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研究计划落实表
Ⅰ 如何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计划表
课题提出的背景:
比如: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前人的研究有哪些不足值得你再加以研究等等,可综合所选题目的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来说。
主要研究方法:
有⑴ 观察法.⑵ 调查法.⑶ 测验法.⑷ 行动研究法.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⑺ 个案研究法.⑻ 案例研究法.⑼ 实验法 (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老师都会一点一点的给改,一点都不用担心论文不过,也不要期望能弄个优秀毕业论文,一点好处都没有,
Ⅱ 帮忙做下《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研究计划表》
给你个思路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选题
结合自己的具体条件和情况,查阅有关国内外文献,进行选题。选择的题目要有实用价值和意义,且前人尚未做过的或做得不完整的,又是自己能所力及的,或者选择的题目为今后研究其他有实用价值的项目作基础有指导意义的,如某些基础性的调查观察研究等。如果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接受他们的指导,选做他们手头课题的子课题,那么选题要容易得多,因为可节省大量查阅文献的时间,又可以在大专院校专家的指导下,从实际工作中学会和培养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另外在科研条件等方面又可得到帮助和改善,对初搞科研的人来说,走此路可事半功倍。
(二)、制订科研计划
选题以后,要订出整个科研的计划。例如,订出实验的方法和日期,需要什么材料、仪器设备和药品,有多少人参加,如何分工等。最后确定整体科研路线和落实经费,写出预期效果。一句话,做好科研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但有时候也可边进行研究,边解决有些难题,课题的负责人或指导教师应有一个科研总体规划,并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
(三)、科研计划的实施
根据计划,一步步落实,做好实验或调查。在实验或调查中要详细纪录,做好对照实验,要详细考虑收集写论文时所要引用的数据和证据等,如制作原始图表和照片等,有什么发现,最好在当时就进行初步分析。课题负责人应有意识地收集和保存好这些原始记录和资料。因为这些资料都是写作论文时重要的依据和内容。
Ⅲ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课题研究计划表
一、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 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卫生习惯领域目标中的洗手方法进行组织,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念“小手真干净”的儿歌,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二、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 现在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家长们对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囊,但幼儿的偏食现象却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如何纠正幼儿偏食的不良习惯呢?我做了以下几点: 1、 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 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海带,一碰上“骨头海带汤”,吃饭就特别慢,调羹在海带里搅来搅去,嚷着不要吃海带,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猪八戒的粗脖子与海带”,让他 们知道海带对人的好处可多了,一方面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海带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打预防针”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有一位小朋友,不吃绿色蔬菜,开始他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Ⅳ 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落实新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是在时代呼唤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超越,它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究。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去奔放、去创造。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一边出示中国地图一边问学生:“你们出去旅游过吗?都到过哪些地方?”
学生顿时有了精神,纷纷说:“青岛、南京、上海……”
“还想去哪儿旅游?”
“北京、西藏、香港……”
“你知道离那些地方有多远吗?”
……
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学习了比例尺的意义以后,再让学生拿出地图,测量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地间的图上距离,根据学到的知识算出实际距离,然后交流汇报。学生边测量边计算还兴奋的交流着,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大家算出了到南京--北京、南京—西藏、甚至是南京—巴黎的实际距离。
二、 加强实践,拓宽思维。
杨振宁博士曾经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的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动手实践拓宽思维。如教学“元、角、分”时,可以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安排一次实践活动——“买东西”,让部分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同学做顾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说说买和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接着,教师提问:用人民币买东西大家都会,你们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马上就可得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这样,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研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印象深,记得牢。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他们的智力活动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和体现,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 合作交流,体验成功。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
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一名小组负责人兼发言人、一名记录员、二名操作员)和具体实验内容(初步测出圆片A、B、C的周长和直径,并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把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在这样的实验操作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地进行。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之间互相鼓励、互相促进,能够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 留有空间,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多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自己去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解决;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更多的活动空间,更多的表现时机,更多的创造信心,更多的成功的体验。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探索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让研究性学习在新课标理念下呈现勃勃生机。
(2004年9月在高邮市第十一次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Ⅳ 五年级下册人教第六组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计划表怎么写”
透过“遨游汉字王国”看语文综合性学习
周淼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我们教研组一直试图通过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使他们的才华得以充分的展示,使他们的热情得以充分的迸发。
五上年级的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独立成块,自成一个单元,更令我的内心为之一震。面对这个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的板块,充分感受到其内涵之丰富,意蕴之深远。随着解读的深入,我更为汉字悠久的历史,神奇的演变,以及极强的艺术融合性所折服。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要让学生感受汉字之趣,了解汉字之奇,欣赏汉字之美,这将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于是,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一系列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关,与“遨游汉字王国”有关的探讨,设想,实践,反思。
一、策划早一点
学期一开始,就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学习,探讨。在这份计划中我对学生具体的活动时间,内容,形式都做了详尽的规划。
反思:鉴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活动性,过程的机动性,我们需要针对相应主题统筹规划;又鉴于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孩子们探究的自主性,合作的充分性,全员的参与性是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提前安排,让孩子们能打一场有准备的仗。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像“遨游汉字王国“这样独立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是从高段开始出现的。而中低段主要分散出现在单元导语,课后练习或语文园地等处。因此“策划早一点”这一做法在中低学段也是极为重要的。如三年级下册第五组教材“人间真情”专题中就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围绕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我们能提前策划使该活动与5月的母亲节,6月的父亲节有所结合,不就能使一系列的活动更有现实意义吗?而且“及早策划”也可使该活动与课例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把课内学习引向课外,促成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二、收集广一点
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和“遨游汉字王国”这一板块相对独立的特点,把教学时间调整到国庆长假后的两周,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利用假期相对宽裕的时间收集资料,也可把学习汉字,欣赏汉字与十月这个有这特殊意义的月份联系在一起,使爱国的激情在师生的心中暗涌。
在收集前我们首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收集些什么内容,怎么收集;在收集时我们允许家长的参与协助;在学生思路较为闭塞时,老师还为他们提供书名,网址,人物等相关信息。经过这样的准备、操作,学生确实收获颇丰。就说我们班的学生为“遨游汉字王国——书法”这一板块所收集的资料:有各种字帖,有扇面艺术,有名胜古迹处石碑的照片,也有书法家的亲笔题字,还有自己或父母的书法作品。至于他们收集到的书法家故事,书法名作鉴赏更是不胜枚举。其形式之丰富,涵盖面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反思:收集资料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收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这些资料为我们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我们所说的“广”首先指收集时间长。要确保资料的丰富性,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去积累。其次指收集的渠道多。可以凭借报纸书籍,可以求助亲戚朋友,可以尝试走上社会,也可驰骋网络世界。多种渠道的收集不仅可能使孩子们最后殊途同归,更有可能使他们的收获精彩纷呈;最后,“收集广一点”还指收集的方式巧一些,除了常规的阅读积累,还可以调查访问,参观表演,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
三、反馈活一点
开展了各种不同规模的汇报活动。
1、形式。
(1)字谜大擂台
(2)谐音俱乐部
(3)汉字的历史
(4)啄木鸟在行动
(5)小小书法展
……
2、呈现内容。
(1)实物类:书籍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2)照片类:大型招牌广告、书法作品
(3)自制类:字谜卡、手抄报……
(4)总结类:简单的调查报告、随笔……
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反馈环节,不仅是老师对学生所得的检查,更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观摩,学习。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出形式活泼,文化含量高的反馈方案。
四、探究实一点
比如“猜字谜”这一主题活动,我们并不仅仅停留在收集字谜,巧猜字谜上,还让孩子对字谜的种类和猜字的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最后还让孩子们自己来编一编字谜,并把这些字谜也放到猜字谜游园活动中去。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编的字谜被同学关注,推测,最后猜出时,那份喜悦真是溢于言表。
夕阳下林梢(梦)
六间房子两个烟囱(曲)
东边日出西边雨(汩)
加水可以洗澡,加衣生活富足,加人高雅不够,加山幽静深远.你若百思不解,吃完米饭再猜.(谷)
这几个字谜就是孩子在学习猜字谜之后自己编的。他们或根据字意,或联系字形,或想像画面,或引用诗句,编出的字谜都像模像样。
反思:提起语文综合性学习老师们的视线可能更多的会被“综合”二字所吸引,可往往忽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是“语文”的。我们应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在富有趣味的语文活动中得到提升。像这样,围绕每个主题,通过一连串新鲜活泼而有深度的活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有提高,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协作意识得到加强。我们认为必须要突出“探究性”,才能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其应有的价值。换句话说,只有目标紧扣语文,形式体现语文,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魅力的活动才是真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五、反思勤一点
学生板块: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有的写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生事情,有的写反馈资料的过程,有的整理了采访录,有的写下了学习心得。
“比如那个‘弱’字,好象风一吹就会倒下,而见到‘强’字,又给人一种又高又壮的感觉; ‘笑’字总咧开个嘴,就是生气的人看到它也会快乐起来……每个汉字都不会相同,当它们整齐的排列在一起时,是多么浩大呀!”
“我还发现身边的人写的字也各有特色:妈妈的字端正大方,爸爸的字龙飞凤舞,姐姐的字,似乎有一股小家碧玉之风……”
“有哪个国家的文字能像汉字一样生动有趣?有哪个国家的文字能像汉字一样充满魅力?”
看着他们的文字,我们不禁又一次感叹“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会还一个惊喜”这句话真没错.
反思:有人说反思,是成长的觉醒,是生命的对话,是智慧的提升,是思想的升华。通过反思,我们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更深的体验,更多的了解,也使我们的经验和理论得以重新构建、整合,为今后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享受到了成功,浅尝了分享的滋味,初探了汉字的奥秘。在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他们对汉字的爱恋也更深了一层。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把握,引领有了几点心得。记得有这么一句歌词“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依稀看到你的模样”,那么透过“遨游汉字王国”也依稀看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模样。
Ⅵ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四节课教案设计的落实课程标准
本学年,“零起点教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新一轮课改,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但现实并不乐观。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十二年,很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等学习方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可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不少教师手边根本就没有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跟着感觉走”的教学依然非常普遍。
教学不基于课程标准,就像火车不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标准的特点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规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全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二,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所做出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
第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顺序,它既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而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之前的教学大纲,“刚性”的要求很鲜明,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课时进行教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什么,而且还限制了教师怎么教。
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何时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关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却少有考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如此安排教学顺序的原因,教师却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细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被隆重推出。
课程标准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也没有要求教学顺序,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教学建议。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定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从教学的角度看,实施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白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知道为此需要运用的教学策略、需要建立的评价机制,等等。在教学实践中,让教师来适应新的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容易的,但转变教学理念往往很困难。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发生改变,很难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地。新一轮课改十多年的现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科中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学生能够记住它,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用它来解决问题。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最需要教师清楚的是学生达到标准时的具体表现,以及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的水平。为此,课堂教学的设计需要有新的模式,逆向设计,就是其中被大家所认可的一种模式。
逆向设计是一种面向目标、又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设计。该模式主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确定针对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再来规划学习经验和教学。其核心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
开展逆向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学习目标是什么?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要能够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比较清晰地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二步: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即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之前,先设计学生的学习评价,以便知道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证资料来说明学生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的三维目标,都应该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都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堂或者课后的作业来进行验证。因此,测量工具的编制很重要。
传统的教学不会在教学流程设计之前就关注评价,也不关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通常是教完了一个单元之后才做一次检测,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这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落实,也很难起到通过评价改进教学的作用。
第三步: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指导
目标明确了,评价的方式也清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就会更强,就会兼顾目标和评价这两头,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来让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之所以强调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基于课程标准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中就可以明白。观念决定行为,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有逆向教学设计这样的行为。
三、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要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在课程标准的研读和评价工具的研制上下功夫。
第一,要会解析课程标准
如前所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通常是一个学段结束的时候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需要教师通过一节节的教学逐渐加以落实。这其实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将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为每一节课具体的学习目标。
为了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安斯沃斯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解析课程标准的方法:
1)确定与教学相符合的某一具体内容标准;
2)列出内容标准中的概念和技能,创建知识技能结构图;
3)分析主要知识技能,确定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点;
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述实质性的学习问题;
5)依据概念和技能,设计表现性的学习任务;
6)确保标准中的知识技能要求能反映在表现性学习任务中;
7)创建与表现性学习任务相符合的教学纲要;
8)设计学习结果的评分标准或评价量表。
第二,要会设计学习评价
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认为,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该课堂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如果评价能够在课堂层面得到良好的运行,那么学习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为了确保学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前就应该清楚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后的表现是怎样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对学习的判断,更是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学习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一般性的了解。比如口头提问,直接谈话等等;二是日常性的考查或者考试,比如随堂小测试、课后测验、单元测验、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试等等;三是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对一些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等;四是实践性作业,比如实验、小制作、课题研究等等。选择什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看它能否直接评价学习目标中反映的学习结果。
上述的各种评价方法,换一个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性的评价,一类是表现性的评价。客观性的评价大家非常熟悉,不用多说。表现性的评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分别是建构性、标准性、过程性和真实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给予的评价。一个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跳水比赛,针对这样一项运动(真实性),我们要观赏从起跳到落水的全过程(过程性),为此要制定评价的规则(标准性),明确达到某种程度的运动员,可以得到多少分,并根据该运动员在空中重现标准动作的情况(建构性)来加以评判。
第三,要会确定中心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的一种关键的策略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明确的中心问题可以减少教学活动设计的随意性,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中心问题通常与这节课的核心知识有关。由此出发可以抓住一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技能,也能够很方便地构建起教学活动的内在框架。
如何确定中心问题?仍然可以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思考。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中心;有的知识虽然在学科中的位置不重要,但这一知识呈现的过程中人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很有借鉴意义,那么其中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为中心;还有的知识,从学科内容组成的角度看并不重要,也少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在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润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那么它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中心。
中心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它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案例》 李锋/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8
Ⅶ 新课标下综合学科如何落实课程计划
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课程问题的思考
音乐课程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及尝试解决的方案与途径的研究显得愈来愈重要。
一、课程的学科综合问题
音乐新课程提出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之后,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中小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但是当前许多音乐课为了突出课程的综合,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把音乐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湮没了音乐的学科特点,冲淡了音乐艺术的鲜明个性。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能否适当地、适量地实施学科综合,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贯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直接关系到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音乐课程要坚守自己的阵地
音乐综合课程应加强音乐性而不是弱化它,应该以音乐为主线,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与音乐密切相关,融合一体,要突出音乐的首席地位。
(二)音乐课程的综合,应为音乐服务,把握好度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综合,旨在了解音乐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作用,通过其他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必须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是画蛇添足。
(三)学科综合的含义
音乐教师必须明白,音乐学科综合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科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体现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学科综合的含义。其次,要明白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形式。再次,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与延伸不要占据太多的课堂时间,也不能喧宾夺主,忘了是在上音乐课。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考虑音乐课程在形式上的科学性,更要考虑音乐课程在内容上的科学性。
二、音乐课程资源问题
(一)音乐教材的编写及推广方面存在问题
在朱则平、廖应文主编的《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根据《标准》编写的试验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呈现方式上,较之以往的音乐教材,从总体上看,有了质的进步,无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收获之一。但是笔者认为,新教材在编写、组织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音乐教材的编写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习国外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次,音乐教材的可操作性不强。再次,音乐教材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1)借鉴国外教材编写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音乐教材的编写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编写不同层次的音乐教材,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其次,必须打破那种模仿音乐专业教材的以乐理知识体系为教材体系的传统框架。降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知识化、学术化的成分,增加音乐生活化的含量。再次,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有利于具有特殊音乐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的学习。最后,还要注意教材载体的多样性,除了书本文字教材外,应大力发展声响教材、多媒体教材、多媒体组合教材等。(2)强化音乐教材的可操作性,突出音乐教材的主体性与基础性内容。音乐新课标要求重视音乐实践。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写时应强化它的实践性可操作性。(3)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教材资源。这对促进音乐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其次,实施校本课程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重要措施。再次,校本课程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
(二)新课程资源普遍缺乏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和学校领导对音乐新课程资源的需求较之原来出现了大幅度增加。一方面,他们急切希望了解有关课程改革的各种信息,希望能与有关的教育专家和同行进行及时地沟通和对话,以便及时交流音乐课程改革的情况和经验。另一方面,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音乐课程提倡音乐课的学科综合。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的知识面及信息量增大。音乐教师希望拓宽信息来源通道,从多方面获取各种与音乐教育新课程相关的教学材料。从各试验区反馈的情况来看,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匮乏带有普遍性。音乐教师为备好一堂课,有时会花费好几天的工夫,也不一定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料。
因此笔者提出如下措施:(1)整合学术资源,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有计划地组织教育专家进行集中攻关突破,丰富和完善音乐教育资源。(2)改革和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系统,从实践中深入挖掘新的有效的音乐课程资源,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总之,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课程问题还不仅这些,笔者只是管中窥豹。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相关的问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正在进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玉琨,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08页.
Ⅷ 如何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一、目的与作用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但是,当前小学教学与评价还存在一些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如教学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被人为拔高,学生必要的学习经历被忽视,针对学生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缺乏等。这些现象影响了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对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质疑。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引导学校和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逐步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有利于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尊重孩子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全体学生接受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入推进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内容与要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并非单纯地控制或降低教学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学校要通过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教师改变基于个人经验和基于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的做法,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阶段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编制“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各学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据此确定教学方案及实施方式。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要围绕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经历、探究体验和表达交流等要求,精心设计“学习准备期”和“快乐活动日”综合活动。要在实践中总结阅读、表达、探究、实践、交流、游戏等活动的实施经验。
3.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多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适时予以鼓励。要探索课堂观察与分析的途径与方法,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二)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1.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探索通过课堂观察及时评价学生表现。要注重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细致观察、有效记录、深入分析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方法、态度、兴趣与习惯等。要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年、学期等阶段性评价。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
2.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积累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各类考查情况等的记录,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形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要加强对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学校和教师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评定或比较,而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客观反映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要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三、措施与保障
1.加强指导监督。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加强中小学课程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责,严肃查处所辖中小学违反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价的行为,保障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各小学要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工作,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2.加强调查研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小学教学与评价现状的调研,善于发现问题和经验。市教学研究部门要开展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适时修订小学语文教材。市、区县教学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研究,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常规教研及网络教研的重要主题;教研人员要深入基层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以项目为载体,探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有效途径。鼓励区县和学校开展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关键因素的调查,以持续准确了解学校教学与评价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教师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能力,并以调查证据为基础,及时研究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组织各类培训。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针对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灵活采用教材教法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展示、教学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专题培训。
4.提供资源支持。市教学研究部门要梳理一、二年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与要求,修订并公布《幼小衔接家长手册》等指导性文本。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撰写报告、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录制视频等形式,提供多元化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各种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营造积极氛围。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类交流展示活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家长、社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