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程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程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 2021-03-14 10:03:33

『壹』 请问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哪一年颁布的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我手头就有的。

『贰』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至必修4,选修5至选修8的录音MP3文件。

每个单元都要?那好多的。 如果你要自己下载的话我到是可以给你个网站 直接点下载就行的。

『叁』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从模块体系上看,分为必修模块(信息内技术基容础)+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从教材体系看,必修+选修,共6本教材;从课程建设思路上看,主要是按如下主线: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管理——信息的交流与评价等。

『肆』 如何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一、创设情境——愉快式教学模式
适用范围: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
实施理由:基础知识理论课对每一门科目都是不可或缺的。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听,又要能掌握,不管对哪门科目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信息技术课,许多理论知识与术语,学生平常接触得相对很少,所以更有必要改变教学方法,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方法:教师利用语言、图片、实物、音乐以及社会时事和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情绪,把学知识接受的过程变成自然而又享受的过程。
实际案例:在预备讲授第一章第二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之前,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做了两件准备工作,一是搜索大量图片制成电子相册,根据不同的年代配上不同的背景音乐,在上课伊始就播放给学生看。因为许多图片学生从未接触过,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学生部能积极发表自己对图片的理解二是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会声会影软件剪接了《阿凡达》、《谍影重重3》、《世界机器人大赛》三部影视作品的精彩片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高涨、这时教师使用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①信息技术的简史;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③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针对这三块内容,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作为结语,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好准备,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给大家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而且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在快乐中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他们的道德是非辨别能力完成了一次提升——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二、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范围: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教学。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四、五章。
实施理由:这三个章节的内容涉及相关软件的使用与具体的操作较多,而每一个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过程都是非常烦琐的,讲解起来有时显得较为啰嗦:但另一方面,在窗口操作系统中,大部分软件操作有许多的一致性,学生只要掌握一种软件的规律,就会有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特点,再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若干有目的、分层次的题目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摸索,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又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收获成功的喜悦。
具体方法:以完成某一个具体的主题任务为线索,由教师设置分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入实际主题任务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自主探索和教师的点拨,自主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或把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教学案例: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可有四个步骤:根据内容设置主题任务——学生自主或协作完成主题任务——学生成果展示交流——教师合理而又充满激情地评价。
1整拿社会热点。设置主题任务
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任务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爱好,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例如,笔者在讲授《信息的获取》、《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与《多媒体信息加工》这些章节时,以2006年在安远举行的中国赣州第五届脐橙节为主题,要求每位学生制作一个旨在宣传赣州第五届脐橙节的电子文稿(格式不限)。
2完成主题任务
完成任务是“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小步骤:
学生应当先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当运用以往的方法与技能不能得到所需的信息时,教师应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及时完成教材第二章内容的学习,并适时提供一些课外的操作技巧,让学生既完成书本内容的学习,又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文字与图片的下载,对学生而言不难:但是视频如何下载,对许多学生而言就不是一件易事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在课堂上示范操作正确的下载方法。
在获取信息后,要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鉴别、评价、分析、保存,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
接着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来初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学习与使用恰当的工具软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完成教材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的学习,边学习边制作,逐步完成书本内容的学习。同时可用学习小组的形式或
网络协作的方式来完成作品的制作,这样作品完成得既快又好,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处理的能力,还宣扬了团队的精神。
3成果交流展示
每一名学生的作品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的,特别是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师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对作品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才能让他们保持这份学习热情,继续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
4教师鼓励性评价
教师精心审阅学生的作品并给出合理的评价,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的作品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但教师需要尽量发现亮点,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还可选出特别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其他班的学生,这样一定会得到别样的教学效果。
三、不拘一格——混合教学模式
无论是“创设情境——愉快式教学模式”、“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讲解教学模式,它们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孤立运用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混合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的第三章关于程序代码等方面内容时,先用“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模式”。将电影或电视中一些与计算机程序控制或破解密码等片段给学生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程序代码相关的理论与基础知识:然后利用“设置问题——任务驱动法”。把事先设计好的低要求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探索,把握一些程序代码的基本写法:但是编程语言对高中学生来说存在较大的自学难度,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让学生更高效地接受知识。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往往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学生的学习才会是快乐的。我们的教育才是育才更是育人的。

『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标准;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内回容;

3.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答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在第一点可见高中的信息教育目标要求更高,内容更高。把能力与素养相结合,不但培养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第二点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信息课程内容。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同时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由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应用能力的发展而个性发展是指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品质素养等,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比如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其中还有五方面课程的基本理论,它们分别是: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时间。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这五个理论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陆』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课程标准总纲是什么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新课标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理解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并对信息技术新课标有了较深的认识,下面就把我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献给大家分享并恳请指正。
一、课程目标
(1)《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2)《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它标志着信息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信息素养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课程内容
1.《指导纲要》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6模块和拓展模块2模块(带*号),具体是: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模块五数据库初步、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2.《新课程标准》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
三、教学评价
1.《指导纲要》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2.《新课程标准》
(1)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2)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
(2)通过日常观察或设置真实任务搜集评价资料
(3)评价结果的处理
2.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
(3)评价的组织实施
1.选用评价方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评价目标,体现针对性和效益性
2.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提高评价效率
3.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的专业技能,加强团队合作
评价方式有过程性评价方式、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性评价方式。很显然,新课程标准力求教学评价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上进行,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成果的整体考核,以便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水平。强调要关注学生成长轨迹的真实记录和检验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这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复杂程度以及工作强度,对教师的素质、教学评价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挑战。
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信息素养的目标在标准中得到了较为恰当的表述。让我们携起手来,沿着课程标准确定的思路,不断地改进自己提升认识,共创信息技术的灿烂明天。

『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 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 ,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 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 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 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住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快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初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 信息与信息社会。
(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汉字输入。
(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修改。
(2) 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 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 数据的表格处理。
(4) 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的基本概念。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介绍。
(2)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 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 计算机安全。
(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1) 信息与信息处理。
(2) 信息技术的应用。
(3) 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 汉字的输入。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
(2) 其他对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处理。
(4) 版式设计。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通信基础。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 网页制作。
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
(1) 数据库基本概念。
(2) 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 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
(1) 问题的算法表示。
(2) 算法的程序实现。
(3) 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 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 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软件系统简介。
(4) 计算机的安全。
(5) 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捌』 要引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参考文献中怎么写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这个**是指文献中的页码比如23~28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