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21-03-15 20:32:19

Ⅰ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有何变化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具体表现如下:(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学习体验。(3)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4)更加关注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连贯性。在课程目标中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提出了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这样的结构组合,既能够反映语文课程阶段性,又能够加强其一致性与连贯性,对落实语文课程总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语文课程标准从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到具体内容和形式提出的要求是:第一,鲜明的时代性。第二,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三,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第四,突现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第五,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主要的识字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六种: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简化字形记忆的的心理过程;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字义教学以了解课文中的意思为重;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寓识字于游戏之中。

写字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五种:重视培养习惯;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重视写字基本功的训练;重视示范和指导;坚持持之以恒的训练

汉语拼音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四种: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歌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经验是:熟读成诵;学思结合;博览群书。

Ⅱ 如何解读《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

在《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其中有四条提出了阅读方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诵读五种阅读方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确常用的阅读方法,并能深入了解各种阅读方法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合理、灵活的运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主要作用领会情感,发展语感。
默读:主要用于思考问题。
浏览和略读:都是大致的读。但浏览主要用于提取信息,略读主要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
诵读: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用于抒情散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各种阅读方法的不同作用设计相应的读书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评价建议中指出:
1、对朗读、默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2、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3、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4、评价精读,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5、评价略读、浏览。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Ⅲ 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看法

这样的问题还是去看看相关的文档:
http://wenku..com/link?url=wR6uBEtG-EtWBYIE8--s8oZPqbaGi3Dvhcb-zhxW6QYt1V49ac3XUznICU1at-8F0wqu

Ⅳ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什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luan)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一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汪潮教授是这样概括的: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具体包括的内容就是下面的一段话(可出示课标),语言比较概括,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其实就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和能力。1、必要的语文知识。我认为它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还是要保证教给学生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也就是书本知识该教的还是要认认真真地教。2、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学生主要通过范文的朗读和感悟,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规律,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学生要提高语文水平首先必须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小学阶段是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课外阅读一定量的优秀读物,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3、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

过程和方法。过去很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我也是同样的,课堂上提出一个个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无论是启发还是诱导,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觉得答案说出来了,任务就大功告成了。如今,课标关注“过程和方法”,就是提醒我们,首先语文的人文思想都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感受、体味、领悟。而这些思想上的陶冶,又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我们以往在一篇课文结束之前让学生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所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比如采用反复的,多种多样的朗读来理解感悟,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次,语文能发展人的思维。我们读文章,需要思考,而且思维还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归纳;既有探索性的提问,也有推理性的阐述。。。。。。而要思考,没有一定的方法也不行。课标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最后达到自己会学习。即“教是为了不教”。比如我们一年级新教材由于识字量大,所以我们始终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字的规律。如偏旁归类识字:“言字旁”的字和讲话有关,“反犬旁”的字和动物有关等等。再次,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主动识字,正确写字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等,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成外加的任务。教学中,要把这项教学目标有意识地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上述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我觉得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涉及各种因素各个层次。不可能每一次教学都照顾到方方面面,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时间等有所侧重的贯穿进去。而且,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提高的,需要细水长流地熏陶、渗透、积淀。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课程标准上的一大段表述就不读了。分三方面理解一下。

重视人文内涵。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广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一个“爱国守法、团结友善、文明诚信、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中国人。要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主要靠熏陶感染,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要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收到深刻的教育效果。如第一册中的《口耳目》是人文色彩很浓的识字课,俞亚娟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来猜猜“目”字的年龄,学生兴趣很浓,有猜五六岁,有猜十几岁,俞老师都微笑着摇头表示否定。当学生的好奇心达到顶点时,俞老师很神秘地告诉大家“目”字有五千多岁了。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目”字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强调实践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3种类型:1、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实践,做好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2、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诸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或在理解的基础上画一画等形式。3、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外阅读书报,搜集整理资料,研究讨论等等。

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等等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教育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育的多元化。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会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由于心理紧张的缘故,往往面对学生的回答,总是一个劲的:对的,好的。这就变走到另一个极端了。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学生的一些错误的理解或观点也应明确表示否定。如果课堂上学生一时半会想不通的话可以让他课后和老师再交流探讨。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都知道,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会读书,有知识,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会研究、有合作精神、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条理念现在讲得最多,用的也不少。尤其开课,总会有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环节。且不说效果如何,我想能够想到,能够尝试着做总是跨了一大步。

自主性。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对小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兴趣的激发。如在“入学教育”的时候,先观察校园,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再播放国歌进行情景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升国旗时的庄严肃穆;最后翻翻语文书,鲜艳的画面,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起了学习语文的欲望。在拼音教学中也始终通过表演、故事、游戏、比赛、歌诀、多媒体以及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学儿歌时经常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儿歌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拼音又丰富了语言,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学习《轻轻的》、《小白兔》时,让学生一起做小兔、小狗;学习《在一起》时,大家一起做小黄鸡、小黑鸡;学习《过桥》时,出示几道算术题,做做读读;学习《有礼貌》时用猜谜的形式引出大公鸡;学习《彩虹》时,利用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到后来,往往新知识还没教,学生在家里都自学过,儿歌也都会背了。其次,自主性还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我们教师要改变讲得太多,问的太多的陈旧教法,要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查阅有关资料、独立完成作业。比如识字教学,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来根据拼音自主认读,自主探究记字的方法,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你学会了哪些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也可让学生当小老师,这样积极性会更高。学生绝大部分能读准字音,记字形也会想到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办法。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方法。比如我们揭示课题后较多地会问学生“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初读课文后也会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也不必具体答复。“学而不思则罔”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但从我们平时的一些课而言,自主的成分还太少。我想有时和教师没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关。我们学校的贡向群老师上过的《两只小狮子》(一年级第二册)。她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帮狮子妈妈忙,给两只小狮子取名,要说说理由。课件出示取名方法:先认真读课文,读完后想名字,并从课文中找出去这个名字的理由。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可以自主读课文,自主思考,并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讨论后全班交流。应该说学生的兴趣很高,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我们平时在课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时为了赶时间(怕完成不了预定的授课内容)往往给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一个任务下达后,没过多少时间就要反馈,其实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呢。

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虽然我们的合作学习还不够规范,大部分是小组讨论,把自己的观点在组内交流。但我觉得在小学里尤其是低年级,这样的讨论也很好,至少可以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组内的意见不同时还可以产生争议,直至最后达到意见的综合,得到更深层的理解。即使意见无法统一,也至少听道同一个问题还有很多不同看法,引发各自的反思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指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目前好象不多。我也没尝试过。那我从资料上找到一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益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学习。

小组成员分工。如在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组长)、记录员、汇报人、记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以上角色。

小组成员按基础编号。把学习任务按难易程度排列,如1号任务最易,2、3、4号难度递增。每位同学“对号入座”,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全组“组装”和交流。

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是,安排了四项学习任务: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事阵图;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想当播音员的同学练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想当小导游的同学试着讲解这威武雄壮的军阵。这样,小组成员扬长避短,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当真正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具体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在人员组合上一般采用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其实我们平时好象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小组成员的情况,要么前后4人,要么自由组合。以后我们要不要在座位编排上就为小组合作准备或者给全班同学划分好小组到时走到一起来?什么场合自由组合比较好?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该占整堂课的多少时间为宜?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探究性。关于语文的探究学习,尤其是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我个人觉得自己做得非常肤浅,或者说还不知算不算是探究学习。比如在第一册中《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我最多设计这样的环节——老师提问: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地方的孩子?回答说是住在小山村的孩子。再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就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从图上看出来的,四周都是高山,他们住在一个院子里。有的说,我从他们住的地方看出来的,他们住的房子很矮,而且是石桌竹凳。有的说,我从妈妈的打扮看出来的,围着围裙,穿着布鞋。有的说,我从课文中看出来的“就能走出大山;弯弯的小路”;在上《影子》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影子和光源之间的关系,对文中“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和影子在左,影子在右。”有感性的认识,在课前让学生到阳光下做“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留心观察下雷阵雨之前的一些征兆,或者通过查资料了解有关天气的自然现象,来帮助学生学好《要下雨了》一课。而在上第二册《识字8》之前半个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每晚月亮的变化并把它画下来,学生对文中“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就不会难理解了。像第二册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上得非常失败。原因是学生对“煮熟的种子不会发芽”根本不理解。因为在这方面他们缺少认识。所以上到最后,我让学生质疑的时候,作为班中的优等生还是提出了“为什么雄日捧着空花盆国王却选他做继承人?”所以应该说要么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实验,要么课堂上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探究。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开展探究学习,和教师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和教师是否肯花时间精力去研究有关。暑假里我们很多老师都拿到了一本题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的书。我也认真看了2遍。了解了一些理论的东西,如什么是“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与儿童自发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三者之间的异同”、“探究式学习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之分,我们平时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馆等搜集资料的也是探究式学习即接受式探究”。为什么开展探究式学习?等等。但是我真正关心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如何开展?(尤其是低段)学生如何自主探究?教师在什么时候介入?并到怎样一个程度才是恰如其分?”这些可操作性的方法或例子却没有,而且文中不多的举例也是以初中的教学内容为主。我在资料上找到一位桐乡作者写的案例,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处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而后进行朗读交流。接着教师让学生从伯父的这些音容笑貌中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伯父。出示研究的问题:你觉得这是————的伯父。要求学生重点抓住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体会伯父的品质。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话学生可自由上台查阅。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反馈。初看好象也不是特难,但真的操作起来我想在确定一篇课文的研究主题以及研究中的教师引导和反馈时如何不让学生过于漫无边际等等都需要老师有着深厚的功底啊。我真心希望今后在座的老师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后来推广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理解为语文课纵向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还要面向未来;横向要重视跨学科,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平时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上完一篇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介绍网站等;带学生外出参观游览;课堂上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欣赏音乐、画画、表演等等。在课程类型上如今既有地方课程又有校本课程。也是因地制宜。关于我县校本课程的开发我知道的不多,我们学校做得不大好。去年我们写字培训的时候看到一小张国锋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编写了写字教材非常好,镇中心小学搞的古诗学习也很系统。可能还有更好的学校。

以上是我为了解读课标新理念的一些资料搜集和自己比较肤浅的认识。其实我认为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也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理念,只不过比较偏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一定程度上与上级领导对教师的考核标准有关。我想随着课改面的推广,力度的加强,我们会向着课标要求努力探索、实践。

Ⅳ 浅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已明确的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这一具有权威性的答案,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这一认同,将语文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统一性的认识,而并没有将其分开来理解。

对于这一权威性定论的表述以及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个人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这一个结论我是认同的,它从很大程度上囊括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争论。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我们可以分出很多种结论: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同等地位;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地位不平等(包括:工具性中蕴含人文性或者人文性中蕴含工具性)。下面来分析一下。


工具性的观点:对语文一词的界说,人们习惯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话叫书面语言,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彼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为语文。”语文即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由此推理得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认为语文科的任务只是培养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这就把语文学习的意义局限在人的“生存性’,方面。

持工具性观点的人主要是从物质生活的层面认识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看做仅仅是维持物质生活的一种技能。这必然决定了将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在言语的技能训练上,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孤立地看待语文教育,使语文教学较多地停留在繁琐的语法规则和字、词、句的规范使用上,使语文课忽略其他应有的属性。实际上,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技能、语基知识,以应立身处世之需,而且更应注意到创造性、想像力方面,人格的塑造及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它包含了智力因素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这些恰恰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人文性的观点:对“人文”最早的解释见《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化,教化,即教育之意。所谓人文性,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持人文性观点的人,认为工具性太狭隘,忽视了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人。而语文教育也是教育,它注重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其最主要的特色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精神的培育。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则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和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

从以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同等地位。”这个观点较全面的表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的语文课程性质

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各位老师:你们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师,今天我这个小师见大师,心里总有点战战兢兢的。我们说,暴风雨前总会有雷声,算起来,这是课程标准学习的第二次雷声了。虽然我们现在用的还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新课程改革的暴风雨就要来到我们这里了。三年后,却将旧貌换新颜,大家都用上与现在教材完全两样的课本了。今天我准备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将上次所学的内容简要报告一下。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像中国古代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样,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它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课程标准的产生也是一样,有它的时代背景。
1、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21世纪的三大特征。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可以预言,在21世纪,人类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一方面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清朝时,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的情景。敌人一来,老百姓在一些头领的鼓动下,挺着雪白的肚皮,嘴里念着所谓的不怕枪炮的咒言咒语,顶着敌人的大炮冲上去。结果当然是血肉横飞、横尸遍野。这是什么呀?这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你比不过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弹、导弹了,你却只能小米加步枪的,当然会输。所以,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可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的没错!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知识革命”。上次有个学生家长来到我们学校不知要讲什么道理,一开口就说:我也是高中毕业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农村里会写信呀,写合同呀什么的,头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后的现在,有人说:不学电脑也会成文盲了。大学生找工作也难了,谁还理你高中毕业的呢?算一算,人类吸收信息的量,就发现: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的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不看别的,光看我们教师,以前我们上课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至多还拿了块小黑板;后来,我们用上了录音机、幻灯机,配备了“两机一幕”;刚刚学会放幻灯机可没过几天,这两机一幕也将扔进垃圾桶,用上电脑了,用课件等更现代的教育媒体上课了。大学中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跟不上时代了。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的跨时空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等重大变革。这正像我以前说的故事那样:台湾狂才李敖说他自己吃面条。旧社会的上海,货币膨胀。刚进面条店的时候,牌子上写着面条只有一块钱的,可算帐时,却要二块了,到一走出店门,牌子上已经改成三块一碗了。
还有,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为了迎新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也就是说,大家再不能敌来我挡了,人口爆炸了,好,计划生育;环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动,拯救地球。不能这样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经所说的那样会算了,“夫庙算多者,得算多也”,还没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该准备雨伞了;人家还没有跑,你却已经冲在前面了。
2、全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热火朝天地搞课程改革。我们不搞,行吗?又将落后五百年了。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
(2)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3)课程实施,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4)课程评价,发挥评价在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全的价值观,善于与他人共同生活,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于创新、探索。
(1)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
(2) 综合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落实中央精神。
由于国际形势和我国目前教育的状况,中央高度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目前教育的状况的改革势在必行,就发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
A、面向全体,人人提高,一个也不能少
B、全面认识语文,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
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人文性: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打个比方说,像我这种年岁的人,小时候往往都喜欢看打战的,做游戏也学着埋伏、冲锋。可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奥特曼,喜欢数码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人生的开始。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是艺术,对艺术的理解可以不一样。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通过读,脑中出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表象;有的则通过这表象感悟到春天来了,万物生机勃勃;而大人们的理解却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我把它概括成四个字:读、背、说、写。当然,这四个字都包含很大的内涵,我们实践中去细细琢磨好了。
实践性:
 立足课本,突破课本
 语文综合实践(整体性 生活性)
整体性:
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
(1) 从巩固语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妈妈》“寻母启事”
(2) 从深化思维入手。如《惊弓之鸟》“大雁状告更羸”请学生做更羸律师,答辨,把课文的逻辑结构表达清楚。
(3) 从发展想象入手。音乐作文
(4) 从学生兴趣入手。《荷花》“对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样表达出来?”画、写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学生喜欢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5) 从发展口才入手。于永正老师的交际作文—《一块面包》就是针对有小朋友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而请学生怎样处理的课。
(6) 从扩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养语感 整体把握
怎样培养语感?
 熟读
 想象:想象画面,体会意义
 多思
整体把握?
《黄继光》“读了课文,你被课文中的什么所感动?”
分层落实:你在阅读中感悟了什么?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探呢?是不是上课时,两个人四个人围在一起说说就是探究呢?答案显然是片面的。
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结构
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自己独立寻找论据解决问题。
 同学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 形成结论。
《忆铁人》
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
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 创设问题情境
关于合作学习: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形式,不实际)
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对待
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任务
 学生对同伴观点不认真分析
合作学习的目的:
 懂得合作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 学会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 学会听、辩,吸取和修正
 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 组织好小组成员
 训练好组长(有责任心、有威信)
 组织好角色分配
 组织好汇报内容

Ⅶ 如何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一、必修课程 阅读与鉴赏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7.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8.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二、选修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诗歌与散文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和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选修课·小说与戏剧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和容纳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新闻与传记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4.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5.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语言文字应用l.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3.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5.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6.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7.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文化论著研读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