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试题

发布时间: 2021-03-16 06:54:23

Ⅰ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与一般课程论,教学论的关系

教学论既不是纯然思辨的理论学科,也不是完全处方式的应用学科,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Ⅱ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理论课与上机操作课相比显得特别枯燥、乏味,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的理论课,直接关

试题:下列属于信息的是哪一项?选项:A.报纸上的字;B.电视;C.计算机教科书;D.电视中播放的神舟号发射成功的消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试题,此题考查的是有关于信息的知识,首先我们要联想到信息的概念,接着想到其特征,而其特征中有一点是:信息离不开载体。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不是事物本身。因此,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载体才能表现出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很快找到了答案:D。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他们能够愉快的接受并掌握呢?
一、以大纲为主,学习研究教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吃透”课本,才能把握教学的内容、方向和重点,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力。但很多教师在理论课上照本宣科,很少花时间研究教材,设计课时,设计内容,不能立足于实际应用,应该说这是在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成败。
二、巧妙设疑,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况,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索。为用而学,学有所用,在用中学。比如,在讲授《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节时,就可以通过屏幕广播出示上面的试题,请学生分析四个选项中,哪一个是信息?将问题穿插于教学中,点出知识点,从而让学生用“已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难度大的内容,知识面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减轻负担。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色。计算机这个学科,不动手是学不会的,要鼓励学生放手做,在“做中学”,正如平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授《初识计算机》一节时,在认识计算机硬件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打开主机箱,分拆一些硬件设备,真正让学生们感觉到什么是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在讲解各硬件的功能时,比如声卡,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耳机与声卡相连,并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Ⅲ 2015电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试题请简述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包含哪些步骤

按照常规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这样几个基本要素: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1)指导思想和教学理论

2)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的设计

4)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设计

5)教学过程的设计

a ) 教学情境的设计

b ) 教学导入的设计

c ) 教学模式设计

d ) 教学小结设计

e ) 教学板书的设计

Ⅳ 怎么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只有在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备课,在教学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Ⅳ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不会,冰天雪地跪求,内附题目

山师的吧?!嘿嘿,校友好!
一 、泰勒原理: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4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性,各环节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及关联性。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出发点;选择教育经验和组织教育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它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系统运行的结果检验和基本保证。其中,教育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既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因素,又是开发评价手段和工具的规范。因此,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课程开发的核心。

泰勒原理的历史贡献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这种课程的体系为具体的课程实践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当然这种目标编制模式过于强调科学性、操作性与程序性,也会导致妨碍运用过程中的教师及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和其他潜在教育内容的被利用,使教师受目标的严格限制而影响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开发与研究,学生也被教师严格地控制在应该学习的经验与情境中。

二、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在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自选图形;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自我简介”演示文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新知识,领会对比新旧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制作美化演示文稿,体验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不同知识和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的内容。学科课程可以分为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有肋于系统地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有肋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经验、生活知识,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容易导致忽视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单调的教学方法,变革的难度较大。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旨在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优点在于: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动机、需要、兴趣,能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它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整合起来,有助儿童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其局限性表现在: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经验课程难度大于学科课程,要求老师有相当高的组织能力。经验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

两类课程虽然在时间上,份量上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应无主次之分,两者缺一不可。可以从几个方面认识两者的功能及关系:

第一,经验课程是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学科课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

第二,经验课程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面在经验课程中,老师的作用体现为指导性和服务性,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课程学好了,为经验课程确立了知识基础,并为学习经验课程提供认知能力的准备,有肋于经验课程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在经验课程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知,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习学科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1.隐性课程的内容
关于隐性课程的含义,有多种表述方式。尽管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看法不尽相同,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即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学校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非正式的课程,具有隐含性,泛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表,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隐性课程的特点
(1)广泛性。隐性课程泛指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所有学校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涉及到学校建筑的样式及色调、各项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团体及其亚团体、环境卫生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
(2)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间接的、潜在的等不明显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来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些潜在的课程因素整天与学生相伴,在学生看来似乎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一般情况下,学生也很难意识到隐性课程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
(3)持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正因为这些影响是在学生几乎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学生对这种影响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这些影响,所以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挥作用,难以消除。
(3)难量化性。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多是精神方面的,属于非理性的,例如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所以我们对隐性课程的影响结果往往采用定性分析。

3、作用:(1.)扩大课程研究的视野,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
潜在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有密切关系又相对独立的领域,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比显性课程更加具有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程研究领域,尽管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的效果在短期内尚无法精确测量和评估。对潜在课程的深入研究必将扩大我们的课程研究视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课程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认识课程这一概念。
(2.)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课程研究的内容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现代化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能力,而隐性课程在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重视潜在课程,加强对潜在课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这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课程研究的内容,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3.)利于重视学习过程,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
显性课程的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潜在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逐渐使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对隐性课程的本质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将使人们认识其重要性和作用,进而使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4.)有助于人们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对潜在课程的认识、研究和宣传,能够促进人们对学校课程的科学理解以及对学校教育各种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够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思维模式的科学化,有利于全面贯彻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Ⅵ 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专业课中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要怎么复习

【优仕达教师招考为您解答】
课程与教学论一定要结合到课标一起复习回,所以课程一答定要先弄透了,当然如果条件可以,最好可以拿到教师用书,多研究一些实际的教案,也可以观模一些信息技术的名师课程(估计这个不好找)。

Ⅶ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试题常用的小组教学形式有哪些

有效教学互动的形式
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数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全员参与、平等信任、互尊互爱、自由沟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动”是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互动的理想境界。
教学互动的组织实施一般按以下流程:
(一)互动的预备策略与方法
1.创设利于有效互动的环境
互动理论强调互动是人与环境的作用。因此,创建适于学生互动学习的物理环境(比如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灯光、绿化等)和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互动、创设互动条件、消除互动障碍,努力培养学生乐于互动的态度。
2.预设互动:有效互动的支点
要切实搞好课堂教学互动,就必须要有互动预设。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学生实际、教法等,预设好如何互动引入?何时在课中互动?怎样互动?在结尾如何互动?是否要延伸互动等问题。预设互动的要点是:“多预精用,弹性设计”。多预精用是指预设时多准备几种互动方案,在互动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多元化,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课堂实际,精挑细选地用。弹性设计是指根据课堂的多变性、生成性,在设计互动活动时要考虑“不同人的发展”而因人设计学习目标,考虑“不同人的认知”因人设计互动内容、互动形式。
(二)教学互动的组织策略与方法
1.疑问:有效互动的起源
问题是学生思维互动的发动机。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就是始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没有问题的互动就像没有油的发动机,最多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没有思维上的实质互动。问题又何来?通常是由教师来提。对教师提问来说主要是注意两方面:怎么提和提什么。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要避免大量的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这会造成互动范围小、学习被动或互动失真,甚至造出“南郭先生”。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利于学生互动、要因人施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2.对话: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互动渠道的学习过程。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课堂上互动不起来,在很多情况下,问题就出在对话上。如何才能实现真实有效的对话呢?(1)人与人之间必须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你—我”关系。特别是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观念平等、人格平等,要尽量保护学生的创新灵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2)给学生平等的话语权。这要做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