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取得成效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取得成效

发布时间: 2021-03-15 02:35:09

⑴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成效的几点思考

提高数学教学实践能力,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更新数学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已刻不容缓。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作为一线的教师,该如何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我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抓好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抓好教学常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我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如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作业本的使用、作业时间的安排等都有比较具体的指导,在课前课后我十分注意教会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练习、反思总结等。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长期坚持,养成习惯,这就形成了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就会终身受益,就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在上课伊始便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龟兔赛跑》的课件,乌龟围绕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花坛跑,兔子围绕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花坛跑,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请同学们帮它们算算谁跑得路程长。这道题就是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这节课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新知的兴趣,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了数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三、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我让学生运用手中的梯形,小组合作,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求解题方法,这时学生便积极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小组在探究合作中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了不同的求梯形面积的方法,这肯定比教师讲解的公式记忆的更深刻。
这种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科学地反映了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教学中让学生以旧知为依托,通过“迁移”“转化”等思维方式驾驭新知,充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在学完《圆的面积》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1.5厘米,现将这个三角形ABC沿一条直线滚动一周,求A点所经过的路程长度。(如图)看着学生满脸困惑的样子,我说出了四个字“动手操作”,学生便纷纷剪下一个等边三角形,按题的要求动手操作起来,一会儿学生便根据自己的操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答完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B点和C点所经过的路程长度。
这样的动手操作实践把此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体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运用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我就经常组织各种比赛,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以“看谁算得快又对” “看哪组得星多”的形式比赛,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以“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 的形式比赛,这样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都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六、加强学困生指导,通过转化后进来提高整体水平。
教学中,要想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就不能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他们落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就需要教师加强个别指导,因材施教,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辅导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怎么成功,在其他各门学科中都有亮点,所以我以高度的责任心、满腔的热情、极度的耐心来对待他们,在教学中我循循善诱,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给予他们指导与帮助,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关心、集体的温暖,与此同时,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样,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仅“要学会”,而且“学会学”,最终充满信心地向前进。
七、温故而知新,及时巩固新的知识点;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有许多的东西需要在理解的前提下记忆、应用。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遗忘规律,每周每月都进行复习,因此,在进行练习和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熟记的基础上应用。这样学生的知识应用会有所改进,学生的信心也能有所增强。再有让教师头痛的是学生在做练习或考试中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由此,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遗忘规律,我从错题入手,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中的错题收集汇编,保留错误的答案,并分析错误原因,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在平时有空,加深印象,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大大减少错误率;又能提高解题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⑵ 审报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什么写

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精心备课,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能吸收学科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讲授清晰、表达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处理恰当,课堂设计合理,节奏适度。培养了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⑶ 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实效性

一、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来把握教学目标  问题: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 
简析: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自己的观点设计的,甚至说是为自己设计的,或者说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设计的。 
解决方案:课前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根据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教学切入点。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所确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题里的生活情节或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认识和掌握分析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图画、表格、对话等形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利用问题的情境分析数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样,计算教学和概念教学也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例如,“加、减法混合计算式题”可从“公共汽车上的人上下车”这个问题引入。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问题: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情境? 
简析: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方案: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当然,学习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这样的情境能够有效地
阐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精确理解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并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如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有的自然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与自然数的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要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算起,只不过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是小数点对齐,而自然数的相同对齐的末位对齐。由于在生活中商品的价钱就是用小数表示,学生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并且已经熟练地掌握自然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因此这节课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尝试探索新知识。 
 2、创设数学内部前后联系交汇的情境。 
 布鲁纳认为,促进认知发展的学习,应该以学习“学科知识的结构”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中掌握知识。在单一知识内容的教学中,要适时创设与前面已学过知识联系的情境,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不断扩大、充实知识结构。要创设数学内部前后联系交汇的情境,让学生积累前后联系的经验,促进其主动建构能力的提高。 
3、创设过程展开的情境。 
对有些数学概念、性质,教材往往以结论形式直接呈现,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创设过程展开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引导他们成为主动的建构者。在数学教学内容的形式性与数学发现的经验性之中,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⑷ 小学数学教学取得的成效评语怎样写

1.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它表现为:(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3.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
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4.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哪里找、怎么学、有什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5.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调查数据表明,小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数学应视为应用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⑸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策略有哪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⑹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苏教版教材编委、特级教师孙景华就曾这样认为:课堂教学目标愈简明的课愈是好课,结构愈简单的课愈是好课,教法愈朴实的课愈是好课,老师愈省力学生愈卖力的课愈是好课。从孙老师的好课观中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孙老师长期从事研究教学,并一直强调课堂教学的务实。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就多年的工作经历谈谈一些浮浅的认识。
一、正确理解“三维”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落实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作为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科教育的中心由学科向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整合“三维教学目标”,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

1、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2、认真制定符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目标是行为的导向,要简要、明确、具体。

二、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学习过程走实

1、数学学习过程充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有必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面貌,使其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学趋于一致。学习数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获得计算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设置,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得出答案。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画图、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猜测,然后再逐步找到规律,将意义一般化,概念化。

2、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多样化”、“合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例如:计算:6+8=?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计算办法和想法,教师以直观图形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他们不同的计算过程。当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就是思维从直观动作中分化出来的过程。教师帮助这一分化的实现,并创造条件(记录在黑板上),让他们以表象的形式再认自己的行为。进一步,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表达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分别相应写在直观图形的下边,便于对照。如:

8+1+1+1+1+1+1;

6+8=6+(4+4)=(6+4)+4=10+4;

6+8=(4+2)+8=4+(2+8)=4+10

肯定每种办法都获得了成功,再引导学生利用表象比较和评价不同途径(想法)的数学特征。

3、数学学习是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学习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的同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为此,《标准》把学生的一般发展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并且极为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个别差异,指出教科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素材,使他们在对内容的处理过程中获得发展。重要的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应当成为教科书的主线,并且尽可能早地,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地出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呈现出一种螺旋式。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逐步建构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和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相适应。

三、融合适合学生多种教学方法,学习形式朴实

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运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想。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刻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以图增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画资料,将看图和学习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合理地运用这些图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提出数学问题。

2、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去说、去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看、去想,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问;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数学模型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比较“高矮”,先呈现两位小孩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让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的成果都需要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又如:在教学《分苹果》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实验老师根据学生的语言积累自编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然后让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去玩、去动。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击鼓传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活动内容,或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4、活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去听、去悟。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实验教师要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学习结果扎实

1、魅力激趣

有效的数学情景能赋予数学学习新的情趣,它既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使学习毫无外部强加或强迫的痕迹。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体验激趣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处在不断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景中它们被重新建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力求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困惑、矛盾情绪体验的情景,架构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

3、推进激趣

数学教学中,数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但同时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使数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有机的结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景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做到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的兴趣。同时,做到真正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扩大参与度,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永远处于积极乐观的发展状态,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言以蔽之,我们应从以人为本角度来认识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使学生自主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⑺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常态课要求充实,有效率。
一节课非常充实,才能算好课。因此,在教学中,要追求实效,就必须制定明确、具体、全面且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目标,多创设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在生动直观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动脑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的再创造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
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就要求老师提高备“常态课”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已确立的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的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以更好地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情景的引入可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运算律》教学目标:①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②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③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④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其次,面向全体,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强调要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终身学生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做到:
1、课堂开放
课堂开放要做到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课中开放,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后开放,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如苏教版第一册《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物体;课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活动;课后开放让学生回家找一找家里的物体是什么图形。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大课堂思想,又将课堂完全开放,为学生自主、高效地参与探究、研讨提供了广阔空间。
2、教学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的最高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平等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表达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充分的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学会尊重别人。
二 、常态课要求真实,体现教师本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现实中数学教学却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片面的增加了许多为解决问题的复杂题型,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以致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的主题,与新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常态课要求老师做到真实,不作秀,体现教师本色,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学生“演”的教学模式,真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用数学思考。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真实呢?
1、情境创设要真实。现行教材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多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但教师创设情境也不能一味“生活化”,而应落在如何寻找恰当的生活素材以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好地效果。
2、合作讨论讲究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要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怎样让合作讨论有实效呢?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序的讨论规则,并通过训练使之养成习惯;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和捕捉合作讨论的契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拿来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在学生解题出错时,开展合作讨论,以实现教学目标。
3、体验学习真切一点。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一是提供有价值的体验活动,以活动为途径,以活动为过程,在活动中学习;二是让学生在情境、实践、应用中体验。《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4、课堂练习厚实一点。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一环,因此练习设计要有自身的特点,倡导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注重应用性、基础性、针对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灵。

⑻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更是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此,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恰当的手段。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使其切合教学实际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和修正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并获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三维目标,既要让学生达到知识目标,又要让其实现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从而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实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变“苦学”为“乐学”
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1.巧设悬念,以疑激趣。“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引入中有动力作用,在转折处有启迪作用。导入中设疑、教学中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高潮迭起。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巧设悬念,以疑激趣,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组织竞赛,以竞争激趣。小小的胜利可以满足学生的虚荣心,教师应培养学生好胜的心理,进而使这种好胜心理逐步演变成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将学生应该理解、掌握的内容设计成一个小小问题,让他们进行小组竞争,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多鼓励、表扬,以成功激趣。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地、不断地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导入激趣、情境激趣等,只要教师运用的方法不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有些很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有些知识学习起来又很空洞,学生难以接受。基于此,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从而将空洞乏味的数学课上得有声有色,最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将例题内容动态演示出来:屏幕上出现张某和李某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演示两人一分钟或一小时的行程,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这种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弊端,教师应学会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不足,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一名成功的教师必定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反思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日臻完善。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具体来说,反思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课后,教师要经常反思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沟通更加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果。二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一方面,教师要剖析自身教学行为,寻找不足,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扬长避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教师要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把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从而创造更加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完善与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更多符合数学特点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美好明天。

⑼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提高小数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要关注的问题
第一个关注的问题:课堂质量
质量和效率是筑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否则,无论你课堂教学设计得怎样精彩,课堂教学中怎样热闹,最终结果不能实现课堂质量,等于课堂教学失败。怎样才能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教的有效。要教的有效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应该做到①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②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③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④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其次是学生学得有效。怎样判定学生学得有效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①学生是否扎实有效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否提升。②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是否经历了数学化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③学生是否在这节课中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现了自信与成功。④学生是否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
第二个关注的问题:课堂效率
第三个关注的问题:实效型教师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效性的教师是关键,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那么实效型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应该是:①深刻领悟教材,为学生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定好位,设想如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给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学科历史文化,提升数学素养。②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因材实教。③有效地组织教学素材,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育。④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懂得爱、真诚、友善、宽容、公平,懂得尊重学生和怎样获得学生的尊重,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⑤具有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方法、策略
1、让学生面对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下面就有一个案例。
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都想找个好办法解决老师出的难题,于是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
(2)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圆纸片周长而得意时,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新的矛盾面前老办法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个认识冲突。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花坛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花园的周长。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不围,怎么办呢?于是课堂出现第三次认识冲突,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同学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个圆的直径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然后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给学生创设了第四次认知冲突,把本节课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巩固。她说: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棵古树,可我想知道这棵古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办呢? 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说:把树锯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马上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老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最后得出:用线子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再用周长÷π得出直径。
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謤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特点,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恰当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①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②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③创设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④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对策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我这里有一个案例:
内容是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这种直接切入,而应该是从生活的现实背景出发,找准切入点,再让学生切入的过程。如学生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2个,但现在我变成8个了。我马上问他:那你少的4个呢?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这是不是一个数学过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生长点?本节课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也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