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⑴ 如何制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课改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只考虑认知、技能、情感目标,例如一节鱼跃前滚翻和变向跑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跃起腾空是区别于前滚翻的关键,理解变向跑运动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2、技能目标: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 25%的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学习变向跑提高快跑过程中控制身体,调整速度和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艺术操教学,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能力。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教学目标的制定对运动参与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认为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的学练中去,实际上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感目标中对社会适应目标的确立也是空而无物。体育课改后,强调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就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符合本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不能面面俱到,让人有一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下面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运动参与目标: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相信我能行,告别我不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运动技能目标:学生了解×××项目的锻炼价值,掌握×××项目的学练方法,学会欣赏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在游戏中的表现。 身体健康目标:学生通过练习发展身体协调性和弹跳力以及灵敏、力量、速度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心理健康目标: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展现自我,通过比赛增强自信心,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勇敢、果断、顽强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社会适应目标:学生积极进取,快乐地与同伴进行配合,在协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高度责任感,并学会欣赏他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种目标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什么也没说。真正要在这一节课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交待不清,给人一种帽大头小的感觉,让看的人看不明白,但有些人还把这作为一个样本来教给大家,害人不浅。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到位,下面关于水平四篮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以借鉴:1、达到熟悉球性和移动的目的。2、了解篮球的基本常识3、自主学练,发挥体育骨干作用。4、发展学生灵活性、协调性、力量等身体素质。 这种教学目标的制定明确而具体,让人一目了然。也便于观摩者在观摩时知道你到底有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⑵ 什么是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制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方式有两种:1.按照水平来制定。体育课共分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一般只选其中三个即可。因为选择的教学目标越多越难实现,所以必须按照符合水平条件制定教学目标。2.按照学生的发展观(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来制定目标。
比如在教学目标制定中,不光要写清楚教的内容,关键还要把教学重点写清楚。如:上立定跳远课要制定教学目标。立定跳远看似简单,其实做好它并不容易,它分起跳,腾空,收腹,落地四个步骤,光一节课不可能掌握,因此要根据所学课时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⑶ 当代高校体育课教学目标是什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三、课程设置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四、课程结构
第七条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第八条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九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第十条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第十一条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
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
第十二条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六、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十三条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学校应当在上级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完成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训练的任务,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
第十四条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第十五条体育教师在强化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和社会服务(含社区体育)的职能,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推广优秀教学成果。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创造条件满足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采取措施延长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时间,提高对各项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第十七条要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培养聘任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学生考核资料须归档立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建立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第十八条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加强教学过程控制,防止以改革之名行无政府主义之实的不良现象发生。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
第十九条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未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体育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选用,以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第二十条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如:充分利用校内外有体育特长的教师、班主任、校医、家长、学生骨干等,开发人力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开发体育设施资源。
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
七、课程评价
第二十一条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
第二十二条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由教育部组织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评价方案,定期表彰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成绩优秀的单位。教育部在四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进行全国性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八、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纲要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不适用本纲要。
⑷ 体育与健康课中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是文化课上的三维目标
体育课上我也不太清楚 一般是: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一般是这三个
要在体育课上体现三维目标
我找了一些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
在体育课中落实三维目标,把“知识与技能”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为“过程与方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认识和发展。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的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的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有各自的内涵和特性,它们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体育与健康课程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制定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这样一个三维体系目标,其中课程目标被分解为五个领域目标,每个水平级别,都定义了该水平在五个领域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级别的五个领域都有各自的领域水平目标。领悟了这样一个三维体系目标,也就明确了教学思路,教学的设计、内容的选择与教法的运用也就会更加合理。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把“知识与技能”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
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握所教学生学龄段的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根据目标体系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地区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来制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目标统领内容。学生在课中能认真学习教学内容,也就能真正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要学生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即掌握经历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经历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来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方法,还要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生成,并能及时调整教学并加以引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注重激励学生自信、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三、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认识和发展。其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总之,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⑸ 浅谈怎样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教材、学生、场地器材条件等,针对一次课设定的具体明确、易于观察和测量的一类行为方式,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教师正确地认识学生,实现高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指导性、可执行性不强,往往与教学目的混淆,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就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探讨,为提高教师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水平提供借鉴。
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目的的区别
很多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与教学目的相混淆,影响了体育教学中对教学任务的可执行度。那么,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围绕着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预期,都具有指导性。区别在于,体育教学目的是对体育教学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论述的。一般体育教学目的用词为:“掌握”“巩固”“理解”等。教师不易观察到它们的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教学目的一般被采用在教学大纲中和上级的指导文件中。
教学目标一般多用于针对一次课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对体育教学意图的一种具体的陈述,是从微观角度进行论述的。是对通过一次课的教学后,学习者应该获得什么能力的一种具体的陈述。比如,对于单手肩上投篮新授课的教学目的经常采用的陈述一般是“初步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在这句话中,用了“初步”这个词,那么什么是初步掌握,初步掌握是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里都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如果同样一个内容,用教学目标来表述,可以是“80%的学生能够站在罚球线处,采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进行投篮,命中率在40%以上”。那么,通过这种精确的表述,教师本身和教学评价者可以对教师教学的效果进行非常直观的评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1.运动技能目标的设定
运动技能目标即通过一次体育课的学习,学习者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运动技能目标是显性目标,即我们能够反映出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预定的、明显的、看得见的变化。它反映了课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在运动技能目标设定时,应该注意的是,目标中完成的任务是教师能够观察到的学习行为,不能用“掌握”“基本掌握”等抽象动词表达。另外,在运动技能目标的设定中,应该清楚地表达学生的学习条件、完成学习的程度,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达到的水平。其次,技能目标的设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技能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要素:“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谁”,是指学习的对象,即学生。教学目标制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期望和预计,因此,教学目标的对象不是教师本人,而是参与学习的学生。同时,我们要注意,这里的“谁”,是教师对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人数的预估,即不一定是全体学生,可能是大部分学生,但是不能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因为教学是面向全体的,如果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的要求,显然,教师的教学是失败的。“做什么”,是指一次体育课中学习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在此,应该是课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如一节课中教师安排了学习篮球运球上篮和素质练习快速跑,那么在技能目标设定时应该针对篮球运球上篮这一内容来表述,素质练习快速跑只是辅助教材。“做到什么程度”,是对学生通过一次课的学习后所掌握的运动技能的一种预测性的描述。如通过单手肩上投篮的学习,学生的投篮命中率达到60%。“在什么条件下”,是指完成前阶段“做到什么程度”的条件,如还是针对前面的单手肩上投篮命中率要到达60%的条件是站在罚球线位置。这个完成的条件根据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不断提高要求,如对于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在篮圈到罚球线为半径的弧线任意一点进行投篮。
2.身体素质目标的设定
身体素质目标是指通过一节体育课的学习,对学生什么样的身体素质进行影响和提高。身体素质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灵敏素质,进行的练习有快速启动和停止,改变方向,改变高度等。身体平衡素质,进行的练习有身体平衡、静态平衡和动力平衡。身体协调素质,进行的练习有眼手的协调、眼和足的协调练习。速度素质,进行的练习有腿部快速运动练习和手臂的快速练习。耐力素质,一般包括心血管的耐力和运动系统的耐力练习。柔韧素质,一般包括颈部柔韧、躯干柔韧、四肢柔韧、手足的柔韧等方面的练习。力量素质,一般包括臂力、腿部力量、全身力量等方面的练习。爆发力素质,一般包括手臂的爆发力和腿部的爆发力。在一次课的安排中,主教材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是要重点突出的,如快速跑的教学主要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和爆发力。另一方面,辅助教材对于素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教师在安排辅助教材时应该考虑到练习项目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情感目标的设定
情感涉及学生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情感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获得的感受、兴趣、鉴赏等心理方面的影响,属于隐性目标。情感目标是对学生心理获得的一种描述。情感目标的培养很难在短时间内直观地观察到,但是情感目标非常重要,是实现体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组织、语言、练习内容、学生课堂中相互间的关系时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制定情感目标时,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制定一次课的情感目标。
三、设定教学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实现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通过教学来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始终是围绕着学生来制定的。
(2)一次体育课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这次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最终学习效果,而不是对学习的过程和教学程序的描述。
(3)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得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制定太低,学生不要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本着“跳一跳才能达到”的原则,也就是说,学生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达到。同时,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4)设定教学目标要在以运动行为目标为主导的前提下,兼顾情感目标。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还要通过教学的组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提高。
(5)情感目标的制定要考虑通过教学对学生情感影响的实际效果,实事求是,不能一味地将情感目标扩大。
⑹ 如何实现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新大纲的颁发,标志着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它是九年义务体育教学改革的继续与发展,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总结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历史经验证明,历次新大纲的制订和颁发,都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是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完善高中体育教育的必经之路。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有三个:
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水平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首先,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很重的学习任务,往往缺乏运动量。因此,如何上好体育课以达到教学目标相当重要。
体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一般15到19岁,刚进入缓慢的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万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抓住高中阶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即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又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因此,在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目标的完成是很关键的。
其次,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的完成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最后,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这三点的有机结合对体育教学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⑺ 什么是体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一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指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一维让学生“学”,第二维让学生“用”,第三维让学生“思”,循序渐进且相辅相成,三者合一,才能让学生综合体育素质全面提升,也是奠定全民体育的核心框架之一。
(7)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个维度就是K、A、 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为此需要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维目标
⑻ 体育实践课的教学目标
我虽然不是老师,但对这一方面也还有所了解。最早开设体育课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德智体美劳理念的发展,这是国家层面的目标;要说体育实践课真正的目标就是增强孩子们的体质,让孩子们可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够更好地学习。体育科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烦恼,头脑神清气爽,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⑼ 如何确定初中体育课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初一体育与健康 (接力赛 )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为13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和挑战,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对接力跑运运比较喜爱,因此对本次课内容将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占优势,并极易扩散,且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时间不长。
本班共50人,男生23人、女生27人,该班学生各方面素质比较好,同学间团结互助,班集体初步形成,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但与他人合作方式存在一定困难,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上进心强,平时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较好。但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采用有趣性的组织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内容为接力跑,选自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全一册内容。接力跑是由短跑和传接棒技术组成集体配合的径赛项目,它既能发展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又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在学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田径正式比赛的接力跑项目有男女4x100米接力,4x400米接力,它是由四人配合,各跑一段距离完成全程跑。学校中以4x100米接力运用练习的比较多。所以这一运动,特别受学生欢迎。接力跑的基本技术由传、接棒方法的上挑式和下压式两种,起跑方式采用蹲踞式起跑技术。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掌握上挑式传接棒技术动作要领
2、能力目标:在初步掌握上挑式传接棒技术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协调的进行传接棒配合,发展学生的位移速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机智、互帮互学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互相配合,密切协作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重点:传、接棒技术
难点:掌握传、接棒时机。
六、教法设想
1.采用图片教学,配合师生互动演习,这样能够体现内容的直观性,学生领会意图快,容易接受。
2.分组练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多次和反复练习,达到熟练。
3.组织小组间接力赛,增加竞争性和娱乐性气氛。
易犯错误:
起动标志不准确;伸臂过早;传接棒不准。纠正方法:
初步确定起跑标志后,根据传接棒同学的具体情况,作具体的调整,可在起跑处放小纸团作为标志物;未听到到信号,一般不做伸臂接棒准备,熟练后可不采用信号;明确传接棒时机和方式,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无误。
七、教学流程
接力跑教案
教
学
内
容
接力跑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掌握上挑式传接棒技术动作要领
2、能力目标:在初步掌握上挑式传接棒技术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协调的进行传接棒配合,发展学生的位移速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机智、互帮互学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互相配合,密切协作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组织与要求
课堂常规
1、 教师提前到达,做好准备与检查工作
2、 接受体育委员报告,向学生问好
3、 宣布本课内容,学习目标
1、 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向教师报告
2、 向教师问好
组织:四列横队
××××××
××××××
××××××
××××××
要求:精力集中;精神饱满;认真听讲;明白目标;做好安全检查。
队列队形练习:正反螺旋形走
游戏
徒手操
迎面接力跑
传接棒技术教学
学生自由练习传接棒技术
往返和圆周接力跑
理放松活动和本课小结
教师讲解正反螺旋形走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口令指导学生练习,并随队伍的行进而移动。
教师提出组织形式和要求
观察并参与学生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各种练习。
教师观看学生练习,并能指出学生练习过程中的不足
教师提问:成功的接力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教师观看学生练习后进行提问并归纳总结:取决于正确的传接棒方式、强烈的竞争意识、同伴之间的密切配合和良好的体育道德
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传接棒技术
教师讲解示范传接棒的动作:立棒式、上挑式、下压式
学生自由组合或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各种传接棒方式的练习
教师巡回观看学生的练习,并能及时指出练习中的不足
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接力跑练习
教师讲解练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讲评,作出合理的评价
鼓励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相结合,观察练习及时反馈
1、 教师带领学生边听音乐边进行放松练习
2、 教师对本课内容恰当的评价,肯定学生成绩,指出以后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坚持经常性的练习
学生明确练习方法后随教师口令认真进行练习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主练习:踢毽、跳绳、游戏等
学生由小组长带领,自由
练习
学生积极进行练习,并在中体会教师提出的问题
练习后回答教师的问题:同学之间要学会合作,配合好,传接棒技术要正确等
学生了解自己传接棒技术的不足,渴望学习正确的传接棒技术
观看教师的示范,了解正确的动作,知道传接棒技术和方法。
学生友伴结合或划分小组结合进行自由练习
互相讨论,互相纠正,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纠正,发挥优生骨干作用,不断提高动作质量。
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水平选择不同的练习形式:往返接力跑或圆周接力跑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力跑比赛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互评、总结,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动作准确性
学生能够进行合理的自评和互评,并能针对练习提出问题
1、 学生按教师要求做好放松练习,使自己的身心很快恢复到平静状态
2、 学生认真听讲,并能合理进行自我评价
在以后的练习中为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标,为完成目标而努力练习
组织:四列横队向右转走成一路纵队——最后走成四列横队
要求:队伍整齐,口号宏亮
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在原地散开进行各种练习。
要求:主动参与,积极练习,体现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习
要求:充分活动开各个关节,防止意外伤害
组织:四路纵队面向站立
要求:练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并能强调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组织:四列横队队两两相对
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正确领会动作要领。
组织:自由分组练习
要求:认真领会动作要领,团结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组织:按学生自己的运动水平进行练习、竞赛
要求:积极参加各项练习,传接棒动作正确,并能在快速跳动中完成动作,提高学生之间促进性水平。
场地器材
接力棒8根
标枪6根
1、 学生练习举浓厚,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气氛浓烈
2、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能鼓励、支持同伴
3、 学生在课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师生间的互助和反馈效果明显,学生在练习中学会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在接力跑比赛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健康向上的心态
⑽ 体育教学目标怎么写
上半学期体育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 、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教师组织和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
一、 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灵活执教,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实施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如下: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增强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的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通过分析低年级的基本情况(一至三年级),应达到了解和掌握以下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具体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体育课,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以及为什么要上体育课,懂得上体育课的常规。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上好体育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学生能积极参加课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
3.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学校运动场及场地内主要器材的名称、用途。
4.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发等动作方法。
5.使学生懂得在游戏中只有与同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遵守规则,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
6.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姿势自然走的正确方法,培养走的正确姿势。
7.在个人和集体的活动中,既要让学生充分自我表现,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通过分析高年级的基本情况(四至六年级)应了解和掌握一下体育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在某些活动中的一些自护自救措施,以及能够选择安全的环境来进行体育锻炼。
2.让学生了解在体育活动以及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并能掌握尊重、关爱他人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和自身发育情况,关注青春期的卫生与健康,初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4.学会蹲距式起跑的基本姿势,掌握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的正确方法,改进快速跑技术,提高快速跑能力,培养跑的正确姿势。
5.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灵敏、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提高内脏器官功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6.让学生正确掌握快速蹬地起跳的动作方法,提高单、双脚跳跃的能力等。
三.通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做到安全第一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到每个学生。进而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下半学期体育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 、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教师组织和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
一、 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灵活执教,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实施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如下: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增强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的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至三年级学生在本学期应到达掌握以下技能与知识的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一。
2.强化学生关注自己生长发育的一是,激发学生为了有良好的身体而参加体育锻炼和人身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兴趣,乐于并能主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4.学会30米快速跑的动作,能以最快速度跑完全程。
5.发展学生一般耐久跑能力,培养跑的正确姿势。通过各种简单的跳跃练习,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协调与跳跃能力。
6.通过体操的学习,使学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
7.知道简单的原地和行进间的队列队形的动作要求,掌握简单的队列队形的动作
方法。
通过分析高年级的基本情况(四至六年级)应了解和掌握一下体育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不良情绪对生活、学习、锻炼的消极影响。学会在不良情绪状态下调节情绪的方法。
学会耐久跑的方法,初步形成弯道跑的正确身体姿势,掌握正确的呼吸与分配体力的方法。
学习和掌握单、双手推、掷实心球的基本动作,发展力量和协调素质,提高投掷活动能力。
进一步学习队列队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与团队精神,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高尚的情操与审美观。
通过体操的学习,使学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
三.通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使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做到安全第一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到每个学生。进而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