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语言文字的研发汉字
❶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如何设计
2006教学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继续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并注意整合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 具体工作: 一、认真学习理论,明确课改方向。 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伴随课改全程的活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学习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更需要学习。只有那些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看问题才会更准,思路才会更清,行动才会更快。教导处将统筹安排,将学习安排到全校业务学习活动中,渗透到教研组教研活动中。在学习中,既要学介绍具体经验文章,也要学难懂的理论性较强的文章,防止东施效颦;既要学正面宣传的文章,也要学提出争议的评论,防止人云亦云。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每位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并经常组织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本期与上期一样,每周一篇学习笔记,一月一篇案例设计一篇教育故事。 二、严格执行常规,提高教育质量。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法规,任何人无权变更,教导处将不定期抽查教师上课情况,严格督促教师自觉按课表上课,严禁私自调课或侵占技能课等现象发生,如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课的必须报请教导处批准。 2、本学期将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常州市教研室修订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常规》,修订我校教学常规要求,使全体教师明确要求,自我对照,切实落实常规,有效地改进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教导处将提倡“推门听课,翻本检查”工作制度,继续实行学月常规检查制度。 3、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教师成长成材的摇篮。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学习课改理论、写读书笔记、钻研课标教材、集体备课、听评课,进行教法和学法的探讨等)、定好主题和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要在“实”与“新”上做文章,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鼓励教师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提倡各个教研组要创自己的特色,及时、认真总结得失,在期末进行交流,开展先进教研组的评选。 4、抓好集体备课。备课组活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着力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各班要针对班级实际进行修改,并在教学过程加以调整,倡导课后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案例。 5、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调研。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灵魂和生命线。每位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争先意识,努力提升所任学科的质量。本学期教导处将加大学科的阶段性调研力度,分析存在问题,落实解决措施,力争不使一门学科、一个班级、一个学生掉队。抓好几个调研与比赛,即一年级看拼音写汉字比赛,二年级朗读比赛,三—六年级“六一”作文比赛,低年级口算调研,中高年级计算、概念、应用题调研,英语阶段性调研。 6、抓紧毕业班复习迎考工作。认真总结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分析我校六年级教学工作的现状,引导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及时召开毕业班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争取家长配合支持,为学生复习迎考,打胜小学毕业最后一仗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有力支撑。抓两头,促中间,分类辅导,采取学月考试,奖励前五名和进步大的等形式,努力提高毕业考试的优秀率和及格率。 三、深化课改实验,提升实施水平。 1、加强课改实验的师资培训。本学期继续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把握其精神实质,加强对三年级等使用新教材教师的培训与管理。 2、加大课程研究的力度。加强教研和科研的结合,以教研为载体,以科研为先导,促进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水平。继续与教研室多联系,争取专家的支持、指导,健全教研制度,改革教研形式。各教研组制定计划时要立足本校,结合自身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好每次活动的内容,开展小型、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教研和科研活动真正为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服务。学校将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学科的校级教研活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等术科教研活动也将有所安排。以此全面提高教师驾御新课堂的能力。 3、继续加强课程管理开发的研究,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加强管理,使之不至流于形式,加强课程开发的研究,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本期综合实践活动由教师自愿报名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组组长郑志强指导,集中力量进一步开发、完善我校校本课程——《我的家乡---梓潼》,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拓展学生学习领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 四、调动教师热情,加强队伍建设。 1、上期,我校开展青年教师赛课,一部分教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一部分教师迅速成长。本期,我校将进行中老教师示范课,让教师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的教学风格 2、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水平。加强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培训,重点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本期,要求每一位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俩节课,由张玉全作好记载。 3、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评优课活动、学术研讨和参加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造就优秀教师。 4、继续组织校课改积极分子、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研组等评优活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重点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导处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深入课堂、深入各班,检查教学的各环节的落实,使我校的教学再创佳绩。 五、科研工作: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及时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我校确立的科研课题为: 1、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促进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国家级)2语文课题将申报“愉快识字法”(市级) 3、校本教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4、数学课题组 路漫漫其修远兮,亲爱的教师们,辛勤的付出,必会换来金秋的收获。 教学工作大事表 2006年2月 主要活动: 二月份: 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2、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3、各科教师制定学科教学计划。 4、召开综合实践指导老师会议,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三月份: 1、第二次教学常规检查。 2、召开英语教师研讨会,讨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关措施。 3、修订学校教学常规细则。 4、校新课程教材培训。(一、二年级数学) 5、中老年教师示范课 8、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 9、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四月份: 1、学科期中调研测试。 2、征集、评选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3、毕业班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6、第三次常规调研。 五月份: 2、三—六年级庆“六一”作文竞赛。 3、一、二年级口算比赛。 4、二年级朗读比赛。 六月份: 1、检查各教研组落实教研活动情况。 2、六年级模拟考试。 4、一年级看拼音写汉字比赛。 5、评选课改积极分子、优秀教研组。 6、撰写教学论文与案例。 7、举行期末考试,做好试后分析。 8、第四次常规调研。
很不错哦,你可以试下
x《uⅥzw浚ㄝ{mpo侉c┢茛c┢茛c┢茛30212544162011-9-16 4:32:33
❷ 描写文峰小学作文400字
扬州市文峰小学始建于1950年,1992年迁至现址,是广陵区城区小学。目前学校共有14个教学班、718名学生,35名教师,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4人,大专以上学历33人,市区级骨干教师5人,两人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另有6人为区域内参与集群交流的优秀教师。学校有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功能教室,班班配有多媒体投影仪,各类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近年来,学校秉承“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的办学理念,以“立德、乐学、规范、健体”为学生培养目标,注重师德建设,强化内部管理,着力从提升教师素养、营造德育环境、建设书香校园、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落实精致管理。学校先后被评为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校、扬州市少先队红旗大队、扬州市数字化校园、扬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扬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
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了市级课题的研究,围绕课题开展各类教育教学展示和评比活动,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儿童阅读”语文课程建设有力促进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校本课程采用“课程超市”自选模式,建立了艺术、棋类、球类、文学、信息技术、民间传统文化等二十多个社团活动组织,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校周边的住宅区逐步增多,学校现有的办学规模很快将不能满
足区域内生源的需求,在广陵区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我校扩大规模异地新建项目将于2015年7月正式启
动,新的机遇将会促进我校内涵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❸ 帮我做一份初中校本课程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化选讲等。 3、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陶艺、书法、绘画等。 4、身心健康类课程 内容选择:定向越野、武术、田径、体操、球类、棋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与咨询等。 5、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植物栽培、插花、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摄影摄像等。 6、文化活动与专题教育类 内容选择:四季八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综合实践类课程 内容选择: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参观、考察等。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附:校本教材评审表 教材编著评审表 教材名称 类型 编著人 总字数 页数 适用年级 课时总数 学生要求 类别 项目 占全书比例% 特色特点简介(字左右) 自 评 自己撰写内容 网上下载内容 参照同类著作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主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员: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若干人组成。 主要职责: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审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成员:各科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3、教务处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4、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5、教研组长职责: (1) 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 (2) 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测评; (3)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4)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和校园网站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5、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❹ 初中的校本课程怎么写急!最好有样子看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化选讲等。
3、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陶艺、书法、绘画等。
4、身心健康类课程
内容选择:定向越野、武术、田径、体操、球类、棋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与咨询等。
5、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植物栽培、插花、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摄影摄像等。
6、文化活动与专题教育类
内容选择:四季八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综合实践类课程
内容选择: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参观、考察等。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附:校本教材评审表
教材编著评审表
教材名称 类型
编著人 总字数 页数 适用年级
课时总数 学生要求
类别 项目 占全书比例% 特色特点简介(字左右)
自
评 自己撰写内容
网上下载内容
参照同类著作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员: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若干人组成。
主要职责: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审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成 员:各科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3、教务处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4、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5、教研组长职责:
(1) 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
(2) 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测评;
(3)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4)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和校园网站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5、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❺ 如何结合文本特点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目标任务
宏观目标:
1.
熟练运用
“
三次备课两轮打磨
”
这一校本教研方式,呈现一个完整的
教学研究案例的打磨过程,
教师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凸现针对问题开展观课、
评课和总结反思的过程,体现教师在磨课过程中的成长。
2.
围绕
“
引导第三学段学生在阅
读中积累和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
这一主题,通过课例打磨,
教师进一步明确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微观目标:
1.
在课堂教学
中,
根据教学目标,
采用灵活多样、
富有实效的教学策略将领会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与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这两方面有机结合,
特别突出领会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
一核心目标。
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
过程中采用质疑讨论、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自我领悟,
发展学生
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小组学习、合作学
习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教学目标。
4.
注重课堂书面练习的设计,课内
安排语言文字运用的练习,及时总结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
1
.如何结合文本特点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教
师钻研教材往往不到位,
对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作用、
效果等方面研究得不够,
不能准确
地把握课文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特点。在这次磨课中,我们将重点讨论:怎样才能准确、
深入地解读文本,
我们应该在课文中寻找什么,
发现什么,
来与学生共同体会语言文字运用
的精妙。
2
.如何做到
“
由多到精,删除枝蔓
”
,筛选出最有训练价值的语文因素。
一节课
的内容要相对集中,
教学才能相对透彻。
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强化主干,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做到一举多得,省时高效。
3.
如何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
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
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领悟文章的表达
方法,
教师生硬讲解多,
学生自读自悟少。
我们将重点讨论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
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相互讨论中有所收获。
说明事项
说明事项
1
.按照
“
三次备课两轮打磨
”
的要求,做实打磨过程,完成各项打磨任务,并做
好数据统计和分析,
及时上网展示并实施研讨。
2
.研修组要积极争取国家课程专家、
省课
程专家的指导,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专业培训等专题活动。通过活动,提高认识,集中解决
磨课中遇到的问题,
促进打磨计划的顺利实施。
3
.按照平台关于打磨的环节及要求,
研修
组长、
执教老师、成员认真按时的完成相关的研修任务。
群组成员之间要群策群力,互帮互
助,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4.
及时与其他专题组交流信息,努力提高磨课的质量。
❻ 如何开发学校语文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校园文化资源做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以下的策略:
一、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语)。学校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图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少儿网络,是语文课程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教授阅读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
图书室还可以建设电子阅览区,让学生在广阔的电子书海中遨游。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图书室可开展“每周新书推介”向全体师生推荐介绍新到的图书,培养了学生对图书的阅读兴趣。
同时,每个班开设图书阅读课,通过图书阅读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另外,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学习园地”“读书会”等,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
校园环境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现的校园景点中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高大雕塑以及其他设备设施,可以成为学生文娱生活、养育熏陶的好地方和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好素材。这些校园文化资源都能成为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按照语文教学的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观察,观察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的变化、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学校雕像所蕴含的意义,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写作,让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对象,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深厚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隐性的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各种阅读知识竞赛,如讲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语文竞赛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3-6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每个单元都要进行必要的习作,习作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写人的,有记事的,有写景的,也有状物的,这些习作都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班级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展示,达到共同学习,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在校园进行美文诵读、讲故事、硬笔书法、作文等语文竞赛。通过竞赛,可以让学生在美文诵读中感受到美文诵读的节奏、品味美文诵读的韵律,在讲故事比赛中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和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在硬笔书法比赛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感悟中华民族文字所蕴含的巨大的人文内涵,在作文比赛中锻炼学生的遣词造句、修辞、结构等习作技巧,进而提高学生高超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班班通互联网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儿童文学网》、《中国儿童网》、《小学语文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小学语文动漫课堂》等网站,品味既充满童趣,又富文学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极开发学生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特长以及随机生成的一些信息纳入教育教学过程。
( 一)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执教者了解到很多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圆明园中奇珍异宝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需要教师重复讲解的重点,那么执教者就把重点放在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上。课堂上,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圆明园原貌(照片、历史)及珍贵物品的资料(如曾展出的铜猴首、铜羊首、铜虎首的价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昔日的辉煌?”由此,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二)对学生优势特长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总在自已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优势特长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资源,也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优势特长,在学校成立了“朗诵兴趣小组”、“国学兴趣小组”、“播音兴趣小组”、“小作家兴趣小组”等文学小团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诗歌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内容,学习播音,如何练习文章写作,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团体文学活动中,理解中国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编撰校本教材
(一)在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文,这些作文可以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编辑《小学生优秀习作选登》、《小学生优秀观察日记选》、《小学生自编童话故事集锦》,我们可以把这些集子装订成册,置于教室,供所有同学阅读,交流彼此写作经验,共享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二)编写《国学经典诵读本》。儿童诵读国学经典,“具有相当现代的合理因素,第一,充分尊重儿童生理阶段的特殊性。国学经典的句子,大多数短小、韵律,适应了儿童心理特点,通过诵读的反复刺激,有助于早期语言能力的开发,同时也打下文言语法与词汇的心理底子。”[1]第二,哲学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对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学习能力,很大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看起来他好像学了并不懂的内容,看起来他真正记得的也并不多,其实这些将转变成一种“内隐记忆”,在心理背景中渐渐会产生作用。[2]基于以上的两点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三字经》、《诸子百家》、《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文献中节选适合小学生诵读及理解的内容作为校本教材,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接受力,增强文化心灵的动力。
(三)组织学生制作校报。小学生爱画画,
也爱写字。他们的世界通过画画和写字体现出来。做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爱写字的特点,组织学生定期、分班制作校报,爱画画的学生在校报上画图,让爱写字的学生在校报上写字,让爱写作的学生撰写文章,共同完成校报。通过展示,发挥校报这种校园文化资源的作用,磨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画与写”的课程。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可以通过绘画把它描述出来的。古代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自古“诗画不分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的天性,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上完《咏鹅》这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画出鹅的样子;如讲到鲸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鲸的描写,画出鲸的特点。“画与写”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绘画的兴趣,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每周一诗”活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要求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通过背诵,积累诗文中的词汇、句法、诗法,获得语言材料,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周一诗”活动就是把所有要求背诵的诗词汇编成册,分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让学生提前背诵,每周背诵一首,积少成多,周复一周,久而久之,学生可背下所要求背诵的古诗,语文素养可得到大幅的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重视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积极开发学生资源,创造性地编撰校本教材,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❼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向课外知识延伸。由课文的内容向相关语文课外知识延伸,扩大学生知识面。包括1、中点辐射型。以课文内容为中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如学习了《江姐》我们可以以“走进英雄”为主题,让学生排一排英雄谱;讲一讲英雄的故事;学一学英雄不朽的诗篇;写一写想对英雄说的话。2、起点延续型。以课文的内容为起点,确定主题纵向延伸。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后,可以以“我对课文人物的了解”为主题,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相关的章节,组织学生对人物进行讨论,认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
(二)向生活实践延伸。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拓展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包括:1、联系学生生活。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激发学生回忆生活、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我爱家乡的秋白梨》,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读一读描写家乡特产的文章;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等。2、开展实践活动。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我盼春天的荠菜》后,可以以“我眼中的荠菜”为主题,带学生去野外认荠菜、挖荠菜;尝一尝荠菜的味道;写写自己的体会;与小作者比一比童年等。
(三)以地方特点为素材,全面开发乡土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富有乡土气息,根植于学生生活,存在于学生周围,是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编排和实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题的课程内容确定。
主题一:家乡的山水。学一学描写家乡山水风景的美文;游一游家乡的名山秀水;当个小导游,介绍介绍家乡的景点;用笔描绘家乡的美景;憧憬家乡未来的蓝图等等。
主题二:家乡的名人。读一读家乡名人小传;调查家乡名人的工作情况;给家乡的名人写一封信;采访家乡的名人或者名人的亲人;追寻名人童年的足迹;为家乡的名人写传记。
主题三:家乡的各种农具。查一查从远古走来的农具;设计标签,给家乡的农具贴上标签;给家乡的农具配上使用说明书;展示家乡的农具;用一用家乡的有关农具;谈一谈农具的变化;说一说你想要发明的农具;家乡农具上的文字的考证。
主题四:家乡的传说故事。读一读家乡传说、故事;听长辈讲家乡的传说、故事;记录家乡的传说、故事;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考证故事的原发生地。
还有“家乡的工厂”、“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等等主题,这些主题乡土气息很浓,当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有效作实践,浸润其中时,不但提高了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们情感陶冶、品行养成、知识获得、个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四)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每个角落。
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了,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留意,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花坛里写着如诗的公益广告语;文化墙上刊有内容丰富的墙报;广播室传来琅琅的播音;公开栏里贴着种类繁多的应用文;学习园地里盛着同学们一份份语言文字的自主餐。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低年级可以带学生认字,学拼音;组织学生按时收听校园广播,学习普通话。高年级可以带学生给校园里的花木贴上生物学标签;为学校的花坛、食堂、阅览室设计广告语;参与应用文的写作等。
(五)以时事信息为焦点,动态补充语文课程。
校本课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充实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我们的周围天天都发生着一些学生认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给我们的校本语文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智力得到训练,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这样的事小到一场雪、一次运动会;大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神州成功6号上天”……都可以成为校本语文课程的内容。抓住报纸、电视等有效的载体,进行读、查、做、想、练的活动,从而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
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创出一方新的天地。
❽ 校本课程怎么写
类似于科研课题的总结报告,只要补充校本教材的编撰诞生的情况以及目标纲要等介绍。
例: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 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 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 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③、
3、学生层面目标:
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
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 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
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 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 课程结构
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开发内容分为以下七大类。
1、科学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脑网络、天文地理观测、软件制作、能源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双语综合、科学实验等。
2、人文素养类课程
内容选择: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寻根、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美在文学中、中国民俗文化选讲等。
3、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陶艺、书法、绘画等。
4、身心健康类课程
内容选择:定向越野、武术、田径、体操、球类、棋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与咨询等。
5、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植物栽培、插花、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摄影摄像等。
6、文化活动与专题教育类
内容选择:四季八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综合实践类课程
内容选择: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参观、考察等。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附:校本教材评审表
教材编著评审表
教材名称 类型
编著人 总字数 页数 适用年级
课时总数 学生要求
类别 项目 占全书比例% 特色特点简介(字左右)
自
评 自己撰写内容
网上下载内容
参照同类著作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员: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若干人组成。
主要职责: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审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成 员:各科室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3、教务处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4、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5、教研组长职责:
(1) 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
(2) 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6、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测评;
(3)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4)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
“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
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和校园网站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5、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