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题目
❶ 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能出那些题目呢义务教育!
选择题
1、课程的实施要注意处理好如下的关系: ( )
A、过程与结果 B、直观与抽象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D、归纳与演绎
2、关于应用意识的培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 B、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C、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D、鼓励“质疑”、 “发现和提出问题”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B、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C、符号可以用来表示一类东西,符号可以表示两类事物的关系
D、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4、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 )
A、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B、 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D、关注不同的量之间的联系
5、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这样的图形变换叫作( )
A、平移 B、旋转 C、对称
6、下列关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
A、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年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B、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C、“综合与实践”的主要教学环节是:选题—开题—做题—结题。
D、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特别突出“做”、突出“过程”。
7、标准对第三学段的综合与实践的要求是( )
A、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B、 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C、 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D、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8、把握知识技能评价的要求 《标准》所说的与知识技能直接相关的行为动词有: ( )
A、关注结果的程度的表述: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
B、关注过程的程度的表述:经历、体验、探索
C、 关注结果的程度的表述:经历、体验、探索
D、关注过程的程度的表述: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
9、关注学生能力的评价 数学思想包括: ( )
A、抽象 B、推理 C、模型 D、函数
10、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评价 《标准》中有关情感态度的目标是: ( )
A、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B、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C、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D、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1、评价的主体与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 ( )
A、书面测验、口头测验 B、 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
C、课堂观察、课后访谈 D、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
仅供参考
❷ 根据初中课程标准回答以下几个填空题: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 是 ,
应该说各个地方的也不一样吧。你是老师,还是学生?趣学网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地方
❸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权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 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❹ 简答题: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总体目标方面 与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相比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也能够为每一位学生所掌握,要特别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对数学不会产生太大的厌倦与恐惧.“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等等.也就是说,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数学课程不能单纯从已经是最终结果的那些完美的数学结构开始,不能采用向学生硬性嵌入一些远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数学结果的方式进行,而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数学知识.这样,数学课程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上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工具,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真正达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数学学习要包括“过程”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它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强调了学生数学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数学新发现的体验.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认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让数学学习应当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四、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标准》的这一理念,明确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者”是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数学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与良好的心理氛围.“引导者”是指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合作者”是指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数学学习上的指导和建议.
五、数学教育评价应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要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把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调查过程、探究过程、运用前提形成假设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和计算的过程、使用技术手段的过程等等都纳入评价的视野.“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数学教育评价的一个主要目的.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找到改进教学要点,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另外,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目的,《标准》还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六、数学课程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是营造新的数学学习环境、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保障.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