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定位是什么
A.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什么要求
以下是新课标的阅读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版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权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各年段还有分目标,具体可以网络搜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B.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是怎样表述的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和过去比较,这次修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变化:一是低年级识字量减少.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结构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教学.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新概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特别要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C.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评价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评价默读,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
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D. 浅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极其重要的。 那么,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其次,要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快手刘》变戏法时,把一个玻璃球放到了一个白瓷碗里,可随后"快手刘"掀开一看,什么也没有!那么"快手刘"怎么把球变没了?球又到那里去了?学生兴趣极浓,积极思考,大胆地展开想像。再次,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国庆五十周年时盛大的庆典,借此情景,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重温1949年的开国大典盛况,激发爱国之情。最后,可以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如教学《寓言故事三则》时,让学生参与游戏、演小品,使学生在游戏中自己体悟课文,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突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多种能力。 新版教材课文时代感强,文质兼美,由于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朗读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善于运用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来烘托、渲染气氛,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小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不强,默读可以留给学生想像的余地。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重点处反复读等方法,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学习语言大多是先记而后逐步理解的,或者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一点意思后,随着知识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到达一定的程度,自然产生一种"顿悟".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精讲巧练,挤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是一项艰苦的学习,学习只有掌握一定的背诵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背诵。背诵训练要体现出层次,先要求大多数学生正确背,再要求全班学生正确背,最后要求大多数学生有感情地背,加快背诵速度。 由于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生字新词,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课内阅读中,学生获得的知识量是有限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早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力求发现他的特性。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提出了改革阅读教学的重大课题,如何使学生发现课文阅读的特点,促使我们深入地研究学法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以从多方面来改进教学方法。1、进行学法指导。如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全文的构段结构一致,所以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一段,然后归纳这段的学习方法,再把这个段与其他段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学其他的段落,由扶到放,充分体现学法指导。2、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自学、讨论前首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的则是让学生自学质疑,通过读课文,提出疑问。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四大任务,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写"上,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要有机地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对于学习读写例话,归纳阅读方法等,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重视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 总之,教师只有悉心钻研、科学探索,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风貌,从而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E. 落实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哪些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
F.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定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定义
答案第一: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
一、含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可是,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关系到新课改的阅读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贯彻落实。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开放阅读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背景
传统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也注重阅读训练,与学生一起理清思路、理清主要内容,体会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用词的精当,但由于我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因此每每只要学生的回答与教案(包括教材、教参)里的答案相同时,我便要匆忙地把教案里的“答案”交给学生,取代了他们的鲜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一面嘱咐学生把答案记录一下,课后背记住。但结果呢,考试起来,学生就同一问题就是不理解,加上答案唯一,因而错误率便高。每每我便在课堂里大声质问:我在黑板上写过不下三次的答案,你们仍然记不住呀?可学生的两眼里是迷茫与委屈呀!因此我多次反思自己;作为学生,每个人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生活体验不同,怎能对文本的阅读得出同一种理解呢?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对待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呢?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来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不就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了吗?所以在教学新课程时,我便决心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教学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是要开放课堂空间,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在能力,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阅读文本,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发展独特的欣赏和评价能力;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http://www.0570school.com/teachers_view.asp?texttype=%BD%CC%D1%D0%C2%DB%CE%C4&id=87
答案第二: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
“对话性”阅读教学中的语文老师走下圣坛,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平等的对话者。
一、对话意味着“人格上平等,心灵上自由”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并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实际上,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通过对话使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或让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对话”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当是:
平等中的首席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或是多渠道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但是,我们同时还应当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成年人的阅读;他们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正在学习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因而,在阅读中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教师,“首席”的含义当如乐队中的“第一提琴手”,既是乐队里平等的成员,又担当着独特的作用,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热心的介绍人
在对话中,教师就像是婚姻介绍人一样,其根本任务是将文本介绍给学生,将重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章“对话”的渠道上,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章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情感。作为介绍人,应该留足时间与空间给“对话”的双方交流,不要过多地驻足其间聒噪。只有在对话过程中出现冷场、语塞、卡壳、分歧时,介绍人才可出面帮助排除,使对话能够流畅进行。
优秀的指路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指路人,不做带路人。相对于教师,学生是稚嫩的“对话者”,学生不论是学习上还是做人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真诚的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阅读一篇篇的文章,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绝佳风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真切地体味到它的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零距离”对话。
二、对话意味着“沟通与合作,交往与互动”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有沟通与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互动与交往绝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师生在交往与互动中实现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相信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发展会有帮助。只有敞开彼此的精神世界,在交往与互动中,才能有真正对话、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与学生构成了互动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互相谈话式的、开放心灵的双向交流关系,即“对话”关系。“对话”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与学生这种对话是实践的需要,是师生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应成为:
忠实的倾听者。
倾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与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作为教师需要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发现和创意等,从而及时地引导、鼓励,促进他们的发展。例如我在教《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蒋干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蒋干是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异议“蒋干能毛遂自荐,且不管他是否真正有才,应该说这种勇气是可嘉的”。我没有打断这个学生的“另一种声音”,而是静静地倾听他的观点,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通过倾听学生心灵的话语,让学生受到激励、召唤,从而生成新的认识,这是对话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点。
积极的参与者。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对话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任何一方都应积极地时刻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理解都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互相促进。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教师参与对话,促进学生发展。
虚心的学习者。
弗里在《被压制的教育学》一书中写到,“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在教。”在“对话”中,教师有着“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双重身份。实际上,学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他们虽然幼稚,但有一颗不断探求的心;他们或许无知,但永不满足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许不够成熟,但却代表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教师要学习这些优点,完善自身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向学生学习,能够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焕发青春。从学生身上,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再一次发现自己,重塑自我。教与学达到统一,做到“教学相长”。
三、对话意味着“创造与生成”
阅读文本应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教师才能把握教材,也才能引导、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与课文直接“对话”。“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人、文“对话”中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在对话性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均是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中的。在对话、沟通、合作的氛围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师生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和知识,使阅读教学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充满了创造色彩。在新课标下,教师应是:
合格的先行者
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读书前,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对文本的精神,学生可能产生的疑惑、异议,哪里需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哪里要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都要做到心里有底。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包括朗读课文),才能和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学习。
良好的创意人
接受理论和解释学都告诉我们,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此理。因此,教师不能囿于教参,应当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不能再搞过去应试教育下的一元论。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阅读,同时又借助于别人的“前理解”;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文本的其他含义;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
例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形象的解读,有的同学说她爱幕虚荣,有的同学说她具有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的思想,但有的同学认为她是值得赞扬的,因为她靠自己十年的辛苦劳动还清了债务,所以她还是很有美德的。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加深了对玛蒂尔德的了解,体验身为小人物的苦恼,了解人生的苦难与无奈,从而加深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优秀的质疑者
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多一点带有个性色彩的语言。为此,教师首先得有质疑的意识,质疑的精神,质疑的勇气。
在与文本、学生的对话中,在生生对话中,参与对话者会发现对方观点中的可疑之处,会产生批判性的意见,而批判性的信息正是对话交流得以深入发展的支撑力。在对话互动中,参与者大都能一边听同伴发言,一边反思自己的理解。质疑使对话深入,使对话的内涵丰富,多种观点的聚集与碰撞、消解与融合、深化与提升,扩展了认知领域。
《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会一幕,最能体现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朴园自私虚伪冷酷,是资本家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家长的化身,他对侍萍的爱是虚假的。但有的学生质疑:周朴园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复杂的情感世界。他当年对侍萍的爱是真的,现在对侍萍的不爱也是真的。这样,学生在质疑中提升了对人物形象的立体的认识,在交流碰撞中达到了彼此的理解,生成了新的意义。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互动的“对话教学”,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同时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需要不断地融合、激活,这样才能让“对话”真正变为“零距离”。而教师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则能把 “对话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www.jsxlve.com/djkt/uploadfiles/2005-12/2 ... 30K 2007-5-30
G. 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应注意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注意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特别关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大家也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总之,欣赏课堂教学的口味在发生变化,不仅要求有新意,还要要求有创意。
然而,大部分教师不能自我的更新知识,或者对新理念的支离片碎的理解,造成搬用和套用一些新的形式与花样,致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改变了,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却放任自流;教学形式改变了,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却没了合理的秩序。教学手段改变了,信息化技术占据视野,课堂教学却掩盖了真实的思考;课程资源开发了,课堂教学的拓展却漫无边际等等现象,如何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经常在思索的问题
H. 试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极其重要的。
那么,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其次,要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快手刘》变戏法时,把一个玻璃球放到了一个白瓷碗里,可随后“快手刘”掀开一看,什么也没有!那么“快手刘”怎么把球变没了?球又到那里去了?学生兴趣极浓,积极思考,大胆地展开想像。再次,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国庆五十周年时盛大的庆典,借此情景,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重温1949年的开国大典盛况,激发爱国之情。最后,可以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如教学《寓言故事三则》时,让学生参与游戏、演小品,使学生在游戏中自己体悟课文,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突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多种能力。
苏教版课文时代感强,文质兼美,由于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朗读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善于运用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来烘托、渲染气氛,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小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不强,默读可以留给学生想像的余地。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重点处反复读等方法,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学习语言大多是先记而后逐步理解的,或者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一点意思后,随着知识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到达一定的程度,自然产生一种“顿悟”。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精讲巧练,挤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是一项艰苦的学习,学习只有掌握一定的背诵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背诵。背诵训练要体现出层次,先要求大多数学生正确背,再要求全班学生正确背,最后要求大多数学生有感情地背,加快背诵速度。
由于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生字新词,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课内阅读中,学生获得的知识量是有限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早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力求发现他的特性。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提出了改革阅读教学的重大课题,如何使学生发现课文阅读的特点,促使我们深入地研究学法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以从多方面来改进教学方法。1、进行学法指导。如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全文的构段结构一致,所以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一段,然后归纳这段的学习方法,再把这个段与其他段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学其他的段落,由扶到放,充分体现学法指导。2、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自学、讨论前首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的则是让学生自学质疑,通过读课文,提出疑问。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四大任务,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写”上,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要有机地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对于学习读写例话,归纳阅读方法等,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重视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
总之,教师只有悉心钻研、科学探索,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风貌,从而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