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乡土资源校本课程论文
Ⅰ 试论乡土美术如何走进课堂
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美育的教学思想,在中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小学美术教学,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年轻一代审美意识,追求真,善,美,区别假,恶,丑的重要途径,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科目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美术课基本上是作为一种摆设,是课程表中的一个充实,同时也是作为语文数学双基课程的一个辅助和补充,很难实际的去正常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这一点在我们毕节地区的农村小学的教学领域中是普遍存在的,值得引起重视。 作为一个较长时间在山区工作的小学美术教师,我感到当代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必须从学校领导到美术教师都解决好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觉得作为美术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情况下,找出一种切合实际的美术教育方法来。 我认为,既然我们认定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就应该带领孩子们走向生活,发现生活里的美术,学习生活里的美术,描绘生活里的美术,创造出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我们所处地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美术素材。我们完全可以、也必须利用这些美术素材剪裁为小学教育的教材。 下面谈谈乡土美术走进课堂的问题。 一、乡土美术的概念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的体会,我认识到,乡土美术(即民族,民间美术)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丰富的联想,与环境相协调,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运用夸张、变形;强烈色彩的对比,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心态等特点,在美术发展史和利用现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的乡土美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审美需要而创造的,而是人们在创造日常生活用品的时候进行的装饰,这种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结合正是艺术享受的最高理念。也正是我们美术教育应该吸取的营养。 根据我国美术教育专家常锐伦的解释:乡土美术是“在这块土地上滋生和延续的具有本地特色美术风格的艺术遗存”。简单说来,乡土美术就是在本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术。 二、乡土美术的内容 所谓“乡土美术”,是指小学美术教师所在地域存在的美术素材。它是本地的,是可以直接见到的民族民间的美术素材。乡土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是与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因此能增加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同时也是回归自然、认同乡土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下面列举的就是我所在的织金县所拥有的这类素材。 1、苗族服饰 织金县拥有12万苗族,是贵州西部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织金苗族大致分为八个支系,每一个支系的苗族妇女都具有熟练的蜡染、挑花和刺绣技艺。其中最独特的有分布在织金西南部的长角发苗的特异服饰、分布在中、南部的歪梳苗的抽象蜡染、分布在东北部的箐苗、白苗的彩绣图案,以及分布在东南部的实兴小花苗的图案等等。他们的这些民间实用美术大都用于服饰,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出异彩粉呈的艺术风格。 2、织金石雕 织金石雕起源于晚清,是利用织金的晶墨玉大理石和梵净山的紫袍玉带石加工为砚台、镇纸等文房用品和壁挂、摆件、功夫茶盘等实用品。美术工艺上有平雕彩焊、浮雕、圆雕等形式。产品远销省内外,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3、织金砂陶 织金砂陶是全国极少数孓遗砂陶文化遗产之一。其独特的工艺制作流程,自古以来作为传统炊具的同时。其造型、釉色和装饰图案,构成了独特的织金砂陶艺术。近年来,织金民间砂陶在艺术造型和品类上又有了较多的创新,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势头。 4、织金文物古迹 我们可以将织金本地的乡土美术作品拿到美术课堂上来,将其艺术结构和效果对学生进行解读和分析,先易后难,让学生有比较实际的领悟。例如,苗族蜡染的第一步是画蜡花,即用蜂蜡(现今已多用石蜡代替)在白布上画图案,我们就可以将画好的蜡花或剪纸带到课堂上来给学生解析。课堂上老师运用各种剪纸实例,分地区作品特色及文化背景等,同时请本地剪纸能手作现场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剪纸技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美术作品不是模仿、重复的操练,而是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2、对小学生进行乡土美术作品风格创作的辅导 在解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轻松的讨论提出各式各样的意见,一起协作,共同完成作业。可以提倡同学自由合作来完成作业,这样同学可以任选座位,不仅听课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且暗自形成了竞争,生怕自己的小组落后。最后,学生作品既继承传统优点,又有新的突破,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色彩丰富。乡村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观察、感受、欣赏这些乡土艺术,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摄影、写生收集创作题材,让学生从欣赏可观的形式美过渡到其客观内容的美,从而把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使学生深深体会到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创造也来源于生活! 3、走到课堂外的广阔天地去感受乡土美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结合乡土美术资源,我们可以在美术教育中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庆典活动,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如春节、元宵节时各地都有花灯等用于游艺活动。 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泥塑、面塑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4、编写出结合本地实际的小学美术教材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想把乡土美术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到家乡的文化特点,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还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有一定的规范,不能太随意。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应该结合本地实际编写出学校自己的小学美术教材。即使今后有了统一的小学美术教材,自己的乡土美术教材也应该继续保留下去,并且不断补充完善。 今后,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我一定重视自己的本质工作。更深入了解,发现和探索本乡本土民间优秀的美术文化,用以来参与自己的教学,我深信这对传承民间美术文化,丰富教学生活,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认真学习和挖掘身边的优秀民间美术文化,切实的投入到每一节课堂当中去,为家乡的美术教育事业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我深信,美术素质教育的春风一定会掀开每一粒希望的种子,扎根在美丽的乌蒙山下,茁壮成长。
Ⅱ 求两篇不同的关于美术作品的论文,3000-5000字,急急急!!
浅谈米勒及其作品《拾穗》①
于 博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
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本文简要
介绍了米勒的生平,并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经历,着重分析了其巅峰之作《拾穗》的艺术特色。作为现实主
义的代表画家,他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绘画上所表现的大手笔、所揭示的劳动人民与乡土的
深刻感情,永远都是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关键词]米勒;拾穗;现实主义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8)04-0132-02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15)是19世纪法
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批评家朱里亚·卡莱德在他撰写的巨著《米勒艺术史》
中,指出米勒的作品刻画出他当时那个时代一般平民的
心理和思想,表现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贵而不朽的人性
画家。他的艺术一直在表现生活与感情,作画不仅是造
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传达,这是米勒艺术的精
髓,所以他的画思想集中,构图坚实,描写单纯化,而且
具有古典主义的象征性。在另一方面他的画可说是生
活与艺术的交流,他以对人生的感受,形之于绘画作品
中。
一
米勒是诺曼底人,1814年10月4日生于曼修县波
蒙镇格雷维尔教区的一个小村庄葛黎修。那是在科旦
旦的北方,以居民具有善良的天性与土地贫瘠著名。他
的家庭是到今天还保存法国贫穷人家的道德力量与高
尚思想的典型。米勒一家人的特征是:具有健康的身体
与精神,绝对纯洁的行为,强烈的宗教信念与真挚的心
灵。米勒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农村度过,对农村生活
和在那里劳动的人们,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了
解他们的欢乐与痛苦,也分尝着他们的信仰和偏见。他
说过:“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所以将我在土地上劳动的所
见所感,都忠实表现出来。”
23岁时米勒到了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
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
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他
也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
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这位乡下来
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
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
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
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米勒在
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
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
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
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
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
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米勒住进农舍,创作
内容转向描绘农民的田间劳动和他们的家务活动。从
风格上看,已经抛弃了洛可可画风,这些都得到了贝尼
亚及卢梭等人的支持。在日后米勒经济方面出现困难
时,卢梭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朋友还替他偿还债务,
他们一起抵制古典主义及宗教画,坚持如实地面向自然
界、如实地面向人生的立场。这些都对印象派的年轻一
代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米勒笔下的农民,每幅作
品中不过三两个人,人物形象高大、严峻,画面宏伟、朴
素,颇具纪念碑的气势,使当时的资产阶级从中感到一
种潜在的威慑。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
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
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
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
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
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
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
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
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
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
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
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
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他并不关心政治,不反抗资产阶
级,也没有改变社会的要求,甚至是逆来顺受。在作品
中,他只是如实地反映出劳动和劳动者的苦难,从痛楚、
折磨中去表现伤感的美。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
人们的重视。
米勒与当时的社会上层阶层的隔离,更驱使他接近
以他唯一喉舌的民众。当时的法国美术依然像17世
纪,是贵族的专利品,根本没有于一般民众有所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米勒独自关心那些因工作忙碌而保持沉
默的大多数人的心声。米勒看到农村生活的艰苦,并深
入到农民的内心深处,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但他也画
出农村生活的另一方面———充满希望和生命律动的温
馨光镜。透过他的大量素描和精炼的油画,我们清楚地
体认到米勒的真诚、淳朴,米勒的艺术语言含蓄而深沉,
饱含人生哲理。
二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绘画
的杰作。
《拾穗》所表现的是三位农村妇女,这三位农村妇女
穿者粗厚朴实的衣裙,正在收割后的麦田俯身拾取落在
田地上的麦穗。三位妇女的造型,正与远景隆起的麦草
堆和马车遥遥呼应,使画面产生一种律动美。右方妇女
的头与地平线交叉,主题与背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据
专家的研究,这三位拾穗的农家妇女,可能是祖母、母亲
和女儿。右方站得较高且一手扶着膝盖的是祖母;中间
的是母亲,她最耐劳苦,拾得麦穗最多,袋子装着重重的
麦穗垂在前方;左侧的是一位年轻的农家女,因此被推
测为这位母亲的女儿,戴着蓝色头巾,遮着颈部使她不
致被阳光晒黑,她俯身的动作很敏捷,右手拾起麦穗,又
马上由左手拿到背后,这种动作的姿态显得非常优美。
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
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
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
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
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
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
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在秋收后的田野,到别
人的麦田里拾取落穗,是过去农村里常见的景象。米勒
的这幅画,1857年首次在巴黎的沙龙公开展览,后来被
珍藏在巴黎的卢浮宫美术馆。一百多年来,这幅名画一
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拾穗》画中的三位农妇
是法国的三个女神”。
《拾穗》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对生活的真实描绘以
及隐含其中的社会批判意识。这幅画没有什么复杂的
情节,只是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普通的法国
农妇,她们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被一落的麦
穗。画面上那衣着俭朴粗陋的农妇,在空旷平原的麦田
里默默拾穗,正是法国乡村生活的缩影与社会现实的写
照。作品无声地倾诉着农民的贫困与饥苦,焦虑与哀
愁,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其次,《拾穗》的艺术魅力还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的
美,表现出一种淳朴自然的情感。米勒以深厚的生活基
础,用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
挚的品格。不事夸张但充满内力的人物动作,不加粉饰
但十分含蓄的乡间情景,饱蕴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
《拾穗》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其绘画语言的凝练与厚
重,浑朴与自然。三位法国农妇的形体是以雕塑般的手
法刻画的,尽管没有细腻和精微的局部表现,可是一切
精神与情感都显现于这整体的粗犷美中。
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
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
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
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
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
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
虑。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
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
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
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
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
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从这幅画和他的许多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农民生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他把一些平凡的景物,描绘得深刻而突出。
他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
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
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
运行的命运。米勒在艺术上的诚实表现,形成他的独特
性,使他的作品,永远能够打动人们的心怀。
[参 考 文 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
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7-215.
[2]何政广.米勒———爱与田园的画家[M].石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3.
[3]马波.世界艺术大师图文馆———米勒[M].长春:时代
文艺出版社,2004.
Ⅲ 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体现乡土文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的启动,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崭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我们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乡土资源”,作为当代教育领域最具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之一,越来越受到艺术界、教育界等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
Ⅳ 校外课程资源的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回习俗,传统文化,生产答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Ⅳ 乡土教材教学心得,(美术)
这是我们开发的农村课程资源,我写的论文,还有些图片,告诉我油箱,给你传过去。
农村资源课程———树枝创意造型的教学实践研究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其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画面内容的和谐完美,画面色彩的绚丽多姿,绘画内容的包罗万象,表现手法的奥妙无穷。这些都为学生主动参与绘画创作,发挥其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改革美术课重模仿轻创造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绘画中来,要让学生充满好奇的问,尽情的讨论和游戏,有效的想和说,大胆的进行创作,要培养学生兴趣,美术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人的兴趣产生于对新奇事物的独特形式的刺激。加强对材料的敏感度训练和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利用身边便捷、经济的树枝也成为优先的选择。树枝造型教学之始,就溶入了课程实验和单元序列之中。师生经过多轮磨合,获取了学生主动参与课业学习和创造意识的改善,被忽视的材料创意设计教学得到了探究和拓展。为此,我设计了《树枝创意造型》一课,以下简单介绍一下这一课的设计思路和体会。
一、教材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树枝创意造型》一课是依据新修订的大纲精神而设计的,属于运用废旧树枝进行立体造型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对树枝的再创造,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美化生活品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程设计重要的是发现和开发材料本身潜在的种种表现的可能性,对体积与质感的感受作出整理,作出理智的判断,找回肌理在树枝造型设计中与立意相应的位置。总体的和谐,它统管着材质创意的各层面关系,它是作品形式的生命所在。它有机的整体关系是作品全部精神内涵赖以表达的基础。不是吗?当我们静心思量之时,就会发现作品全部的神韵都来自它自身的协调。
本课是依据新修订教学大纲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而设计的,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树枝创意造型》是运用了立体造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制作的,学会简单的加工制作的技巧,懂得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对树枝的再创造,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美好生活的品位,同时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从而使学生产生研究这一事物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产生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开发的农村素材《树枝创意造型》一课,使学生能够在画、剪、折、拼摆、粘的欢快情绪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诱发创作激情。树枝装饰造型其感染力首先来自于材料自身的色泽、质感和肌理。每种单一的树枝材料都有它合理的力学和美学比例。把握材料的特质是正确表现的前提。树枝的构成,可以说是为天然造型,它们的触觉与视觉同样重要。由于材质差异,造型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尊重不同树枝的不同结构,顺应意象的指引,由表面审美特质出发,重组结构秩序,深悟蕴含其中的寓义,感受潜在的韵律,从而获取新美的视觉形象。那种淳厚、清新、谦和而又本份的秉性也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所能感悟到的肌理表情,那种从心底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坦诚和温馨的情愫,也是树枝造型艺术最温暖人心的特征。在意境的基调下,材料的外在特质和深层品格,在对比中显现,在调控中相衬,在视觉中识别、选择,在立意中细心品味、把握尺度,意象有了材料创意的依托,材料则融和了视觉的微差,从而获得了超越材料的视觉形象。在借用和互换中得到多层次的结构形式,材料赢得跨越自身变化的机遇。树枝造型之美在于它的组合之美。简洁有效的重构,材质在整合中迎来了二次肌理;耐心细腻的体验,情绪在感悟中表达得独特、动人。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创作的潜在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据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创设优美生动、自然和谐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心中的创作热情。
没有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就不会有执著痴迷的探索精神。在教室里,我用创意树枝造型作品以壁挂的形式布置好,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有一种新鲜感,仿佛置身于一个树枝的世界当中。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学生也可以观察每个作品有什么内容和有什么特点以及细节如何处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且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准备的材料,问他们想做什么,怎样做。通过教师这样的布置,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思路开阔了,技法掌握了,都跃跃欲试,很想马上进入到创作创意树枝造型作品中去。
2、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具有独创精神
一切美术作品是创造者思想意识情感的物化,是作者精心的组织和安排,以及对形式具体表现的精心设计和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多思多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积极主动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勇于创新,不束缚其头脑,自由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创造潜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动手操作,在剪、折、拼摆、粘的活动中体会创新的快乐创造出构图不一、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作品。
例如,在我设计的创意树枝造型一课中,我一改以往通过示范指导学生制作的方法,因为单纯的示范,势必造成学生一味的模仿,限制了学生创作的自由。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去拼摆去造型,这样比教师单纯的讲解记忆更深刻。并且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我有时也参与到每个组的制作中去,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实现多种构思的沟通和共享。学生们时而发问,时而讨论,在制作活动中大胆尝试,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最后全班的作品各不相同:有的是文字造型、有的是动物造型、有的是立体房屋造型……。
3、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价,促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课中创新意识的最后体现是学生在投入了极大热情全身心去创作之余,最想听教师品评作品的时候。此时教师一定要掌握火候,我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候,对创新作品可以多加表扬,对不成熟的作品要善于发现星点火花并给予鼓励,在这种氛围中,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得以互相学习,有利于打开创作思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使我们的课堂评价活动成为学生的遐想空间,好得点评不是随着下课铃声而结束,而是给与学生一一种余味,并成为激励学生学习创新的一种动力,给人一种信心。
三、课程开发的潜能及其延伸
实践证明,美术课程开发应以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作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只有能唤起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树枝创意造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他们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受教师示范的束缚,完成的作品几乎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很难展示自己的个性。通过创意树枝造型一课,教师针对这一情况,改革新的教法,通过语言,环境创设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学生将他们要说的全说出来。通过这样的想和说,既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可以让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有的放矢的引导和提高,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在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无论何种设计都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以树枝造型,用组合粘贴为主的技法来表达为特征的造型。就是在这样的制约中设计者参与劳作、突破限制,求异和创新的热情被激活。激情把材料美感凝固而不是冻结。材料美、技艺美,美不过创造之美。它是工艺美的生命所在,材质构成的本质是造型的创造。不然树枝造型里的树枝将永远是些废料。尊重树枝固有的性格,倾听树枝装饰造型独特的编织语言,随着思索的变幻而重构经纬之理。需要的是忠实的迷恋材质创意下的技艺,用真心去“画”,用组合去“写”。调节人与硬质空间的接触,关注接触友好的树枝造型作品,深悟织物背后潜藏着的人情和理念,冷漠壁面也将拥抱着温情和柔意。借此生活的乐趣被留下,生活的情意被渗化,深厚的意蕴被悄悄引入。带给人们的是记忆的延续,心语的倾诉。这是怎样的美不胜收呢?
总之,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在这个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需要创造,需要想象,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非“克隆”,更需要美术教师持之不懈的努力去探索一条在农村美术课堂中最适宜学生发展创新意识的路。
Ⅵ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如何融入乡土文化内容
一 就地取材 变废为宝
上好一堂美术课,除了老师精心准备教具,设计教案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美术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准备的材料和工具。那么,农村的哪些废旧资源可以被我们再开发,再利用呢?在材料方面,如废旧挂历、年画,既可以用于欣赏,又可以用于手工制作,背面还可以作为绘画、剪纸等;塑料瓶,我们可以用于手工和挂饰制作,还可以做成花瓶以及笔盒等;又如鸡蛋壳、豆类、瓜籽类,我们用来贴画及造型训练;卵鹅石也可以进行手工、雕刻制作;再如,树叶、树皮、杂草及藤类,也用来粘贴和手工制作;特别是粘土,我们经常用于作泥塑造型。这样不间断地收集、整理,既为我们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又能变废为宝,养成从小节约的好习惯,从而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二 发掘资源 活跃课堂
美丽的江汉平原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术学科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美术第十一册第一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教材安排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筑欣赏,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正规教材为中心,安排欣赏了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一些建筑的艺术特色等内容。第二课时安排了《可爱的荆门》电视教学,以图片、文字说明等形式介绍了荆门的地理位置、悠久历史以及灿烂文化,拓展了原有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荆门的风景名胜、古建筑进行欣赏、讨论、尝试线描绘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美协组织的小画家联谊活动;参观地方美术展览活动;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场所进行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学生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和写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欣赏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创造性的开发美术教学资源,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三 寻觅资源 拓宽视野
民间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化课堂,乡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美术课教学可以把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这样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使他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节日风俗链接着人们特有的精神与实践活动,是美术教学宝贵的素材库。这一年四季的节日里,民间美术作品记载着人们的生活,丰富和娱悦着老百姓的文化业余生活。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拍下了一组照片,有舞龙灯、敲锣鼓、捏面人、吹糖人……最多的是花灯,这些照片运用在《民间美术》这一课上,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校园资源 合理利用
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我们围绕学校举办的运动会、美术展览、六一联欢、“爱祖国”演讲比赛、学生摄影作品展等活动,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以上是我们在农村美术教学中,挖掘并合理利用美术教学资源的初步尝试。总之,美术教育的创新需要美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乡土文化是美育教育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有热爱美育教育的恒心,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素材来充实课堂。
Ⅶ 如何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美术活动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我园地处农村,利用农村自然物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我们的有利条件,因为农村自然物为幼儿常见的,由于它的直观性,可取性和神秘性更加受到我们农村幼儿的喜爱,因此利用农村自然物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利用农村自然物开展各类美工活动,更能发挥农村自然物的教育功能,体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一、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美工活动
1.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美。
陈鹤琴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教材,不用死的书本。”农村千姿百态、纷繁变换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幼儿园美术教育尽可追求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活”。 蠡口中心幼儿园位于元和公园内,这里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我积极引导幼儿观察自己身边的景物,到熟悉的环境中寻找美,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春天,万物复苏,小草开始探出了脑袋,树枝上长出了嫩芽,花儿们也争相开放,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领着孩子们走到林间,去寻找发芽的小草,观察花苞的绽放,呼吸春天的气息,让幼儿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生命的喜悦;夏天,到处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蚕宝宝出来了,大蒜已开始长出了蒜苗。我们就鼓励他们用图画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秋天,意味着丰收。我们领着孩子到果园里去,去看那挂满了枝头,又圆又大的水果。让他们去采摘,去品尝,去感受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画出一幅幅真实而又生动的作品。冬天,当西北风呼呼刮来的时侯,孩子们寻找冬爷爷。而他们找到的冬爷爷有的在雪花里,有的在结着冰的小河里,有的在落满了霜的大地里等等。一年四季的变化,一年四季的乐趣,启发出了幼儿无穷的想象,无尽的创作,大自然中处处皆教材,它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使幼儿的学习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内化的环境,更主要是能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加深对美的理解,同时得到美的熏陶。
2.乡土材料在各种美工活动中的运用。
(1)开展各种色彩类美工活动
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青山绿水,他们无不喜欢,而且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特别高,他们用色大胆,颜色明快鲜艳,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们,喜欢欢快明朗的色彩游戏,因此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展各类色彩活动,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
①染色活动
在对农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动中,我们利用颜料对自然界中的树枝、树叶、白色花瓣等等用画、浸、染的方法进行染色,然后将几种材料组合、扦插,幼儿在染色活动中,参与性高,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锻炼了动手能力。
②石头画
石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我们利用捡来的石头让孩子们在大胆涂色,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说画的是人,有的说是机器人、有的说是饼干、有的说是面包……幼儿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戏中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③拓印
拓印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纹理,大胆利用色彩进行拓印,在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蔬菜切面等进行大胆的拓印,不仅感受到了玩色游戏的乐趣,还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
④喷画
花开花落,我们可以把花瓣捡来(花瓣要大小合适,如:月季花瓣、玉兰花瓣等),在纸上拼摆出花的形状,喷画后,一朵朦胧的花跃然纸上;零星地散放几瓣,喷色后则是一幅更具诗意和想象力的作品。秋叶飘落,我们又可以把落叶捡来,拼摆出各种图案,供幼儿进行喷画操作。如:柳叶摆成蜻蜓;枫叶摆成金鱼;还可以用各种树叶搭配拼摆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可以收集花生壳、丝瓜种子等等用于喷画。
(2)利用自然材料,开展拼贴类美工活动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神奇的资源,不仅色彩斑斓,而且有其独特的造型。因此,我们充分分析研究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点,开展了拼贴活动。如在“树叶粘贴”、“种子粘贴”装饰画中,我们将各种各样的玉米粒、豆子、小麦、花生、麦杆、狗尾草、树叶等运用到装饰中去,通过贴贴、画画、剪键、撕撕等形式,将它们作成漂亮的衣服、小包、头饰等,将各种蔬菜、农作物装饰成各种小动物、小玩具,泥土替代橡皮泥制作成小鸟、杯子等各种造型,晾干后,用五彩颜色进行装饰。山芋叶柄制作的耳环、手链等等着一切的一切无不蕴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贴、撕、画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和手指的灵活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3.奇思妙想,开展造型类美工活动
“对于儿童来说,艺术是一种游戏,只有儿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自然物造型活动是幼儿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切、刻、划、绑、插、摆弄等看似笨拙、寻寻觅觅的过程中,对自己动作产生的“痕迹”发生兴趣,从而在不断摆弄不断调整中获得快乐获得发展。我们利用各种“贝壳”,组织孩子充分发挥想象,用灵巧的小手在贝壳进行装饰画,还将装饰好的贝壳拼成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主题活动《香香的蔬菜》中,我们组织孩子收集、购买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在相互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蔬菜不仅名称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小棒,有的像小猪……真的很有趣,我们就开展了美工“蔬菜造型”的活动,孩子们在打扮蔬菜时,很兴奋,有许多的创意,如把黄瓜用刀片切开挖掉些就成了张大嘴巴的鳄鱼,在萝卜上装上两只大耳朵变成了一只可爱的胖小猪,把老姜变成了小鸟,把一个个茄子变成了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企鹅,给洋葱扎个蝴蝶结就变成了小姑娘……等真有趣。山芋叶柄制作的耳环、手链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蕴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贴、撕、画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和手指的灵活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4.充分利用本土特色,开展美工活动。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蠡口是著名的家具城,在这里最多的就是家具,孩子们见的最多的也是家具,从家具加工厂淘来的剩余边角料,木屑、沙皮等在我们幼儿园教师的眼里成了“宝贝”,我们利用边角料制作皮影画,装饰我们的长廊;利用木屑,通过染色,创作木屑画;用粉笔在沙皮上画画等等,孩子们利用收集来的各种大小的盒子制作不同的家具,并用彩纸、画笔、胶水、毛根等对其装饰,这样由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家具城就形成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各方面都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对于有蠡口特色的家具城也有了一些了解。
二、 有效利用乡土材料注意的问题。
1.材料的收集
材料不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临时收集,我们在班级的门口设立一个“乡土材料收集箱”,对箱内的材料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定期地给予整理、归类、收藏,以便需要时可以随时提供,同时也能为教师开展主题教学等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
2.在活动中注重尊重幼儿
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创作作品是千奇百怪的,有时甚至看上去和主题不着边际的,但孩子在创作过程却能快乐的表述“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足够的“宽容”,能允许幼儿的自由发挥与“出错”,另外一方面也要及时和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想法,积极引发幼儿自我表现。
3.材料选择应注意安全性适宜性原则
(1)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安全性,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如,幼儿采集来了各种形状与色彩的叶子,其中有种植物叶子带刺容易将幼儿手割破,所以对材料也要有选择性。
(2)农村乡土材料季节性较强,因此在收集之余应收藏;收藏之前建议先清洗干净并进行严格的消毒,然后将各材料分类摆放,如:种子归一类、贝壳归一类、干果归一类等,以便下次需要时可以及时取出使用。
(3)教师应经常检查、更换乡土材料,特别是蔬菜、水果类的,以便出现腐烂现象。
4.按需投放。
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应注意按幼儿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如粘贴活动中按照年龄特点小班幼儿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点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则选择编织、种子粘贴等精细又难度较高的活动,还要求幼儿与他人合作到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5.材料与环境的同步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支撑幼儿的活动,也要为幼儿创作创设同步的环境空间。如幼儿作品的展示空间、幼儿操作的区角环境、教室环境等,使幼儿身临其境,获得创作灵感,并能展示自己获得满足感。
具有乡土特色的美工活动中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它的材料来自于幼儿的生活。通过乡土资源在美工活动中的合理利用,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使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园的美工活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