市,培育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中小企业,促进全民创业。
不断提高财政金融保障水平。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管好用好国家和省上转型补助资金、棚户区改造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压缩一般性支出,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的支出。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对接转型发展,主动搞好信贷服务;积极发展地方银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力争白银市商业银行挂牌运营,支持会宁会师村镇银行和市内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业务,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水平,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
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创新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组建产学研联盟,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合作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新材料、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的攻关,支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行业新产品研发。力争省内开发类研究院所在产业园建设成果转化基地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创新招商方式,依托主体企业,围绕延伸产业链,谋划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搞好招商推介,吸引优势企业建设原材料精深加工项目,推进资源深度开发和就地转化增值;充分发挥企业、园区、产业办的招商职能,强化登门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效。鼓励企业向外扩张,建立域外原料基地。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与大集团、大财团和发达地区合作开发园区。加大城市经营力度,激发社会力量挖掘、盘活、优化城市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兼顾当前与长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就业。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完成再就业培训6000人、创业培训1000人,开发城镇就业岗位2.7万个。落实各项免减补政策,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和妇女创业就业,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5万人。放宽市场准入,引导项目建设单位尽可能使用本地劳动力和建筑材料,促进当地农民工就业增收。
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扩面征缴和监管工作。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在会宁县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建设市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完善城乡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制度,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推进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降低保险门槛,提高报销比例。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争取专项补助资金,提高人均补助水平。做好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救助。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筹资4亿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消除D级危房25万平方米,加固维修校舍10万平方米。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撤并学校90余所。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快西区中学建设,力争秋季招生。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搞好实训基地建设,保证“两后生”接受就业培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开展“学校管理年活动”,实行教师绩效工资。依托白银公司职工大学,争取创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不断提升群众健康保障水平。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实施好市中医院和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推进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6项重点公共卫生项目。继续做好甲流H1N1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工作。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平抑人口出生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启动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创业型城市“四城联创”活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启动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市广电中心二期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建成文化广场和市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产品创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备战参战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申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
(八)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源头治理,实行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落实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完善社会自治功能。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完善预警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靠实工作责任,加大追究力度,及时化解各类信访突出问题。加强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切实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强普法教育,搞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增强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维护国家安全。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继续开展煤矿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工地、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严肃事故查处,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加强应急救援和信息调度工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和农资、建材等产品质量监管。
集中力量兴办惠民实事,是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有效方式。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今年兴办10件惠民实事:⑴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和就业技能培训工程;⑵改造棚户区200万平方米、农村特困群众危房1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350户;⑶加快实施平川区、靖远县天然气入户工程;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⑸开工建设长安路东段,打通西区连接老城区的新通道;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落实公交补贴,更新一批公交车辆;⑺改扩建44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改办29所寄宿制小学,为1000所农村中小学配置节能环保型烧水设备;⑻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减少出生人口缺陷;⑼建设白银旧货市场,全市新建改建菜篮子市场14个;⑽收购市区8所公共厕所、新建6所,并全部实行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